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3-杜鹃声声-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鹃声声》 第三部分故乡的小河
故乡在一个很深很幽静的山系里,虽处北国,却有青山绿水,四季分明的江南景致,多年来,一直魂牵梦绕,像只无形的手招示着我,回来吧,山的女儿,回来吧,故乡的游子。
春节时回到故乡,一切都显陌生,老同学,老熟人各干其事,没有了原来的无话不说,亲密无间,心中顿生莫名的寂寞。其实,小河才是我真正要去的地方。
以前,常早起,坐在清清的小河边,大声读着古人,也读着《致橡树》,露珠在草叶上轻轻滚动,旭日一照,熠熠闪光。冬日清晨,小河弥漫许多白雾,立于河边,置身雾中,便有仙女沐浴的感觉。河里的卵石,我知道哪边的大,哪边的小,哪边的干净,哪边的圆滑,曾在鹅卵石铺成的思绪里徘徊过无数次,甚至春夜,甚至冬晨,什么时候河里鱼多,什么时候河里鱼少,都在恰到好处时相识。
在这样的小河边,我认识了三个孩子。一个秋天的早晨,他们站在很远的地方看我,向他们招了两次手,才慢慢走来,高个的女孩衣服又脏又破,头发短而不齐。可能是家人随手剪的,门牙少了一颗,笑起来很甜。姑娘站在我面前显得有点羞涩,问她在河边干什么,她半低头半抬头说,我们就住在河对面,几次看你坐在河边很好看,就过来了。边说边指指河那边,我注意到陡峭的半山腰有几间石板房,在秋日的山间显得美丽肃穆。我问她上学没有,学习可好,她回答得极简单:五年级,不好。我摸摸她的头,说了很多话,末了告诉他们可以到单位找姓杜的阿姨。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在河边都说了些什么,总之,从前到后他们对我没有一声称呼,我知道山里的孩子不会客套。
大约是第二年春天,一个同事在院内大声地叫小杜,我伸出脑袋见他诡秘的笑,跟着就出现了那三个孩子。把他们让进房里,见那女孩衣服很干净,头发仍长短不齐,就拿剪刀帮修理了一阵。女孩说她考试成绩很好,我送了他们每人一个小笔记本,心想我的工作要是像孩子的学习那样进步快该多好。
在小河的中央有一个沙洲,那是我永生难忘的地方,那里曾留下过我的低语和密密的岁月。大片的芦苇,大片的救兵粮。冬天,河水浅时,有浮桥通向沙洲,便在沙洲上度过整个冬天的闲暇时光;第二个春天浮桥折除,只能与其相望,奇怪的是不管河水多大,从没淹过沙洲。
大年三十的早晨,独自来到河边,走在一步一晃的小桥上,脚下的水很浅,沙石依稀可见,新的河堤很雄伟,也很长,望望河对面的山腰,便想见那长大了的女孩。当我艰难地出现在用山石垒起的窄窄的房前时,一个老妇人告诉我那姑娘死了,埋在沙洲上,是在考上外地的一所农校过山下的河时淹死的。我忍不住俯视那沙洲,那伴我走过青春韶华的沙洲,现在又埋着一个如花的姑娘。长久地注视着那条小河,那个沙洲,小声叫道:沙洲,我的沙洲。
我不愿再回故乡了,那片天空,那片土地已不属于我,可不能,那里有我的父辈,有我的根,有比一切功名利禄都重要的东西——挥不去的乡愁。
《杜鹃声声》 第三部分蜀河的资本
蜀河在安康地区十大名镇中位居第二。位置的显耀不单是经济颇丰人口庞大,而主要因其文化底蕴深厚,几百年来一直驰名于汉江上下。
蜀河的汉江文化主要表现在现今依然保存着的杨泗庙黄州馆和清真寺。十多年前被毁的三义庙江西馆等已无据可查。在蜀河有这样的说法:杨泗庙一枝花,黄州庙赛过它,三义庙矮蒲塌,火神庙红疙瘩。一个个庙宇分散于镇的各处,将青石板台阶青石板路青石板房顶的老镇装扮得更为古朴。
杨泗庙位于汉江与蜀河交汇处的高地,古有夜照万盏明灯,日受千人叩首之说。原为湖南湖北人逆汉江而上登岸歇息之地,久而久之便建成了会馆。汉江水滔滔从庙的一侧流过,眼帘之下又是清幽的蜀河。一九二一年与一九八三年的洪水线分明地刻在庙下的几米处。标志着历年汉江洪水不曾进过此门。大门两侧石刻对联气派地竖着。进门为十几级青石条台阶。台阶顶为两层木楼,第一层为戏楼,第二层为木雕装饰。檐角木柱雕梁画栋,龙头龙身在破四旧时所毁。从残存的图案花纹中仍可见旧时的辉煌。与门楼相对的大房为正殿,殿内墙壁嵌有两块石碑,一碑为同治六年正月二十日蜀河税局捐立,讲的是船过埠头必须缴税的通知。另一碑藏于墙内无法辨认。院内两侧原有两层木楼,为旧时船商看戏的场所,十多年前镇上修电影院时被毁。
黄州庙为湖北黄州人所建。大门为巨石门框,石刻对联残破不全。门框之上从宽到窄依次为四层,每个檐角均有动物塑像。墙壁有鱼形鸟形花瓶形铁墙卡子。门旁两边有两个立起的水泥圆鼓,毁前为石制,四面分别有鹿桐鹤椿麒麟山云。进入门内,门楼为四层,第一层为进院台阶,二楼为戏楼,三楼正中悬挂着半人高的白体黑字:鸣盛楼。四层为顶楼。二层与三层之间的两木柱上有普通人家餐桌面大小的一对木雕凤凰,一雌一雄回眸相望,丰羽舒展,其中一只已经残破。四楼的顶上四角翘起,巨龙卷云,眼睛与鼻孔清晰可见,青花景泰蓝瓷片嵌于龙身,一圆肚淡黑色瓷花瓶高悬正中,相传“文革”时有人上顶偷盗,花瓶竟纹丝不动。正殿后立有三块石碑,右碑正上方为:万善同缘。讲述扩建黄州馆事宜,中间和左边两块为捐款人名,其中有安家湾人,老河口人,老河口蜀河帮人,黄帮人等,落款为大清光绪元年岁次乙亥菊月立。院内地面平整,为三分石灰七分土混合成的三合土,结实持久。
黄州馆最优秀的是它的楼,四层高的楼每一处均有形状各异的雕塑和绘画,这在汉江两岸的建筑中少见。在国内的几大名楼中,比岳阳楼高,比黄鹤楼矮,与滕王阁高矮相当。其工艺精致不亚于名楼名塔,久居深山人不识,便是黄州馆的落寞,也是汉江的悲哀。
与杨泗庙黄州馆相比,清真寺就幸运得多。首先,清真寺有专人管理,而且有一阿语学校的毕业生专程从宁夏来这里传教,将寺管理得井然有序,每周五作礼拜,镇不大,却有一百多户八百多回民。这是他们喜爱的地方,正如大门上的阿语对联所云:清真寺是一所学校,是崇拜安拉的场所。院内同样立有两块石碑,碑是九四年所立,讲清真寺所辖之地的土地管理权问题。其中书有蜀河清真寺明嘉靖年代建,扩建于民国四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可见,清真寺的建寺年代为明朝。而杨泗庙黄州馆从其他资料和建筑风格上看,并不比清真寺晚,所以两庙起码也建于明代或更远。由此,便想起旬阳县城附近的灵岩寺,灵岩寺为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建,1996年以前破烂不堪,而因来了位热衷佛教的释金弘住持,发动人们一砖一瓦从新修建。现在的灵岩寺已经是香火旺盛的一方净土,成为县城的一道景观。而蜀河,这颗汉江明珠,在经济大潮中,必须得认清历史面目,挖掘出最具魅力的切入点。利用自己的雄厚资本,让其闪烁出应有的璀璨光芒。
《杜鹃声声》 第三部分学校的影子
此时不到六点,我却醒了,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梦中,我给同路人指着远处的一个地方:那是我的学校。同路人大声否定:那么好的地方怎么是你的学校,不信。
面对远处便大叫,大叫一声就醒了。醒了的我不再指点远方,学校的影子却怎么也抹不掉,学校坐落在秦岭南麓一个山体断层非常明显的地方。背依秦岭,南依汉江盆地,学校是一个拥有三十多间房舍的大四合院,院墙外围的左边不远处有一个当地有名的泉叫玉泉,玉泉冬暖夏凉,有东西南三渠流向远方,养育着流经的所有村庄。泉的年岁比爷爷的爷爷年岁还长,泉边靠山的方向有一寺庙,唤玉泉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我还没上学的那个年代,还有人大着胆偷偷摸摸地叩拜;泉与庙之间有两棵古柏,四个人手拉手才能围住树干,传说树的根部连着泉脉,曾有一个胆大的人锯下一个枝干,泉便哭了。哭了的泉,水就少了,巨大的水面便长了些许青苔。
从家到学校足有四五里地,很平坦,麦田经泉水的滋润年年丰收,上学的路上有高高的柏树和青青的垂柳,在整整五年的日子里,一次次走过这片土地,一步步由远及近,走进古朴的学校,走近年轻的老师。正是这种从远而近的距离,无数次望着学校的影子走近又离去,才产生了这种直到今日尚魂牵梦萦的情绪,距离产生美。春天的早晨,学校的环境更美,太阳从秦岭的低凹处升起,深红艳丽,山上的果树开得正艳,古柏苍绿,垂柳翠绿,玉泉和东西干渠的白雾升腾,缥缥缈缈,背着书包的我多么幸福。
以后的日子,曾无数次地寻觅,寻觅意念中学校的影子。在江南,曾一次次地寻找天下第一泉,天下第二泉,甚至是天下第三泉,在镇江,在无锡,在西子湖畔,那里分布着一个个名泉古刹,无锡的天下第二泉较有特色,但它远没有故乡玉泉的水大。还有日出,秦岭的日出。但儿时的日出极为清淡,那是一幅已经定型于脑海中的画卷。
儿时的记忆如光洁的圣水,融不进一点杂质和尘埃,学校的倒影便一直映在这潭圣水里。
《杜鹃声声》 第三部分紫阳廊桥
紫阳位于陕西安康地区,北傍汉水,南依巴山,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山水纵横于整个境内,灵气锐利,浓缩着陕南的民风民俗,成为寻访汉江文化的必去之处。
十多年前紫阳以民歌闻名省内外。当时的户县农民画,紫阳民歌是陕西民间文化的两面旗帜。近几年的富硒茶更是闻名遐迩。在追溯民间文化底蕴的时候,紫阳廊桥再次成为焦点,它不同于云贵境内的风雨桥,也不同于美国麦邮逊县的廊桥,是西北地区少有的廊桥之一。
紫阳有三座廊桥,两座在距县城一百多里地的高桥镇,名高桥。一座在更远些的洄水镇附近,名目连桥。两处廊桥一东一西,静卧于大巴山高峻的褶皱里。
高桥镇的两座桥分别位于两条在镇前相汇的小河上,相汇后的河叫权河,属任河的支流,任河在县城处入汉江,水清水碧自不必说。两桥跨度均为二十米左右,临街的一座桥近三米宽,两侧有木栏杆,栏杆内侧是长木凳,供过往行人歇脚,两端为拱形门,廊顶四角翘起,塑有动物形状,廊顶与桥面之间数根木柱规则地支撑着,横梁上墨迹清楚:大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己仲夏月谷旦立。另一横梁有捐款人名录,唐氏高氏田氏牟氏均有,可见这里在很多年前便有人迁移而来。另一座桥比临街桥跨度和桥面宽度均小些,也更精制,来往行人进入桥的门为方形,门顶有两层墙垛,垛顶垛尖有景泰蓝青花瓷块镶嵌,龙头昂立垛尖,晨光下闪闪发光。廊内侧木柱上,红黄绿图案隐约可见,花瓶云朵椿树小河小船等环绕于横着竖着的木柱上。两桥廊顶均为烧制的泥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