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唯美至上 >

第14章

唯美至上-第14章

小说: 唯美至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平生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王怀庆:三位女性:母亲、姐姐和夫人。我虽然11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但母亲把她对艺术的敏感遗传给了我,把做人做事的原则灌输给了我,这些可能是我后来一切生活的基础。姐姐是我们家最大的孩子,母亲去世后,她就自动担当起母亲的角色。后来父亲也去世了,父母什么遗产也没给我们留下,家徒四壁。我和两个哥哥后来陆续上了大学,现在都想象不出来姐姐是怎么把我们供出来的。我和她结婚的时候,没有一分钱存款,身体也特别不好,但她毫无怨言地照顾我。我有件外衣,上边有徐老师补的二十几块补丁。那时我们在农村下放劳动,一位老农民看见我就问:“你是老党员吧?”我纳闷了:“我怎么是老党员呢?”老农民指着我笑了:“身上这么多补丁还不是老党员?”    
    8、最崇拜的西方艺术家是谁?    
    王怀庆:崇拜对我只是年青时候的事,现在似乎怎么也到不了这种火候了。人从幼年到老年,很多感觉都是在变化。我记得1954年的时候,我那时才9岁,在苏联展览馆看大型画展,对那些画家的作品不是崇拜好几天,那是崇拜好几年。我记得那时候,哪怕是在很旧的报纸和杂志上看到列宾和苏里科夫的画都要剪下来,贴在小本子上。如果能得到印有他们画的明信片,真跟得到一件宝贝似的。可能是人到老了以后,变得迟钝了。反正现在看多么杰出大师得的作品,都不会特别激动。但还是很钦佩,钦佩过后一般会有很冷静的思考。    
    9、最崇拜的中国艺术家是谁?    
    王怀庆:小时候都是张三、李四非常具体的人。长大一些后,我崇拜的中国艺术家似乎就更群体、更宏观。我感觉我现在少了很多个人的崇拜,而更多是对文化的思考和对艺术本身的关注。    
    10、自认为最成功的作品是哪一幅?    
    王怀庆:很难说哪幅画最成功。我个人认为一个画家要表达真实情感才是最重要的,一切假的、装的、挤的、无病呻吟的情感都是站不住脚的。只有真实情感才火力特强,入画时才耐人寻味。对于我来说,稍微满意点的作品《伯乐》可能算一幅吧。那是二十多年前创作的一幅作品。那时家里的居住面积都特小,几乎就没有画画的空间,我是站在床上创作的这幅作品。那时刚改革开放,人们刚从一场恶梦中苏醒过来。我是想通过我的画表达一点人们内心想说的话,也就是表达一点真情实感。还有一幅就是《没家的家具》。我这个人比较喜欢逛各种家具集散地。有时候去心里真的很悲凉。虽然现在有一些人喜欢收藏古家具,但这些家具的灵魂又由谁来承接呢?其实,我们的民族在文化上有很多弃儿,而这些弃儿曾经非常风采过。


《唯美至上》 王怀庆王怀庆之最(2)

    11、最失败的作品是哪一幅?    
    王怀庆:我争取不让这样的作品产生。我这个人创作处于比较自由的状态,没情绪的时候,不想画的时候绝对不会去无病呻吟。我们画院没有硬性指标,我也不是画廊的签约画家,因此,我只有在自己特别想画的时候才拿起画笔。绘画对于我来说,是工作更是爱好。真的这世界上没有人硬逼着我下蛋,所以在没有找到很好的语言、载体和表达方式的时候,我肯定会远离画布。有时一幅画出来身心上感觉都非常非常累,好像身体中很多东西都流出去了。画画其实非常地消耗,需要补充。    
    12、最不愿意干的事情是什么?    
    王怀庆:不想干还得干的事情。我在部队里干了10几年,由于身体比较弱,胡同里的孩子经常对我指指点点,这哪里像军人呀?我是1964年从中央美院附中毕业的,由于当年中央美院不招生,我只能去报考中央工艺美院。工美毕业后,分在    
    部队文工团搞舞台设计,那时团里要求要一心扑在舞台上,画画则被视为不务正业。那时画油画简直就跟做梦一样。画一幅素描还得将门反锁上。1983年,我研究生毕业后,本来是应该回原单位的。但我和徐老师(王怀庆喜欢这么称呼自己的夫人)一商量,回原单位还不能集中时间画画,而时间是使生命真正能有效运转起来的东西。于是,我就决定转业。    
    那时,单位也正在分房。在那个年代里,分房几乎就是一个中国人一生劳动的唯一价值体现。转业就意味着即将到手的房子飞了。但我们还是坚持要转业,目的只有一个,我们要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13、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王怀庆: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慢,能比较从容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自己逼得太急,画出的东西就会很不自然。而什么事都慢条斯理的,时间又不够用。把握时间的这种分寸感简直太微妙了。我画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体力劳动。我现在很多作品都不属于纯粹的平面作品,我经常用斧子劈一些各种形状的木条镶嵌在画面上,我喜欢木头被劈开的那种纹理。我是从做画布开始到作品完成,几乎都自己动手。有时累得真吃不消,就休息几天。能忘我的画画可能对我来说就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了。    
    14、休闲度假最想去那里?    
    王怀庆: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古家具积散地、旧货摊和跳蚤市场。我的画里涉及到古家具造型,我就特别爱去逛吕家营旧家具市场,能在一堆破烂甚至垃圾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那感觉真像沙里淘金。这就需要你把悟性、知识和眼力全部调动起来,需要你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有些看着很小,但场却非常大。有些人认为只有收藏皇家、官家和名家东西,才更有价值。而我收藏的基本上都是民间的东西。一是经济上能承担得起,二是我们民间的东西其实非常生动,内涵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也更贴近日常生活。就拿陶瓷来讲吧,民窑烧制出来的很多瓷器,你翻过来吊过去看,都觉得有味道,都能体会到古人智慧在那。而造假烧制出来的东西审美情趣肯定同原器肯定是天壤之别了。    
    15、最震撼心灵的艺术品是什么?    
    王怀庆: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古典主义作品。我前年又去国外看了这些作品的部分原作,这些作品的面貌早就为世人所知,我也看过不少原作。但没想到再去看时,一下子就怔在那了。当时我感觉这些作品不但有表层的东西,还有第二层、第三层的东西,有更崇高的东西在里边。而现在的不少作品只有很花哨的皮或技术上的东西。而艺术品的生命力还是取决于画面里边芯的东西。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美术界普遍认为古典主义的东西太老、太过时了,没想到重温旧画的时候,每一幅古典主义作品都有能深深打动我的东西。    
    16、作艺术家应当最推崇什么?    
    王怀庆: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其实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既然想独立,就需要甩掉很多东西,就不需要背景和炒作。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就不可能有一个独特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    
    17、作艺术家应当最反对什么?    
    王怀庆:太假的东西和太潮流化的东西。现在,艺术界的通病就是太假和太潮流化。如果大家都在赶一个潮流,对艺术家个人来讲,未必是艺术家真正所想表达的东西。并且很快就雷同,很快就什么都说明不了。其实,艺术形成一个潮流的时候就已经很不前卫了。


《唯美至上》 王怀庆一幅画与一个故事

    1.因陋就简画《伯乐》    
    王怀庆:我1980年画《伯乐》的时候,画画用的材料大都是东拼西凑的。那时候哪有钱去买油画材料呀?那幅画的内框是用1976大地震的时候部队发给每个人的四根棚料做的。粉碎“四人帮”后,我为部队礼堂画了一幅华国峰的标准象,因为画得比较好,单位奖励我一块画布,我一直没舍得用,直到画《伯乐》时候才拿出来。《伯乐》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观众反映比较好,中国美术馆决定收藏这幅画。美术馆的同志来跟我商量,美术馆决定收藏这幅画并给我稿酬加材料费300元,问我同不同意?因为当时艺术品还没有走入市场,我个人也没有想能在绘画上能有功利上的收获。真没想到自己的画被美术馆收藏还能得到300元钱。    
    2.二十年殷殷《故园》情    
    王怀庆:1985年,我第一次到鲁迅故居参观,看见三味书屋的一个走廊,黑黑的、窄窄的、高高的,一眼望过去就是一道道门,当时我感觉这本身就是一幅画。也可能是那时候思想解放没多久,人还比较多愁善感,稍微看见一点有特色的东西就能刺激起创作的欲望。我一回来就把我所看到的画了出来,并且取名《故园》。但让我自己没想到的是这种传统民居、黑白系列我一画就是20年,并且依旧乐此不彼。


《唯美至上》 王怀庆记忆中的风景

    1.人不如家具    
    王怀庆:我们结婚以后,在文工团的旧车库里住了十几年。刚开始那间车库是堆放乐器的,后来乐器生锈了。就开始住人了。就是这样的车库人家只给了我们半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车库房顶上震开了一个大口子,一下雨的时候,徐老师就用好几个脸盆接水。我1973年得了肺气肿,冬季屋里的温度只有八度。而且屋里特别潮湿,随便一个什么地方就能长出毛毛来,改革开放以后,家里的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就买了一套从罗马尼亚进口的家具,我生病这么多年来,文工团里没有一位领导来看我。但听说我们家买了一套进口家具,他们纷纷来我们家“参观”。有一位领导看完家具后,说:“这么好的家具摆在这屋里真是糟蹋了。”当时人的价值不如家具。    
    2.只想一画室    
    王怀庆: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都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如果能拥有一间画室,那真是比拥有全世界都感到幸福。我的老师吴冠中先生,那是中国绘画界的泰斗。但直到70多岁的时候,才拥有一间自己的画室。住在车库的时候,每周末都在车库里支起画架,文工团的不少演员都愿意给我们当模特。那时,我一画就是一天,吃中饭的时候,徐老师煮一一大锅面条,大家稀里糊涂地一吃。徐老师的母亲留给她一个老的留声机,只有一张唱片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我们就一边听着《月光》,一边画着与被画着。而车库的外边,放的就都是样板戏了。当时,不让画人体,我就让模特们穿上芭蕾舞服扮人体。那时,大家苦中做乐,对生活充满了向往。1984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买房的机会,当时还缺一万多块钱。但过了没多久,突然收到陈逸飞从美国汇过来的1500美元的支票。在1984年的时候,这笔钱不算一笔小数目了。我当时挺惊讶的,我没跟逸飞说起我买房的那事呀。后来,经多方打听才知道,我的一位同学在一次聚会的饭桌上说起我买房的事,当时,逸飞听了,并没有说什么,回美国后,就为我寄来了这张支票。我收到支票后感慨万端。我同徐老师商量,逸飞刚去美国也非常不容易,我们不能收这张支票。于是,我们就去中国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