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长大的鞋子 >

第24章

长大的鞋子-第24章

小说: 长大的鞋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用汽车的分权管理模式的核心就是公司每个部门的独立性;每个部门拥有自己的管理团队、对自己的盈亏负责。公司另设一个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每个部门的工作、盈利状况,并制定公司政策。由于通用汽车一直缺乏对各部门财务状况的管理,所以直接导致了公司内部资本无法有效分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管理委员会开始调查各部门的收益状况。同一时期,斯隆提出了收益率是决定资本配置最重要的因素这一理论。对于斯隆来说,分权管理是一种非常难以维系的管理策略,因为分权管理稍有不慎,就变成了放任自流,斯隆为此也尝试了许多方法,以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    
    为了进一步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斯隆在通用汽车内部建立了许多委员会,在这些委员会及财务控制政策的扶助下,通用汽车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斯隆说:“财务控制的基本要素就是成本、价格、产量和投资收益率。”财务控制被视为在将来的行业低迷期中公司不受影响的预防措施。“财务控制产生于危机之中。控制手段有助于避免危机的再度发生。”    
    在斯隆上任时,福特的市场占有率达60%多,通用仅为13%。    
    在斯隆的领导下,通用建立了多分部的组织结构,理顺了公司内部的决策和信息流程,并开发了许多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斯隆推行了一整套强有力的战略,如金字塔式的产品结构,形成一个从高端到低端的互补产品系列;采取年度换型策略,经常推出新产品。反观福特,它只有T型车一种产品,十几年一贯制,颜色也只有一种——黑色。老福特的名言是:客户可以选择任何颜色,只要它是黑色。所以,当通用五颜六色、款式新颖的汽车一代代地推出时,福特老旧的T型车销路日蹙。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通用的市场占有率达到近50%,而福特则降到8%左右,甚至低于后起的克莱斯勒。1928—1937年,通用累计盈利达19亿美元(尽管大部分时间处于大萧条的岁月里),而福特亏损了1500万美元。    
    通过构筑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斯隆为通用建立了一整套的绩效管理、预算管理等控制体系,使生产、经销、科研和管理都重新定位,奠定通用汽车日后在汽车工业的霸主地位。


第二部分 造鞋第34节 管理组织模式

    通用汽车的标杆回答了集团公司如何管理和控制其业务单位的问题,斯隆设计的管理组织模式的核心要求是:(1)明确总公司、子公司和业务单位的任务和责任;(2)绩效管理程序在公司里如何运作。    
    根据Andre A de Waal在《绩效管理魔方》的研究,我们将管理组织分成三种模式,见图5-2。    
    对下级单位的战略计划和战略目标开发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总部参与下级机构战略开发程序的频率和程度。这种影响的程度决定了重要决策的制定方式,即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图5-2  根据管辖方式,总公司对下级机构战略计划开发的影响及控制方式    
    控制下级单位的方式取决于下级向总公司报告的方法、频率、内容和详细程度。制度规定了何时总公司可以干涉下级,也规定了总公司可以使用的管理工具(对经理们的制裁、激励、提拔或降级)。    
    我们下面来详细讨论这三种组织管理模式,总结见表5-1。    
    表5…1  三种管辖方式的特点    
    项目  战略计划型  战略控制型  财务控制型    
    行业类型  高速变化、快速增长,或竞争激烈  成熟产业,稳定的竞争环境  多种产业    
    总公司任务  高度介入业务单位的计划和决策的制定,方向明确  业务单位制定计划,总公司检查、评估和监督  强调由业务单位制定所有决策    
    业务单位的任务  经营计划要征得总公司和其他业务单位的同意(符合战略目标)  有责任制定决策、计划和建议独立经济体,有时相互合作,追求共同利益    
    组织结构  强大的中心功能部门;共享服务部门(营销、研发等)权力下放,重点在于单个业务单位的表现。总公司作为战略控制者〖〗总公司人员最少。总公司的工作重心是支持和财务控制    
    计划程序  按长期战略的要求分配资源。总公司对计划的影响很大  财务和战略目标相结合。总公司对计划的影响中等  无正式战略计划。管理程序注重业务单位的年度预算和财务指标。总公司对计划的影响    
    控制程序  不看重对月财务结果的监督。总公司的管理较灵活  依据计划,定期监督实际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总公司进行战略控制  只关注财务指标和结果(约定的),公司总部的控制仅仅是财务上的    
    价值创造重心   为了长远经济发展创立新的业务单位业务单位的长期战略和目标(促进+协调)    
    运营改善和财务控制    
    □ 战略计划型。总公司积极参与子公司和业务单位的战略开发,计划程序繁重又耗时。因为总部与子公司及其业务单位联系密切,时刻掌握着它们的状况,所以,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主要是完成长期战略目标。总公司只是在运营结果出现较大背离时才正式做出反应,控制程序灵活。这种方式需要较多的部门管理人员。简言之,总公司大量参与子公司和业务单位的战略开发、拓展和监督。    
    □ 战略控制型。总公司发布战略指导意见,子公司和业务单位独立制定战略计划,由总公司进行评估,区分优先次序。计划的核心任务是确定短期和长期财务与非财务目标。总公司定期核查这些目标。部门管理人员数量中等。总之,总公司监督战略决策的执行,而战略决策的制定和拓展则由子公司和业务单位自行完成。    
    □ 财务控制型。战略开发的责任和权力全部交给子公司和业务单位。总公司原则上不检查战略计划,只是对子公司和单位是否完成了计划中预测的财务指标感兴趣。总公司实际上是实行资产投资管理。总公司的财务部的人员较多,但其他部门的人数很少。总之,总公司只管理子公司和业务单位的主要财务指标。    
    这三种管理组织模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别,仅有运营掌控的方式与程度之分。举例而言,香港的李嘉诚财团应用的就是财务控制型而取得大量投资回报,而招商局集团则是往战略控制型发展。    
    李嘉诚是全球多元化投资的成功代表,其投资控股的“长江集团”从塑料花业务起家,转到以房地产为核心业务,但时机适合时均会积极从事与核心业务不大相关的行业,例如创立“长江基建”、TOMCOM及“长江生命科技”等,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收购来抓住最佳切入点,例如收购“和黄”、“香港电灯”、“赫斯基石油”等不仅成为企业并购的典范,也是企业构建多元化组织模式的楷模。    
    李嘉诚财团的业务包括房地产、港口、电信、零售生产、能源、基建、财务与投资。不同的业务有着不同的回报期,对当前经济状况敏感度也不同。通常回报期短的业务,对当前经济状况较为敏感,这些业务的好处是在经济好的时候抓住时机获得较丰厚的利润,而现金流量也比较连续,例如零售和酒店。通常回报期长的业务,受当前经济状况影响较低,这些业务的好处是收入稳定,但资本投资较为巨大,例如基建和电力。    
    如果公司的业务大部分是回报期短的业务,盈利就会非常波动,随着当前经济状况而波动。如果公司的业务大部分是回报期长的业务,资金回流会比较慢,而且因为资本投资较为巨大,容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风险。最理想的是各种长短期回报期业务的结合,以实现回报期上的风险分散。李嘉诚通过强有力的财务控制型绩效管理,确保不同业务有着不同的回报期,使每段时间都有足够资金回流以资助长回报期业务的资本投资,通过业务多元化达到分散风险、稳定收益的目标,并通过收购与出售时机的把握,掌握了行业兴衰周期的规律,使旗下七大企业资金链呈现蜘蛛网式的互通有无,维持了整体企业的稳定成长。    
    李嘉诚控股的和黄连续三年派息不变    
    2002年度  2001年度  2000年度  1999年度  1998年度    
    营业额(亿元)  1; 11。29  614。6  570。22  554。42  513。83    
    税后盈利(亿元)  142。88  120。88  341。18  1; 173。45  87。06    
    每股盈利(元)  3。35  2。84  8  27。52  2。04    
    每股派息(元)  1。73  1。73  1。73  1。63另10送1红股  1。28    
    派息比率(%)  51。6  60。9  21。6  5。9  43。1    
    资料来源:中融产业标杆数据库,www .benchmark .cn    
    有着百年历史的招商局集团,在战略绩效管理上则有着深刻的教训。作为一家特大型综合国有企业,招商局的产业拓展到金融、港口、航运、公路、高科技、地产、旅游、工业等数十个产业领域。到1997年,招商局下属各种参控股企业已经超过了200家,资产超过500亿港元。但由于在管理组织上粗放经营,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控制模式和绩效管理,结果招商局集团背负着子公司投资、扩张所形成的大部分债务,但是子公司的运营管理却远非集团所能掌控。    
    由于对子公司缺乏规范、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某些子公司在相当程度上各行其政、财务不透明,形成了扭曲的利益主体;同时也使集团公司的发展、运营缺乏明确的战略与政策。到1997年,招商局集团整体有息负债比最高时达到了60%以上,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经历了生死考验。    
    原中信总经理秦晓担任了招商局的董事长后,在麦肯锡的顾问下,强化了对下属公司的战略绩效管理,对集团的各项业务进行了大规模重组,旨在彻底清理招商局过去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打破臃肿的管理构架,建立新的财务抗风险体系,以及确定公司未来的核心产业。在接下来的案例5…3中,秦晓对招商局最大的改革,就是按照M型对下属公司的管理组织进行重新构架,由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组成的总部是集团最高决策层,主要负责战略研究和内部交易协调,附属于总部的是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企业规划部等一系列职能部门,它们向总部提供经营战略的选择和配套方案,监控和考核子公司实施经营计划的情况。集团财务集中控制,总部负责资本项下的投入、子公司重大人事决定和战略性决策,子公司在总部眼里成为一个战略执行单位,这样就形成强有力的战略控制型管理组织模式。这一管理组织模式,消除了招商局的“大企业病”,确定交通基建、金融、地产和物流四大核心产业,并筹划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和投资控股公司,走向了国际化道路。    
    招商局的案例并不是说战略计划型不好,由于招商局的主导行业为交通基建、金融、地产和物流,并非像高科技等产业高速变化、快速增长或者竞争激烈,所以更适用战略控制型,秦晓就很好地解决了招商局的管理组织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