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陈立夫家事 >

第13章

陈立夫家事-第13章

小说: 陈立夫家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姐惠存”等字,王映霞也将她的自传回赠给陈立夫。    
    王映霞母女走后,陈立夫兴犹未尽,又写两幅立轴送给王映霞母女。陈立夫在立轴上给王映霞题的字是:    
    春花开得早,夏蝉枝头闹,    
    黄叶飘飘秋来了,白雪纷纷冬又到。    
    叹人生容易老,总不如盖一座安乐窝,    
    上挂着渔读耕樵。    
    闲来湖上钓,闷时把琴搞,    
    喝一杯茶乐陶陶,我只把愁山推倒了。    
    陈立夫为钟嘉利题的字是: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斯三者不易诘究,诘究之者惟科学能之,而其基础乃在数学。    
    


第三部分:坦言谈统一接见大陆来访的客人 2

    钟嘉利回到大陆之后不久,她就给陈立夫寄去刊登有他的照片的《团结报》《上海文史》等报刊,陈立夫接到之后很高兴,并在给钟嘉利的回信中说:“承将访台相片刊登,谢谢,大家对此感兴趣,因为我曾想尽办法促进和平统一之故。”1999年9月5日,为了进行新闻双向交流,第一批大陆记者代表团去台湾访问,并专门拜访陈立夫。陈立夫认为这是改善两岸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因此对这件事情十分重视,并愉快地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    
    9月9日,大陆记者代表团到达阳明山陈立夫的住宅。陈立夫的客厅很宽敞,布置得也很高雅,洋溢着书香气息。大厅里挂有孔夫子的画像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条幅对联,放置着三凤开屏的壁雕,几尊古董器皿古色古香,兰花放在高几上,整个客厅显得幽雅别致。陈立夫西装革履,面带笑容,准时会见大陆来的客人。陈立夫的身体保养得很好,他显得比较白皙和清瘦,虽然是九旬高龄,还是腰背挺直,步伐稳健,精神旺盛。    
    陈立夫热情大方地招待来客,显得十分真诚。    
    在和大陆记者谈话时,陈立夫回忆了他和毛泽东、周恩来的交往,谈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他说:我和毛泽东先生、周恩来先生的交往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我们共同目标是北伐,要打倒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抗日,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国共两党当时是目的一致,平等合作。现在,我认为我们的目标是要用中国文化迎接2l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目标更为伟大。我们应该抓住机会,争取在文化、经济方面为世界作出贡献。    
    正是由于当时国共两党目的是一致的,合作关系是平等的,两次国共合作才都取得成功。陈立夫认为海峡两岸领导人应该目光远大,在政治上有远见,以便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他说:“苏联强国已经解体,美国经济也日渐走下坡路,正是中国站起来的契机。等中国站起来以后,不仅可以在文化上帮助全世界,也可以在经济上帮助全世界。”陈立夫认为国共两党应该“先坐下来谈”,海峡两岸应该“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在文化、经济方面互相帮助”。陈立夫认为国共两党应该实行第三次合作,使祖国尽快统一起来,他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强国希望中国统一,因此我们自己要胸襟大,不要在小问题上弄得情绪不好。”对于如何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陈立夫主张国共两党应该像前两次合作那样,首先应该坐下来平等地谈判,做到不计前嫌,胸怀坦荡,真正从民族的利益和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出发,双方应做到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真诚合作。这样才能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走向繁荣昌盛。    
    当大陆记者问到他是否想回大陆时,陈立夫非常动情,他表示:“很可惜我和邓小平先生没有见过面。若为了国家统一,只要两岸人民需要我时,我就会去大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安乐。”陈立夫和记者们谈到孔孟之道时,他的谈兴更高。陈立夫认为,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作为—个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汲取孔孟文化的精华,并做弘扬中国文化的生力军。陈立夫相信,中国文化一定能够走向世界。    
    当记者问起陈立夫的养身之道时,他总结的秘诀是八个字: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陈立夫在这次会谈中,兴致显得非常高,他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在秘书和其他人员的催促下,才停住话题。在结束的时候,陈立夫为每个记者书写了一个条幅,作为纪念,并和记者们合影留念。    
    


第三部分:坦言谈统一剪不断的乡情

    陈氏家人,尤其是二陈的近支至亲,在大陆解放前后,大都去了海外,与家乡的音信处于隔绝状态。但是他们的血肉乡土之情,总是藕断丝连,难以割舍。    
    1981年5月,陈立夫的外甥喻念祖(喻公鲁、陈敬夫之子,建筑设计师,这时已经加入美国籍),首先来大陆“探路”。他到过广州、上海、南京、武汉、重庆、郑州等城市,又专程到湖州去了一趟,遍访旧亲故友,并且将湖州城的街道、民居、故宅、亲友和一般人的生活情景拍摄了几十个彩色胶卷。那时候,彩照在大陆还比较少见,即使在上海也很难洗印这些胶卷。在湖州时,喻念祖受到地方官员的热情款待,他的行动也只有亲戚陪同,吃住在亲戚家,并不像海外宣传的那样受到“监视”。回归美国时,喻念祖绕道经过台湾,告诉二舅陈立夫已经到过他所有想去的地方,访问了所有想见和能见到的人,并把照片给陈立夫和其他亲人观看。喻念祖的回乡探亲,深深地牵动了陈立夫的思乡之情。1983年,陈立夫的儿子陈泽安应南京农学院的邀请,来到大陆讲学,还顺道到湖州老家访问。只是当时的环境和陈泽安的身份比较特殊,他的那次行动是保密的,家乡很多人也不太清楚。随后,陈泽安又曾经三次到过湖州。    
    1985年,中共中央拨巨款,按原来的国葬规格和原来的面貌重建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炸毁的湖州南郊陈英士墓。工程共历时8个月,花费120余万元巨资(其中国家拨款90万元,其余30万元来自地方财政及捐款收入),修复后的陈其美墓比蒋介石原来修的墓还要大。据说,在祖国大陆国民党人的陵墓中,其规模仅次于南京紫金山下的中山陵。工程主持人向海外陈氏家人征得照片等翔实资料,即将完成时,又邀请陈立夫以及其他陈氏家人来参加竣工典礼和扫墓。由于种种原因,陈立夫无法前往,于是,他托子侄辈带去口信表示,这应该是陈家人筹办的事情,现在政府给办了,他表示十分感谢。从此以后,陈氏家人或者海内外的亲戚接踵而至,到英士墓去祭扫瞻仰。而去信向陈立夫问好或者索取他的墨宝之家乡人,陈立夫不论是否相识,是否过去有过政治恩怨,他都亲笔复信,题字幅等相赠。    
    1989年5月,已经达95岁高龄的沈百先,在他的儿子沈华祝、儿媳陈泽宝的陪护下,经过上海专程回到湖州省亲访友。他坐轮椅参观故居,访问当年老友谭建丞、李承威等湖城耆宿。恰巧遇到湖州市政协、英士书画社在铁佛寺举办海峡两岸书画展,书画展上陈列着陈立夫、孙禄卿、沈百先、陈其美的儿媳温淑静等海外陈氏家族人的作品,沈百先兴致勃勃地前往参观。沈百先于1990年病逝,这使已经90岁高龄的陈立夫的思乡之情与日俱增。1991年1月,中国第三届唯象中医研究会在深圳举行年会,陈立夫本想参加会议,顺便到大陆及家乡游览。由于台湾当局的阻挠未能成行,只能遗憾地给年会发来贺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陈立夫已近百岁。随着年事的增高,陈立夫的大陆情结越来越浓厚。他极少写诗,在夫人孙禄卿的画中,有他写的一首题词,内容是:“小村人好静,瀑声恰如雷;久听不复闻,是谓心不在。”题词表达了陈立夫浓厚的乡愁和情真意切的乡情。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海峡两岸的各种交流进一步加强,很多人都通过不同的渠道盛情邀请陈立夫回老家看看,但都被陈立夫一一婉言拒绝。邓小平也曾经委托程思远请陈立夫到大陆看看,可陈立夫终于未能成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台湾当局的种种设障与阻挠。陈立夫在公开场合曾说是“三不政策”使他不能前去,他对记者说,他不能回大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在大陆上他没有一个近亲了;另一个就是他不想自找麻烦。    
    1992年9月29日,陈立夫夫人孙禄卿去世,安葬在观音山上。对于夫人之死,陈立夫极度哀痛,他表示:“内子葬观音山是暂时的,一旦水路交通恢复,即拟运回湖州与祖坟安葬在一起。”陈立夫的话真挚地表达了他的深深的大陆情结和浓厚的乡绪。    
    1993年夏天,陈立夫的长子陈泽安应邀来大陆讲学,想让陈立夫一起去,老人拒绝了。陈泽安临走之时,陈立夫要求儿子回老家看看,并让他多拍一些大陆和家乡的照片。陈泽安连声答应。在随后的几天里,陈立夫常常一个人沉思良久,一句不发。陈泽安回来之后,陈立夫赶紧看儿子带回来的照片。一边翻看着照片,一边听着儿子陈泽安的讲述,陈立夫简直陶醉了,情绪激动了好几天。他把照片分类装入相册,一有空闲时间,就一张张仔细地翻看,有时候还要问问陈泽安一些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客逝台湾的陈其业、陈其美夫人及其儿子惠夫、陈其采夫妇、陈果夫夫妇、沈积夫(沈百先之父)、沈百先的遗骨,巳先后归葬在家乡湖州灵安公墓,乡情故土,叶落归根。每年都有“泽”字辈及其后代人回来扫墓,还有一些晚辈已经在湖州购买住房,作为他们省亲居留之所。亲情乡恋,缠绵不断。    
    


第四部分:幸福的婚姻媒妁之言

    陈立夫与孙禄卿在上海结婚时所摄    
    1。1媒妁之言    
    1926年年底,上海,英租界盆汤弄平安旅馆。冬天已经来临,户外尽管已有微微寒意,可户内却暖意融融,只见大红喜字高挂,宾客眉笑眼开。    
    两位新人在热烈的掌声中款款出场,男的英俊潇洒,稍带一些病容,女的文雅大方、神采飞扬。这位新郎就是日后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党务大员的陈立夫,而他身边的新娘就是与其相伴一生的孙禄卿。    
    婚姻乃人生大事,可这场婚礼,却是在仓促中举行的。原来,为了将婚礼办得热热闹闹,双方家人决定于7月5日在上海为他们成婚,并且一切都准备妥当。但是7月5日是北伐军即将出师的时期,他们的婚礼只好推迟。陈立夫打算到北伐胜利以后再结婚,但是,双方家长都不同意,他们盼望能早日为他们完婚,再说,谁也说不准北伐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胜负也不能预先定下来。    
    恰在此时,陈立夫患了病。蒋介石只好让他回后方养病。等他的身体康复以后,蒋介石已经打到江西。本来,陈立夫准备到江西与蒋介石会合,但是,蒋介石责令陈立夫必须养好身体之后,才可重新工作。于是,陈立夫在这期间来到上海,和他的未婚妻孙禄卿女士举行婚礼。这时,他的大哥陈果夫,抛下公务,也从广州赶回来参加陈立夫的婚礼了。结婚仪式虽然简单,但是又是新式的。在婚礼上,尽管当时是民国20年代,世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