6061-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你在非常时期能多动一点脑筋思考,寻求一条切实有效的逆境生存方法,有可能反比顺境的操作更容易取得突破。这种方式我们姑且也叫投机,但是属于积极的投机,而不是有心眼没肺或有肺没心眼的消极的“骑墙”式的投机。
比如那些遇事比别人多留着心眼、先静观而后动者,我们就不能也一概打入“骑墙派”之列。毕竟,比如你是一家企业的掌舵人,企业经济盈利模式的决策就像在一个岔路口,你不知该选哪条路是好,暂时的选择“平庸”,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冷眼静观,这和“骑墙派”不能相提并论。但如果你无休止地采用旁观态度,长时间地举棋不定,我看你的企业生命也可以就此“歇菜”了。
以上我已经从三个方面和诸位探讨了“一以贯之”的弊端。下面我将我的观点简单作个结。
其一,人无目标则愧为人。然而定目标怎么定?如何去实现目标期许?则由实务操作来决定。目标是一个点,要达到这个点,有多条路可以走,此路不通,多个心眼就知道应该换条路,缺心眼,一条路走到黑,是为愚也!凡事多有迂回:江、河、湖、海不可能一路笔直,即使是高速公路,太直还会带来行车的不安全。所谓“斗折蛇行”,就是这个意思。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世间没有一个人是能够无风无浪、平步青云地走完一生,但若能像江河之水一样,一方面顺应潮流,另一方面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给自己多留个心眼,随时改变或调整目标战略,那么成功的机会就会倍增。
其二,“一以贯之”“终身行之”原则上属于伦理与忠恕范畴,同时也是儒家治学的精髓,虽然有积极进步的意义,但将其完全照搬地用于指导现代人事业或目标层面,则显牵强。
第14讲 一以贯之,南墙候之三、与其“骑墙”,莫如推墙(2)
其三,执著、偏执与偏执狂是三个不能等同的概念,奉劝诸君不要受一些炒作词汇人的误导,将理性的执著与非理性的偏执狂混为一谈。执著与偏执狂在乍听起来泾渭不是很分明,一个“度”字将其两分解。如何把握“度”?还需大家自己多留个心眼去推敲。
不知道诸位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许久以来,我们的精神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总是在自觉不自觉地沿袭着传统的布道,我们常常会很顺口地将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当作遗训挂在嘴边,我们甚至很虔诚地照着各种遗训的思想去严格要求自己。殊不知,人一旦把布道奉为圭臬,心理的“晕轮”就会泛起,思维就会凝固,手脚就会自缚,又何谈要多出个心眼理性处世呢?
鉴于这种忧患,早在五年前,我就曾写过一本书叫《快意大颠覆》。我在这本书中斗胆鞭挞了在我们中国普遍存在的对遗训的崇拜现象,为什么很多人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由笃信传统、缺乏图新的保守思想所致。现在我想借着谈“多个心眼”话题的机会,将笃信古人遗训的诸多问题再次提出来,和在家一起进一步引伸探讨。
我承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很多遗训迄今为止还闪烁着中国文化与教育的智慧,但遗训毕竟是遗训,遗训是导人的,而人的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进的,如果我们一边在进步,一边却继续以“古人云”“俗话说”“孔子曰”之类的遗训作为人格审美的招牌,以此策励自己或衡量他人,那就无异于刻意地给自己制造晕轮,弱化自己的实际能力。
其实很多古训分明就是“反逻辑”的,或者是早已过时的。比如“树挪死,人挪活”,比如“言多必失”,比如“愚公移山”,比如“精卫填海”……这些所谓的古训本来就称不上有益的古训,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糟粕,是被后人传多了,引用惯了,才被奉为古训。现代社会讲究的是理性,理性就是要多个心眼去分析和厘清究竟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我们有了这个心眼,就不会囿在古人给我们设置的晕轮效应的陷阱中。
诸位可能也知道,这一类问题的讨论和诘难在平素人们自由式的或三言两语式的调侃中也常常出现,这说明现代人的价值观与古人遗训留给我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出现了冲突。在很多时候,遗训“精神”不但不能给我们指明方向,甚至还给我们的眼前增添了更多的迷雾,我们依托遗训反让我们无所适从,怎么办?我的观点是:当承袭则承袭,当弃则弃。
毕竟,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类在不断进化,真理也会不断进化。
以下,我就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第15讲 精神布道,未必可持一、“苦尽”未必甘来
在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中,绝对少不了“吃苦”这一门课。因为我们都知道通过“吃苦”可以达到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目的。秉承上一代人的衣钵,我们也常用这种方式引导我们的下一代,尽管事实上我们还在做着决不让我们的孩子受任何委屈,吃任何苦的事。
我们知道,害怕吃苦的人总是被各种各样的“苦”所拖累,只有善待“苦”,并能够主动吃苦的人,才会知道如何在苦中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从苦中寻求喜悦。于是我们有了苦尽甘来的自我勉励。
现在想来,“苦”与“甘”并没有必然联系。所谓“苦尽甘来”,只不过是阿Q式的自我心理安慰罢了。我认为“苦”字应该分两头说:一头说“吃苦”——这是人格修养的术语;而另一头说过苦日子——这是生活状态。二者本质上应该区分开来理解,不能混为一谈。
“吃苦”是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因此是主动的,是和“甘”字毫无关系的。而苦日子是谁也不情愿的,是被动的,所以在心里才会有诸如“苦尽甘来”“吃不得苦中苦,就享不了福中福”之类的期盼。然而我要问的是:“苦尽”就能“甘来”吗?请大家多动脑筋想想,假如一个人苦到尽头了,苦到麻木了,“甘”字就能从天而降,这符合逻辑吗?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我们对前辈布道的“吃苦精神”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情况下吃苦精神是有积极意义的,什么样情况下吃苦精神反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从来不少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这就是说,许多国人骨子里本来就有着愚顽的吃苦的精神,这种精神不需要他人的激励,也不需要传统的布道,而是理念上自觉性的,利益上不图回报的,心理上以苦为安的。
曾经与我一起下海经商的一位朋友,他很快就成立了一家公司,在招兵买马时,他就强调:招人就要招少说多做的实干者,于是他从原单位弄来了几个业务出身、缺乏基本的管理训练的人来当主管,而这些人大多凭经验和感觉做事,只会埋头苦干,起早贪黑,忙里忙外,连歇口气的工夫都没有。这样一来,大家各司其职,缺乏沟通,结果好些时候同公司其他部门的人碰到一起,连对方的名字都叫不上来。
没过多久,这位朋友开始困惑了:“我没少给他们洗脑,而且他们都很能吃苦,但不知怎么搞的,我们的产品市场就是不认?”
听了朋友的一席话,我没有多说什么,只给他讲了12世纪英国奥卡姆有个叫威廉的人提出的剃刀定律。其中有这么一段叙述:如果你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错了……如果你一味地盲干,那么很多事情就会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反过来,如果你多些心眼去找窍门,机会与效能就出来了。真正有效的工作是脑子带动起来的,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合理利用,去掉多余且无谓的所谓“苦干精神”,这才是真正的企业成功之本。
当然,我并不是在这里宣扬人们不要吃苦,我只是说吃苦要吃在点子上,要有目标,不能盲目,不能放弃脑子的能动性,不要以为从吃苦精神中就能找到成功的彼岸。
很多人以为,先苦后甜,善莫大焉!你用心想过没有?“吃苦”只属于精神领域,精神未必就能带来成功,如果你吃苦吃错了方向,精神不反成了南辕北辙的祸源?所以吃苦要看值得不值得,如果不值得,那还不如在家好好歇歇。
很多道理本来很浅显,但是人为地把浅显的东西搞成格式化了,因此也就复杂化了。从古至今,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天起就被灌输要为人生的成功而努力奋斗。不错,人总该要有进取欲,但也请别忘了,有效的进取应该是理性和客观条件相辅相成的产物,而不是盲目地强迫自己或强迫别人机械地去抗争、拥抱、奋斗、搏弈。因为这种强迫型的吃苦是被动的,甚至是无奈的,其结果只能让人付出无穷无尽的代价,酿成更大的痛苦。
举凡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就以“吃苦”为先导,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于是各种问题就随之产生了。比如有的人天生不是搞运动的料,你就不能逼他去打排球;比如有人一见书就恨不得将脑袋藏到兜里,你就不能动辄“北大”“清华”地狂轰烂炸;比如有人五音不全,你就不能小提琴大提琴的要他去“杀猪”。当你的教育意愿均遇到瓶颈,你为什么就不多个心眼来想想什么叫“因材施教”呢?你以你的意愿,强迫孩子玩着命地吃苦,最后吃出什么样来,你能预料得到吗?
我们总是借古人的话传道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其实只要多个心眼想想,就知道这是一种很傻的做法,为了一根针花费十天半月的时间,还不如给别人帮点小忙照看一下小孩都不止能讨一根针来。看来,“吃苦”二字并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拈来便用的,尤其是以此去说教别人。
第15讲 精神布道,未必可持二、虎山面前还是悠着点
NBA球星科比·布莱恩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喜欢挑战,越是难投的球,我越要投。”
科比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因为他总是能在号称“禁飞区”本·华莱士和“大鲨鱼”奥尼尔腑下飞身上篮,把球送进篮筐。NBA别的球员不敢说这样的话,因为别的球员没有科比这般能量,他们面对“禁飞区”和“大鲨鱼”这两座虎山,最通常使用的办法是迂回。
景阳岗有一只吃人的青额大虫,谁都不敢去,武松去了,而且是酩酊大醉地去了,结果他借着酒劲,三拳两脚就把那只大虫整死了。景阳岗的人钦佩他,却没有人敢向他学习。梁山泊好汉们个个身怀绝技,也没有人敢向他学习。
民间时不时见得媒体关于“打虎精神”事例报道,大抵是某某或某某念得武松打虎的真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类,大意是鼓动人们应该好好地学习武松打虎精神,最好人人都能当上武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纵然天底下有再大的青额大虫也没什么可怕的了。
请问诸位,姑且你的嘴上可以用这“精神”激励自己,倘若你真的面临老虎,你就真能面不改色心不跳?
请大家想想吧,虎山是什么样的人去的?武松去得咱去不得;杨子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