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文论集-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取陆游“尝试成功自古无”反面的意义而题的。全集出版则在民国八年八月。
关于《尝试集》的分期,最好照着胡适的自定。他说他的诗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
刷洗过的旧诗,其中《蝴蝶》、《他》为例外。至于《赠朱经农》、《黄克强先生哀辞》为
七言歌行;《中秋》为七言绝;《江上》、《十二月五日夜月》、《病中得冬秀书》、《赫
贞旦答叔永》、《景不徙篇》、《朋友篇》、《文学篇》,皆为五言绝或五言古。词如《沁
园春》、《生查子》、《百字令》,不过改字句为白话而已,形式则沿用旧调,毫无更改。
第二期为自由变化的词调时期这时期的诗虽然打破了五言七言的整齐句法,虽然改成长
短不整齐的句子;但是初做的几首如《一念》、《鸽子》、《新婚杂诗》、《四月二十五
夜》,都还脱不了词曲的气味与音节,惟《老鸦》与《老洛伯》为例外。
第三期为纯粹的新体《关不住了》那一首译品,胡适自命为新诗成立的新纪念。《应
该》、《你莫忘记》、《威权》、《乐观》、《上山》、《周岁》、《一颗遭劫的星》,都
极自由,极自然,胡适认为可算得他自己新诗进化的最高一步。
关于《尝试集》的评论,我以为胡氏诗有以下特点:一、具明白清晰的优点胡适本是一
个头脑清楚,见解透彻的哲学家,其文字言语都如一股寒泉,清沁心脾,其诗亦天然近于白
居易。他自己说十六岁时做笔记,曾抄《麓堂诗话》中的“作诗必使老妪听解固不可,然必
使士大夫读而不解亦何故耶?”加以密圈。他自己少时所作《弃父行》及游美时《送梅觐庄
往哈佛大学》,均有香山风味。胡适若生于百年以前则其诗当为宋人《击壤集》一路,或与
清中叶郑珍相仲伯,这样的诗和白话相去不过一间,宜乎其一变即为白话诗了。
胡适答钱玄同《什么是文学》曾说:“我曾用最浅近的话,说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要
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因为文学不过是最能尽职的语言文字,因为文学
的基本作用,还是在达意表情,故第一个条件是把情或意明白清楚地表达出,使人懂得,使
人容易懂得,使人不会误解。懂得还不够,还要人不能不懂得,懂得了,还要人不能不相
信,不能不感动。我要他高兴,他不能不高兴;我要他哭,他不能不哭;我要他崇拜我,他
不能不崇拜我;我要他爱我,他不能不爱我,这是‘有力’,这个我可以叫他做‘逼人
性’。美,孤立的美,是没有的,美就是懂得性,‘明白’、‘逼人性’、‘有力’三者加
起来自然发生的结果。例如‘五月榴花照眼明’一句何以美呢?美在用的‘明’字。我们读
这个“明”字不能不发生一树鲜明逼人的榴花的印象。”这些话用之于胡适自己作品也可说
是最恰切没有。
或谓象征主义(symbolism)的文学,惯用缥缈、模糊、恍惚、隐约的笔法,
写其心头瞬息起落之灵感,甚至创说话只说三分,留下七分之说,使读者随自己兴感而推
想,使其在他人作品上获得自己创造之喜悦,所谓利用“暗示”(suggestion)
的力量是也。中国诗家之李商隐、温飞卿,词家之吴文英;法国之魏仑(Verlain
e)、马拉梅(Mallrarme);比利时之范尔哈仑(Verhaeren)、梅脱
灵克(Maeterlinck);德意志之霍卜特曼(Hauptmaun),谁说他们
不是大文学家?谁说他们的作品不动人不美呢?像胡适的作品过于明白,读之每觉“一览无
余”,不堪玩味,故周作人说这派文学为“水晶球”。
这话说来,未尝没有理由,不过实在是一偏之论。要知道诗家的派别是非常之多的,你
可以做象征派的诗,我也可以做非象征派的诗,你说诗以“不明白”为美,我也可以说诗以
“明白”为美。白居易和李商隐有他们自己立得住的地方;雨果、华茨华兹不见得会比魏
仑、范尔哈仑坏。不随波逐流,不浮光掠影,深入而痛切,把自己的感情思想,用优美的艺
术表现出来,便是好作品了。派别怎样,是丝毫没有关系的。
二、富于写实的精神写实主义是新文学运动时唯一提倡的宗旨。所以胡氏作品表现这种
特色,它严格地排斥一切陈词滥调,实行“做诗如说话”的条件。不立异,不矜奇,老老实
实写他的日常生活。好处则如聚家人父子,絮语家常,虽然柴米油盐的琐碎,却使人感到一
种和蔼亲切之趣。坏处则体裁枯燥,缺乏声色之美,而且轻视“想象”(imaginat
ion),抹煞了诗的精髓。但词藻虽为诗不可少之物,而数千年来腐辞烂调,陈陈相因。
写景则夕阳、芳草、茅屋、板桥;写女子则朱颜、皓齿、云鬓、蛾眉;写愁则中酒、如醒;
写别则骊歌、折柳……我们若到旧诗王国里去巡礼一回,至少要沾些晦气。若非下大决心,
一举而将这些丛生的荆棘,摧陷廓清,哪能撒下新鲜种子?刘熙载评韩愈之“八代之衰,其
文内竭而外侈,昌黎易之以万怪惶惑,抑遏蔽掩,在当时真为补虚消肿良剂。”我说胡适之
白描主义也是文学上一剂最有力的消肿药。
胡适尝评杜甫“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以为上句是很美的写景,下句便
坏了,胡适之所谓“坏了”也者,大约以为龙是兴云作雨的神物,是种虚幻的东西,写在诗
里不合事实,所以加以反对。但不知诗人原是些“梦游者”,最喜张开眼睛,白日做梦。他
的身体虽寄居于现实界,而精神则常游遨于幻想界,现世所无,或昔有今无之物,诗人能以
其“想象”凭空创造和补足。龙虽是神话中的动物,但它已在杜甫的“想象”中活起来了。
何况大江滔滔,浊浪际天,气象本已雄浑,而风雨晦暝中的江景,更像涵孕着无数神奇、灵
怪,不如此写,便不能将那时的气象表出。“龙吟”,说是诗人幻觉中听见的固可,说是诗
人故意如此写,用以表现风雨中大江气象的也未尝不可。若如胡适之所云,则屈原、但丁、
哥德等等都不能在文学占一席地,因为离骚、神曲、浮士德都是以丰富的想象构成啊!
这是《尝试集》出版十年后我试作诗论的感想,到今还没有改变。不过现在想胡适这样
说亦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他是个实验主义者,一切不合科学精神之物,均在排斥之列;他是
写实文学的提倡者,对浪漫神怪思想,尤所反对况中国人头脑本不清楚,好为空虚荒渺之
谈,轻视实际生活。胡适等所主张的“思想革新”正要从灌输科学思想入手,所以他对于文
艺,也不能不发为这种议论而已。
三、哲理化胡适本是一位哲学家,即其文学亦带上哲学色彩。他初作旧诗时,颇有创立
“哲理诗派”的野心。《藏晖室*'记》第三册,跋《自杀》云“……吾国做诗,每不重言外
之意,故说理之作极少。求一蒲伯(pope)已不可得,何况华茨华兹、哥德与白朗宁
(Browning)矣。此篇以吾所持之乐观主义入诗,全篇为说理之作,虽不能佳,然
途径具在。他日多作之,或有进境耳。”这是他民国三年七月七日的话,果然,他后来做
诗,专在这方面努力。其《去国集》中之《秋声》,发挥老子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之三
宝。《秋柳》发挥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要旨。《景不徙篇》则解释墨经“景不徙,说在改
为”;及庄子天下篇“飞鸟之影未常动也”的数句。他若后来不改而从事国故的整理,而继
续为新诗的写作,也许为中国旧诗界创造一派从古未有之“哲理诗”。
但是哲学是属于理智方面的事,文学是属于情感方面的事。我们研究哲学时,每须先将
头脑放冷静了,然后才能寻究其中的道理。至读文学时,则以带着兴奋的心灵,欣赏其一
切。若读“哲理诗”,理智与感情并用,同时冷热,很觉不痛快。况且这类诗必须安上
“序”、“跋”才可知道它说的什么。我们读一种文学作品,不能以心灵直接游泳于作品
中,却须凭藉桥梁渡船之属,趣味自然减低不少。但哲理诗在西洋亦为一大宗派,诗之长者
每达数卷,我们若能做,亦未尝不好。
胡适后来似乎也觉悟这种哲理诗不容易做得好,所以每有哲学思想,必用具体方法表现
出来,如《一颗星儿》、《威权》、《小诗》、《乐观》、《上山》、《一颗遭劫的星》、
《艺术》、《梦与诗》、《希望》,便进步多了。试举《乐观》为例:
一
这株大树很可恶,
他碍着我的路!
来!
快把他砍倒了,
把树根也掘去,
哈哈!好了!
二
大树被砍做柴烧,
树根不久也烂完了。
砍树的人很得意,
他觉得很平安了。
三
但是那树还有许多种子!
很小的种子,裹在有刺的壳儿里!
上面盖着枯叶,
叶上堆着白雪,
很小的东西,谁也不注意。
四
雪消了,
枯叶被春风吹跑了。
那有刺的壳都裂开了,每个上面长出两瓣嫩叶,笑眯眯的好像是说:
“我们又来了!”
坝上田边,都是大树了。
辛苦的工人,在树下乘凉;聪明的小鸟,在树上歌唱——那砍树的人到哪里去了?
这首诗据胡适自序说是为《每周评论》被封面作。但诗是有两面的,看里面固然是一首
诗,看表面也还是一首诗。胡氏论诗有所谓“意境”,这便是“意境”,总之他的作品是
“思想的艺术”,是“醒者的艺术”。
胡氏自己颇为得意的是《应该》那一首诗。诗云: 他也许爱我——也许还爱我——
但他总劝我莫再爱他。
他常常怪我,
这一天,他眼泪汪汪的望着我,说道:“你如何还想着我?
想着我,你又如何能对他?
你要是当真爱我,
你应该把爱我的心爱他,你应该把待我的情待他。”
…………
他的话句句都不错——上帝帮我!
我应该这样做!
这首诗虽收于初版的《尝试集》,别人也常引,究竟为谁而作则不知。直到《新文学大
系》诗歌集出版,引胡适此诗,却多了一篇序,是胡适民国八年所撰,这个哑谜才揭晓了。
序文云:“我的朋友倪曼陀死后于今五六年了,今年他的姊妹把他的诗文抄了一份来,要我
替他编订。曼陀的诗本是我喜欢读的,内有《奈何歌》二十首,都是哀情诗,情节很凄惨,
我从前竟不曾见过。昨夜细读几遍,觉得曼陀的真情有时被词藻遮住,不能明白流露。因此
我把这里面的第十五、十六两首的意思合起来。做成一首白话诗。曼陀少年早死,他的朋友
都痛惜他。我当时听说他是吐血死的,现在读他的未刻诗词,才知道他是为了一种很难处的
爱情境地死的。我这首诗也算表章哀情的微意了。”
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