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第4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更加充分的准备。
王静辉与王安石暂时结成了同盟的关系,不过这并不代表王静辉会和变法派穿一条裤子,就是连变法派内也是派系林立,吕惠卿这面旗倒了并不意味着王雱为首的衙内派一家独大,变法派内有王安石镇压才会显得团结一致,但王静辉可不愿意自己就这么去趟这潭浑水。他通过情报局和皇城司的关系,再加上华英书院散布天下的学生和各地官员,从各地搜罗来变法条例在当地实行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当然也有各种好地改变。不过就王静辉粗粗看来,说变法好的终究是没有说坏的多,不管怎么样,他都将这些汇集上来的文件一一分类汇总提供给王安石做参考。
当王安石看到由王静辉费了很大功夫汇集而来反应变法优缺的材料的时候,脸上布满了黑云,他也没有想到自己苦心等待了三十多年。针对大宋时弊精心准备地新法条例经过实施后会如此不堪,几乎成了害民之法。
一直以来王安石非常清楚在大宋从上至下对新法抱怨、怨恨的人很多,他也知道新法在实行后,就连百姓对新法也都多有微词,不过他心中想到的是新法剥夺的是大商人、大贵族、大地主的利益,不管他们抱怨也好,甚至愤恨自己也好,这对他内心没有什么冲击力;至于影响到百姓的生活,他也认为是暂时的,甚至是暂时牺牲一部分百姓的利益来换取大宋的整体强大也是值得的。但是这种种地自我安慰在王静辉所呈上来的材料面前全部被无情的击成粉碎。
王静辉看到王安石如此表情,心中也明白此时他的心情必定是矛盾的很,便说道:「这些材料地来源都是地方官吏和华英书院学生所搜集,所写事例无一是假……介甫先生为国之心是众人皆知的,不过君实先生等人屡次劝阻新法也同样是为国为民。新旧两党之中都不乏君子,可就是因为所观角度不同产生分歧……」
王安石脸色缓了缓说道:「变法为国无暇谋身,可到头来却落得如此地步,实在令某心灰意冷!」
王安石走到窗前推开窗户,九味居所在之地无一不是客商往来繁华之地。看着楼下熙熙攘攘而过的人流,他的心中涌起了众多感慨,不禁五味乏沉。倒是旁边的王静辉颇能理解他此刻地心情。看着这个已经快要进入垂暮之年仍显矍铄的老人,想到后世之人对王安石的评价也是唏嘘不已──若论思想活络与时俱进,在这个时代他所接触地人当中,王安石绝对可以排得上是第一,司马光无论是在治国才能上还是在魄力上与王安石相差得太多,至少司马光还是谨守了传统君子明哲保身之道,熙宁变法的大梁他是挑不起来的!
王静辉慢慢的喝了一口茶说道:「先生也不是常说古往今来变法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么?况且先生偏离预想路线不远,还有的是机会!」
王安石回过头来看着王静辉说道:「某以老迈,这强国之重任还要看改之作为了!」
王静辉笑着说道:「先生说笑了!若是让在下从旁出个主意做个参谋还可。在下闲散惯了,却担不起这重任,何况在下自见到先生之日起,从来没有怀疑过这变法强国之重任还有谁能够比先生做得更好!」
王安石苦笑的摇摇头说道:「变法、变法!结果却被老夫弄成如此局面,是在令人情何以堪!」
「遍观我大宋能有先生之魄力者有几人?!不过先生操之过急,需知阴阳相生,事也有轻重缓急,这个时候不过是先生所遭遇的低潮而已,若是先生都打了退堂鼓,那大宋变革便无人来领头,国事日费岂不又回到了仁宗时代?!」
「改之倒是豁达的很,改之为大宋年青俊杰之首,胸中自有一篇锦绣文章。」
「先生过奖了,当今首要紧要之事便是重新恢复变法的气势,此时我大宋尽管日渐繁盛,但自太祖太宗以来积累下来地种种弊病还是纠缠大宋无法向前发展,要想让大宋脱离这个牵制,还需变法改制,否则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王静辉笑着说道。
「改之足智多谋,可有何想法?!」王安石也笑着看他,出山几年来他对王静辉了解的也非常透彻了,这个人尽管做事有些出人意料,但私心却是没有多少的,可惜一直不能为变法所用,现在肯站出来也是着实不易。
「和解、整顿、缓行、细致!」王静辉肃然说道:「变法乃是变先人已成之法,大宋各种规章制度已经形成百年,人们多因循守旧,变法之下必然触动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变法才会受到遏制。先生变法诚然是无暇谋身一心为国。但时间一长也抵不住反对地言论──相公博学,也当知『三人成虎』的典故,纵然当今圣上乃是难得一见的明君,不过时日长久下来也是心中见疑的!」
王安石听后没有说话,对于王静辉的「八字」建言,他心中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不过最让他心惊地便是皇帝对他的怀疑,要知道他之所以能够顶住巨大的压力进行变法,唯一可以凭借的便是皇帝对他的信任。他乃是当今治《老子》的名家,《老子》通篇讲的无非是「权变」两字,《老子》的精髓他心中自然是明白的,而他手中的权力完全依赖于皇帝对他地信任!王静辉所说的,更是点中了他的脉门──没有皇帝的支持,他是真的无法继续再变法了,尽管皇帝赵顼对他地信任看起来依然如故,但他心中明白这是他们君臣两人相得难得的情分。情分敌不过「国事」啊!
「先生变法应该寻求更多人的支持,这样才能够减少变法所遇到的阻碍,遍观朝廷上下,司马君实是先生所不能不争取的。惜司马君实原是先生至交,可为变法争执形同陌路。观其分歧无不是先生行事过激所致,要知道司马君实心中也想着大宋国家富强,遍观仁宗、英宗朝司马君实之奏章,他心中也是支持对朝廷制度进行改革地。先生也是经历过仁宗朝的,殊不知庆历新政之事。为何几十年过后当初的庆历老臣现在会站出来反对先生变法?这不仅仅是一句『他们老朽了』所能盖过地!所谓和解便是与司马光、文彦博为首的『庆历名臣』进行和解,谋求他们的支持,则变法事半功倍!」
「奈何成见已深……」王安石颓然说道。司马光和他本有几十年的交情。他们都是在包拯的群牧司一起共事过的,那个时候的理想……想到这里再看看今天两人之间的局面,王安石心中多少有些黯然神伤。
「先生提出裁并天下州县,君实先生可曾反对过?!」
「不曾……」王安石心中还有些走神,所以王静辉一发问,心中便不由自主的回答道。
「司马君实不反对裁并天下州县,无非是因为这一举动会起到精简大宋官员,并且还能够使得百姓免除劳役之苦地良策!在下观司马君实之举,都是一向以『节流』为主。倘若先生能够在此上多做文章,司马君实必能相助!」
「可变法核心乃是为国理财……哪里能够迎合他司马君实一人?!」王安石有些生气的说道。
「先生差矣!变法之最终目的为何?富国强兵耳!只要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先生之变法成矣,哪里是附和司马君实一人?!先生,为国理财,之举乃是『开源』,但却不注重节流,如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诸法其根本便是动用常平仓,故司马君实对此极为反对,盖因为各地灾荒等事发生时,常平仓空缺无法弥补需要!」王静辉说道。
王安石心中一动──「富国强兵」这正是变法的根本目的,说什么「为国理财」不过是当时为了缓解朝廷财政压力之举,但是现在大宋财政运转良好,日渐丰盈,这「为国理财」的事情都已经被驸马给干完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再好做文章的地方了。王静辉不知道自己也给王安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相比司马光他的作为对王安石来说压力更大──司马光更多的是王安石争论,而他干的才是实事,而取得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在下建议先生能够先放下成见和分歧,先做一些不会触动旧有势力所把持的利益,这样同样也是为国,现在政绩才是变法派所最需要的,等积累了更多的政绩后再回头整理国家财政,这更有利于先生的威望不受损毁!」
「改之是建议某进行兵制改革?!」
「大宋灭夏,在声势上彻底震慑了辽国,一般而言宋辽之间应该不会这么快便有冲突,先生应该趁此机会整合大宋军事──大宋自太祖太宗皇帝北伐后,军事制度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抑制了武将谋反作乱。但同样也使得大宋军中『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战斗力锐减而受辽国和西夏所制。这个问题自大宋灭夏以来也是一样存在地,不过是暂时被表面的战功所遮盖而已。大宋不同于历朝历代,从来还没有过有异族建立国家与之平起平坐,大宋还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这军事上是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的。在下早就闻先生有兵制改革的条陈在拟定,先生何不先从兵制改革做起呢?」
「保甲法害民太深,保马法、置将法还有待商讨!」王安石淡淡的说道。
王静辉知道保甲法被废和自己有着很大地关系,尽管王安石不说,但也透露出了极大的不满,不过形势比人强,就是王安石自己也经不住保甲法所带来的危害,王静辉给他的那些材料当中没有少将保甲法的危害的,那些真实的事例就是王安石自己看了也会心动,难怪朝廷当中对保甲法的意见会这么多。
「大宋禁军数量几近九十万之多。再加上几十万厢军,相公认为大宋真的就需要这么多的军队么?凭借这么多地军队还无法阻止敌人的威胁的话,那保甲法也是应当实行的,可是以在下看来,先生只要能够将这百万禁军整顿好。便足以平灭辽国恢复燕云十六州了,何苦再让百姓受苦?是以在下认为保甲法应废!」王静辉说道。
这是王静辉第一次面对王安石正面批评新法不当,在他看来大宋的常备禁军已经有百万之多,他玩命地削减厢军,几年下来还有几十万之多。这么多的军队只要能够练成精兵,足够国家防御和进攻所需了,根本没有必要给老百姓附加如此重担去实行什么保甲法。这完全是画蛇添足,纯粹的害民之举──当年韩琦征调西北百姓练兵,那是大宋在西北受到西夏严峻挑战之下的无奈之举,韩琦几乎让西北变成了一座大军营,就是想摆出几十万军队吓阻西夏不要轻举妄动,当时司马光虽然弹劾韩琦,但责言并不重,就是因为敌人的刀已经架在自己地脖子上了。现在王安石的保甲法比当初韩琦的政策还要过分,并且还是在灭夏之后才实行地。这就更加显得无用了。
王安石听了后,尽管心中并不舒服,但也不得不承认王静辉所说的是事实,毕竟几年来王静辉一直在左右着大宋重大军事决策,并且每一次都会获得极大的成功,是大宋灭夏第一功臣,不过是因为这个「驸马都尉」的头衔所限制无法获得自己应有的荣誉和军功罢了。虽然驸马常把「自己不通军事」挂在口前,但大宋君臣有哪个会真信,在重大军事决策的时候,仍然会忍不住召见驸马以备参议──至少在军事上,尽管王安石不愿意承认,但他在内心中自问是无法和王静辉相比的!
王静辉觉得自己刚才说的话有些重了,便又补充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