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中国文化的展望 >

第17章

中国文化的展望-第17章

小说: 中国文化的展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的展望》 第四章 近代中国文化的基线 二 中国社会的基型

    中国社会既然一直把家族作为建造的础石,于是即令时至今日,公司行号以至于政司机构,在骨子里还有浓厚的家族成素。“中国是用家族伦理作中心的社会,故中国人最爱把家族的情谊硬加到朋友的关系上去。”朋友容易变成弟兄。对平辈写信往往称“吾兄”、“仁兄”;自称就是“弟”、“小弟”。现在还是有年轻人称朋友的父母为“老伯”、“伯母”。现今在下层社会朋友结拜为弟兄,便是“情同手足”的表示。传统中国文化分子趋向于把家族观念和关系扩大。直到现在,自己的儿女常被教导称谓自己的朋友作“伯伯”、“叔叔”;自己朋友的太座作“伯母”、“阿姨”之类。纵然这多少已经趋于成为礼貌的口头禅了,但毕竟是传统的遗迹。无论是“好”还是“坏”,这个传统在实际上是中国人公私不分的一个重要根源。而公私不分又是引用私人、树党营私、假公济私,以至于贪污舞弊的一条现成的通路。

    通常,在一家之中有一个最高的位置摆在那儿。只要一个男性在辈分上“熬”到那个资格,并且合于族中代代相传的约定俗成或不成文的规条,他便可以享受应有的声威、尊敬、利益和支配权。如果这些特权受到挑战,那末便是一件严重的事端——严重到被认为动摇根本。如果这些特权式微,那末便意味着社会结构从根本上动摇。所以,这种男性中心的特权主义,一直被传统维护着使不致受到侵犯。既然如此,于是中国的传统家庭,温暖中有森严,富于人情味但要付出忍隐的代价,真挚时还有虚套的一面,可以依赖但也得作无条件的奉献。除了家长以外,至少在理论上,旁的人不能有钱,愈是辈分低和年岁小愈不能有钱。如果他们有钱,那末在名义上叫做“私房钱”。私房钱是不好见太阳的。妇女没有财产权。妇女在性的贞操方面被严格要求着;而男人在性方面的放纵则可得到较多的宽容。

    婚姻的事关联到家族系统的维系,财产的承继,秘方、秘技的传授,和社会地位之确保这些次元。所以,在中古时代,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上等家庭,即令配偶不当,也是不大欢迎自由恋爱的。王室恋爱自由的范围更是小得可怜。在中国的传统婚姻里,男女双方当事人的感情因素向来是不在考虑之列的。当事人的婚姻,除非作“司马相如之奔”,是不能自主的,而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这种婚姻方式的含义,与其说是着重男女之间个人与个人的结合,毋宁说是着重男女原属的两个家族的结合。这就是所谓“联姻”。所以,“结婚”和“联姻”不仅所指不同,而且涵义也不同。甲乙两个联姻的家族,又各有其联姻。所以,过去的家族关系,一扯就是一大串,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社会结构,很容易使中国人产生“通体相关”式的及“全体主义”式的思想形态。复次,这种亲上加亲和亲外有亲的葛藤式的关系网之显明的界线何在,是很不容易划分的。所以,如果你嫌寂寞而爱攀扯的话,全中国人都非亲即故。并且,这种越扯越多的心理取向,曾为社会所奖励。“单门独户”,冷冷清清,是大家可怜的影子。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里,婚姻和子嗣被认为一件不可分离的事体。当着财产、秘方和秘技必须传授给后代但无人可传时,便是具体的“绝后”。一旦绝后,何以上对祖先?一旦绝后,一了百了,生命即行幻灭,这是何等严重的事!所以,小孩,尤其是男小孩,被看做自己生命的延续,也是自己人生办总移交的对象,和接祖宗“香火”的奥林匹克火炬传递手。除了这一超自然的(supernatural)意义以外,尚有一实际需要问题。正像许多史前社会一样,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将来能从事生产的男性小孩就是父母年老的保险费。“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保险费不患其多。所以男性小孩生得愈多意即自己的库存资本愈雄厚。这一“形而上”的思想加上“形而下”的思想,大有助于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多的国度。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家族或家庭中,族长或家长是合模(conformity)的标准。族人或家人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模式行为、价值观念、教育方式等等,都得向他看齐。他又掌握着经济、嫁娶、葬丧、营建、迁移诸权力。下一辈的人,尤其是女子,从小就被教导得必须对长辈尊敬、畏惧、小心、将就、自抑。家长不嘉许的人,他不能接近;家长喜欢的人,他可不能公开讨厌。所谓“孝顺”,不只是要提供服务,而且是要顺其心,随其情,以至于无微不至。中国传统的家庭是血缘、生活及感情缠织起来的蜘蛛网。在这个网里,浓密的情感核心中有一个不可渡让和不可侵犯的父亲意像(father…image)。这个父亲意像辐射出一股权威主义的(authorilarian)气氛。父亲说话,儿女只有洗耳恭听。至少在制度上女儿不能同父亲辩论,媳妇更不用说了。即令父亲说错了,因被权威主义的气氛所压,或者为了顾到父亲的尊严,儿女有理也只好往肚里吞。所以,中国一般人很会恭维人,也很会骂人,但却没有养成平等讨论问题的习惯。中国传统的家庭是雏形的权威主义之自然的养成所。

    中国社会文化里的这一权威主义的父亲意像,好似物理学家所说的“膨胀的宇宙”,有一种膨胀的趋势。从前的县官大老爷,叫做“民之父母”,老师被看做是父亲那一辈的人,所谓“师徒如父子”。从前中国男人骂人好充“老子”。这一定是因为站在“老子”的地位便是站着上风。

《中国文化的展望》 第四章 近代中国文化的基线 三 社会的层级(1)

    顿尼斯(FerdinandTonnies)把社会分作两个类型。一个叫做通体社会(gemeinschaftsociety),另一个叫做联组社会(gesellschaftsociety)。所谓通体社会,是通体相关的、比较小单位的、联系密切的社区。这种社区是以意志之协同为基础的,并且是建立于其中分子的和谐关系之上的,同时又是依社习(folkways)'14'、基德(mores)'15'和宗教而发展,而得到尊荣。所谓联组社会是比较大单位的,无关特定人身的,及由无历史关系和各不相属的片断联组而成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结合系以理知为基础,并且建立于约定和协议之上。在通体社会里,人同人间的关系之本身就是一个目的;其中各个分子之间期必有亲密的关系,而且里面的行为规范是传统性质的。这也就是说,通体社会的行为是以已经确立且为大家视为当然的规范为依据。可是,在联组社会里,各个分子及其间的关系是工具性的;行为的相互影响是超出特定人身以外的;情感是可以配给的;各人对于彼此的特别情况不太明了;行为规范与其说是传统式的,毋宁说是以理智为归依的。

    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各有各的特征。为了易于了解起见,我们现在把

    二者各有的特征列一个表对照出来:

    通体社会←

    联组社会←

    向极的记述辐辏向极的记述辐辏

    特殊主义的普遍主义的

    感情用事的感情中立的

    功能普化的功能专化的

    传统主义的理智主义的

    家族中心的契约中心的

    神圣化的俗世化的

    固执成见的不固执成见的

    无所为而为的有所为而为的

    我们在这里是把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当做记述的和分析的两种区别。我们把这两种区别作为彼此相反的社会理构型模(idealtypes)'17'。严格地说,通体社会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联组社会在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这也就是说,在实际上没有一个社会是百分之百地为一通体社会,也没有一个社会是百分之百地为一联组社会。不过,有的社会的通体性大于联组性,而另外有的社会的联组性大于通体性。上列图表里的中线代表这两种社会之人为的划分。为了概念化之易于清楚进行,我们把通体社会当做一极,把联组社会当做另一极。我们又把趋向于通体社会的那些特征聚集在一个极,把趋向于联组社会的那些特征聚集在另一个极。二极的特征两相对照,它们的理构差别可以一目了然。这样一来,不同社会的实际差别也可以分开装进两边,像鸡装进一个笼里,鸭装进另一个笼里似的。

    在未开发的、未工业化的和未城市化的生产团体里,一切社会活动与劳力的绝大部分被食物生产的事项所吸收。这么一来,文娱活动势必不能大量发展,而且文化水平长期停留在文字前期的阶段。这样的社会自然趋向于成为通体社会。这种社会的成员之间的关系常为血缘关系,或邻居关系。在这种社会里,各分子之间常能“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而且前后左右的人不是“伯伯”、“叔叔”,就是“大哥”、“大嫂”。所以,这种社会最能满足其中分子认同的要求。可是,在这种社会里,感情的牵连特别大,而且风俗、习惯,以及一家一人的成败对人的拘束力也特别大。于是,社会控制(socialcontrol)对人的效力也特别强。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法律是陌生的东西,逻辑的思考更是格格不入,成规定俗是统治一切的天经地义。因此,读书即是读经。

    可是,一旦工业化开始,大规模的办事制度必须取代此前的私相授受和随便搞搞。于是,特定的人际关系不能维持了。家庭工业、手艺等等生产单位也无法不在合理化的经济应迫之前被大规模的生产单位替代。虽然,相同的墙脚下不一定长住相同的花草;但是墙脚拆掉了,原有的花草确实失去了依附。社会的基层变了,社会的制度,甚至于一般的想法,也不能不跟着作某种程度和某种形态的调整,或作某些方式的适应。于是,原有的通体社会或快或慢地成了历史陈迹,代之而起的是联组社会。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什么社会呢?在基本上它毋宁是通体社会。

    这种社会的特征简直弥漫全国。但是,这并非说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完全没有联组社会。至少,以官办制度(bureaucracy)作组织原理的社会是联组社会。不过,在传统中国,这样的社会,实在是飘浮在通体社会海洋里的小舟而已。通体社会的特征几乎笼罩着并且渗透到所有的联组社会。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的关系并不是同在一个平层之上。通体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底;而联组社会则是在这基底之上的面子。所以,在传统中国,我们可以说通体社会是原级社会(primarysociety),联组社会是次级社会(secondarysociety)。虽然联组社会和通体社会不同,可是在实际上中国的联组社会很少不从背后受通体社会影响的。在传统中国,朝政为一个家族所把持,一个官府有时被“太座”或“小舅子”或“门生故旧”在幕后操纵,都是由来已久的事实。所以,要深入一层去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必须从了解中国的通体社会的结构和性质着手。

《中国文化的展望》 第四章 近代中国文化的基线 三 社会的层级(2)

    每个社会都有社会层级(socialstrati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