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Ⅰ(c+v+m)=Ⅰc+Ⅱc。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3Ⅱ(c+v+m)=Ⅰ(v+m)+Ⅱ(v+m)。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上三个条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内在联系。这些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
(十四)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两个:
(1)Ⅰ(v+m)>Ⅱc。这一条件表明,第一部类的全部产品除了补偿两大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为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作为两大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之用。
(2)Ⅱ(c+m—m/x)>Ⅰ(v+m/x)。这一条件表明,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除了补偿两大部类消费掉的消费资料以外,还必须为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作为两大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之用。
具备了上述两个前提条件只是有了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可能,并不等于现实的扩大再生产。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及其两个扩展的实现条件可用以下公式表示为:
(1)Ⅰ(v+Δv+m/x)=Ⅱ(c+Δc)。这里,Δ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Δ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m/x表示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部分。这个条件说明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从这个基本条件也可以引出以下2、3两个派生条件。
(2)Ⅰ(c+v+m)=Ⅰ(c+Δc)+Ⅱ(c+Δc)。这个条件表明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3)Ⅱ(c+v+m)=Ⅰ(v+Δv+m/x)+Ⅱ(v+Δv+m/x)。这个条件表明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反映的平衡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3资本运动和再生产包含着适用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
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和再生产的理论,不仅是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进一步揭露,而且也是对社会化大生产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概括,撇开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与企业经营管理也是适用的。
资本循环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和价值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条件。社会主义企业同样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和条件,合理安排各种资本的比例,人财物合理配置,供产销紧密衔接,做到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三种资本循环的统一,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和均衡持续发展。
资本周转理论对于社会主义企业增强市场观念,坚持市场导向,改善经营管理,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节约投资,提高资本利用率,增强企业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生产理论中关于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原理,关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比例关系的原理,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源泉的原理,以及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重要源泉的原理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在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旦发生,通常的表现是大量商品积压甚至被毁弃,大量企业减产、停工或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银行、金融机构、商业机构破产,社会生产急剧下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入一片混乱。其中,大量商品过剩、积压是其突出表现。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并非不为社会所需要,不是绝对地超过了社会的需求水平,而只是相对于社会的支付能力来说过剩了,是一种相对过剩。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如前所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表现具体为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当上述这些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使得社会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量商品过剩时,就会引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1)再生产周期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呈现周期性的特点,即过一段时间发生一次。两次危机爆发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叫做一个再生产周期,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阶段是决定性的阶段。
(2)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本身运动的特点。任何矛盾运动过程都是由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到通过某种形式使矛盾得到缓解或解决而后再进入下一次矛盾运动的周期性的过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也呈现这样的特点。与此相适应,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是随着基本矛盾的周期性激化而周期性地爆发。
(3)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
通常发生在再生产周期的萧条阶段的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之所以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由于:
①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二、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一)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垄断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由最初的私人垄断,到后来的国家垄断,到再后来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化(或可叫国际垄断),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日益走向融合,垄断资本的垄断程度也日益提高。
1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有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也是垄断资本的一种重要的运行方式。它的产生,一是通过国家采取“国有化”政策,用高价收购或其他补偿方式,把私人垄断资本收归国有。二战后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就曾掀起过“国有化”的热潮。二是通过国家的财政拨款,直接兴建新企业。比如战时国家兴建的军事工业、国家投资兴建的新兴尖端技术工业以及大量的基础设施等这样一些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或不愿投资的行业均属这一类型。
2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
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又一种基本形式,也是垄断资本又一种重要的运行方式。这种结合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这是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也称半国有企业垄断资本。它产生的途径:一是通过国家购买私人垄断企业的一部分股票;二是原有的国有企业进行重组,吸收一部分私人垄断资本的投资加入;三是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联合投资兴建新的企业。
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的这种结合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国家用较少的国有资本直接参与私人企业,从而控制较大量的私人垄断资本的经营活动,大大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又可以使私人垄断资本直接利用国有垄断资本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甚至可以得到更多的政府优惠,从而有利于其获取巨额垄断利润。
(2)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比较低级的形式。在这种结合方式中,国家对私人垄断资本的影响是从企业外部施加的,是间接进行的,比如: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或购买产品、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向私人垄断企业进行补贴、国家通过金融手段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支持、国家通过实行“经济计划化”和社会福利政策来干预和影响社会经济运行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实现了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
1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目标
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目标是维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包括:
(1)发挥国有经济成分的作用,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并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国有经济成分的作用具体包括承担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建设,投资开发和推广高新科技,向私人企业采购、定货以促进其发展等。
(2)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运行。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
①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为了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其主要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税收、公债等。财政政策可以有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选择,它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并进而影响整个经济运行。
②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为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由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的决策行为。其主要政策工具包括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率等。货币政策的选择上也有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之分。与财政政策不同的是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这个中间环节间接地影响社会总需求水平,进而影响整个经济运行的。
③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条件和发展需要所拟定的有关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技术、资本积累、外经外贸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种调节总供给的政策。
④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国家对收入分配领域的干预,指为调节收入分配格局而对工资、利润和其它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