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 >

第15章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第15章

小说: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肯定是敌人的步兵正在进袭途中;当敌人言辞强硬而且做出向我军进攻的样子时,一定
是在准备撤退;当敌人忽而前进,忽而后退时,就是在引诱我军进击;发现敌军扶仗而
行、萎靡不振,敌人肯定已经饥饿难忍;发觉敌人对有利的时机不加以利用,则敌人肯
定已相当疲劳,无力再进;飞鸟在敌军的阵地群集栖飞,则表示敌军阵营已开始空虚;
夜间听到敌军阵地喧哗吵闹的声音,则表示敌人内部对战争十分恐惧害怕;敌人的军队
涣散,混乱不堪,是因为敌军主将正失去应有的威势;敌军的旗帜混杂纷乱,表示敌军
内部已经大乱;敌军的将、官不断地发怒,则表示战争形势的发展使他们感到无可奈何,
敌人对取胜已失去信心;敌军奖赏过频,刑罚过繁,表示敌军主帅已无力扭转自己内部
的混乱和士兵不服从将帅命令的局面;当敌人派遣使者低声下气地来求敌时,则表示敌
军想停战;如果敌人送来贵重的物品,说尽甜言蜜语,则表示敌军想私下讲和。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如何分析敌情。诸葛亮把敌情分为十七种类型,一一说明各类敌情
的表征和判断门道。诸葛亮分析得如此细致准确,肯定是他多年潜心研究心血的结晶,
是他多年带兵打仗宝贵经验的总结,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临阵指挥的将领仔细研
读,必定受惠良多。
  拓例
  赵匡胤因人善任
  南唐广陵人徐铉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通达古今闻名于北宋朝廷。有一次,江南
派徐铉来纳贡,照例要由朝廷派官员去作陪伴使。满朝文武都因为自己的辩才不如徐铉
而生怕中选,宰相赵普也不知究竟选谁为好,就去向宋太祖请示。太祖命令殿前司写出
十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太祖御笔一挥,就随便了圈其中一个人的名字,说:
“这个人就可以。”这使在朝的官员都大吃一惊。赵普也不敢再去请示,就催促那个人
赶快动身。
  那位殿中侍者不知为什么派他做使臣,又得不到任何解释,只好前去执行命令。一
上船,徐铉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周围的人都叹服他的能言善辩。那位侍者大字不识,
当然无言以对,只是一个劲点头称是。徐铉愈发喋喋不休,极力与他交谈。一连几天,
那人从不与徐铉接茬,徐铉摸不透他的深浅,等徐铉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时,再也
不吱声了。
将  情
  原文
  夫为将之道,军井来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
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两不张盖,与众同也。
  译文
  身为将帅,在作风上还要注意一些日常的小事:军营中的水井还没有打上水来时,
作将帅的就不要先喊口渴;给士卒吃的饭没有煮好,将帅也不要先喊饥饿;军营中的火
堆还没有点燃,将帅也不能先叫寒冷;军中的帐篷还没有搭造完毕,将帅也不能先言困
乏;夏天酷热,将帅不要轻易地拿把扇子取凉;多雨天气,将帅也不要首先举伞避雨,
总之,在各种生活细节上要处处与士兵相同。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和士兵同甘共苦的重要。文章突出之处在于,详细指出哪怕是
饮水,吃饭、驱寒、睡觉、煽扇、避雨这些小事上,为将之人,也必须让士兵在先,自
己在后。这是诸葛亮爱兵思想的又一次具体表述,为将之人应该效法。
  拓例
  推己及人谏齐王
  春秋时期,齐庄公被大夫崔杼杀死后,庄公的异母弟姜杵臼继位,即齐景公。即位
之始,他任用崔杼做了右相,庆封做左相。当时朝政昏乱,奢侈无度,贵族剥削残酷,
民众生活极为痛苦。
  后来,晏婴被任为正卿。晏婴曾连任灵、庄、景三朝正卿,执政50多年,他谦恭
下士,关心民事而著称。所以他在齐景公身边,经常劝谏,使之稍自敛抑。
  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铺天盖地的大雪一连下了三天三夜。
  早晨,齐景公身穿裘皮大衣,站在窗前,望着白茫茫的大雪,高兴地对身边的晏婴
说:“今年的天气真怪,下了这么多天的大雪,可是,一点也不觉得冷,倒有点春江水
暖的样子,这银白色的景致太美了,再多下几天该多好啊!”晏婴听了景公的话,若有
所思地呆了好一会,然后说:“在这种天气里,您不感到寒冷,这是因为您身上有温暖
的裘皮大衣,室内炉火正红。可是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在吃饭的时候,总会想到是不
是有人在挨饿。穿暖衣服的时候,总会想到是不是有人在受冻。这就叫推己及人。”齐
景公知道晏婴是在说他,很不好意思。
威  令
  原文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扇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
无刑罚,下尤礼义,虽贵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有自免者,桀、纣之类也。夫以匹夫
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茸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译文
  将帅领兵能使自己指挥的百万大军,恭恭敬敬地接受命令,屏气凝神,稳而有序,
不敢松懈,这是严格法令的结果。如果将帅不能刑赏部下,部下不知礼义,就是据有天
下,尽占四海之内的财富,也难逃自我灭亡的命运,比如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但是,
如果将帅在领兵的时候,能以法令为赏罚的依据,部下是不敢违背将帅的命令的,比如
孙武,穰苴这样善用法制的人。可见,法令是不能轻视的,由法令而生的将帅的威势也
不可以违抗。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从严治军问题。要求将领讲求法度,严肃军纪,让将士在军法面前
“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一句话,威令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必须,而爱兵
是得军心的必要,两者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上下同心,有统
一意志的钢铁部队。
  拓例
  诸葛亮以“信”带兵
  诸葛亮正准备进攻陇西,长史杨仪报告说,军中现有四万人应该回去休息了。诸葛
亮立即命令这些部队收拾行装,准备回去。这四万人将要起程时,魏军突然打来。杨仪
建议,让这四万人留下,打完仗再走。诸葛亮说,用兵命将,以信为本,得利失信,古
人所惜。军情再紧,也不能失信食言。诸葛亮让大家按时起程,说,你们的父母妻儿无
不倚门而望,我怎么可以把你们留下呢。部队士卒异常激动,几次下令,却不愿走。诸
葛亮只好令他们参战。魏军远来,一经交锋,蜀军大获全胜。
  取信于卒,是胜利之宝,聪明的将帅都格外珍惜部卒的信任之情。一旦失去部属的
信任,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诸葛亮之所以使士卒奋勇杀敌,临战之日,拔剑争先,
以一当十,一战大克,关键在于他取信于军,赢得士卒信任。
东  夷
  原文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依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
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击之,
其势必克也。
  译文
  东夷这样不开化的少数民族,不守礼义,勇猛强悍,凶狠善战,他们依山傍海,凭
借险要的地形,有较强的自我保护、对外防御的能力。其内部上下和睦,百姓乐业安居,
不可能很快地战胜他们。如果在他们内部出现了上下不合的兆头后,用离间的办法,扩
大他们上层内部的矛盾,使之混乱,使百姓背弃他们,造成尖锐的冲突,然后用仁义、
道德的理论安抚、招抚他们,并配合以强有力的军事进攻,就可以取得彻底的胜利。
  解析
  本篇文章明确指明了东面少数民族的特征。突出了“悍急能斗”和“凭险自固”两
个特征,从而提出了对策:当他们“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时,“未可图也”;待他们
“上乱下离”时,可对他们分化瓦解,用德政招抚,以强兵进攻,才能收伏他们。
  拓例
  汉武帝治服匈奴
  汉朝的主要外患是匈奴,如何制服匈奴,关系到汉朝的安危。因而,汉朝在外交上
采取了沟通西域,孤立匈奴的政策。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夹击匈奴,悬赏募人出
使大月氏,张骞应征。张赛出使途中,两度被匈奴俘虏,于公元前126年回长安,历
时12年。这次出使,艰难坎坷,未达目的。但收集了有关西域的十分宝贵的第一手材
料。公元前119年,汉朝进军漠北,匈奴北遁,借阿尔泰山与汉抗衡。汉武帝决心通
西域而孤立匈奴,再派张骞率庞大使团赴西域,先后同乌孙、大宛、月氏、康居诸国建
立外交关系,互派使节。匈奴为了阻止汉通西域,加紧控制西域通汉之要道楼兰和车师。
汉武帝派兵俘楼兰王,破车师。使鸟孙脱离匈奴,与汉联盟。到了东汉,班超投笔从戎,
出使西域31年,借西域之兵,用西域之粮,制西域之变,折服匈奴,使西域50余国
隶属汉朝。
南  蛮
  原文
  南蛮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
东至洋海,海产奇货,敌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译文
  南部有许多小的野蛮民族,他们的性情是无法教化的,这些民族常常结合成不同的
利益团体,遇到大的利害就互相攻伐,他们平时住在山洞水边,有的民族聚集一处,有
的民族则分散在各处,西到昆仑山、东到大海都是他们活动的范围,他们那里海产奇货,
敌人个个贪婪好战,春夏两季常发生瘟疫,所以对南蛮用兵,只能速战速决,不可以久
留。
  解析
  本篇文章明确指出,南蛮有许多民族,不易教化,爱结朋党,但稍有不满又互相攻
打。而且这些民族居住分散,聚分不定,为人贪心,却很勇敢。南蛮居住区春夏常流行
传染病。针对这些情况,诸葛亮指出,对南蛮应该速战速决,而不能打持久战。
  拓例
  诸葛亮七擒孟获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国南中(今云贵川交界处)一带拥兵叛乱。诸
葛亮亲率大军出征,凭计谋,兵不血刃,平定了南中之乱。接着,诸葛亮继续南征,讨
伐孟获。
  孟获是南中一带的部落酋长,有万夫不当之勇,豪侠仗义,在少数民族中很有威望。
诸葛亮命令部下,遇到孟获,千万不要伤害他,要抓活的。诸葛亮又听从参军马谡的忠
告,攻心为上,决定尽力把孟获争取过来。
  第一次战斗,蜀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逮住了孟获。当兵士押孟获进营帐时,诸葛亮
亲自给他松绑,还叫人摆酒席款待他。第二天,诸葛亮陪他参观蜀军营地,参观结束时,
诸葛亮问孟获:“我们的军队怎么样?”孟获不仅不赞扬,反而说:“不过如此。以前
我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战败了。现在我看到了你们的部署,如果放我回去,我一定
能战胜你们。”诸葛亮笑着,把孟获放走了。几天以后,孟获果然带兵来挑战,结果又
战败被俘。孟获还是不认输,诸葛亮又放了他。
  就这样,孟获被捉住七次,第七次,诸葛亮还要放走他,他跪地哭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