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宋风 >

第542章

宋风-第542章

小说: 宋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刘氏家族因为受到高丽的收买,瞒过了市舶司向高丽输送了一批工匠,结果被大宋情报局在高丽的情报网络反馈回来后,立刻将高丽的造船技术有所突破的消息传递回了大宋汴都。经过细致的侦查后确定了是刘氏出卖了大宋的海船建造工艺。
  这一结果使得大宋朝廷一片哗然,杭州市舶司和大宋水师立刻将杭州刘氏在第一时间软禁,并且全族押送汴都开封大理寺进行审判。根据王静辉的建议,杭州、楚州、泉州、广州等地十四家最大的造船商行老板被请到了大理寺来参加刘氏审判。在审判过程中刘氏先是百般抵赖,并且通过关系联系到交往密切的官员进行贿赂,妄图来挽救自己。
  审判的结果是刘氏族长以下十八人被处以极刑,全族财产皆被查抄,朝廷所授予的一切勋章都被收回,全族除家佣、家奴之外全部被押解至麻逸岛垦荒,连刚出生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妙的莫过于刘氏族长在绝望之下大爆其收受贿赂的官员,并且从刘氏老宅的隐秘处挖出了一本账册,上面详细记述了刘氏每次行贿的详细经过和数量。欢迎访问wap!圈!子#文学
  刘氏的临时反水使得这场案件又再起波澜,大宋统计局介入了这个案件。这个刘氏家族在杭州也算是一个大富豪,当初因为王静辉排斥和汉化的犹太人、大食人共同做生意,所以杭州商会中也没有敢接收异族人入会。李慎担任杭州知州的时候也是坚持了王静辉的原则排斥异族人。不过这些接受汉化的异族人通过其雄厚的财力,不断的打通各种关节,疯狂的收买各级官吏。李慎在的时候这种现象还不明显,尤其在李慎去职之后其后任官员基本上都接受了贿赂,而且这些人还手眼通天将势力拓展到汴都开封来。朝中也有几个官员成为了他们的保护伞。
  大宋统计局根据这个账本介入了调查后,大批官员落马,被移交给吏部和大理寺接受进一步的查询。最令王静辉非常惊讶的是,王雱也隐约牵涉到了这个案件中。不过王雱做的非常隐蔽,而中间人也是一口咬定自己的罪名,为王雱做掩护顶替了罪名。王雱身份特殊,王静辉也没有深究的意思,不过对于那个做替罪羊的官员王静辉可就没有手软的意思了。尽管「王雱」打过了招呼,王静辉还是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来干扰了大理寺的审判结果,直接把那名官员发配到麻逸岛去开荒了,罪名之重可谓是在这个案件中排前三位了。
  刘氏案件牵连太广,影响也非常深。虽然罪名是非常重,但是作为第一个被大宋抓住的「技术走私」典型,这么重的处罚也是在意料之中。与此同时朝廷也明文规定了归化胡商不得从事造船、印刷、纺织、榨油等行业,并且规定了严格的时间要求这些胡商把自己手中的相关产业变卖,否则逾期查抄。这一规定是极为严厉的,毫无疑问胡商在短期内出售这些相关产业将会损失惨重,王静辉不想做纳粹,但是也不想出现第二个刘氏,大宋的技术机密要严格保密,这样才能够保证大宋的领先地位。
  虽然处理了刘氏,但是高丽却并不以为然,若不是在军械上非常依赖大宋的话,恐怕高丽常驻大宋汴都的使者未必会出面道歉。即便这样,高丽也是不会放刘氏的那几个造船工匠回国的。不过在两个月后,高丽使者便请求觐见大宋皇帝,原因无他,在高丽拒绝「引渡」刘氏造船工匠回国后不到一个月,高丽粮价没有任何征兆地突然猛涨,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高丽米价上涨近一倍。大宋商人在得到王静辉的暗示后,便陆续囤积粮食,待到刘氏一案最终完结高丽拒绝引渡造船工匠后,立刻联手抬高高丽粮食价格,造成了高丽在短时间内粮食价格暴涨。而此时在高丽粮食最多的地方莫过于济州岛了,大宋粮商囤积粮食后都开始转运济州岛,若是高丽不识趣的话,济州岛的粮食便会由王静辉直接买下转运大宋。
  高丽数年来一直和女直人征战不休,这次国内粮食短时间内的价格暴涨极大的动摇了高丽国内的稳定,为此传讯高丽使者后便立刻向大宋道歉并且归还造船工匠。这一次行动让大宋统治高层非常清楚的看到了经济这把利器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宋根本用不着做出武力威胁的姿态,便可以轻松的让一个国家屈服,当然在实施这个策略之前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强大才可以。不管怎么样,高丽与大宋之间这次交锋完败,而最终的解决办法是高丽王庭以当前米价的八成全数回购大宋商人手中的粮食,并且以后高丽和大宋之间的军械交易价格提高一成。
  不过话说回来,大宋也经过这次教训清楚了技术保密的重要性,以往技术保密的核心重点在于火器等方面,现在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等与军事相关的技术都是在大宋的保密范围之内。
  辽国也曾想过类似高丽这样的方法来获得大宋的造船技术,不过有高丽的教训在前,刘氏的审判结果也极大的震慑了大宋那些无良奸商,使得辽国在这方面的努力没有什么进展。不过与高丽不同的是辽国本身就有很多汉人工匠,无论在技术储备上还是国家资源上都远比高丽要强得多,就算没有可能从大宋获得这方面的有关资料,辽国也可以慢慢发展。辽国八年来也确实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苏州和锦州建设了非常优良的港口、造船作坊,并且苦心建立起两支还算称得上规模的舰队。
  尽管辽国在航海方面非常努力,但是和大宋的差距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赶上的。除了造船与航海技术上的差距之外,航海战舰上的武器装备对于辽国来说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大宋战舰不仅吨位够大,而且还出现了能够装备二十二门火炮的战列舰,并且能够保证十门火炮同时发射而对战舰没有损害,单就是这点也够辽国努力上数十年。辽国水师战舰上甚至连神臂弩都没有装备,只有投石机这样的相对大宋水师而言的「近程武器」。这样的战舰根本就不是大宋水师的对手,在这次「劫船事件」中大宋的水师战斗,辽国的水师甚至连跟大宋作战的资格都没有就全部沉没在港口中了。 
 
 
 
  
第四百三十三章 出击
 
  在大宋占领辽东半岛后,就基本上停下了进攻的脚步,不过辽国却不甘心失去辽东半岛,而且辽国朝廷中的大臣们多数持有的意见便是大宋攻占辽东半岛绝对不是长久之计,而是想要辽东半岛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来迫使辽国接受更为苛刻的条约罢了。毕竟辽东半岛对于大宋来说是孤悬海外,想要进行实际统治困难实在是太多了,大宋根本不可能在辽东半岛立足。
  虽然辽国朝廷的看法在大宋也非常有市场,很多大宋知名人士纷纷在报纸上针对辽东半岛问题进行了辩论,不过只有少数大宋大臣知道大宋确实是想占据辽东半岛了。在治平年间以前,大宋政军两界之中比较认同的一点的便是联合高丽来夹攻辽国,可以使辽国首尾不能相顾。不过这种想法慢慢便没有人提起了,一个是大宋自身实力大增,对抗辽国也不需要用高丽;另外一个便是高丽虽然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大宋,但是相对于大宋来说,他们更怕辽国,而且他们对鸭绿江以东的土地的贪婪使得他们更加看重辽国,即便是一只落草的辽国也要狠狠的抱住对方的大腿。高丽这种政治倾向使得大宋彻底放弃了高丽,除了保持双方的经贸关系之外,高丽对大宋已经毫无用处,是以王静辉提出「抽干高丽最后一滴血液」的建议得到了大宋统治高层的同意。
  这一次大宋可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占领辽东半岛,只要在辽东半岛上稳定了自己的阵脚,大宋便可以抛开高丽照样可以采用两路夹攻的方式来要挟辽国。而且占领了辽东半岛对大宋来说更是在战略上的一大跨越,大宋可以通过辽东半岛来更加方便的获得辽国东京道女直人的准确动态,如果女直攻打高丽则赞成、扶植,若是对辽国不利的话则是对女直进行经济封锁。可以说大宋占领辽东半岛表面上是完成对辽国夹攻的战略态势,实际上更是为了防范女直人。阻卜人和辽国火拼数场之后已经走向末落,大宋定西军不断的骚扰和分化使得阻卜人统一更是成了一个遥遥无期的泡影。现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最有实力的莫过于女直人了,尽管女直各部的统一还处在比较松散的境地,但是其潜力确实日趋走向强盛,更何况王静辉知道今天的女直人就是在历史上灭了北宋的金朝。
  在王静辉看来大宋占领了辽东半岛在统治上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不过这对于拥有极为发达的航海技术的大宋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只不过是较为困难而已。况且发生在辽东半岛上的战争已经说明了,在那里进行战争远不是步兵和骑兵的较量,大宋所拥有的战列舰除了开城守卫比较困难之外,辰州、苏州都是在战列舰火炮保护之内。在战争发生的时候,就算大宋用一半的兵士来守卫的话,在战列舰的辅助下也可以稳如泰山,更不用说大宋的火枪兵部队了。辽东半岛上总共驻扎了四万火枪兵,这是一支极为强大的战斗力量,随着战争的深入,热兵器越来越走进战争,杀人效率之高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人所能够想到的了。
  辽东半岛的经营是很困难,但是却可以获得一个直接威胁辽国或是女直甚至是高丽的桥头堡。这个位置对于大宋今后来说是至为关键的,它就像一柄高挂在三者头上的屠刀,只要对方稍有异动迎接他们的便是大宋雷霆般的打击。也许在现在看来这个桥头堡更多的是针对辽国,但是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便会发现辽东半岛将会像一根鱼刺一样横在女直人和高丽人的咽喉,谁想要发展都要问问大宋愿不愿意。这也是彻底绝了高丽对鸭绿江以北土地的奢望,就算他们赢了女直也是不管用的。
  辽国克服了众多困难,终于把兵力调动至辽阳府的时候,大宋长城一线便传来了意料之中的坏消息,宋军长城一线又开始通过来州向锦州展开攻势进攻了。宋军的这次进攻只是局部性质,在大宋水师的强力战舰的护送下从来州出发前往锦州,而锦州刚刚被大宋战列舰队猛烈轰击过,城防攻势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而且人员伤亡更是惨重。虽然经过了半个月的修整已经重新确立了其防御攻势,不过那些都是临时性质的,对于来势汹汹的五万宋军和海外不断游戈抽空便朝锦州城内放上几炮的近二十艘战列舰来说,简直跟纸糊的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相对于锦州方向的警报而言,更令辽国统治高层担心的便是一个坏的不能再坏的消息,滦河防线的辽军受到不明骑兵部队的骚扰!自上次宋辽战争之后,辽国不是没有想过收复西京道的控制权,可惜当他们的军队跨过滦河进入西京道之后,看到的是一片衰败的景象。大队骑兵策马奔驰了一天居然连一个小部落都没有发现,要知道以前在紧邻滦河的区域是牧民们最集中的地方,像这样跑上一天连个人影都看不到的现象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后来辽国人在西京道这里驻扎了下来,开始在这里放牧进行恢复,结果不到两个月便出现了大宋的骑兵。这是大宋的骑兵,他们已经把整个辽国西京道视为他们的跑马场了,就是空着也不会让给辽国人来放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