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中国书评 选集 >

第32章

中国书评 选集-第32章

小说: 中国书评 选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信息交换是有成本的,但是同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次数在给定个体数目
下远远大于一个上级管理多个下级时所需信息交流次数。于是信息交换
的成本随科层级数的增加而下降。另一方面,我们假设使资源达到有效
率配置的关于需求方面的信息是从下层收集上来的,而配置资源的决策
是从上层作出的。于是当信息在上级和下级之间传达时就发生扭曲。这
种信息扭曲造成的损失随科层级数的增加而上升。威廉姆森在1975 年的
著作中证明了最有效率的科层组织应当在这两种信息费用之间达到边际


均衡。他的工作最近又由钱颖一在《经济理论》杂志1994 年的论文推广
到连续科层函数的情况。

最后是张五常这一派的制度经济学研究,以张五常1970 年在《法律
与经济学》杂志发表的“契约结构与可耗尽资源经济学”一文为例。张
五常把常见的交换方式按照契约结构列出若干类别,从日常生活中踩到
别人脚需要说“对不起”这类社会契约关系,一直到缔约成本高昂的投
资合作。他批评了德姆塞茨所谓的“外部效应”理论,认为那是一种空
想的观念(misconception)。因为只要资源稀缺就必定有竞争,有歧视,
有产权以及相应的“外部效应”(这是艾智仁在六十年代中期的思想)。
私有产权并不像德姆塞茨想象的,是为了“内化”所谓的“外部效应”
而建立的社会契约的关系。正相反,一切私有产权都不是完全和绝对有
效的,从而都在产权的“边界”处变成了“公共财”,也就总是带有某
种(正的或负的)“外部效应”。换句话说,德姆塞茨所说的那种外部
效应只是交易费用的一种,另一种形式的交易费用是界定私有产权的费
用,有时候会比外部效应引起的费用更为高昂(例如吸烟的外部效应与
界定新鲜空气的私有产权的费用相比微不足道)。因此社会采用私有产
权还是接受公共财(例如德姆塞茨研究的公社林地),或其他方式的契
约关系,这要取决于执行契约的各项费用的比较。后者取决于信息在缔
约各方的分布情况。例如一个“在外地主(absentee landlord)”由于
信息成本而采用固定地租的契约,一个本地地主若非常熟悉农活则会采
用固定工资的契约,而在特定气候水土环境之下,佃农与地主都不愿意
独自承担过高的农业风险时,他们会采用“分成制契约(share tenancy)”。

以上各例旨在说明我在上面提出的,经济学主流学派所关心的企业
理论的核心问题。下面我要转述张维迎专著里所论述的企业的企业家—
契约理论的要点。张维迎论证的是在一个纳什均衡讨价还价博奕的企业
模型里,具有企业家能力的管理者如何能够占有全部剩余价值,也即成
为企业所有者(古典意义上的“资本雇佣劳动”)。而在市场社会里,
财富往往成为人们判断一个企业家能力的“信号”,于是在“效率”意
义上,资本应当雇佣劳动。张维迎得到的这个结论,虽然有些极端,在
他的模型里却是有根有据的。从他的模型也可以导出劳动雇佣资本和劳
动与资本分享利润的结果。只不过在他看来这后两个情况(至少对中国
而言)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二、关于“企业家能力”的信息成本

张维迎此书分做五章和他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附录”。其中第一
章是导论,第五章是结语,所以主干是第二,三,四章。其中第二章是
理论的微观基础,主线是基于纳什(JohnNash)非合作博奕和讨价还价
理论。第三章是全书理论的着力点,试图用关于企业家能力的信息成本
来解释“资本雇佣劳动”现象。第四章意在把局部均衡分析的结果拓广
到一般的均衡,但是如我在下一节要讨论的,这一章的目的远远没有达
到。所以这一节我重点转述张维迎在第二,第三章中的观点。

第二章的分析方法是标准新古典经济学的,从一组参数化的假设出
发,推导出在个体理性选择下的均衡条件。然后对所有的参数做“比较
静态分析”得到一组可检验的命题。作者使用了相当多的数学表述,有


些我认为是不必要的。事实上,我下面的转述是采用了一个简单得多的
二人博奕来推导出张维迎第二章的主要结论。

我先把他的基本假设总括在这里:(1)分工生产的规模经济是“单
干户”结成“团队”的理由。这在书中以生产函数的交叉二阶导数来描
述,它的大小被张维迎称为“协作程度”。(2)在分工生产中只有两类
人,其一是管理者,其二是生产者。即便在相同的劳动投入下,这两类
人对总产出所做的边际贡献也可以是不同的。这在书中以生产函数的要
素边际产出弹性来描述。(3)这两类工作受到有效监督的程度可以有差
异,从而对这两类工作的监督成本不同。这在书中以要素的有效投入量
做为监督量的正比函数来描述。(4)团队的总产出超过“单干”总产出
的部分,即合作的净值,也叫“利润”,按照不同的协作程度参数、监
督技术参数、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参数和人们的风险回避参数,在参与分
工的人们中间分配。

在这些假设下,张维迎得到的主要结论是:( 1)当对生产行为和
管理行为的监督是完全无效率时,任何一方(生产或管理)独占利润都
不会是最优的。但是利润分享的方式非线性地依赖于协调程度(即要素
在多大程度上相互依赖)与要素相对重要性(即要素对总产出的边际贡
献)的比较。这两者都是由生产技术确定的。例如直观说来,当管理能
力和产出弹性上升时,管理者应当分享更大的利润。但是这个利润份额
增加的幅度又依赖于各要素在其创造边际贡献的过程中多大程度地依赖
于其它要素的合作。这些就是定理一和它的两个引理的丰富内容的主要
部分。(2)当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时,利润的分享方式不仅取决于技
术参数,还要取决于监督成本。直观来说,那些要素产出弹性高的人,
如果其工作非常难以受到有效监督,他们就应当分享大部分利润。那些
能够以较低成本监督他人的人,尽管其要素相对并不重要,还是可能成
为利润的分享者。对称地,那些要素相对重要但监督他人成本极高的人
也可能分享利润。这是定理二及其三个引理和若干推论的主要内容。(3)。。 
当人们不是风险中性时,那些更愿意承担风险的人,如果同时也是要素
相对重要的和对他人监督成本较低的人,就会分享大部分利润。但是张
维迎的看法是,风险态度在决定谁分享大部分利润的博奕中并不是经济
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我以为这个看法的正确性在于,就方法论而言,经
济学的实证性使其必须回避对心理因素的研究。

下面我用一个简单的博奕模型来导出上面那些结论的要点。让我们
从典型的囚犯悖论开始,即下图中所有参数为零的情况。其中M 代表团
队生产中管理者的角色,P 代表生产者的角色,T 表示加入团队的选择,


H 表示选择“单干户”。
这时(我们仅仅考虑一次性博奕)唯一的纳什均衡就是(H,H)。张维
迎的模型基于纳什均衡讨价还价博奕理论,这在我们的简单博奕中就是
引进与张的模型性质相同的参数并考查在什么情况下(T,T)也可以成


为纳什均衡,从而人们选择团队的生产组织方式。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对企业的所有权就是对企业经营的“剩余”
或利润的独占权利。因此谁拥有企业的问题在我们(以及张维迎的模型
中)就是利润如何在生产者和管理者之间分享的问题。这里团队生产的
利润就是其总产出减去一个固定的监督费用后的值超过单干总产出(1+
1=2)的量,假设为Q。在考虑到要素相对重要性时,可以假设Q=Q(M,
P),此处参数M 表示管理者的技术重要性,P 表示生产者的技术重要性。
注意张维迎模型中的“协调程度”在这里已经假设为一个正的利润Q。这
个利润被委托权参数b 决定其在两个参与者之间的分享(b 在0 与1 之
间,M 的份额是 b,因此他的总收入是1+bQ;P 的份额是(1—b)Q,因
此他的总收入是1+(1—b)Q)。张维迎模型里的监督技术参数在这里
用固定不变的监督费用或介于0 与1 之间的参数r1和r2来表示。当管理
者监督生产者时,他付出效用…r1,而生产者偷懒的效用中则要减去r1 

(假设这是在反监督中的损耗)。当生产者监督管理者时,他付出效用
r2,而管理者营私舞弊的效用中则要减去r2(逃避监督的损耗)。当生
产者偷懒而管理者诚实工作时,我们假设生产者的偷懒可以使他既占有
单干时的效用(因为他可以把偷懒的时间用于单干)又占有全部的剩余
(因为他仍有团队成员的讨价还价权利,在极端情况下他独占剩余),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效用是1+(1-b)Q。总结一下这种情况,当管
理者对生产者的监督有效时,生产者在博奕格局(T,H)下得到的收益
是1+(1…b)Q…r1。而管理者得到负的效用O…r1(因为全部剩余被生产

者偷走,而管理者付出了监督成本r1)。相应的讨论适用于管理者营私
舞弊而生产者诚实工作的情况,即博奕格局(H,T)。这时管理者得到
效用1+ bQ-r2而生产者得到0…r2。
先排除所有的技术因素,假设Q=1,是常数。这时博奕格局(T,T)
成为纳什均衡的条件是:
1…r2<b<r1 

显然,如果生产者对管理者的监督完全无效率并且管理者对生产者
的监督完全有效率,即r2=0,r1=1,那么使团队成为双方理性选择的均
衡状态的唯一的利润分享方式是b=1,也即由管理者独占“剩余”,成为
企业产权的所有者。反之,如果管理者对生产者的监督完全无效,而生
产者对管理者的监督完全有效,维持团队生产的利润分享方式就是b=0,
即生产者独占“剩余”成为企业产权的所有者。在一般情况下,双方的
监督都有一定效率,所以参数b 可以在大于0 和小于1 之间取值。这就
是“分成制”的契约。这些结果可以认为是在极简单的模型中对应于张
维迎书第二章的主要结论。我也推导出了在生产函数Q=(m,p)中引进
要素相对重要性和技术协调参数所得的主要结论,可以与张维迎的结论
一一对应。在风险态度非中性的情况下,我必须在上面简单的博奕模型
中就某些参数值讨论夏仙义(John Harsanyi)和西尔顿(R。 Selten)
在八十年代引进的概念——风险优势均衡,并仍得到张维迎的相应结
论。

所有这些结论都不是新的,例如读者可以参看艾智仁和伍德沃德
1988 年在《经济文献》杂志发表的对企业理论的综述性文章。张维迎的


贡献是在第二章严格的分析微观基础上,引入关于企业家能力的信息成
本,从而导致出资本与劳动的各种雇佣关系和被雇佣关系。这就是他的
第三章的内容。

张维迎书的第三章虽然没有很长的篇幅,却足以成为整个论文的要
害部分。理论的基点是企业家能力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