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泛ε卤恢巫铮透峡焯幼吡恕T坏弥邮烦鎏樱鬃约莩底犯希仙弦院螅挥性鸱4邮罚炊焰九痛透怂谰扇盟龃邮贰5鹊皆淮舜伪晃ЮФ幌叩氖焙颍蹦甑哪歉龃邮氛玫H卫卦坏亩嘉镜乃韭怼
第157节:新读史记(下卷)(157)
这个人便打算回报袁盎当年的恩情。他把自己的全部行装变卖,用这些钱买了两大桶烈酒。当时,天气寒冷,士兵们又饿又渴。他把酒分给驻守西南角的士兵们喝,很快,士兵们醉倒在地。于是,他连夜叫起了袁盎,对他说:“您可以离开了,吴王打算在明日将您处死。”袁盎半信半疑,问道:“你是干什么的?”这个人回答:“我是您做吴国丞相的时候,与您家的婢女私通的那个从史。”袁盎十分吃惊,连忙辞谢说:“您也有父母妻子,我不能连累您。”这个人说道:“您只管离开,我也会立即逃亡、藏匿我的家人。您不必为我们一家担心!”于是,这个人用刀子割开军营的帐幕,引导袁盎逃了出去。然后,两个人分道扬镳。袁盎解下象征身份的旌毛,将其藏在怀中。他拄着节杖走了七八里路,天亮的时候,遇到了梁国的骑兵,便被带回了汉军营地。随后,他回京复命。
名臣暮年
七国之乱被平定以后,天子将楚元王的儿子平陆侯刘礼封为楚王,任命袁盎为楚国的丞相。此后,袁盎曾经向天子上书谈了些建议,但是未被采用。后来,袁盎因病免职家居。他与乡里人厮混,斗鸡赛狗,好不自在。洛阳人剧孟曾经拜访袁盎,袁盎以诚相待。后来,有位安陵的富人对袁盎说:“我听说剧孟是个赌徒,您为什么要与他交往?”袁盎回答说:“剧孟虽然是个赌徒,然而,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客人为她送葬的车子就有一千余辆。这证明他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况且,每个人都会遇到急事、难事。一旦他们前来相求,不用父母尚在为借口推托,不用有事或者离家外出去拒绝。这样的人,是天下人所仰望的,大概也只有季心、剧孟二人了。如今,您时常让几名骑士随从保护自己,一旦遇到急难,这些人难道就可以依靠吗?”袁盎谩骂这个富人,和他断绝了朋友关系。王公贵人们听说此事,纷纷称赞袁盎。
袁盎虽然闲居在家,但是,汉景帝时常派人向他询问计策。梁王一直想争取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对此,袁盎曾经进言劝说景帝不要立梁王,坚定了皇帝的决心,也使相关的议论终止了。但是,袁盎却因此而与梁王结下了仇。梁王对他恨之入骨,派出刺客来京城杀害他。刺客到达京城以后,多方了解袁盎的为人,诸侯、名人都对他赞不绝口。于是,这位刺客求见袁盎,对他说:“我接受了梁王的金钱,专程前来刺杀您。但是,您是个德高望重的长辈,我不忍心这么做。以后,梁王还会派出更多刺客前来刺杀您,您可千万要当心!”这位侠义的刺客离开以后,袁盎的内心开始紧张起来,而他的家里也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奇怪的事情。
于是,袁盎决定到一位有名的卜者那里去占卜吉凶。占卜回来的路上,他在安陵的城门外碰见了随后而来的梁国刺客。刺客拦住了他的归路,问道:“你是袁盎吗?”袁盎从不掩饰自己,即使是在危难的时刻,于是,他肯定地回答。结果,刺客杀害了袁盎。
晁错的起家
晁错,颖川郡(今河南南禹县)人,他曾经在轵县人张恢先生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学说,与洛阳的宋孟、刘礼是同门。后来,晁错凭借着文学才能担任了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正直、严厉。汉文帝的时候,全国之内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唯独秦朝时期的博士,济南人伏生研究过它,但是,这个时候,伏生已经九十多岁的高龄,年老不能应征前往京城。于是,文帝下令,命令太常派人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晁错有幸成为被派去的人。学成归来以后,晁错趁着上书天子陈述他分内工作的机会,利用《尚书》中的内容进行论述。文帝很欣赏这个年轻人,有意把他培养成为后代君王的贤臣,便任命他为太子舍人。此后,晁错凭借着他的辩才,先后担任门大夫、太子家令。太子府里的人都称他为“智囊”。
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陈述削弱诸侯的相关事宜,以及朝廷应该修改的律令。几十次的上书,文帝都未予理睬,但是更加惊奇他的才能,便提升他为中大夫。此时,太子很看重晁错,多次称赞他的计策,但是,以袁盎为代表的朝中的许多功臣都不喜欢他。
第158节:新读史记(下卷)(158)
权术的应用
景帝继位以后,晁错被任命为内史。他多次上书请求与天子密谈政事,景帝对他总是言听计从,恩宠超过了九卿,朝廷的律令多被他修改。对此,丞相申屠嘉虽然内心极度不服气,但是又无力整治晁错。
内史的官府建在太上皇宗庙门外的空地里,门朝东开,官吏们进出很不方便。于是,晁错下令在官府的南边开出了两扇门,为此而凿开了太上皇宗庙外面空地上的围墙。申屠嘉听说此事,十分恼怒,打算借此上书天子,请求以大不敬的罪名将晁错处死。晁错得知这个消息,连夜上书,请求单独觐见天子。见面以后,晁错向天子原原本本地陈述了这件事情。
第二天,丞相在朝上奏事,趁机把晁错擅自凿穿太上皇宗庙围墙的事情上告天子,并请求天子将其交给廷尉受审,判处他死刑。天子对此已经心知肚明,说道:“这不是宗庙的围墙,而是宗庙外面空地上的围墙。内史的行为不至于触犯法令。”于是,丞相只得当面谢罪。退朝以后,申屠嘉十分气愤地对他的属下们说:“我应该先把晁错处斩,然后再禀报天子。如今,我却先是向天子奏请,反而被这个小子卖弄,实在是失误啊!”
不久,申屠嘉竟然因为气愤过度,生病去世了。晁错却因此更加显贵,不久,被提升为御史大夫。他经常陈述诸侯王们的罪过,请求朝廷削减他们的封地,没收他们管辖的边境郡县。这些奏章呈给了天子,于是,天子命令宗室、公卿、列侯集会商议此事。没有谁敢反对晁错的意见,只有外戚窦婴敢与晁错争辩,从此,两人之间产生了嫌隙。
晁错之死
后来,晁错修改的法令竟然达到了三十章,对此,诸侯哗然,十分地怨恨他。晁错的父亲得知儿子的所作所为,专程从老家赶到京城,对晁错说:“天子刚刚继位,你有幸成为执掌大权的大臣。但是,你侵犯、削弱诸侯,疏远皇室的骨肉,人们都在背后议论、埋怨你。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晁错不以为然地说:“本应该如此。我如果不这么做,天子就得不到尊崇,国家也不能够安宁,就算让别人说几句那又怎么样。”老父说道:“刘氏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可就危险了。我还是离开你回家去吧!”回到老家以后,晁错的父亲就服毒自杀了,因为他不愿意看到灾祸连累到自己的身上。
老父死后十几天,七国之乱就爆发了,他们以诛杀天子身边的罪臣晁错为进兵的名义,来势凶猛。不久,窦婴、袁盎相继向天子进言,分析诸侯造反的原因。于是,景帝有心杀死晁错平息叛乱,就假装命令晁错检查京城治安情况,而派中尉陈嘉奉旨前去处死晁错,他大概也没有告诉晁错,朝廷要杀他。晁错接到旨意,兴冲冲地穿了朝服就上车,在车马抵达东市的时候,结果稀里糊涂被拉去腰斩了,连遗嘱也没来得及留。晁错之死,没有经过审判,也没有给他辩护的机会,随即将其押赴刑场处斩。晁错死的时候,身上还穿着上朝时候的礼服。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谒者的长官)邓公被任命为校尉,在平灭七国叛军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将军,率军作战。不久,邓公回京向天子汇报前线的战况。景帝问他说:“您从军中来,可否听说晁错死后,吴、楚等国退兵的消息?”邓公回答说:“吴王的谋反意图已经有很多年了。朝廷削减他的封地,他因此发怒,进而举兵反叛。诛杀晁错只是叛军的借口,而并非他们的本意。晁错被杀以后,臣担心天下的士人从此都会缄口不言了。”天子不太明白邓公的话,于是,邓公解释说:“晁错担心诸侯王过分的强大,朝廷不能控制他们,因此,上书请求削减诸侯王的封地,来加强中央的权势。这事关我朝子孙万代的利益。他的计划刚刚实行,自己就遭到了杀戮。朝廷的这个做法,对内阻塞了忠臣的言路,对外替诸侯王们报了仇,可谓是亲者痛、仇者快。臣私下里认为,陛下的做法不可取。”天子听后,沉默了许久,最后开口说道:“您说得很对。对于此事,我也是后悔不已。”随后,天子任命邓公为城阳国的中尉,以此表彰他的敢于直言。
第159节:新读史记(下卷)(159)
瑕不掩瑜
主父偃是齐地临菑(今山东淄博市东)人,他早年学习纵横家之学,晚年才开始学习《周易》、《春秋》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他游历于齐国许多读书人之间,或许是学派间的冲突,没有哪个儒生肯厚待他,齐国许多读书人也共同排斥他,他无法在齐国再待下去了。他生活贫困,向人家借贷也借不到,只得到北方的燕、赵、中山之地游学,但在那里也受到冷遇。他认为各诸侯国都不值得去游学,就西入函谷关,去见大将军卫青。卫青屡次向皇上推荐他,皇上就是不肯召见。他带的钱财渐渐花光了,因为久居长安,诸侯的宾客们都开始讨厌他,于是被逼无奈,他直接向皇帝上书。没想到他早晨进呈奏书,傍晚时皇帝就召见了他。当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也一同向皇帝上书,武帝一同召见了主父偃和徐乐、严安三人并且和他们详谈了许久,对他们说:“你们原来都在哪里啊?为什么我们相见得这样晚啊?”于是,武帝就任命他们三人为郎中。此后,主父偃屡次进见皇帝,上疏陈说政事。武帝非常赏识,一年当中,四次提升了主父偃的职务。
推恩削藩
武帝在位前期,诸侯国势力仍很强大,而且还在不断地膨胀,聪明人都知道他们终归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主父偃就向皇上劝说道:“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很容易控制。如今的诸侯有的竟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天下形势太平时,就容易骄傲奢侈,做出淫乱的事情,形势一旦危急,就会依仗他们强大的国力,联合起来反叛朝廷。现在如果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就会起兵反叛,前些时候晁错的做法就出现这种情况,既彻底解决不了问题,还给国家带来动乱。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达到十几个,而只有嫡长子有继承封国的权利,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无尺寸之地。这样做,仁爱孝亲之道就得不到宣扬。希望陛下命令诸侯推广恩德,把他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诸侯子弟必然人人高兴。皇上用这种办法施以恩德,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不必削减他们的封地,却削弱了他们的势力。”武帝一听,果然是一举两得的好计策,便听从了他的计策。
主父偃又劝皇帝说:“陛下的陵寝——茂陵地区刚刚成为一个县,全国豪强富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