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

第25章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25章

小说: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显得差强人意了。

  以上我用四个部分讲述了多个自控的心眼的种种妙处,以下我将以上内容作个结。

  第一,学会理智地分析各种失控形成的原因。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最好从根子上加以解决。如果与失控相联系的实际问题不在了,那么你自然也就到达自控的境界了。

  第二,要达到对贪欲的有效自控,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日趋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夹裹着的是数不尽的陷阱,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不但要做到自律和自警,而且还要多提着一个自醒的心眼,千万别做《红楼梦》中为贪色而死的贾瑞。就像古人所说:“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驰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你能多出一个“抗诱”的心眼,才叫真正地做到了自控。

  第三,良好的自控能力不等于凡事都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如果凡事都刻意地抱着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的态度,那么这种自控就有矫枉过正之嫌,而且也算不上一个有心眼之人。人只要能用心地把握住“适度”,做到该喜的喜,该乐的乐,该怒的怒,该悲的悲,这就正常了。

  第四,用积极的态度配合自控。它会激励你自觉向上的内力。如果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杂念太多,一旦到公众场合,一个不理智的冲动膨胀起来,失去了对是非原则的正确判断,就谈不上自控了。比如“慎独”就可以为你找到各种合理的宣泄方式。比如找个没人的地方恶狠狠地抡自己两耳光,或者到健身房对沙袋拳打脚踢一番。如此等等,听起来似乎很自虐,很残忍,但你不妨试试看,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彼时的怒气此时业已烟消云散了。再比如你可以通过适当的交谈倾诉、转移心理注意力等方式,改变心境。如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听听音乐会、打打球等,同样可以用来调节情绪。

  请问各位,你谈过人生吗?如果谈过,那么你能感受得到快乐人生的最基本定律是什么吗?对于这个,或许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而我的理解再简单不过,即:拿得起,放得下。

  禅宗一位祖师说过:“快乐无忧,是名为佛。”意思是人只要心情好,快乐无忧,就到佛的境界了。我不是借此和大家谈佛,我只是想通过佛的意念,来类比我们精神和心理上需求的那么一种意境。然而现在很多人成天事务繁忙,神经绷得很紧,满脑子都是忧愁,这心情如何好得起来?我记得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说过一句话叫“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你天天心里都揣着重重心事,自然“千斤重担压心头”,又何谈快乐呢?所以,著名的道证法师才会把不能成佛的最大原因归咎于“我们时常都不快乐”。

  现在有些朋友抱怨成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活得很不快乐,为什么呢?你想,你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一件事情办砸了吃不下饭,家庭闹了“地震”睡不着觉,做买卖赔了本想捞本,受了莫名委屈就郁闷,可谓愁肠百结,心事不断,然而这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你越有能力,遇到的烦恼也就越多,无奈乎“剪不断,理还乱”,以致挫折不断,如果你越想越觉得心不甘气不畅,你的心情怎么会好得起来呢?你就不能多个心眼想想,天底下有那么多事让你放不下,你这一生还有快乐的时候吗?

  人人都期望自己能心想事成,事事如愿,然而“常胜将军”是有,“战无不胜”则只是美丽的幻想。如果人人都能事事如愿,这个世界还能存在吗?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所以我要奉劝诸君不论遇到什么事,下了眉头,莫上心头,“能屈能伸”“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多个心眼想快乐的事,那么快乐就会与你常相伴。

  以下我将以“多个心眼”为主轴,分别就委屈、失意和失败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拿起”,如何“放下”。 
 
 
  
第13讲 下了眉头,莫上心头一、多个心眼看委屈
 
  用“委屈”做关键词,上网搜一下,光“百度”一个网搜,就多达839万条。足可见人们在向往和谐生活的同时,对“委屈”问题的关注。

  就“受屈”现象而言,它的起因是一方违背了另一方本来的意愿,而且另一方必须去接受,这听起来很残忍,也很不道义,在这种情形下,受屈者如果情绪上没有反应,那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是木头。但是,情绪反应的恰当与否,那就得看受屈者用什么眼光来看待委屈了。

  许多人习惯就事论事地看待委屈,所以在受到委屈后,很容易在情绪上起剧烈甚至极端的反应。但如果你能多出一个心眼来看待委屈的生成、不同的反应导致不同的结果,你就不难发现,原来在委屈的前前后后,都留给我们不尽的分析与思考空间,于是哪怕你受到再大的委屈,充其量也只会将其当作漫漫生活路中的一个片断、一首插曲、一段经历、一则幽默,而这个片断、这首插曲、这段经历、这则幽默,可能记录下了你的坎坷、你的耻辱,如果你两眼盯着这些不快意的东西,那么一时的坎坷或耻辱都会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你心头的痛,你就很难拿得起,放得下。

  如果一个人受屈后拿不起,放不下,就很容易在情绪上起连锁反应。这种情况常常表现在找替代物泄愤。打个比方:一个员工在单位受到了领导的委屈,员工回家后找自己的儿子泄愤;儿子同样受了莫名的委屈,找谁泄愤?找狗泄愤;你别以为狗就会自认倒霉,因为狗被逼急了也会乱咬人的!再说了,如果大家都因为经受不起委屈而向他人泄愤,这社会岂不乱了套了?

  所以,纵然我们可以用一百个理由诉说自己受了委屈,但我们只要多个心眼看待委屈,就没有一个理由可以为自己受委屈后找他人泄愤来开脱。我们的心事应该放在长远处,长远处有什么?一个字:叫“伸”。心理上有了伸的期待,你的心境自然就会好起来。

  有道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此言其实远不止是指“大丈夫”,《孙子兵法》有一句话叫“藏于九地之下,胜于九天之上”,这话就是对“能屈能伸”的最好注脚。

  战国时期的越国西施奉范蠡之命蛊惑吴王夫差。一嫁就是十年,那是献出个人的“屈”换来日后国家的“伸”。

  三国时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在不得志之时屈尊于曹操门下,那是为了取得曹操信任后好脱身。

  南宋时期的宋江犯下命案被投入监狱,他不惜装疯卖傻,连牛粪都吃,为的是瞒过朝廷,果然他因此获释而得到了“伸”。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无论是“屈”还是“伸”,都要讲究理性的计策。“屈”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是退一步进三步,是拿得起,放得下,是韬光养晦。“屈”和“伸”既有排斥,又相互联系。如果你不幸受到他人的委屈,应该好好地揣摩揣摩以上三个事例的奥妙,这对你理性处理“受屈”,是有帮助的。

  我的意思是说,受委屈的事人人都遇到过,如果你能多长一个“往前看”的心眼,那么你就能任由委屈多捉弄,依然稳如泰山,而对那些因为缺心眼,受一点点刺激就呼天抢地、哭死骂娘、悲天冥人、胡乱泄愤的人,别说要求下了眉头,莫上心头,恐怕只要一次,就足可以把他击垮了。

  最近有一首歌颇为流行,叫《习惯委屈》。其中有一段歌词:爱也许会有些委屈/慢慢习惯不足为奇/所有的爱都会是这样呵/一颗颤抖不停爱人的心/爱多少总有些甜蜜/仔细想想就会宽心。这首歌本意是献给恋人的,但你若用心领会其大意,你就会发现,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爱能习惯委屈,生活中还有什么不能习惯委屈的呢?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也有人说,生活就像一盒饼干。巧克力不会都是德芙,饼干不会都是达利。把差点的都吃下去,剩下的不都是好的了吗?所以,当我们受到委屈时,未尝不可都多个心眼这么想:我们都是平凡中人,能够以平凡之心习惯委屈,这正能体现平凡人的一种不解平凡的胸怀,不平凡的境界,更是不平凡的智慧。

  所以多一份习惯委屈的心态,就少一份颓废;少一份颓废,就多一些快乐的空间。 
 
 
  
第13讲 下了眉头,莫上心头二、多个心眼看失意
 
  很多人动辄就要谈人生,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谈人生。

  人生的要义是什么?果真是“活到老,拼到老”吗?如果是这样,我敢说,你没有一天能快乐得起来。同样要请诸位多个心眼看看,一个人要是成天都在想着“拼”,那么他的心里必须每天都装着想不完的事,而在这“装不完”的事中,哪些事最让他放不下心来呢?当然是各种不愉快的事啦!不愉快导致情绪紧张,不愉快导致心态不平衡,不愉快导致人累心更累,无助的失意与失意的无助就会像恶魔般,与你的身心作对。人一旦活到这般境地,还奢谈什么拿得起放得下呢?

  人生就好比是行走江湖。江湖很大,大到没有人可以做到万无一失,及时全身而退;生命也并非只有一处灿烂辉煌,你拼尽全力寻找生命之灯,那“灯火只在阑珊处”,你未找得见也未必你永远找不到别处的灯火。所以,人在江湖,既有得意时,也有失意时,如何看待失意,也就关系到会不会行走江湖的问题。

  关注一下生活,就会发现,人失意的原因有很多。参加超女比赛关键时刻被PK掉了,很失意;情场恋人到摘桃季节对方变了心,很失意;在公司有专长却得不到领导重用,很失意;在利益攸关的时候被朋友疏远,很失意……如果很多的失意交织在一起,心理不堪重负,心绪也会被各种不愉快所环绕。

  我主张多一个心眼看失意,并不是要求你对失意本身的来龙去脉做到多么心细,如果你对失意本身太细心,像对待工作一样不放过任何细节,那么你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失意本身的阴影中难以自拔,我主张的多个心眼,是基于“凡事要认真,但不可太较真”的心眼,这种心眼,就是在失意的时候多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你的心里就会开朗得多。心里开朗了,还有什么拿不起,什么放不下呢?

  凡事太较真,一定会感到生活得很累,成天无精打采,人未老心先衰,就因为习惯于将一些事情吊在心里放不下来,结果在心里刻上一道又一道“皱纹”,不老得快才怪。

  我在福州工作的时候,单位里有一个同事,成天一副多愁善感状,稍稍有点事,他都要拉下脸来与人计较一番,闹得和同事和不来,和领导更是水火不相容,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他与人争辩的声音,然后听他喊身边没一个好人,大家都在欺负他,郁闷、失意。其实我们大家谁也没有欺负他,是他自己凡事太爱和人较真了,较完真自己气乎乎的生气,这能不郁闷、不失意吗?所以呀,他天天都很沮丧,年纪轻轻的就患上了角膜炎,那张脸也因为失意而愁成了“旧社会”。

  有句话叫“失意之时坦然”。这话说起来简单,却是“事非经过不知难”之后的提炼和体会。像我在前面讲到的我的那位同事,天天都有愁不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