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4-何苦生在帝王家--大清公主命运实录-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吉班第一年后,二公主下嫁巴林郡王鄂齐尔之子乌尔衮。此后又过一年,三公主下嫁喀喇沁部郡王札什之子噶尔臧。
康熙对满蒙结盟——特别是同漠南各部联姻的重视,因之而形成的就是备指额驸的制度,据《大清会典》所载:漠南各部在每年10月以前把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贵族子弟的名单上报到理藩院,作为清朝皇帝挑选额驸的依据。爱新觉罗家的女儿嫁到蒙古草原、以血缘姻亲强化北方的防务,已经成为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千里路风和雪:康熙之女和硕恪靖公主盛世格格(2)
在北京皇宫内院长大的公主,很难一下子适应塞外的环境,语言隔阂与身体素质都成为突出的问题,学习蒙语与增强身体素质都需要时间。呼啸的北风、扑面的雪花、以牛羊肉为主的饮食以及缺医少药的生活环境,凡此种种即使是离中原相对近得多的漠南各部,也都无一例外地存在。
舐犊之情人皆有之,为了提高公主们适应塞外生活的能力,康熙把女儿们出阁的年龄往后推。清开国以来一直实行早婚,在十二三岁就把公主嫁出去,到十六七岁就算是晚婚了,这一做法一直持续到顺治时期。康熙把公主出阁的年龄推迟到十八九岁,大公主、二公主、三公主都是19岁才下嫁的。
需要一提的是:康熙从未把女儿嫁给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并不像某些文艺作品所虚构的那样。在康熙的八个成年女儿中有六个嫁给了蒙古各部,其中四个分别嫁给了漠南蒙古的巴林部、喀喇沁部、翁牛特部、科尔沁部;出于同漠北蒙古联姻的考虑又把两个公主分别嫁给了漠北喀尔喀左翼的土谢图汗部以及从土谢图汗部分出去的赛音诺颜部。如果再加上大公主,在康熙时共有七位皇家女儿担负起巩固满蒙联盟的重任。
联姻漠北
当四公主到了该考虑婚嫁的年龄,同漠北蒙古联姻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19岁的四公主就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个远嫁到漠北喀尔喀的皇家女儿。
漠北三汗 1368年元顺帝率领蒙古王公出居庸关逃回蒙古大草原,在持续五代后放弃了元朝皇帝的称号,改称鞑靼可汗,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其内部处于分崩离析、争战不已的状态。直到明中叶达延汗即位后,才完成大漠南北的统一,进而把势力扩张到青海、西藏以及辽东边外。按照蒙古幼子守家的传统,达延汗令幼子格啞愣粼谀惫释粒駟‘森札赉尔便成为漠北喀尔喀的始祖,其后裔分左、右翼,有土谢图、车臣、札萨克图三汗。
崇德元年(1636)清军平定察哈尔的消息传到漠北喀尔喀,慑于兵威,喀尔喀三汗开始遣使盛京,进贡驼马、貂皮、俄罗斯鸟枪等物品,此后每年进贡一头白骆驼、八匹白马,号称“九白之贡”。此后不久,由于清朝定鼎北京、政治中心南移以及忙于同抗清武装的战事而无暇北顾,车臣汗硕雷遂趁机在顺治三年(1646)煽动内蒙古苏尼特部的首领腾机思率领部众北逃喀尔喀。
豫亲王多铎、承泽亲王硕塞奉命追击叛逃的腾机思,硕雷派出三万援军接应腾机思,土谢图汗衮布也派军两万参战,与此同时衮布的族属还趁乱抢掠了内蒙古巴林部。清军在击溃腾机思后,又先后大败土谢图汗与车臣汗的援军,战场已经推进到喀尔喀的中心区土拉河流域。在清军凌厉的攻势下,衮布与硕雷试图同清王朝和解,而清朝统治者坚持以擒献腾机思及归还劫掠的巴林部人畜作为首要条件。
进退失据的腾机思遂于顺治五年(1648)又从喀尔喀逃回,向清政府投诚。由腾机思叛逃所引发的喀尔喀同清政府之间的危机得以缓解,喀尔喀也恢复了向清朝的九白之贡。但他们与漠南内蒙古不一样,并未同清王朝建立隶属关系。
施恩喀尔喀 噶尔丹的入犯导致喀尔喀三部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康熙二十七年(1688)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率领部众南下投奔清朝。对康熙来说,噶尔丹对喀尔喀的侵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康熙不接受漠北内附,喀尔喀三部或被准噶尔部吞并,或就近北投俄罗斯,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会使清王朝的北部疆域尽失屏障。
当时在喀尔喀内部也有北投俄罗斯之论,但由于享有盛誉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活佛)——察珲多尔济的弟弟以“俄罗斯素不奉佛,俗尚不同我辈”否决了北上的建议,而使南下“全部内徙”成行。面对噶尔丹不可一世的气焰,康熙不为所动,命令在苏尼特部划出牧地以安置土谢图汗部众,并调拨归化、张家口的粮食,来解决他们的生计。在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的带动下,车臣汗、札萨克图汗也相继率部归附清朝,全部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接纳处于危难的喀尔喀,就意味着要同穷兵黩武的噶尔丹血战到底,康熙在二十九年(1690)五月第一次御驾亲征,击败南下侵掠巴颜乌阑一带的准噶尔,噶尔丹在被击败后逃回漠北,解除了准噶尔对内蒙古的军事威胁。
为了加强喀尔喀的向心力,康熙决定在漠北蒙古贵族子弟中选择四额驸。喀尔喀三汗中最有实力、影响最大的是土谢图汗。而此次漠北喀尔喀的内迁与归附主要靠的是察珲多尔济的带动与其弟哲布尊丹巴活佛的推动,因而察珲多尔济之孙、噶勒丹多尔济之子敦多布多尔济便成为最合适的人选。尽管土谢图汗、哲布尊丹巴活佛都迫切期望尽快迎娶公主,但康熙却坚持要为女儿下嫁准备一份最为厚重的陪嫁,这份陪嫁就是彻底摧毁占据漠北的噶尔丹,让喀尔喀三部重返世代游牧的故地。为此康熙在三十五年二月进行第二次御驾亲征,兵分三路向盘踞漠北的噶尔丹发起总攻,一举收复了大漠以北的广袤牧地,喀尔喀终于回到阔别数年的家乡。
双喜临门 当喀尔喀返回漠北后,按说就该为四公主与敦多布多尔济择期举行婚礼。但康熙要以彻底消除噶尔丹对漠北的威胁,来为婚礼锦上添花。同年十一月康熙再次出边,为第三次亲征做准备。此时的噶尔丹已经精锐丧尽,而准噶尔部在天山以北的故地也被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索诺木阿拉布坦之弟)所占有,阿尔泰山以西已是他人囊中之物。曾经是噶尔丹盟友的俄罗斯也因清政府的外交谈判,拒绝接纳陷于山穷水尽的昔日盟友。深谙困兽犹斗之道的康熙,绝不会给造成漠北10年战乱的噶尔丹以喘息之机,遂决定推迟婚期,筹划第三次亲征。
已经走投无路的噶尔丹,派格垒沽英到清军营地谈判归降事宜。康熙明确表示:噶尔丹若降,必须亲自前来,清政府“以待喀尔喀恩例,招抚之,否即进兵”。为了接待噶尔丹归降,康熙特“命理藩院自独石口至宁夏设驿以待”。性格倔强的噶尔丹最终拒绝归降,康熙遂于三十六年(1696)二月第三次御驾亲征,在行至宁夏时得知噶尔丹已于该年闰三月十三日一命呜呼。
“雪花如血扑战袍,夺取黄河为马槽。灭我名王兮,虏我使歌,我欲走兮,无骆驼。呜呼,黄河以北奈若何!呜呼,北斗以南奈若何!”这是准噶尔部的一名善弹筝笳的老乐工被俘后,在康熙皇帝所举行的庆功宴上演唱的一首悲壮凄凉的歌。
噶尔丹败亡的特大喜讯,成为四公主婚礼的前奏,康熙在从宁夏班师的途中,特意在皇太子胤礽的奏折上写道:“原想将四公主嫁给喀尔喀土谢图汗之孙敦多布多尔济,因噶尔丹未灭,故拖延至此。今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土谢图汗都已前来……谨请皇太后旨。”看得出,四公主的娘家与婆家都已经开始筹备拖了一年多的婚礼,而喀尔喀重返漠北与四公主出阁完婚,无论对清朝还是对喀尔喀都称得上是双喜临门。同年十一月,被封为和硕恪靖公主的四公主与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喜结连理。
三千里路风和雪:康熙之女和硕恪靖公主公主远嫁(1)
一说到远嫁塞外,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王昭君、蔡文姬,其实她们都是落户南匈奴,其疆域与清代漠南蒙古的汛地大体相同,真正跨越大沙漠的中原女性是四公主。四公主在兄长胤祐的护送下,开始了将近三千里的长途跋涉,踏上通往塞外的古道,熟悉的紫禁城早已经变得渺无踪迹……
塞外风情 康熙非常重视同蒙古各部王公的关系,频频到塞外巡视,因而这条沟通塞外与中原的古道也就变得“车辚辚,马啸啸”。即使在同三藩战事最吃紧的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他还亲自“巡视沿边内外”,会见喀喇沁、科尔沁、敖汉、翁牛特、奈曼等部落的王公。到平定三藩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前夕的二十年(1681)四月,康熙再次出塞,并把定期巡视塞外作为安定北部边疆、巩固同蒙古各部联盟的重要途径,而且从二十二年起每年都要到口外巡视蒙古各部。为保证皇帝每年出巡塞外,在口内外先后建行宫二十八处。
沿古道所建立的行宫以及行宫里一幅幅御笔亲书的对联,留下了康熙太多的印记:建于康熙二十二年的刘家庄行宫的正殿东面房间悬挂着康熙手书的对联,上联是“人家烟见翠微里”,下联是“天宇晴开碧嶂头”;而西面供奉佛龛房间的对联是“香云徧满华严界,甘露长滋福慧田”;后殿悬挂着“远翠云标”的匾额;后殿东面的房间的对联是“最宜观处皆成画,于暂闲时辄咏诗”,西面房间的对联是“迳幽仍隐绿,窗启乍来春”。建于康熙三十二年的要亭行宫正殿的东墙上悬挂着康熙手书的对联“正喜轩窗无俗韵,更赏风物报新秋”;西面供奉佛龛房间的对联是“彼岸同登通筏喻,即心有契悟传灯”;而后殿外檐的匾额是“周赏远豁”……
蜿蜒万里的长城就在四公主的脚下,再向前跨过去,她就回到祖宗的发祥地——塞外。“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已经尽收眼底,崭新的生活在向她招手,一方面她要作为康熙的化身去君临塞外,另一方面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连接北京与漠北,充当“施恩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的纽带……
四公主及其扈从驰骋在一马平川的内蒙古草原上,放牧着的羊群与散落的帐篷都被抛到了身后……一池清澈的湖水已经展现在眼前,这里就是有名的多伦诺尔(汉语“七星潭”)。七年前(康熙三十年),一身铠甲的康熙曾亲自巡视这里,接受内蒙古及喀尔喀各部的一跪三叩。在多伦会盟期间,康熙解决了土谢图汗与札萨克图汗交恶的问题——因争夺部民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袭杀札萨克图汗沙喇,并使得沙喇汗的继承人与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捐弃前嫌,把喀尔喀左、右翼编为三部,即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车臣汗部,并在此基础上对喀尔喀三部编旗,以示与内蒙古四十九旗一体,标志着喀尔喀同内蒙古一样接受清朝皇帝的辖制,成为清朝的藩部。
横亘于蒙古草原的大沙漠阻隔了南北,古往今来一个又一个游牧部族从漠北崛起——匈奴、鲜卑拓跋、蒙古等越过大沙漠,纵马南下,直逼长城关口,甚至入主中原……他们中的一部分逐渐与汉族同化,也有一部分最终又回归漠北,元顺帝以及刚刚毙命的噶尔丹就都属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