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无可回避的话题 作者:陶文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府家酒〃不诮一顾者,也可能被〃潜移默化〃,从〃看不惯〃变为〃尝尝看〃,……故尔传播理论也认为广告有〃强迫性〃。——其实这就证明,多次的反复强化宣传,会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
而正确的思想、观念怎样才能为人所接受呢?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会在工人内部自发产生,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大量的实践也说明:正确的、进步的思想往往并不能自发地在人的头脑中产生,是需要教育、灌输的,并且也需要反复的教育、灌输。
几十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这样进行的。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与保卫国家的斗争中,都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我们说,我们党就是靠思想政治工作〃起家〃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在相当的意义上,正是说我们坚持开展了正确思想的教育和灌输。
而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战犯和抗日时期的日本战犯的改造,也是在反复的灌输、教育中进行的。且效果极好,甚至可以说创造了〃奇迹〃。
正因为我们对战犯实行了被当时西方称为〃洗脑筋〃式的反复教育和开导,才改变了那些〃花岗岩脑袋〃中的观念。这才有一系列的奇迹:中国的最后一名皇帝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国民党的战犯成了对共产党的成就心悦诚服的人;日本侵华战犯与纽伦堡的战犯完全相反,个个认罪,痛改前非,回国几十年后仍然是反对侵略战争的忠诚战士。
这或许能说明,即便是正确的思想观念,确属正确的〃真理〃,也需要进行认真地乃至强化地宣传、灌输、教育,才能为人所接受。而一旦人们接受了这真理,因其为〃真〃,不会在事实面前站不住脚,而会更牢靠地(是小道消息、谣言、不真实的广告所不可比的)为人们所相信、接受,甚至成为人的信念、精神支柱,力量的源泉。
可以说,从小道消息的信以为真到〃谣言重复千次变成真理〃,从文革期间的政治宣传到当代的广告宣传,从中共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到中国共产党改造战犯的成功,我们应当看到宣传、灌输对人的思想观念的作用,这种作用及其启示可以概括为如下各点:
思想信息可以通过灌输使人接受、服从乃至认可;
为了转变思想观念,专门的〃灌输〃是必要的乃至必须的;
这种灌输应当是科学的、正确的、适当的;
错误的灌输,不当的灌输,不能长久,终将失败。
因此,对正确的思想观念的灌输,应当不放弃,应当以适当的机制为基础,应当有必要的方式方法且不排除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应当是唯物主义的,同时也应当是辩证的。
二、关于启发性接受与认同性接受
启发性的接受,以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启发性教育为比较典型。正如孔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这是一种比较科学巧妙的促使人接受一定的知识、思想、观念的方式。
如果说,〃灌输〃是指接受者还处于相对比较被动的状态的,是人从外部接受信息比较初级的形式的话,那么,启发式的传授而实现的接受,是比较高级的、也比较复杂的传授、接受方式。其不仅是向接受者传授信息知识,而且在引导接受者主动的〃发现〃,从而更好地接受信息知识。
认同性的接受,应当要算是一种更高级的使人接受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方式。这种传授方式,是要通过一系列的传播活动,使接受者真诚地信服所传授的内容。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自觉自愿的亲身投入此〃必然〃的追求,使之成为个体的自觉的奋斗目标。
认同性的传授和接收的实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当历史上某一新的思想、学说流派兴起时,其创始人和其响应、追随、认同者之间,往往可能有这种方式的传授和接收方式存在。这可能与创始人不懈追求的感染力和当时现实与学说本身的一致或比较一致有关。当然,其生命力最终还在于其内涵的真实与科学的程度。
可以说,启发、认同性接收在思想品行、政治教育中尤为必要。启发性接受在科学知识的传授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启发式教学法已经成为教育学中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需要启发式、认同式。
启发性、认同性的接受,对思想品行和政治教育之所以特别有必要,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太需要更多地说服工作。正如英国人将〃家〃写为〃HOME〃,学习英语,只要灌输性的告诉接收者,英国人对〃家〃的发音和拼写就是这样,我们只需要记住背得就行。这里,就不需要再多解释、说明〃为什么〃,以使学习者相信、信服,从而接收下来。
而思想品行、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说出所以然,虽然可以让学生或者接收者强记硬背,但他们就不一定、甚至可能并不接收了。这是因为,思想品行、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观点,相比较自然科学的知识,有更多的主观性、自主性。并且,人在受到教育前,还可能已有自发的或其他影响形成的认识、观点,已经〃先入占位〃了。
这里,不是仅仅让接收者强记硬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能达到接受的目的的,而是要让受教育者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认识、比较,从而自主的〃发现〃、认识到,确实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不能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样才会真正达到教育、接受的目的,才会获得认同。
认同性的接受方式,在历史和现实中,也有一种特别需要加以注意的状况。这就是未必科学的邪教类的教主与其信徒之间的〃认同〃。这种〃认同〃有着非常大的盲目性,往往成为盲从。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人会在某种状态下,在达到某方面的〃认同〃后,就〃爱屋及乌〃,转为处处盲从,出现〃认同开关〃现象,——一旦在〃开关〃处认同了,此后则一律盲目服从。这是一种非正确、科学、非理智的盲目追随,甚至也能达到至死不渝的程度。这一种接受方式的形成,有其原因和作用机制,需要认真研究和予以注意、警惕。对这种盲目认同现象,提醒认同者注意〃全程理智认同〃,可能十分必要。
三、关于亲历性的接受
亲历性的接受,是经过接收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感受(以不经过外界有意识的引导为主),而获得的认识、信息、知识。这种接收,是完全或者主要由接收方亲身感悟的。这种接收方式对接收者来说,可能具有最高的接受水平。因为,这种方式所接受的知识、信息、认识,是接收者完全自主或基本自主获得的。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曾指出: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人的思想观念的接受,也有相当部分须亲身经历才可能获得。
民间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是因为不当家者不亲历获得钱财的辛劳,不亲历支付有限货币买米买柴的现实,甚至还有〃崽卖爷田心不痛〃的。为什么说〃养儿才知报母恩〃?这大概也是因为,只有在自己亲历抚育子女的艰辛时,才更切身体验到父母养育自己所付出的心血。
在中国社会主义初期的五、六十年代,〃忆苦思甜〃、〃吃忆苦饭〃的教育方式,曾经是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恐怕也是因为当时尚有较多的人曾亲历资本家、地主的剥削和压榨,忆苦能唤起他们对以往亲身经历的苦难回忆和与现状的比较,从而产生教育激励作用。
〃洋插队〃者,〃在资本主义社会摔打两年,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比在国内天天上政治课还要进步的快。〃(见《内参选编》92年14期《上海〃洋插队〃者面面观》)其原因往往不是他们在国外上了特别好的〃政治课〃,而是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的比较鉴别。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轻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就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亲历性的接受,是唯物主义在人的思想观念接受形成上的突出体现。因此可以说,亲历性接受不排除、甚至应当十分注重〃反面教员〃的作用。
从实践第一的意义上,或许可以说,人对思想观念的接受,在许多方面也必须经过个体必要的亲历,包括〃反面教员〃性质的亲历。仅仅靠别人意识到,然后把有关的认识〃灌输〃给认知对象,靠正面的熏陶,是不够的,有时甚至是低效和无效的。在教育和知识、思想观念的传播中,如能创设适当、必要、真实的〃社会存在〃的环境,使接收者通过亲历,经历正反面的经验、教训,有比较、有鉴别,而感悟乃至顿悟,这可能是传播、接收中的〃最高境界〃,这也会是最牢靠的接收模式之一。
在进入新千年更加崇尚科学的今天,我们更应当和需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人的思想观念的接收规律,从而遵循这些规律,来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使思想和品行教化工作更好地达到其目的。
人与公有制:
生产资料社会化在社会主义中的地位作用
——学习马、恩、列对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的论述
内容提要:生产资料社会化,不是〃天条〃而是实际需要;生产资料社会化,不能使人自然而然地〃社会化〃;社会主义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全面的〃社会化〃,这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含义的题中应有之意;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
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是无产阶级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目的之一。这一目标是怎样产生的?它在社会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特点如何?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践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理论预见,其历史发展趋势,将是怎样的?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即公有制的产生及其意义
回顾历史,我们首先会发现,〃财产公有〃是无产阶级的朴素意向。公有制的对立面——私有制,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曾经深刻揭露的罪恶之源。欧文就曾将私有制列为阻碍社会改造的三大障碍之首。〃公有制〃也确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天才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在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革命变革中,进一步论证了生产资料社会化——公有制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是生产社会化。公有制,实质上是人类的基本活动——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的社会化。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有十分精辟的论述。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对社会主义曾作过这样的说明:〃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它的任务不再是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在研究〃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23页)而〃生产力的国家所有不是冲突的解决,但是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36页)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即公有制提出和产生的原因是:〃生产已经成为社会的活动;而交换以及和它相伴的占有,仍旧是个体的活动,单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