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0-红军长征的民间记忆-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见空无一人的教堂已被粉饰一新,透过教堂圆形门的玻璃窗看见了室内正中挂着一幅毛主席的巨幅»;像,»;像上的毛泽东很年轻,有点像是在延安见过的那幅»;像,两旁还有一些红军时期的标语口号。教堂的院墙边有一尊从别处移来的石碑,因为石碑上刻有红军的战斗口号,作为革命文物收藏在院内,供人们接受红军精神的教育。
《红军长征的民间记忆》 会师的日子相聚后的分别
灵岩锁½;三关桥
红军飞夺泸定桥成功,部队这才放慢了速度,毛泽东在泸定县城里休整了两天。在红军大部队还在休整时,红一方面军由杨成武率领的突击队已¾;出发。突击队的任务是与红四方面军联系,然而当时的情况是红一、四方面军彼此并不知道对方的确切位置。当时两个方面军的位置从地图上测量,直线只有100公里。几乎在同时,四方面军也派出了自己的突击队寻找一方面军的踪迹,带领这支部队的领导人是年轻的李先念。但不知为什么一、四方面军各自的突击队就像被一种磁铁吸引着似的,彼此朝着对方的位置前进,他们之间最大的障°是那座著名的夹金山。为什么红一、四方面军不通过电台联络呢?这是长征中的一个谜团。据说长征初期还有一些零星联络,后来联络越来越少,到最后完全失去了联络。这其中的重要Ô;因是红四方面军曾丢失过一本密码本,方面军领导人担心它已被敌军掌握,所以停止了使用。
而历史的精彩就在于充满了必然的巧合。
红一方面军的突击队·越了夹金山在达维附近的山路与红四方面军的人马相逢时,双方战士都很机警,双方先是放了一阵枪,见无动静,便想出了吹响军号来试探对方,这一方吹去,那方以同样的号音吹来,一听是自己人于是双方打出旗号。“可找到你们了啊!”双方见面时的那场面就像电影里见到的那样。军旗招展,战士们握手拥抱,相互问候,一片欢呼。
为了Ó;接这个时刻的来临,四方面军突击队首先攻击了必¾;之路上的猛固桥,然后分出力量赶跑小金守敌,攻取了小金城的战略桥梁三关桥,控制住了小金河谷。
三关桥在小金城外,形同于著名的泸定桥,用铸造铁环扣连接。大桥所在的位置地势较低,当年控制了这座三关铁桥与猛固桥便可控制进出小金两条道路的咽喉,所以李先念指挥善战的突击队首先将其夺取。
而当年重要的三关桥今天却很少有人知道。
今天进入三关桥头的老街很Õ;,汽车只能停放在小金县徒步前往。沿着医院旁的高墙Õ;巷走进古街,真是曲径通幽,七拐八拐地下坎,汇入另一条街巷之后,行人便多了起来,都是当地老乡挑着担子,肩背背篓进城出城,三关桥是他们唯一的通道。
大桥两端均有桥头廊房。临桥的街道仍旧是深深庭院古香古色,与红军夺桥时的情景大体相同。三关桥比猛固桥要长许多。湍急的小金河·卷浪花从桥下流过,两岸是笔直的峭壁,桥头两岸的廊房也各不相同,靠县城这端是全木汉式结构,它与沿岸的民房浑然一体。6根木柱穿斗式梁架支撑着房梁,青瓦斜木板子有序地排列成亭阁重檐歇山式屋顶。因为靠近岩壁采光不是很好,依稀能看清楚桥廊房内两面靠墙处并排存放着十多块刻有红军标语的石碑。所有的石碑标语已用红色油漆重新勾勒,上面文字突出显眼。临河这面的门楣上嵌石匾一道,上有“鱼钥间关”四字,木廊中梁上书“中华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六月黄道吉日立”。
踩上桥板走上桥身时没有想象之中的摇晃,由于铁链很粗,扣接到位,加之桥面两旁的铁链上全都缠裹了¾;幡与哈达,尽管脚下巨浪滔天,人在上面行走没有丝毫的惧色。据说三关桥从前只是一般竹子造的索桥,后来由当地回族人捐资建为铁索桥。走进另一岸的桥廊,发觉与对岸建筑风格完全不同,简直与小金教堂的样子一样,是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它利用悬崖峭壁凹入的空间采用岩石砌成,完全就是一间石屋,屋内空间很高,桥面伸入石屋后分成左右两条石门通道,加上桥身这面开有两道窗户,使石屋内采光很好。门楣正中嵌有长方形石匾,上书“灵岩锁½;”四个行草文字,石屋左右两道侧门能连接两条沿½;小路。一座桥连接着三条路,想必是“三关桥”名字的来历。而控制住了三关桥也就控制住了½;岸边的三条路口。
《红军长征的民间记忆》 会师的日子旧街表情
抚边的旧街在两路口与猛固桥之间的山腰之上,问当地人抚边的来历,人们总会把抚与老虎的“虎”字联系起来。有说是抚边后山的形状像老虎,也有人说从前山中有老虎为害四邻,被地方官所除。而抚边的真正来历与乾隆用兵征战大小金川有关,抚边旧街的古石碑上有详细记载。由于改道,抚边旧街在人们的视野消失了许久,甚至已被外界遗忘。
今天的抚边旧街上那尊称得上是重量级的文物石碑依然还在,红军在上面镌刻的文字刚劲有力。如今填上红油漆的8个字:“彻底粉碎川陕会剿”十分显眼。也正是抚边旧街被人们一不小心的遗忘,才使得老街上的重要红军文物得以在Ô;地完好地保存至今。Ô;想我们的抵达只是一次例行采风的路过,却没有想到会得到旧街上人们的空前欢Ó;。这种欢Ó;与当年红军初来此地时的情形正好相反。老乡们说当年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称红军为“霉老二”(即抢匪之意),称即将来到的红军将会沿途烧杀,所以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们被吓得跑进大山躲避去了。最先到达抚边的红军是四方面军,他们对百姓的家产财物分文未动。在沿途的山路岩壁庙宇墙面雕刻了许多宣传文字,并且涂上鲜艳的红漆。由于北进南下两个回合的军事作战,四方面军先后在抚边一带住了近一年时间。抚边旧街今天的行政名称是:抚边乡粮台村。
汽车从山下的公路拐入后,沿Õ;Õ;的盘山公路绕了很大一个圈子,当车至岔路口时,伸头问红军碑的去向,老乡们便热情地带路。果然,古庙的墙面上有清晰的标语,粮台村的金吉华老人主动给我们介绍红军的相关情况。
¾;老人指点,我们见到了抚边旧街乾隆年间树立起的御碑,碑身是用整块石块凿成,约有两米多高。石碑顶端有造型优雅的碑冠,夕阳把浓重的暖色光影投射在碑身,给凹形字形的纹路抹上了一层金黄余晖。石碑的正面是碑的年号,已被红军在碑面刻下的刚劲字迹覆盖。宽大的石碑成了离石碑最近这户人家的院墙,若要看到古碑上记载的文字,需绕至石碑后面,也就是说必须进入这户人家的院门。门关着但没有上锁,·上台阶推开门,一条管事的家犬吼叫着扑过来,幸亏脖子上套着条长长的铁链。屋子里的老妇人贾德清,今年84岁,她家在古碑边已住了50多年,如今老人与两位孙儿一起守在古碑边过着清贫的日子。
这间古文武庙前石碑四周的房间里,曾¾;住满了从山下破碉村开过来的红军部队。旧街上的文物中有毛主席睡过的床板。老人们还记得红军大部队是在旧街后面地势稍高的地方扎的营并安排了流动岗哨。
贾德清老人住得离碑最近,她在无意之中就变成为了守碑人。贾德清老人是50年前从后山嫁到这里来的,之后,她家便一直守着这尊刻有红军标语的御碑过日子。她家房间所在的位置是文武庙,十多年来文武庙被小孩玩火时酿成的火灾所焚毁。旧街上有三棵枝叶茂盛的老树,老树所在的位子老乡称为抚边旧衙门,它是一条幽深的街巷,两旁是泥土夯实的土墙,巷子中间还能见到泥土筑成的拱门。
据抚边中学的退休教师郭国忠介绍,1935年6月初,为Ó;接中央红军的到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组织了一支“先遣队”,由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领从汶川出发步行到两河口然后顺河而下,·越红桥山向抚边开来。当时抚边驻扎有一个连的杨É;部队,听说红军开来的消息后不战而逃,却把抵抗的任务交给当地民团武装,命令在抚边的麦隆沟和川金桥一带由伪政府区长王重乡和罗坡的匪首魏岳生带领土匪阻击红军。但战斗刚一打响就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魏岳生逃进了麦隆沟,受伤后被红军俘虏。红军当天到达抚边,部队在文武庙里过了一夜之后,顺河而下攻占小金县城的战略要地“猛固桥”。留下守桥部队守住铁桥,然后李先念率领部队乘胜追击拿下了小金县城,之后一部分部队继续前往达维,Ó;接红一方面军。
1935年6月18日,已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的红一方面军来到了抚边,头天毛泽东主席住在山下面叫破碉的地方,住下的地方有村民罗茂林和赵海山两户人家,他们有幸见到毛主席,见到红军大部队后,发现红军待人和气,并非像国民党宣传的形象。见毛泽东主席身着军装,脖子上系有一条围巾。毛主席还请他俩一起谈话À;家常,态度和蔼可亲。罗茂林深受感动,便把地主藏匿的一窑土豆献给了红军。据说,他献的土豆有600多担,4000多斤。而赵海山当即想报名参加红军,毛主席得知赵海山已成家,而且有3个孩子时,没有同意,希望他养大孩子将来能为穷人做事。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赵海山回家后杀了自家的看家狗,给红军煮了一大锅肉汤。
第二天一大早,毛主席走进抚边旧街,随同开进旧街的约有3000名红军。红军所到之处便是在街上刻碑,写标语,还在土墙上»;了一幅宣传漫»;。红军在当时旧街上仅有的8个古石碑上全都刻上了红色标语,可惜大部分石碑都在“文革”中期山上修水库时用于垫库底去了。毛主席率领的一方面军在抚边住了4天,红军政治部还组织当地群众唱歌、跳舞,禹王宫前的戏台成了红军的宣传台。
红军走后,国民党对帮助过红军的乡亲们进行了残酷迫害,参加红色政权组织的骨干人员多被迫害致死。第二年,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再次返回抚边,消灭了杨É;部队的两个连和地方残余武装,然后动员当地百姓建立农会组织,征集粮食,建立起了保护苏维埃政权的游击队。当年抚边大约住了红四方面军一个团的部队,红四方面军撤走后,反动派第二次反扑回来,把街上参加了红军的人家全都进行了“清剿”,最后一把大火几乎烧光了旧街的老房。
现在老乡们希望上级能够拨一笔钱把禹王宫前修于清嘉庆年间的戏台进行一次彻底修缮,因为除去古戏台建筑本身精美绝伦外,它还是小金县为数不多被红军使用过的大型文物。
《红军长征的民间记忆》 会师的日子雪山下的风景
沉寂的村寨
曾在入夜时分·越梦笔山,由卓克基过梭磨河的小桥,沿着山路没走多远便进入山路了。从前的山道很Õ;,有一段完全是在交错的树枝之间驶过,天已黑尽,不时有牦牛从车灯前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