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44-天舞瑶英 >

第3章

544-天舞瑶英-第3章

小说: 544-天舞瑶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第2节 莹莹月华(1)

微风从花间穿过,枝桠摇曳,牵动了阳光。斑驳的光影掠过大公主瑶英的眼睛,她下意识地抬起手,挡在额际。那当儿,正有一片白云从碧蓝如洗的天空中飘过,从指缝中望见,就像是缠绕在手指间。  这景象让瑶英的心头泛起淡淡的喜悦,她伸直了双臂。流云从指间淌过,她无声地笑了。  走过御花园小径的宫女们,都看见了花树后面,探出牙雕般的一段胳膊,腕上一只翡翠的玉镯,绿如春水,仿佛将满园苍碧的枝叶都给压了下去。  宫女们自然认得那是谁,却全都恍若未见。  瑶英心知,就算自己此时走出去,站到她们眼前,她们也会呆着目光,一脸若无其事地,装作什么也没看到。  大公主想要藏起自己,那便万万不能被扫了兴。  想是小时候的发作哭闹吓怕了她们?瑶英想着,不由得又笑了。  也罢,这样倒清静。  只不过是半年前的事情,仿佛一夜醒来,瑶英便突然厌倦了幼年时的一切游戏。拔鸟儿尾巴上的羽毛,折断花枝、翻起石块找虫子,放出猫儿、狗儿去吓唬宫女,这些事情,都变得索然无味。  如今她喜欢独处。  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待着,也有意想不到的乐趣,花香、鸟鸣、流云,都能让她感到欣喜莫名。她有点儿明白她的母亲虞妃在世的时候,为何总喜欢独自一人静静地坐着了。  想起母亲,心境陡然黯淡了些。  此刻回想起来,娘亲的模样,已经很模糊了。只记得她有一头极黑极浓的头发,披下来,直垂过腰际,每天早上,要三四个宫女伺弄梳理。虞妃生性宽厚,一时弄不好,也从不怪嫌,只是一手支着下巴,似看非看地瞧着铜镜,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有时候瑶英在旁边看着,便觉得很静。所以在母亲身边,她便不大闹。 可是在她八岁那年,母亲过世了。宫里忌讳提“死”字,乳娘只告诉她“王妃去了”。她再追问“娘去了哪里?”,乳娘不肯说,只是给她换了素白的衣裳。  她没见到母亲,父亲在房门口便一把搂住了她。搂得那样紧,几乎叫她透不过气来。后来宫人们好不容易把她从她父亲怀里拉出来。父亲已经晕过去了。她那时似懂非懂,只觉得心里害怕,却不十分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好像是头七那天,她终于知道,她是再也见不到她娘了。  直到那时,她才哭起来,哭得昏天黑地,谁也劝不住。  又一阵风,瑶英敛起思绪,捋开额前的发丝,欠一欠身子,倚向廊柱。脑后像有什么硌了下,一摸,原来是压发的金钗松了。  她索性扯下了钗子。 她索性扯下了钗子。  几绺头发跟着散落下来。瑶英无所谓地看了看,“叮”地一声,随手将金钗抛在一边。  她想起前几天,也曾这样抛下钗子。  那时,有人叹息着替她拣起了发钗。  她下意识地回身望了望,仿佛期待着能再看见那双玄色缎面的鞋子。然而身后空空地,只有脸色木然的宫女玉儿。  她无声地叹口气,斜首靠着廊柱。  她那时从眼角里瞥见了邯翊的身影,便没有回头。  邯翊隔着廊柱,与她并肩坐了。  他问:“作甚么一个人躲在这里?”  她不响,过一会,转过身来。  廊柱遮住了邯翊的半张脸,另半张脸则被淡金色的阳光勾勒得格外清晰。他微微眯着眼睛,依旧是一副仿佛漫不经心的神情。  这样的神情总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他在睥睨一切。  有的时候,听见朝臣恭维:“大公子气度非凡”,也有的时候,嫔妃们暗地里议论,会说:“那个目中无人的小子”。  只有在白帝面前,他才显得恭谨些。  然而有几次,她还是从他眼底看出了难以掩饰的傲意。她想连她都看出来了,阅人无数的父亲,一定也看出来了。但他视若无睹,眼神平静如无澜之水,未知臧否。  邯翊又问:“凤秀宫等着你开筵,为什么不去?”  她皱皱眉,“哼”了一声,说:“我不想去。跟那些女人在一起,有什么意思?”  一句话,就像是将时光扯回了好几年,又成了那个任性的小女孩儿。  邯翊笑了,伸出手,想要揉一揉她的头发,就像她小时那样。然而他的目光在她脸上盘桓了片刻,将悬在半空的手又缩了回来。 “其实……”  他这么说了两个字,却又停下不说了。  她问:“其实什么?”  “没有什么。”他摇一摇头,转开脸,望着眼前那一丛石榴,说:“过几天,我要到鹿州去一趟。”  她身子一僵,怔怔地看着他。  邯翊旋即笑了,“只去一两个月而已,你就不必再哭我回来。”  她耳根发烫,飞快地低下头,偷偷地笑了。  还是虞妃过世的那次,八岁的孩子终于明白,无论什么许诺和安慰,都不能换回自己的娘亲了。她不停地哭,像是要把一辈子的眼泪都哭完似的,到底哭病了。  那时白帝也正病着,所以她就连父亲也见不到。  可是,也不怎么寂寞,因为每天醒来,都看见哥哥邯翊守着她。那一回,病了好几个月,邯翊天天陪着她,不论她要什么,他都悄悄地给她弄来,也不欺负她、跟她吵嘴了。所以想想那段日子,似乎比平常还开心些。直到见不到邯翊了。  头几天还没什么,后来天天都问:“哥哥呢?哥哥哪里去了?”  乳娘锦娥给宫女们打眼色,只告诉她说:“大公子出宫办事去啦,过两天就回来。”  她不信,拉着最亲近的小宫女玉儿追问。玉儿终于说了实话:“王爷让大公子到东府去了。”  “东府?那是什么地方?”  玉儿咬了半天手指头,末了摇摇头:“听说是个很远的地方……”  她立刻傻了。她娘过世的时候,乳娘也是这么跟她说的:“王妃去了很远的地方”。可是现在她知道,娘死了,再也回不来了。那么邯翊呢?  锦娘闻讯赶来的时候,她只会说一句话了:“我要哥哥回来。”  锦娘问明缘由,狠狠扇了玉儿一耳光,骂:“作死的小丫头,你看看你惹的祸!把你的舌头割了也不够赔的!你自己说吧,怎么办?”  玉儿不知道怎么办,只会哭。锦娘也不知道怎么办。最后,只得告诉给白帝知道。  权倾天下的摄政帝,望着自己的小女儿,也只能露出一丝苦笑。  瑶英想着从前的事,笑了一会,问他:“你去作甚么?”  “办个案子。”  “什么案子那么要紧?”  邯翊想想,说:“一个人命官司,牵扯了好些人,说了你也不明白。”  “噢。”瑶英应了一声,其实她也不是多想知道,便不问了。停停,又说:“你一个人去?”  “不是,跟小叔公一起去。”  “小叔公?”她掀起眉,想起兰王禺强惫赖的模样,有点儿想笑。“怎么父王让你跟他一块去?”“谁知道呢?”邯翊淡然地,“父王的心思我可猜不明白。”  她从他的声音里听出一种异乎寻常的意味。她迅速地转回脸盯了他一眼,在他的眼底,她看到一种熟悉、却又不甚明白的神情。  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种神情,正是邯翊从东府归来的那天。  其实他都没能够到达东府,刚过鹿州便被匆匆召回,原因只是他的小妹妹因为思念他,再度病倒了。那也是朝野中人,头一次真切地掂量出,公主瑶英在白帝心中的份量。  不过对她来说,哥哥回来了,就是事情的全部。  他出现在宫门口的刹那,她挣脱了锦娥的手,径直扑进了他怀里。  邯翊有些惊骇,然后微笑地搂着她,摸着她的头发:“好啦好啦,我回来啦。”  那时她已经好些日子没有好好吃过、睡过。她捉着他的衣襟,真像是捉着一根救命稻草。她听见他的心跳,扑通、扑通……然后她的心也渐渐安定,好啦好啦,哥哥回来了,一切都好啦。  她抬起头,伸出胳膊勾住他的脖子,想要对他说几句悄悄话。然而,她却注意到,邯翊的眼睛并未看着她,他的目光越过她的头顶,望向前方。  她诧异地回过头,看见前方的石阶上,父亲静静伫立,也正注视着他们。  在那一瞬间,她从两人的眼中,同时感觉到了一种她所完全不明白的东西,仿佛她最亲近的那两人,突然远去到了一个她无法捉摸的地方。这感觉让她不由得生出些许恐惧。  如今,那种感觉又回来了。  初夏的阳光下,瑶英想起他清隽淡漠的容颜,不知为何,突然感到心底掠过一阵寒意。  


第一部分第2节 莹莹月华(2)




第一部分第2节 莹莹月华(3)




第一部分第3节 白帝将信将疑(1)

天刚一点蒙蒙亮,颜珠起身了。  微薄的晨曦中,熟睡的少年,脸庞透出一种近乎婴儿的憨态,叫人一时忘却了他高贵的身份。  然而,她不能真的忘记。  用清水洗去昨夜残留的脂粉,颜珠坐到妆台前。  一日之中,这是唯一的一刻,她暂时回复本来的面貌。铜镜中的那张脸,看起来憔悴不堪,苍白的肤色,几乎与她身上素白的纱衣同色。  这种白色,让她想起那年冬天的大雪。  她娘病在小客店的床上,整日整夜地咳。她给她娘煎一帖药,饿了两天。她想出去找活干,她跟人说她什么都能干,可人家看看她,没有一个信的。连她自己也不信,她都会什么?琴棋书画,都是花钱的事。  她在家布庄,缠着掌柜的帮人抄帐本,说她字写得好,而且要的钱少。掌柜的看她半天,说:“哪有姑娘家干这个的?”  她只好走了。  那时有个锦衣妇人,从布庄就一直盯着她看,在后面一路跟着她。她忍不住,回头问她:“你要干什么?”  妇人妩媚地笑笑,说:“你不是要替你娘看病么?你不是要钱么?你这样的姑娘,去干那些活多可惜,来跟着我,我给你钱。五十两银子,尽够了吧?”  她立刻就明白了,使劲摇头:“我不去。”  妇人说:“那就六十两。”  “不去。”  “八十两。”  她逃了,转身就跑。妇人也不着急,在她身后慢悠悠地说:“我等你。记着,凝香楼。”  她跑回客店,发现她娘不在了。她到处找,她娘在这里人生地不熟,能到哪里去?后来她想起一个地方。  她到她舅舅家府门口的时候,正看见她娘让人家给搡出来。她舅舅在门里面喊:“你也替我们想想!你一家人现在是什么身份?别给我们惹祸!”  她娘跪在地上,手死命扒着门,哭着说:“我死不要紧,你可怜可怜你外甥女,她还小……”  她实在撑不住,扑上去拽开了她娘。她娘一直拉着她的手说:“是我没用,是我没用。”睡着了梦里都还在说。  第二天,她穿上她最好的衣裳,去了凝香楼。见了鸨儿,她说:“我要二百两。”  鸨儿想也没想,“成!”  她弹得一手好琴,鸨儿又教她唱曲跳舞。那时候,她心里面还存着一个念头,卖艺不卖身,熬上几年,自赎自身,还能跟她娘过几天好日子。  鸨儿待她真是不坏,她这么想,也不勉强她。有时候叹着气劝:“你妈妈我当年也这么死心眼过来的,结果怎么样呢?”看她不听,也就算了。  鸨儿也没亏,她十五六岁就红透了,陪一回酒席,比别的姑娘接客身价还高。她在达贵中周旋,人家可怜一个才女沦落风尘,一直也没有人为难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