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3223-日本帝国的兴亡 >

第11章

3223-日本帝国的兴亡-第11章

小说: 3223-日本帝国的兴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日举行首相、外相、陆相、海相参加的四相会议,制定了《处理中国事变纲要》,决定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军事行动之目的,在于使中国迅速丧失战斗意志,应采取适当手段使用兵力占据要地。”为实施四相会议要求,松井石根制定了新的作战方针纲要:    
    一、不是攻占杨泾西岸的敌阵地,而是以主力从左边回旋到南边,从右面以第9、第3、第101师团为第一线,准备对大场附近进行攻击。二、使第11师团进入杨泾一线,回旋掩护右侧面。三、以第13师团作为第二线兵团,保持在军主力的右翼后面。四、以上述部署的兵力攻击大场镇附近的敌人,进入苏州河一线。在此期间,随着华中派遣军主力的南进,第11师团主力尽可能向南面移动,面向西掩护主力的侧面。    
    10月初,松井石根手下兵力达到20万,拥有重炮300多门、战车200余辆、飞机300余架、大小舰只70余艘。于是,他采取中央突破的战术,沿沪太路南线,向蕴藻浜全线发起新的攻势。10月7日,松井石根指挥2个师团的兵力,由蕴藻浜北岸向南岸中国守军侧背展开猛攻,中国守军左翼阵地被日军突破。日军连续发动攻势,企图进占大场、南翔,截断防守在闸北、江湾、庙行方面的朱绍良中央方面军的后路。中国守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实施反击。10月15日,桂系的第21集团军到达战场,当时正值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开会讨论中日战争问题。蒋介石想打个大胜仗显示中国军队的力量,便接受副总参谋长白崇禧的建议,命令桂军6个师分三路开始反击。中国军队发动猛烈攻势,但缺乏与日军作战的经验。日军将桂军大批士兵放到阵地前沿,再用火力封锁他们的后路,然后像围猎一样前打后堵,中国士兵纷纷中弹倒地,场面惨不忍睹;日军又在陆海空炮火支援下大举反扑,3万桂军大部牺牲。在中国部队顽强抵抗下,日军的进攻也陷于停顿状态。为制定下一步侵华军事作战方针,裕仁天皇10月20日亲自召开御前会议,研究上海战场形势,决定再以3个师团又1个旅团的兵力组成第10军,从杭州湾北岸登陆;另从华北战场调中岛今朝吾率第16师团从水路进入长江,在江苏省常熟县的白茆口登陆;命令这两支部队上陆后迅速向太湖的南岸、北岸接近,切断在上海作战的中国70万大军的后方,以策应松井石根率领的上海派遣军的进攻。


第二部分喋血扬子江(4)

    日军第10军军长柳川平助接受任务后,亲自带人到上海南方的杭州湾北岸侦察,发现这一带海岸线平直,便于部队登陆,近岸水深达40米,大船可以开近,可以说是淞沪地区最理想的登陆场所。他还发现,从全公亭到乍浦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只有正规部队两个连和部分地方武装担任守卫任务,暗笑蒋介石和中国军事当局在战役指挥上犯了严重错误,给他提供了从上海的战略后方登陆的良机,决心按500年前倭寇进攻华中的老路猖狂进犯!1937年11月5日拂晓,柳川平助迎着嗖嗖的秋风,指挥第6、第18、第114师团摆好进攻架势。柳川平助一声令下,3个师团和日本第3舰队的火力一齐开火,向守卫海岸线的中国两个连展开猛烈炮击。接着,在飞机掩护下,日军3个师团分头向全公亭、金丝娘桥、金山卫、金山嘴、漕泾等处猛烈进攻。中国部队奋勇还击,但装备落后的两个连怎能抵挡住有优势装备的3个师团的日本兵?11月5日上午,有3000名日本兵从金山卫一带登陆。中国统帅部得知日寇在金山卫登陆的报告,急调两个师加一个旅的兵力前往堵截,但都没有及时赶到,使日军在毫无阻拦的情况下源源登陆。上海战役形势急转直下。松井石根见日军从中国军队背后登陆成功,命令日军加速向上海推进。于是,第18师团一部沿沪杭铁路进攻,该师主力和第6师团主力直扑松江而来。中国部队第67军刚到达松江,立刻投入战斗,只因实力相差悬殊,一仗下来就溃不成军,松江陷于敌手。接着,日军又向青浦、白鹤港一线发动猛攻,中国部队旅长吴继光督战身亡,这一带防线又被日寇突破。陆军大臣杉山元闻报大喜,为统一上海方面的作战指挥,通过陆军参谋本部下达命令,将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编成华中方面军,任命松井石根为司令官,明确下达作战任务称:“与海军协作,以挫伤敌之战争意志、获得结束战争局势为目的,扫灭上海附近之敌。”松井石根得意之极,命令柳川平助加紧进攻。日寇很快占领昆山、嘉兴,开始追击沪宁铁路附近的中国部队。11月13日,日军第16师团和重藤支队在上海北方的白茆口附近登陆。从此,日军两路夹攻上海。为避免腹背受敌,中国统帅部下令全线撤退。日军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便告结束。凇沪会战是“七·七事变”后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在三个月时间里,日本出动9个师团陆军和2个海军舰队,参战兵力20余万,几乎倾巢出动;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认真抗战,先后出动73个师兵力,竭尽全力,奋勇杀敌,使日寇伤亡6万余人,虽因敌我力量悬殊和指挥不当失利,但中国军民用血肉之躯,使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就可解决中国问题”的狂言破产,以鲜血和生命绘出了一幅中华民族誓死抗击外来侵略的壮烈画卷,在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在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勇士和爱国志士,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怀念。    
    


第二部分密谋攻南京

    南京战役是淞沪会战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当时首都南京的作战,由于它和淞沪会战后中国军队的大溃退相衔接,历史上常将南京战役作为淞沪会战的一部分看待。南京自古即为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军事重镇,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横跨长江两岸,西临皖中沿江平原,东与宁镇山脉和富饶的长江三角洲相连,地形复杂,气势雄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后对南京做出过极高评价:    
    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    
    日本帝国主义早就对南京垂涎欲滴,极想及早攻下中国首都,一举摧垮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实现全面占领中国的目的,进而占领亚太地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此,在研究进攻上海的同时,日军参谋本部就在研究进攻南京问题。当时日本军部决定把侵华战争的主战场转向华中,从东北的关东军和平津地区的华北方面军向华中转调兵力,因而策划在1937年度对华作战计划中,决定以3个师团组建的1个军在长江下游的白茆口登陆,另派以2个师团为基干的1个军在杭州湾乍浦附近登陆,先攻占杭州、上海,再夺取南京。日军参谋本部未料到蒋介石亲自指挥中国70万大军在上海顽强抵抗,日军投入5个精锐师团,动用海空力量予以配合,国内只剩下2个师团可调,仍无取胜把握,只得把华中派遣军的作战地区限制在苏州、嘉兴一线以东。为准备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日本当局首先公布临时内阁参议官制,任命日本侵华巨头宇垣一成、荒木贞夫、末次一夫等退休大将和町田忠治、前田米藏、秋田清、乡诚之助、池田成彬、松冈洋右等为内阁参议,参与日本内阁策划进一步侵华的“重要国务”;又将内阁的企划厅和资源局合并设置企划院,统一扩军备战步伐,推行总动员计划。恰在此时,意大利法西斯于1937年11月6日宣布参加日德防共协定,签署了三国防共协定议定书。陆军大臣杉山元、海军大臣米内光政等大受鼓舞,怂恿日本首相近卫文和他们一起进宫,鼓动裕仁天皇11月17日以昭和12年军令第1号公布了大本营令:    
    朕制定大本营令,命令实行。大本营令第一条  在天皇大纛下设最高统帅部,称为大本营,大本营于战时或事变之际,根据需要设置之。第二条  参谋总长及军令部总长为其各自幕僚之首长,运筹军机,策划作战,根据最终目的,谋求陆海军之同心协力互相策应。第三条  大本营编制及工作,另行制定。    
    大本营成立后,立即收到松井石根和柳川平助的报告,认为“因此次战况好转,对南京方面精神影响极大”。陆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长下村定于是命令作战课研究是否需要向苏州、嘉兴一带“进军镇压”。下村定派参谋本部课长河边虎四郎前往现地了解情况,听取侵华日军一线指挥官的意见。河边回到东京,汇报了松井石根、柳川平助强烈主张向南京追击的意见,参谋总长闲院宫于11月24日做出重大决定,发出撤消限制以苏州、嘉兴一线为作战地区的限制指示。在杉山元等人极力活动下,11月24日首次召开大本营御前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裕仁天皇、参谋总长闲院宫、参谋次长多田骏、陆军大臣杉山元、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军令部次长岛田繁太郎、陆军省作战部长下村定、海军省作战部长近藤信竹等。会上,首先由参谋总长闲院宫奏陈日本陆军的作战方针,鼓吹一鼓作气攻克中国首都南京,然后由陆军省作战部长下村定向裕仁天皇说明,日本陆军自“七·七事变”以来,在海军的密切协作下,各方面都给中国部队以重大打击,今后将继续此种强压作战。下村定在说明下一步进攻南京的作战方案设想时声称:“华中方面军正利用在上海周围取得的战果。及时进行果敢追击。该军的编组,其任务原为扫灭上海附近敌军,且以断绝该地与南京联系而使之孤立为重点。因此,不仅其推进能力有相当限制,而且目前其前线部队的辎重以及炮兵等战列部队尚有不少在遥远的后方,所以并未考虑能一举到达南京。在此情况下,华中方面军拟以其航空部队和海军航空兵力协作,轰炸南京及其他要地,且不断显示进攻气势,用以消磨敌军战意。”下村定向裕仁天皇深鞠一躬强调说:“统帅部正在考虑,根据今后的情况,命该方面军做好新的准备态势,进攻南京和其他地区。”经御前会议批准,侵华日军大举向中国南京进犯。    
    


第二部分南京外围战(1)

    淞沪会战期间,日本军部不敢贸然挥军进攻南京,是有原因的。一是日军在淞沪会战中伤亡惨重,对中国军队的抵抗能力不敢再轻视;二是获悉蒋介石为保卫南京修建了两道坚固的防线。原来,蒋介石对防守南京早有考虑,远在1934年就开始构筑南京外围防御线:第一条是吴福线,以太湖为中心,北起长江沿岸的福山,经常熟、苏州、吴江、嘉兴,南至杭州湾的乍浦;第二条为锡澄线,北起长江南岸的江阴要塞,南至太湖北面的无锡。日军参谋本部情报机构获悉,蒋介石对这两道国防工事线极为重视,指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动用4个师的兵力在上海与南京之间大兴土木,用两年半时间修筑起钢筋混凝土工程,1936年建成,自以为固若金汤,称其为中国的“马其诺防线”,吹嘘至少能抵御日本百万大军,坚守南京十年八载。蒋介石还不放心,又指示在镇江以西修建了许多工事和堡垒,1936年秋还亲自指挥搞了一次保卫南京的大规模演习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