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知堂书话 >

第13章

知堂书话-第13章

小说: 知堂书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婚姻赋》放在那一边,便可以想见这种形势。《本朝文粹》是十一世纪时
日本的一部总集,是《文苑英华》似的一种正经书,朝纲还有一篇《为左丞
相致吴越王书》也收在这里边。《万叶集》诗人肯引《游仙窟》的话,《文
粹》里会收容“窥户无人”云云的文章,这可以说是日本人与其文章之有情
味的一点。我相信这并不是什么诡辩的话。《交欢大乐赋》出在敦煌经卷之
中,《游仙窟》抄本乃是“法印权大僧都宗算”所写,联想起铁山寺的和尚,
我们不禁要发出微笑,但是于江户文明很有影响的五山文学的精神在这里何
尝不略露端倪,这样看去我们也就不能轻轻地付之一笑了。

□1928 年4 月刊《北新》2 卷10 号,署名岂明
□收入《看云集》

近代散文抄序① 

启无编选明清时代的小品文为一集,叫我写一篇序或跋,我答应了他,
已将有半年了。我们预约在暑假中缴卷,那时我想,离暑假还远,再者到了
暑假也还有七十天闲暇,不愁没有工夫,末了是反正不管序跋,随意乱说几
句即得,不必问切不切题,因此便贸贸然地答应下来了。到了现在鼻加答儿
好了之后,仔细一算已过了九月十九,听因百说启无已经回到天津,而平伯
的跋也在《草》上登了出来,乃不禁大着其忙,急急地来构思作文。本来颇
想从平伯的跋里去发见一点提示,可以拿来发挥一番,较为省力,可是读后
只觉得有许多很好的话都被平伯说了去,很有点儿怨平伯之先说,也恨自己
之为什么不先做序,不把这些话早截留了,实是可惜之至。不过,这还有什
么办法呢?只好硬了头皮自己来想罢,然而机会还是不肯放弃,我在平伯的
跋里找到了这一句话,“小品文的不幸无异是中国文坛上的一种不幸”做了
根据,预备说几句,虽然这些当然是我个人负责。

我要说的话干脆就是,启无的这个工作是很有意思的,但难得受人家的

理解和报酬。为什么呢?因为小品文是文艺的少子,年纪顶幼小的老头儿子。

文艺的发生次序大抵是先韵文,次散文,韵文之中又是先叙事抒情,次说理,

散文则是先叙事,次说理,最后才是抒情。借了希腊文学来做例,一方面是

史诗和戏剧,抒情诗,格言诗,一方面是历史和小说,哲学,——小品文,

这在希腊文学盛时实在还没有发达,虽然那些哲人(Sophistai)似乎有这一

点气味,不过他们还是思想家,有如中国的诸子,只是勉强去仰攀一个渊源,

直到基督纪元后希罗文学时代才可以说真是起头了,正如中国要在晋文里才

能看出小品文的色彩来一样。我卤莽地说一句,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

它的兴盛必须在王纲解纽的时代。未来的事情,因为我到底不是问星处,不

能知道,至于过去的史迹却还有点可以查考。我想古今文艺的变迁曾有两个

大时期,一是集团的,一是个人的,在文学史上所记大都是后期的事,但有

些上代的遗留如歌谣等,也还能推想前期的文艺的百一。在美术上便比较地

看得明白,绘画完全个人化了,雕塑也稍有变动,至于建筑,音乐,美术工

艺如瓷器等,却都保存原始的迹象,还是民族的集团的而非个人的艺术,所

寻求表示的也是传统的而非独创的美。在未脱离集团的精神之时代,硬想打

破它的传统,又不能建立个性,其结果往往青黄不接,呈出丑态,固然不好,

如以现今的瓷器之制作绘画与古时相较,即可明瞭,但如颠倒过来叫个人的

艺术复归于集团的,也不是很对的事。对不对是别一件事,与有没有是不相

干的,所以这两种情形直到现在还是并存,不,或者是对峙着。集团的美术

之根据最初在于民族性的嗜好,随后变为师门的传授,遂由硬化而生停滞,

其价值几乎只存在技术一点上了。文学则更为不幸,授业的师傅让位于护法

的君师,于是集团的“文以载道”与个人的“诗言志”两种口号成了敌对,

在文学进了后期以后,这新旧势力还永远相搏,酿成了过去的许多五花八门

的文学运动。在朝廷强盛,政教统一的时代,载道主义一定占势力,文学大

盛,统是平伯所谓“大的高的正的”,可是又就“差不多总是一堆垃圾,读

之昏昏欲睡”的东西。一到了颓废时代,皇帝祖师等等要人没有多大力量了,

处士横议,百家争鸣,正统家大叹其人心不古,可是我们觉得有许多新思想

① 《骆驼草》题作《〈冰雪小品选〉序》。

好文章都在这个时代发生,这自然因为我们是诗言志派的。小品文则在个人
的文学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它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
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它站在前
头,假如碰了壁时自然也首先碰壁。因为这个缘故,启无选集前代的小品文,
给学子当作明灯,可以照见来源去路,不但是在自己很有趣味,也是对于别
人很有利益的事情。不过在载道派看来这实在是左道旁门,殊堪痛恨,启无
的这本文选其能免于覆瓿之厄乎,未可知也。但总之也没有什么关系。是为
序。

中华民国十九年九月二十一日,于北平煅药庐。

□1930 年9 月刊《骆驼草》21 期,署名岂明
□收入《看云集》

近代散文抄新序

我给启无写《近代散文抄》的序还是在两年前,到了现在书才出板,再
拿起原序来看,觉得这其间的时光仿佛有点辽远了,那里所说的话也不免有
点迂远了,便想再来添写这篇新序,老老实实的说几句话。

启无编刊这部散文抄,有益于中国学术文艺上的地方很多,最重要的是
这两点:其一,中国讲本国的文学批评或文学史的,向来不大看重或者简直
抹杀明季公安竟陵两派文章,偶尔提及,也总根据日本和清朝的那种官话加
以轻蔑的批语,文章统系仿佛是七子之后便由归唐转交桐城派的样子,这个
看法我想是颇有错误的。他们不知道公安竟陵是那时的一种新文学运动,这
不但使他们对于民国初年的文学革命不能了解其意义,便是清初新旧文学废
兴也就有些事情不容易明瞭了。日本铃木虎雄的《中国诗论史》上举出性灵
一派与格调气韵诸说相并,但是不将这派的袁子才当作公安的末流,却去远
寻杨诚斋来给他做义父,便是一例,中国誊录铃木之说者也就多照样的说下
去了。启无这部书并非议论,只是勤劳的辑录明末清初的新文学派的文章,
结果是具体的将公安竟陵两派的成绩——即其作品和文学意见结集在一处,
对于那些讲中国文学的朋友供给一种材料,干事不无小补。古人的著作苟存
于世间,其价值也自存在,不以无人顾问而消灭,公安竟陵非亲非眷,吾辈
本无庸扰扰为古人争身后之名,只是有此文学史上的材料而听其湮没亦是可
惜,如得有人为表而出之,乃亦大可喜耳。

其二,中国古文汗牛充栋,但披沙栋金,要挑剔多少真正好的文艺,却
是极难的事。正宗派论文高则秦汉,低则唐宋,滔滔者天下皆是,以我旁门
外道的目光来看,倒还是上有六朝下有明朝吧。我很奇怪学校里为什么有唐
宋文而没有明清文——或称近代文,因为公安竟陵一路的文是新文学的文
章,现今的新散文实在还沿着这个统系,一方面又是韩退之以来的唐宋文中
所不易找出的好文章。平心静气的一想,未成正宗的新思想新文章希望公家
来提倡本来有点儿傻气,不必说过去的便是现今的新文学在官公私各学校里
也还没有站得住脚呢。退一步想,只好索解于民间,请青年学子有点好奇心
的自己来看看吧。可惜明人文集在此刻极不易得,而且说也奇怪,这些新文
人的著作又多是清朝的禁书,留下来的差不多是秦火之馀,更是奇货可居,
不是学生之力所能收留的了。在这里,启无的这部书的确是“实为德便”。
在近来两三年内启无利用北平各图书馆和私家所藏明人文集,精密选择,录
成两卷,各家菁华悉萃于此,不但便于阅读,而且使难得的古籍,久湮的妙
文,有一部分通行于世,寒畯亦得有共赏的机会,其功德岂浅鲜哉。平常有
人来问我近代文中有什么书可读,我照例写几部绝板禁书的名目给他,我知
道这是画饼,但是此外实无办法,现在这部散文抄出板之后那我就有了办法
了。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九月六日,于北京。

□1932 年作,1934 年刊“天马”初版本,署名周作人
□收入《苦雨斋序跋文》

重刊霓裳续谱序

章衣萍君来信云拟重刊《霓裳续谱》,嘱写小序,已经有半年多了,我
答应了,却老是写不出,这里自然可以有好些口实,但是最重要的是我自己
对于民歌的意见有点动摇,不,或者不如说是转变了。我从前对于民歌的价
值是极端的信仰与尊重,现在虽然不曾轻视,但有点儿怀疑了,假如序文必
须是拥护的或喝采的,那么我恐怕实在已经是失去做序的资格了。可是话虽
如此,日前的成约却总难以取消,所以还只好来写,即使是在戏台里叫的是
倒好也罢。

我最初知道《霓裳续谱》是听常维钧君说的,我所有的一部也是承他替
我代买来的,仔细想起来似乎连书价也还没有还他,这已经是五六年前的事
了。那时大家热心于采集歌谣,见了这种集子,心里非常快活,因为一则得
到歌谣比较研究的资料,二则发见采集事业的伴侣,所以特别感着一种浪漫
的珍重。不久郑振铎君的《白雪遗音选》也出来了,我们知道这类名著已有
了两种,《霓裳》成于一七九五,《白雪》成于一八○四,相差只有九年,
《霓裳》序上说明所集的大都是北京像姑们所唱的小调,《白雪》因为选本
很可惜地没有抄录原序,关于地方和性质等不能知悉,而且郑选本又声明有
些猥亵的情歌不能收入,仿佛更觉得有点缺陷,及至汪静之君的《续选》出
现,两集共选三百四十多首,已及全书之半,里边的精华差不多可以说是都
在这里了。我把《白雪遗音选》正续编看了一遍,又将《霓裳续谱》找出来
一翻之后,好像有魔鬼诱惑似地有一缕不虔敬的怀疑之黑云慢慢地在心里飘
扬起来,慢慢地结成形体,成为英国好立得教授(W。R。Halliday)在所著《民
俗研究》序上的一句话,“欧洲民间故事的研究,主要地,虽非全然地,是
一个文学史上的研究。”别的且不管,总之在中国的民歌研究上,这句话即
使不能奉为规律,也是极应注意的,特别是在对付文献上的材料的时候。这
个疑心既然起来,我以前对于这些民谣所感觉的浪漫的美不免要走动了,然
而她们的真与其真的美或者因此可以看见一点,那也是说不定的。

美国庚弥耳教授(F。B。Gummere)论英国叙事的民歌,力主集团的起源说,
那种活灵活现的说法固然不很能佩服,但是以这种民歌为最古的诗,而且认
为是纯粹民间的创作,我以前原是赞同的。回过头来看中国笔录的民歌集如
上述二书,却感到有些不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