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疯狂医生 >

第8章

疯狂医生-第8章

小说: 疯狂医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种不信任。据调查统计,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中小型城市,越往小环境走,这种误导的心理存在越深。    
    而在这样的趋势之下,那些对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老中医”们便可以呼风唤雨,大行其道,近几年来媒体上关于庸医治病,致死致残的报道比比皆是,但还是没有真正改变人们的思想,也许他们认为,那些治起来很麻烦的牛皮癣,非得老中医不可。这种赌博似的心理仿佛很普遍;但令人惊喜的是,那些在电线杆上篡改广告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要是哪一天,你再遇到那些无证门诊的老中医们,就对他说:“小样儿,你换了马甲我照样认识你!”    
    疯狂医生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个代课老师对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很乐此不疲,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这么笨,干脆给你换个脑子得了!”我们一致认为,这厮才是最需要换脑子的人。小时候,在动画片里常看见孙悟空的头被天宫的兵们换来换去,大了才知道那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大学时还觉得遗憾,心说现代医学如此发达,连坏了的人心都能换,怎么连个脑袋都搞不定。    
    现在,这个医学界的梦想有可能要真的实现了。48岁的神经外科专家罗伯特·怀特教授对即将进行的乌克兰换头手术的成功充满了信心。这个宣称“人头比猴头还好换”的疯狂医生说,给猴子换头和给人类换头除了体型大小和生物种类不同外,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经过长达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他早已完成了换头术第一步的准备工作。    
    外国的科学家向来疯狂,从克隆牛到克隆人,从基因技术到好莱坞的科幻电影,那些满头白发,神经兮兮地科学怪人一直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对一些匪夷所思的举动也早已见惯不怪,但对于换人头来说,这种几乎是幻想的实现,还是叫人大吃N惊。    
    据他介绍,换头手术的过程是:先把两个病人完全麻醉,两个手术小组将在轻音乐的伴奏声中开始史无前例的手术:他们分别切开两个病人的脖子,小心翼翼地分离出所有的肌肉和组织,仔仔细细地理出各个血管和神经;紧接着,赶紧用能防止血栓形成的肝素包住所有的导管,确保大脑保持血液循环;然后,再将剥离两个病人脖子脊柱上的骨头,在脊髓和脊柱成功分离之后,其中一个病人的头就能取下来,立即转移到与第二个病人人体循环相联接的试管内,当然第二个脑部已经死亡的病人的头已经在这之前取掉了;最后,医生们将一根一根地清理血管,把它们一对一地缝接到新身体上。    
    和人们对待克隆人的态度一样,当怀特换头手术研究的事曝光后,传统医学道德和社会伦理界立即向他发起了铺天盖地的猛烈抨击。批评他人大多的观点是,尽管此做法有绝对充足的依据,但他却没有充分考虑到手术潜在的巨大的失败风险和对社会伦理造成的冲击;比如说,当换头之后,这个人的身份应该取决于身子,还是脑袋?    
    美国广播公司对此的担忧是,不论是成还是败,对于一个著作等身,在自己领域已经登峰造极的人来说,他可能要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手术成功,无论伦理上的道德成败,它将在人类史上写下绝对崭新的一页。    
    “泻停封”和“谢霆锋”    
    前年的夏天,我去太原飞机场接一个从四川来的朋友,在乘坐出租车回市里的途中,无意中看到在玻璃窗外的两边土墙上,到处都是药物“泻停封”的广告。我当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画面就是,香港的歌手谢霆锋手持小药片,深情款款地唱着:“因为爱,所以爱……”    
    以前好象还有一种润滑油的牌子叫“流得滑”,真不知道刘德华知道后会怎么想,反正如果有人拿我名字的谐音命名某种东西时,不管这个东西是奔上三路而去的,还是直指下三路,我肯定不会高兴。当然,我的名字估计一般也上不了广告,所以这样看来,还是做个凡人省心一些。    
    据说,当事人谢霆锋听到这个事情后,回答记者的是:如果它真的有效,也是一件好事。这样看来,他也颇为宽容,这是一种好的风气,在我看来,总比那些拿着蝇头小事也打官司的明星要来的善良。但作为受益者的一方,作为病人来说,显然就没有那么好交待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全部医院里接待的患者都是如此,反正我曾亲眼看到过好几例,就是内科的同事在给一些腹泻患者们开方子取药时,当患者看到上面写的是“泻停封”字样的时候,都拒绝购买,一致要求换成另外的止泻药。    
    宣传并不似乎一件坏事,但某种商品或者药品把宣传演变成了狂轰滥炸的炒作,不管是不是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就容易被有些“人民”质疑了。那些拒绝服用和购买“泻停封”的患者的理由是:在墙壁上到处宣传的药品,性质已与电线杆子上的小广告无异。不知道这种推断和逻辑是否真的正确,但也确实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    
    顾客就是上帝,从这个角度看,上帝们就有些不乐意了,在他们眼睛里,也许实实在在卖药,憨憨厚厚做人的药品生产商,才是值得信赖的。当然,我不是说“泻停封”的厂家们就不实在,不憨厚,但很想给他们提一个建议:在药物宣传的策略上,一定要慎重。毕竟,这是药品,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商品。    
    “泻停封”是一种停止腹泻的药物,和在电影《百变金刚》里周星驰给王小虎所服用的催泻药的药效正好相反。广告词中,说它是“纯中药制品,快速停止腹泻而不损害肝肾”,这跟歌星“谢霆锋”的关系就像所比喻的“下岗大嫂”与“网易挂牌危机”一样风马牛而不相及。不知道如此借力,究竟能借到什么?


第一部分 处女值第14节  这个杀手不太冷

    在医学院读书的时候,我实在不明白考试的时候为什么要把那些发明/发现了某种术式/抗生素的老前辈们的名字和生辰也要罗列在试卷上,老师告诉我们说,这是为了纪念他们对医学界的贡献,之后,还号召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争取在几千年后把自己的名字也印在试卷上,说得大家都激情澎湃,蠢蠢欲动。    
    不过如果问起在医学界谁的贡献最大,其实答案既不是那些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人,也不是经典术式的发明者,更不是X线和超声波的发现者,而是那些没有名字的实验动物们,它们用生命换得医学的进步,对此,我们更要崇敬他们。    
    一般来说,医学院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开始进行动物实验了,人们常说医生冷血,而“冷面杀手”训练的第一步就是从这里开始。我第一次走进功能实验室的时候,正好遇到实验室里还有几个小组在做实验,对我们来说,比我们高一年级的她们都是老大姐了,我们进去的时候,边上放着一只只白白的兔子,无邪的眼睛里透着恐惧,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正当我为这些白兔的命运担忧时,那帮大姐已经把它们抱了起来,搂着兔子边摸边惊叹“好可爱啊”。    
    但那些女生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却叫我们大为惊奇。动物实验第一步是麻醉,揪住兔子的耳朵,拔去耳缘静脉表面皮肤的毛,将头皮针插入耳缘静脉内,看到回血表示成功,再将头皮针固定,看着这帮女生将以上步骤一气呵成,只有有些诧异,但接着看她们将气管插管利索完成后,我们都已经是目瞪口呆,刚才搂着兔子做温柔小女生状的人是她们吗?    
    看着这样的兔子,谁的心底都会有一丝悲伤,但这仅仅是一刹那的感觉,这种感觉应该马上消失,随之而来的应该是冷漠。医学生对生理和病理现象的初步形象认识就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要想想获得娴熟的操作技能,必须得冷酷到底。    
    除此之外,进行外科实验的动物们更是将自己的全部器官奉献给我们。它们一次又一次地配合我们手术:这次将脾切了,依然顽强的生活着,准备下次将自己的肠子无私奉上。其实,无论哪里的医学生对动物们都应该是感激不尽的。    
    开始的时候我对这些冷血的“女杀手”们很是不能理解,认为她们实在太虚伪,直到后来上班了我才知道,这些步骤都是必须的,如果谁本善良,那么在临床实习时就得遭到淘汰了,否则,倒霉的很可能不是兔子,而是病人。    
    其实,这些杀手不太冷。    
    一二三,木头人    
    这个由刘德华唱红的歌曲最近也被搬上了电视屏幕的广告内容,大意是一个脸上长了痘痘的少女,变成了一个木头人,被几个朋友在旁边幸灾乐祸地大喊“一二三,木头人”,最后,她用了某某产品,那些痘痘都不见了,她也不再是木头人了,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青春姑娘。    
    这些叫人感到莫名其妙、为了一颗新陈代谢的小痘子就大动干戈小题大做的广告实在叫我感到无可奈何,不喜欢但为了世界杯和意大利联赛而不得不忍受着它无时不刻的骚扰。相信有同感(痛感)的人应该会大有人在,就象比如每天晚上正是饭口的时候,那个挥舞着高尔夫球杆,对着你说“有问题,找肛泰”,然后一击入洞的男人,还有那些呵护武装女人的广告更是肆无忌惮,不分昼夜地集中轰炸腰以下的部位,“全天候”、“侧翼”,不看图象的话,真以为是在介绍美国的阿帕奇武装直升飞机。    
    其实,就象黄集伟先生所说,这些像“没什么大不了的”的广告创意,实际上就是个段子。有些民间和网上的段子被一些相声和小品不断剽窃,再用艺术的手段加倍地宣传和放大,火暴便在意料之中。相比之下,有些词语被滥用便是出于商业的考虑和需求,比如“绿色”,几乎除了帽子的生产商们不会使用之外,别的一些食品或者建材都会跟它想方设法地扯上关系,目的无非是想告诉消费者:我们的产品无公害,纯天然,可以放心使用。    
    但广告是不能绿的。不管是饭店开张,雇一帮人连吃三天以聚人气,还是拍卖会上替拍主叫价的人,都得是红的,‘红’即‘火’,这些都是托儿。有人曾亲眼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看到,一个记者站起来提问题,发言人说:“这问题你看一下新闻稿,全在上面了!”会后主办者找到发言人,“这是咱雇的托儿,怕冷场。给了500块钱呢!”这是“会托儿”。    
    就象这些无处不在的“托儿”们一样,他们都被渗透进了各个行业,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在其中,他们叫做“医托儿”。我曾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就是如果你去某个医院看病,便会有人过来“好心”地帮你挂号,甚至直接跟某专家联系,报酬是很少的数目——如果你相信了,那么接下来你兜里花在看病和爱药上的钱很有可能有一大部分都得归他,没办法,人家是托儿。    
    托儿倒也不怕,不管是不是陈佩斯的话剧里那种托儿,就看病而言,只要能真正找到好的专家就行,就怕是花了钱,最后还得上了当。    
    套一句广告词,“各位,您小心点儿。”


第二部分 角色互换第15节  角色互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