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对 弈 >

第5章

对 弈-第5章

小说: 对 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你也可以创制一些未知布局,但要会选择时机:这种时机通常是当大家都有些疲劳、全队都需要休息的时候。在此种时刻制造意外,会如你预料的那样迫使对方全队在最不利的时刻进行棋局分析:这是一种新创制的战略布局,还是一种牵制战术?或者只不过是一种做作的挑衅架势?他们会全体出动,先是拼命想弄明白,然后是试着寻找对策;而正是在此种局面下,你将会获得有利的战机。我敢肯定在商界,这种战术也一样会普遍运用的。    
    库阿特雷:    
    是否正因为出其不意的战术可以扰乱对手并分散其注意力,所以它们才成为取得胜利的有效催化剂?    
    费黎宗:    
    对,出其不意的战术并非有什么大的不同,而只是使对手陷于犹豫不决的手段;很多战术上的成功都是由于对手一方的犹豫不决。很明显,对局势的一种错误判断也无疑会扩大身处其中的犹豫状态—而一种正确的判断却可减弱这种犹豫。也正因为出其不意的战术可扰乱对手的判断,或使其难做决定,或做出错误的决定。这就叫犹豫导致不决。    
    库阿特雷:    
    在股市中启动OPA(一种“公开标价收购”)难道不是一种典型的意外行动吗?    
    费黎宗:    
    当然是。当他们购买一家企业时,头脑人物们通常都采取一种近似战争状态的行为—按亨利四世的说法就是双方的关系要像铁锤和铁砧。在大部分的投资行动中(用英文说是两个词:mergers和acquisitions,即“并”与“购”),情况也是一样的:你或是当猎人或是当猎物。如果处在猎人、捕杀者或攻击者的位置上,从这点上看,一种“公开标价收购”只不过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决斗行动,旨在汇集各种才智,获取足够的财务支持,以便最终靠出奇来制胜。    
    有时一个“公开标价收购”招贴可以彻底扰乱目标方的首脑,使他们甚至无力还手。举个实例,我所在的企业集团有一次决定买下一家英国企业。为此目的,在需要时可启动一种敌对的“公开标价收购”行动作为迂回战术。于是我方的银行家在一个星期六下午(如你们所能想像的那样,很多重大的财经行动都是在周末期间进行)与这个企业的理事会通话并告之他们我方的打算。当然,那些理事们都对这个举措感到意外。不管怎样,双方的会谈被定在次日晚上的伦敦举行,会议是在一种敌对气氛中开场的。“我方的建议如下,”开场白就是这样向我方觊觎的企业的管理者们宣布的,“考虑到目前股市的行情,我方认为下述做法是合理的:或是你们接受并购,则我们的‘公开标价收购’行动只限于一种友好的范围内,并自即刻起,我们准备与你们共同就一些会使你们感兴趣的具体技术问题进行探讨;或者是你们拒绝我方的收购,则我方会自明晨起发动一场针对你方企业敌对的‘公开标价收购’行动,这样你方将不得不去向你们的股民们论证究竟因为何种理由使你方认为我方出价不合理。”(在英国,如果一个上市企业的主管们拒绝了股市对他们所负责公司股票的正当估价时,他们就得对此后果负全责。)后来在多次的休会之后,一个协议终于在凌晨4点钟达成。这一次行动全过程用了不到36小时。    
    


第一篇   知己知彼—做好战前准备时间是个关键因素

    库阿特雷:    
    为了给对手制造意外,要懂得利用时间这个因素;而这点对象棋又格外关键,因为国际象棋每局的时间都是有限制的。    
    卡尔波夫:    
    时间因素不只在一局棋中起作用,它也贯穿于持续两三个月的整届比赛期间。也可以说,一局棋等于一场谈判,就像一届比赛相当于为某个目标进行的一连串谈判一样。    
    在各局对弈之间正确地安排时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各方各队都在分析刚刚发生的交手,并为随后开局的对阵做出准备。他们还剥去对手的战略伪装,试着弄懂对手在过去和未来的反应,为竞技主管提出建议,甚或是左右他们的决定。    
    所以时间对于我来说,就有点像赛局中的第三方一样。    
    时间既可成为一个盟友也可变为一个对手,一切都取决于使用者在它面前如何自我定位。    
    我觉得在商界,时间更容易成为盟友,因为某个决定经常可以再推迟一下才做出。而在象棋界,情况就不同了,想让时间变为盟友会困难得多。    
    库阿特雷:    
    你的意思是想说什么呢?    
    卡尔波夫:    
    应该从下面这个很简单的问题谈起:“我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局势?”或换一种说法就是:“我是不是有时间?”    
    当我们时间紧迫时,就不能再去细细琢磨,而只能依靠个人的直觉与经验。因此,下快棋时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和一般象棋所要求的完全不一样。这也许有点像在商务场合,当你“觉得”(这等于说你“知道”)应当即刻做个决定而你却没有什么时间去仔细思考一样,这时你就不太会去考虑寻找最佳方案或做出最佳决定。找到最佳方案当然是可能的,但你却不能去找,因为那样做你就会丧失极其宝贵的时间。    
    反之,如果你的时间并不紧迫、可以从容舒适地考查一种局势时,那你可尽情地将其细枝末节都逐一推敲,并在深知底细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或是在了解真相的基础上做出最佳决定。    
    


第一篇   知己知彼—做好战前准备抛砖引玉

    合理运用时间,也就是懂得合理安排做事的顺序。当前国际棋联规定:国际象棋的所有比赛都必须在当日下完。但就在不久以前还完全没有这条规定。如果一局棋被拖延,此刻极其重要的就是要仔细选一种使棋局不得不停下来的棋势,除非你有明显的好棋可下则最好就下下去;如果相反,你难以决定,并在三四个都可能引来严重后果的选择之间犹豫时,你就最好等待来日再战,并利用当天晚上的时间和你的参谋们仔细研究各种可能的对局方案。    
    在我们的队伍里,对下述规则从来都是恪守不渝的:在一盘棋延时的情况下,如果我方占有“胜势”,则尽可能早地要求停赛。反之,当我方处于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则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地赛下去。我记得这条规则第一次是由波维尼克宣布的。    
    库阿特雷:    
    我觉得这条规则也能在谈判场里用上。    
    费黎宗:    
    不言而喻,在刚刚有利地解决了一个要点之后,最好能获得休会;反之,当发觉什么目的也未达到时,就可毫不犹豫地将讨论延续下去。    
    有种交换法门能做得更巧妙。通常,你为某个次要点全力以赴地争取,那并不是因为你对那点很担忧,而是为了“转移视线”。你要使对手感觉你对某点抓得很紧,所以那点对你必定重要。对方则一方面要思考到底是为了什么,也因此就不知不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显得对你方如此费心的要点上来了。到此时你就可以开始提出建议了,你显出无限惋惜地放弃了那个次要点,但作为交换,你指定对方必须在另一悬而未决之点上向你让步,而这一点其实对你非常重要,可你把它随随便便地摆在桌面上,甚至显得很勉强。这就是中国“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的实质。①    
    卡尔波夫: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不是在象棋盘上,而是在讨论比赛的条件和细节上。你对某个具体事件本来并不在乎,但你知道在别的事上会遇到问题,于是你就假装在对你本不重要的事上做出让步—当然在让步时告诉对方你是给了他一个好处,而这正是为了在随后的讨价中获得更重要的好处。    
    战略与战术     
    库阿特雷:    
    我在想,一场战役的准备阶段能否简单地归结为想好一种适于各种情况的运作可能性—也就是说一些交换的可能性呢?    
    费黎宗:    
    做准备,不仅是确立一些原则,制定自己的战术,还要保持灵活性,就像水一样永远可以找到向下流动的路一样。    
    我认为,战略行动源自一个指导全团队人员的大方向,从这点来看,战略其实只不过是一种集体行动的原则。相反地,战术行动则应通过一种对对手的实力、举动、意图的长期把握(如能逐一了解这些情报)来实施。换句话说,不论在何种情形下,战术都应保持其能动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我们可以说,战略的特性就是它的持续稳定性,而战术的特性则是它的灵活变通性。    
    我认为战略与战术的特性之间的这种根本不同是本质性的,它应作为所有战斗与战役计划制定的依据。不管怎样,这样的定义比起以往对战略及战术的近乎愚弄人的定义来要恰当得多。比如有一条这样来定义战略:“即战争的各种行动的总体的筹划”,还有一条这样定义战术:“即一种军事行动的运作。”而事实上,战术并不是对战略的一种削弱,它只是另一个要素。


第二篇   直接接敌战术两种对阵风格

    库阿特雷:    
    一旦投入战斗,则决定胜负的将是意志、耐力以及对敌我双方的了解。但在对此战役的准备已够充分的情况下,是否还得确定某种风格和接敌方式呢?    
    费黎宗:    
    我想大致可以分出两种风格、三种接敌的战术方式。什么是风格呢?就是依据对阵各方的性格,而极少是依据他们各自置身其中的处境所形成的各自特点。    
    为了简化一些,我姑且说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引起冲突的,另一种是促使和解的。第一种是那些永无休止总想多得却丝毫不肯作为交换而付出的人;第二种则是指的那些为了获得某些东西时、已经准备好了另一些东西来作为交换的人。但更经常的情况是,什么样的风格均出自其原本具备的性格。    
    具有引起冲突性格的那类人,通常都爱把一切争论归到他自己的观点上去,而不试着去理解,甚至连听都不听自己的对话者在说什么。他们追求的是打服对手而非令对手信服。他们脑子里永远有这么个观念,即对手说“少”时则我就该说“多”,对手说“不要”时我就说“还要”。他们骗起人来毫不犹豫,还夸大其词,把己方的条件强加于对方;说话不算数,极尽恫吓、威胁甚或是消灭之能事。其实,他们只不过在有意无意地用显出的好斗性来掩盖他们本身的愚蠢固执而已。    
    然而相反,具有促使和解性格的人,在不用原则做交易的前提下,更喜欢建立长期对话。尽管也许最终都不能了解对方的意图,他们仍总是努力去听取、去理解。他们深切地希望使对方信服,对己方是“多”时,则对对方也会是“多”;对方以为是“少”时,己方也可以认为“少”。他们还会努力使你放松,并努力证明他们的幽默感,为你的日常提供便利,物质方面优待你,总之一句话,就是用计把你“笼络住”。    
    略有模式化之嫌的是,每次当你阐释某种要求却不摆出交换条件时,你就是在向对话者挑衅,你也因此更近于引发冲突的风格。而每当你试图奉送而不索取回报时,你就是屈从于对手,也就接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