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 >

第3章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第3章

小说: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街上巡逻的士卒将此事报告官府,官府没法抓到杀人凶手,就判定大户犯了杀人罪,
将军官留下的那把刀作为脏物,连同人犯的口供收录在案。后来,这件案子被报到朝廷,
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审理,问罪犯说:“你服罪吗?”罪犯说:“我服罪。”宋太宗要来
杀人凶刀,拿到办案的官吏面前,对官吏说:“这是我的刀,那人也是我杀的,你为什
么冤枉好人呢?由此可知,重刑之下,哪有不屈打成招的?看来制造冤狱,不一定在大
乱之世啊。”于是下令释放那个大户,并告谕执法衙门:“从今天起,再审案子,务必
慎重,切不可乱来。”
将  志
  原文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
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译文
  兵器是一种凶器,统兵为将是一种重大的责任。兵器刚硬,容易缺损,将领任务重
大所以有风险。因此,真正的将帅不以自己的部队强大有威势做靠山,当他受到君主的
宠爱时不得意忘形,当他受到别人的诽谤污辱时,也不惧怕、退缩,看到利益时不起贪
念,见到美女时更不心生邪念,只知全心全意,保家卫国,以身殉职。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的修养。文章开门见山,以兵器作比喻,提出“器刚则欠”的
论点,说明担负重任的将领,必须戒骄戒躁的道理。为免于“欠”,即免招“损”,为
将之人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为此,诸葛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禁戒,即不恃强,不怙势,
不恃宠,不惧辱,不贪利,不贪淫,而要求将领之志“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诸葛亮这个标准相当高,按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要做到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把自己
的一切奉献给人民,奉献给国家。但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身负重任的人,必须有这
样的品德修养,才能不辜负委以重托的人。
  诸葛亮自身足为典范,他一生谨慎,忠心耿耿,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受到后人钦敬效法,流芳千古。
  拓例
  郭子仪示以无私
  唐末藩镇割据,君臣互相猜忌,文臣武将皆感自危,甚至连私下的交往都深觉恐惧。
一些人为怕引起别人的怀疑,恨不得一入深宅,便与世隔绝,和谁也不相往来。在众臣
子中,唯有汾阳王郭子仪与众不同。郭府每天大门敞开,任人出入,他竟不闻不问。
  有一次,他麾下一将军离京赴职,前来告辞,看见他在夫人和孩子面前,有如仆人
一样随便,甚感惊讶。郭子仪的儿子们也觉得父亲做的太过分了,劝他说:“您功业显
赫,但不尊重自己,不管贵贱都随便进入你的卧室。古代的圣人和权臣也不会这样做。”
郭子仪笑着对儿子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用意。我有马500匹,部属仆从千人。如
果我一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倘若与人结下私怨,再有嫉贤妒
能之人挑唆,那我们全家的大祸也就不远了。现在我坦荡无邪,四门洞开,纵有人谗言
污我,也找不到借口加害。”
  郭子仪不但在家中如此,在朝中也处处表现得坦荡无私。鱼朝恩曾请他同游,有人
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准备害他。当时有将士三百,纷纷要求随同保护。但郭子仪临行
时,却只带几名家僮。鱼朝恩感到奇怪,郭子仪便以实言相告。鱼朝恩抚胸流涕,惶恐
地说:“像郭公这样的长者,谁还能怀疑呢!”
  郭子仪开门揖客对人不防,对一切都不存戒心的做法,果然令唐代宗非常钦佩,对
他深信不疑。
将  善
  原文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
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胃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译文
  对将帅的军事实践能力的要求是“五善四欲”。五善是指:擅长察晓敌人的兵力部
署,擅长正确地判断进攻和撤退的时机,擅长了解交战双方的国力虚实,擅长利用对自
己一方有利的时机,擅长利用山川地形的崎岖险阻。四欲是指:作战时出奇制胜,谋划
要周密,人多事繁,追求文静稳重,保持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合力抗战。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素养。文章采用直述方法,直截了当,明确具体地提出了五善
四欲的要求。其中“五善”是对将领军事素养方面和知识才能上的要求,而“四欲”则
是在指挥才能和修养上的要求。
  这些要求对一员优秀将领来说,不算荷求,只有做到“五善”和“四欲”,才能指
挥自如,战无不胜。诸葛亮效力的蜀国,是三国中最弱的一方,他却能左右三国形势,
让蜀国屹立不动,正是由于他做到了“五善”、“四欲”,而能屡战屡胜,甚至败中求
胜。
  当然,真正做到“五善”、“四欲”很不容易,必须博学多识,肯于研究,善于总
结,注重修养。要想成为一员杰出将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却是非做到不可。有志者
应以此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磨砺自己。
  拓例
  吕蒙读书献妙计
  三国时代,吴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将军,名叫吕蒙。他出身行伍,没有机会读书习字,
幼时家境贫寒,除了苦练武功之外,没有接触到诸子百家的著作。
  有一天,吴主孙权把吕蒙请来,关心地对他说:“如今你是朝廷既有名望又有权势
的人,不能没有知识呀,只讲武战是不够的,应该多读点书,增加一些见识,才不负众
望哟!”
  吕蒙窘迫地辩解说:“我整日在军营里忙碌,有处理不完的军务,哪里还有空看书
呢?”
  “不对呀,”孙权耐心地开导他,“以军务忙为借口就不读书是说不过去的,我难
道不忙吗?朝廷上下,内政外交,哪一项不让我操心,但我还是抽出时间来读书。当然
我也不是叫你整日埋头在书籍里,不问军务,而只是想让你看看前人留下的经验,扩大
些眼界,充实一下自己,这样对你日后领导军队是极有益处的……”
  “您说得对,我听说光武皇帝也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他在兵荒马乱的军旅生活中,
手一直没有离开过书本……我要以他为榜样,下苦功夫读书呀!”
  吕蒙是一个说到做到的将军,从那以后果然坚持天天读书,有时读到深夜。书读得
多了,见识也提高了许多。
  不久,鲁肃代替了都督周瑜的职位,两人经常讨论国家的军政要事。一天,鲁肃到
吕蒙的驻地去看望他,吕蒙盛情款待。席间吕蒙问鲁肃:“您受朝廷重任,驻防陆口,
与关羽为邻,有何谋略以防不测?”鲁肃随便答道:“哦,到时候再说吧!”吕蒙站起
身,一本正经地说:“关羽如同熊虎,厉害得很,不能不防呀!我这里有五条妙计,愿
意奉献给您……”
  鲁肃听罢吕蒙五条密策,不禁惊喜万分,高兴地说:“我以前只知道你有武功,现
在才知道你还有广博的学识。你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阿蒙喽!”
  吕蒙也大笑起来:“士别三日,就该刮目相待嘛,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将  刚
  原文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
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长。
  译文
  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和但不软弱无力,
即通常听说的刚柔相济。单纯一味的柔和、软弱,就会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减,以至失败,
单纯一味的刚烈、刚强又会导致刚愎自用也注定要灭亡。所以,不柔不刚,刚柔并济才
是最理想的性格特点,才是最佳的状态。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的修养。文章提了一个刚柔相济的要求,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
论述,说明“纯柔”和“纯刚”都不行,必须刚柔相济。
  传统观念上,武将都是刚强的男子汉,大丈夫,似乎和“柔”不沾边。有的人讲
“柔能克刚”。这些都是片面的,只说了一个方面。诸葛亮指出:“善将者,其刚不可
折,其柔不可卷。”说得非常准确,一员将领,该刚时要坚强无比;该柔时,可以委曲
求全。要依据需要,该刚则刚,该柔则柔,应付自如。诸葛亮的结论是:“不柔不刚,
合道之常。”确实很有见地,是符合辩证法的真知灼见。
  当然,要真正做到刚柔相济,刚柔适度,是很不容易的,要善于审时度势,恰当应
对。但是,一员良将,甚至一个普通人,为人处世,要立于不败之地,又必须学会刚柔
相济,刚柔适度。
  拓例
  张良刚柔并用
  张良给刘邦筹划过许多关系大业成败的重要谋略,其中以弱制强、刚柔并用之例颇
多。如:当秦军主力与项羽会战时,刘邦决定由南阳入武关攻秦,张良反对硬拼,劝刘
邦以重宝招降秦将贾竖。而当贾竖同意投降时,张良又恐士卒不从,乘敌懈怠之机,一
举破之。结果直下咸阳,擒秦王子婴。后来楚汉相争,汉弱楚强,张良劝刘邦处处退让,
以柔制刚,不但避开了鸿门之宴的生命危险,而且取得了汉中、巴蜀之地。接着,又火
烧栈道,使项羽屡屡上当。刘邦转弱为强,终于以布衣取天下。张良的高明谋略,据说
来自黄石公所授的三略。三略并不是一味只讲以弱制强,而强调刚柔强弱都要得当,作
到“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将  骄
  原文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
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
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己”。
  译文
  做将帅的切勿骄傲自大,如果骄傲自大,待人接物就会有不周道的地方,有失礼之
处,一朝失礼就会众叛亲离,人心愤懑相怨。身为将领,也不能小气吝啬,如果吝惜吝
啬必然不愿奖赏部下,奖赏不行,部下必定不肯在战斗中尽最大努力以拼死作战,这样
下去,则在战争中不会取得什么好的成果,国家的实力也就会因此虚弱下去,自己国家
实力下降就是表示敌人正在强大起来。因此孔子说:“一个人尽管具备象周公那样的德
才,但是却骄傲吝啬,那么即使他能做出一定的贡献,也不值得人们去评价称道”。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修养。但集中论述的却是“骄”和“奢”两个方面,把这两条
列为带兵的大忌。文章详细列举了“骄”和“奢”的严重危害,最后还引用孔老夫子的
圣言加以证明,进一步突出了“骄”和“奢”的严重后果,从而大大加强了文章的论辩
力。这篇文章论述非常充分,道理说得很透,足以为将领们敲响警钟。
  拓例
  趾高气扬遭灭亡
  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将,叫屈瑕。屈瑕是个骄傲自大的人。
  楚武王派屈瑕带兵攻打罗国。出师之前,楚国大夫斗伯比为他送行,屈瑕喝了几杯
酒后就说:“你看我们的军队多壮大强盛啊,罗国只是一个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