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2-政治杀手陈立夫-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委共9人)。1927年4月,杨匏安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并赴武汉参加了八七会议。广州起义后,杨被党派到南洋工作了一个时期,1929年回国,党组织安排他在中央机关工作,任中央农民委员会农民部副部长。在这期间,他一边工作,一边著书立说,并在上海南强书店出版了20万字的颇有学术价值的《西洋史要》,还翻译出版了列宁和比杜斯合著的《地租论》。
1931年夏,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人罗绮园因生活作风问题,被人告密,陈立夫的特务机关顺藤摸瓜,很快侦得了杨匏安的情况。7月25日晨,国民党特务勾结租界的巡捕,突然冲进杨家,将杨匏安带走,关押在汇山捕房,7月27日被转移到淞沪警备司令部侦缉队,不久又关入龙华看守所。
据史料记载,国民党特务此次行动一共抓捕了16人。
由于杨匏安曾任过国民党中央常委,蒋介石、陈立夫对抓获杨匏安十分重视,三番两次地派熊式辉、吴稚晖、吴铁城等政要到狱中劝降,并许以高官厚禄,被杨匏安严词拒绝。1931年8月的一天深夜,杨匏安被特务秘密枪杀于龙华看守所外的一块荒地上。
杨匏安才学甚佳,是中共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政论家和翻译家,国共合作期间,为国民党做了大量工作,并积劳成疾。对这样一位为国家和民族的翻身解放作出了很大贡献的才子,陈立夫之流也不放过,将他秘密处死。这是陈立夫对国家、民族犯下的另一大罪!
《政治杀手陈立夫》 残杀大批革命者残杀大批革命者(5)
由于杨匏安对革命和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从1986年起,国家先后拨款出版了他的56万字的著作《杨匏安文集》、23万字的《杨匏安史料与研究》和《杨匏安传论稿》,1986年11月,为纪念他诞生90周年,广东省委、珠海市委还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并在海边为他建立了一座高大的纪念铜像,历史终于给了他公道,而杀害他的蒋介石、陈立夫之流,则被人民赶到了海岛台湾,至死也回不了大陆!
雨花台秘密处决邓中夏 邓中夏,又名邓康,邓重远,1894年10月15日出生于湖南宜章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在家乡及郴县念书,1914年考入长沙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修科,1917年7月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在此之前,宜章很少有人考到北京,邓中夏考入北大,轰动全县。
邓中夏在北大学习期间,眼界大开。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五四运动中,他一直站在最前列,并当选为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总务部干事。1920年10月,邓中夏与李大钊等共同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共建党初期的党员。
为了开展工人运动,1921年初,邓中夏创办了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和进步刊物《劳动音》。1922年,邓中夏出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先后参加领导了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并在全国发动劳动立法运动,起草了《劳动法大纲》。
1923年,邓参与创办上海大学,任校务长。
1925年,邓中夏又领导了上海日纱厂工人二月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并创办了《工人之路》杂志,揭露敌人,指导罢工斗争朝正确、胜利的方向发展。随后,他又出任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宣传部长、中共江苏省委和广东省委书记。1928年,党派邓中夏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0年7月回国,历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政委、中国革命互济会党团书记,是中共第二、五届中央委员,第三、六届候补中央委员,八七会议上还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邓中夏才华横溢,机智冷静,组织活动能力特强,是中共早期杰出的革命家、政论家和理论家,著有《中国职工运动简史》、《邓中夏文集》等。
邓中夏在上海的活动,被国民党特务发觉,敌特机关时常派人对他进行盯梢、监视。
1933年5月15日晚,邓中夏去互济会研究、布置工作时,监视的特务立即告知了法租界的巡捕,法租界巡捕马上冲进室内,将邓中夏逮捕。与他同时被捕的有互济会援救部长林素琴。林素琴被引渡到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后,经不起国民党特务的恐吓利诱,供出了邓中夏的真实身份。
陈立夫得知此次抓了一条大鱼,极其重视,三番五次将特务头子徐恩曾等人召到他的办公室开会,研究如何逼迫邓中夏叛变。根据陈立夫的指示,国民党中央党部和特工总部派员携巨款将邓中夏引渡、解押到南京。为了使邓中夏屈服、投降,陈立夫及特务们使尽了各种卑劣手段,邓中夏均不买账,宁死不屈。
陈立夫无法,报请蒋介石批准处邓中夏极刑。
1933年9月27日凌晨,中共杰出的工人运动领导人,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邓中夏,在南京雨花台被特务秘密枪杀。陈立夫及其特务们又摧残了一位极其难得的人才。
邓中夏之死,是中国共产党及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
力主枪毙被俘的瞿秋白 瞿秋白,乳名阿双,字秋白,号雄伯,笔名双林、铁梅、史铁儿等,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瞿秋白自幼好学,在母亲金璇的影响下,五六岁就能背许多唐诗。1904年,瞿秋白入私塾念书,1910年考入常州中学,读了4年,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其母也在走投无路之际服毒自杀。
为了生存,瞿秋白借债安葬了母亲后,到无锡市南门外的一所小学任教糊口。教了一个时期,胸有大志的瞿秋白又到武昌外语学校、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在北京期间,瞿经常到北大旁听陈独秀、胡适的课,并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还翻译过托尔斯泰、果戈理、倍倍尔等人的著作。
1919年,瞿秋白在北京参加了五四运动,并成为北京学联的领导人之一。1920年12月,瞿秋白以《晨报》记者的身份,访问了苏俄。为了记叙俄国革命后的真实情况,他写了大量通讯、散文,并陆续出版了颇有名的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
1922年,他在前苏联加入共产党,1923年奉命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负责《新青年》、《前锋》、《向导》等刊物的编辑工作,并参与创办上海大学。大革命时期,瞿秋白同“戴季陶主义”和中共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作了坚决的斗争。
国民党叛变革命后,瞿秋白于1927年8月7日在武汉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代表中央临时常委会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领导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党在今后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他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主持召开的八七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他为开好这次会议做了许多工作,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七会议之后,瞿秋白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他犯了“左”倾盲动错误。1928年,他去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和第三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并任中共驻第三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他从前苏联回国,在上海主持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参加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受到王明等人的排挤、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他与鲁迅一道,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瞿到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委员。中央主力长征时,他留在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长兼中央办事处教育部部长。瞿是第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届政治局常委、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2月,瞿在福建长汀水口乡突围转移时,被国民党军队包围被俘,6月18日在长汀被国民党军警杀害。
瞿秋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党早期著名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翻译家、艺术家,他的画和篆刻,堪称一绝,是当时中国政治、文学、艺术领域第一流的人才。
他的被俘,与陈立夫及其特务机关关系不大,他的死却与陈立夫有很大的关系。
1935年5月初,陈立夫在蒋介石处听说瞿秋白被俘关押在福建长汀时,极其兴奋。
《政治杀手陈立夫》 残杀大批革命者残杀大批革命者(6)
蒋介石问他如何处置,他说对瞿秋白这样的共产党头目应进行重处,并说像瞿这样读书较多的共产党分子十分顽固,不易变节,只有重惩。蒋介石听了说:“瞿秋白是一个有影响的人,最好还是让其自首投降。”
此时,陈立夫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对国民党特工总部的工作,他仍经常指导。为了劝瞿秋白向国民党投降,并透露共产党内的秘密,他决定派几个大特务去劝降。
6月13日,陈立夫指派特工总部行动科的王杰夫、陈建中专程从南京赶到长汀,使尽各种手段对瞿秋白进行劝降。这些特务不学无术,只知害国害民,与瞿秋白见面时,一开口就被瞿秋白驳得哑口无言,极其难堪。两特务见不是瞿秋白的对手,于15日灰溜溜地返回南京。
陈立夫听了王杰夫、陈建中的报告后,十分愤怒,马上给在前方指挥围剿红军的蒋介石发电报,说他已派人对瞿秋白进行了劝降,为瞿所拒,瞿不可挽救,建议对瞿秋白处极刑。蒋介石接电后,于6月2日给剿“匪”军东路军总司令、驻闽绥靖公署主任、第一军军长蒋鼎文发电,令他将瞿秋白“就地处决,照相呈验”。
瞿秋白系被俘人员,陈立夫当时大权在握,蒋介石又在前线,他如爱惜、珍惜国家的宝贵人才,完全可以不杀俘虏为由,保护瞿秋白。遗憾的是,陈立夫没有这个雅量和气度,做事、处理问题,完全从一党一派一己之私出发,非要将瞿秋白置于死地。
6月18日上午,蒋鼎文部的第三十六师特务连奉命将瞿秋白押到长汀城外的罗汉岭执行死刑。据1935年7月5日天津《大公报》一记者在《瞿秋白毕命记》中报道,6月17日(实为18日),他走到囚禁瞿秋白的卧室,正见瞿大挥毫笔,书写绝句,对死似乎毫不在乎。
瞿秋白写完,被押到长汀中山公园。
特务连之所以将他押到公园里,是因为他们给瞿秋白弄了一餐酒,摆在公园的八角亭中。
瞿到了八角亭,背手挺胸,两腿分叉,面带笑容地照了一张相,然后走到亭内自斟自饮,旁若无人。饮酒时,他将《国际歌》、《红军歌》连唱数遍。作家汪东林在《宋希濂说瞿秋白被俘就义内情》一文中,对瞿就义时的情景有十分生动的描写:默默无语的军警,他视同送殡的人群;闪闪发亮的刺刀,他看做送葬打幡的竹竿。痛饮多杯后,他又放声歌曰:“人之公余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也!”歌毕,瞿秋白在呆若木鸡的士兵刀枪环护之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