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192-收到信的加西亚 >

第12章

192-收到信的加西亚-第12章

小说: 192-收到信的加西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部的家底投了进去。他对新知识的偏好还真就成全了他,产品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而且销路不错。这大概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知识创造财富”。孙跃军没有太高的知识水平,但他对知识的执著也同样造就了他的成功。    
      THE CODE OF SUCCESS    
      何恩培带着自己的5人组合,从中关村上百家中小软件公司中脱颖而出,走到上市公司的地位。其最大的优势,除了他的知识储备之外,更主要的能力之一似乎是“借鸡下蛋”的本领。    
      从起初的15万元资金起家,何恩培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连续三次“傍大款”,先后与实达集团、香港实达科技和上海交大创投“结亲”,成功地使自己从一个小公司连跳三级,踏上了资本和产业的大舞台上,并于2004年1月9日成功上市香港创业板。何恩培“借鸡下蛋”的本领也发挥到了极致。    
      赤手空拳打天下    
      当“加西亚”们收到信以后,明白了不可能通过“空手套白狼”让“所有的钱到我家”,但是很快学会了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各类经济要素组织起来。我们不妨看看一个亿万富翁是如何实现“三级跳”的。    
      在生意的大竞技场上,中国总有空手道的高手。一个下岗工人可以成为千万富翁,一个手工作坊可以成为海外上市公司。敢想敢干你就站在了成功的起点,但是更重要的是怎么干。    
    


第四章于松岭:只做教育的亿万富翁

      如今的中国亿万富翁不少,但是,以二三百元起家,15年来只做教育,全靠个人投资滚动积累,达到2亿多资产的亿万富翁全国只有于松岭一个。    
      2003年于松岭是51岁,他麾下的剑桥教育集团包括5所大学、若干中小学、幼儿园以及职教中心和幼教中心。“人生最重要的是给自己定位。我当初以一介寒儒下海,认定自己只适合搞教育。15年来其他赢利大得多的行业我从不涉足。在我心中,做教育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腰缠“亿万”的于松岭说起话来,还是个地道的教师。    
      辞职下海办班    
      1986年,35岁的于松岭研究生毕业,任哈尔滨理工大学讲师,是校内惟一的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还当上了校办主任。可于松岭有自己的想法,他决定辞职创办私立学校。此言一出,全校哗然,校长质问他:“你正是上升的时候,你很有前途,这一下海不成个体户了吗?你跟卖茶鸡蛋的有什么区别?!”    
      人有了信念和目标,什么都不应该在乎。于松岭去意已定,把学校分给他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还了,一家子住进租来的平房。工资没了,经济拮据,于松岭决定先办个英语培训班。他用毛笔写了很多招生简章,骑着自行车到处贴,又在学校斜对面租了间小学教室。英语补习班开张了,22个孩子成了他的第一批学生。    
      随后,于松岭注册了剑桥外国语学校,自己既是校长、老师又是管理员。他在理工大学附近的马路边一边摆摊,一边招生,此举令从前的同事大感丢脸,都绕道避之,连从前的学生也都低头经过不打招呼。为了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为了积累资金,于松岭不得不骑着摩托车四处授课。冬日的哈尔滨零下三四十度,于松岭穿着皮大衣迎着刺骨寒风在雪中穿行,一次和汽车相撞,额上留下深深的疤痕。    
      集资自己盖楼    
      人最重要的是思想。成功和不成功的人区别就两个字——思想。有思想、有远见、有超前意识,就可以通过策划运作获取成功。    
      出国热高涨的1989年于松岭办出国培训班;1993年电脑市场刚刚起步,他又瞄准了计算机培训市场,建起哈尔滨第一家计算机学校,一时间他的学员供不应求。于松岭就这样运用自己的“思想”完成了最初积累。    
      1995年起,于松岭连续投建两所剑桥中学;1997年,手里有了180万元的于松岭认为时机成熟,决定盖剑桥第一栋教学楼,投资1 500万元。4月6日大楼奠基,8月20日学生必须入驻上课,手续还未办,资金严重亏缺,形势严峻得让人绝望。市政府破例准许于松岭开工同时办手续,但开工第一天就遭5拨人封杀:环保、市政、卫生、交警与街道。于松岭硬是在4个月里盖完了104个公章。    
      资金让于松岭心急如焚。熟知于松岭的朋友纷纷解囊,有人拿10万、有人拿20万,有位老兄把260万元往于松岭的桌上一扔,说道:“我知道你是个实在人,干的也是实实在在的事儿,钱你拿着用,啥时有了再还我。”教职工也踊跃集资,几百、几万,有的刚发了工资就交回来……一部分家长还提前交学费,建筑方也破天荒地愿意垫付一部分工程款,于松岭还了平生第一笔为期3个月贷款——80万元。    
      奇迹出现了。1997年8月20日,剑桥中学的学生们来到崭新的教学大楼里上课了;银行贷款提前3天就还清了;老师们的集资也都如期如数还了。人们说,在哈尔滨,于松岭创造了一个神话。    
      南下北京办学    
      中山学院原是民革中央的一所民办高校,13年来招生情况一直不好,濒临倒闭,教委已经亮出黄牌。1998年3月,于松岭被调来中山学院任院长。接风宴上,于松岭一分钱也没要,只要了三样东西:执照、钢印、公章。    
      于松岭又开始转动“思想”策划。他很快摸清了北京各区的人口密度、文化层次、交通情况——他居然搞到了北京2010年的地图,最终选定德胜门的自动化所培训中心,开始了在北京的二次创业。    
      于松岭在哈尔滨的剑桥学校已经有30多辆校车接送学生,可到了北京,他先向别人借了辆旧自行车,又给一起干活的同事们买了6辆新自行车。妹妹、妹夫来北京看他,正碰上大雨,于松岭推着破车披着塑料雨披冲进招待所,从头到脚都湿透了。妹妹、妹夫吃惊不小:“把你调来当院长,你咋弄成这么个狼狈相?”    
      学校购进的各种实验室设备、桌椅、床板、被褥经常半夜到货,于松岭就领着校工们干到后半夜,第二天照样接待家长咨询。为了节省开支,于松岭和全校9个员工粉刷教室,把上千张床板扛进宿舍,安装好所有设备、桌椅,硬是没请一个劳力。于松岭说道:“我觉得,一个人开创事业必须要有点精神。”    
      报名的日子到了,学校准备了900个床位,报名的学生却有1 700多人,于松岭不得不开了几次家长会,向他们推荐别的学校。此景令教委很是起疑:“中山学院快倒闭了,怎么今年突然这么红火?”派了14个专家来校,分66项进行评估检查,专家们的结论是:“不能说是最好的,但绝对是北京一流的。”中山学院第一年自考,高数一科全校就有6个学生拿100分,门门功课通过率都在80%以上。    
      回家乡重新出发    
      2001年,于松岭在哈尔滨买地,投建45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剑桥教育园”,预计总投资3亿元。2003年9月,第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入使用。    
      于松岭对事业前景的信心来自15年来对两种教育体制的深入体会。他觉得,和公办教育相比,私立教育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体制灵活。他还说:“民办体制决定了我们决策快,行动快,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我们必须有、也能做到自己有特色,以特色求发展。”剑桥中学的第一张王牌是“升学”,2002年800多学生参加高考,录取率93%,一半以上进了全国重点。现在于松岭又与哈尔滨音乐学院等院校联盟,打出“艺术牌”、“国际牌”……    
      中国的私立教育市场还很不规范,良莠不齐。一方面需要政策引导,另一方面全民对私立教育还有一个认识过程。私立教育还会有很长曲折的道路要走。但于松岭会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周璐    
      点评:    
      ●●●●●●●●为理想还是为企业奋斗?    
      于松岭不是中国教育体系中受到重视和培养的规范的教师。虽然他在这个本不应该属于他的队伍中生活工作到35岁,虽然他也获得了在这个队伍中的一些良好评价和荣誉称号,那不过是对他试图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应有的回报。而在随后下海的17年中,他一定经历的是另样的人生,这一点在文中完全可以看到。    
      作为一个企业家,于松岭是这样总结自己的体会的:决策快,行动快,有特色,以特色求发展。我们不妨看看他是如何在这个市场上跟随利润的引诱来获得今天的发展的,他做过俞敏洪新东方的事情,因为当时学习外语的市场巨大,消费者众多,而市场中可以有规模地提供服务和产品的企业少,因此,于松岭获得了“第一桶金”。出国热高涨的1989年于松岭办出国培训班;1993年电脑市场刚刚起步,他又瞄准了计算机培训市场。他与俞敏洪也有类似的地方,那就是都亲自贴过招生广告,都亲自在第一线上战斗,为自己的事业拼命,可见马克思说的多么英明——资本家的原始积累往往伴随着血与泪。好在,俞敏洪还有于松岭都坚持了下来。俞敏洪走的是一条专业教育的方向,而于松岭走的是广种薄收的多元化发展的路,各有千秋,各有命运。    
      于松岭最后的话:中国私立教育市场还很不规范,良莠不齐。私立教育还会有很常的曲折的道路要走。他这个话一定是发自肺腑的,因为他深感不规范的弊病和企业经营的困难,但不能忽略的是,也恰恰就是这个不规范的市场仍然存在着巨额投资回报的商机。    
      (圣路可商务顾问公司首席顾问 孙路弘)    
    


第四章王春香:从“小菜”做起的“天为时代”

      “我觉得自己出来创业才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感觉跟打工是不一样的,它一直到现在都激励我精神饱满地工作”,王春香如是说。    
      怀揣“大餐”知本做“小菜”:务实的创业态度    
      王春香北大生命科学院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医学博士,如果一个创业者拥有这样高的学历,这样时髦的专业和“海归”背景,十有八九,你会把他(她)的创业经历与恢宏的商业计划、巨额的风险投资、气势夺人的公司形象联系在一起。    
      然而,以10万元起家创办北京天为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的王春香博士,在被她称做“小作坊”的公司里接受采访时说,公司一开始所做的生物试剂是本科生都可以做的非专利产品,从技术上讲,对我实在太“小菜”。    
      为什么没有强调自身专业优势,高举高打,直接做自己的专利产品?王春香说,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在开始的时候,我必须得沉住气做一个本科生可以干的活儿。    
      尊重市场者才能被市场所尊重。与一些“自命清高”、因脱离市场而吞咽创业苦果的高科技企业相比较,从“小菜”做起的王春香,表现出务实、循序渐进的创业态度。    
      事实上,2001年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