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评判-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章 九州温州(下)西进!西进!(3)
千眼万耳觅商机
有人说,温州人有一千只眼睛,犹如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那样,能捕捉到别人尚看不清的商机。
有人说,温州人有一万只耳朵,犹如《封神演义》中的顺风耳那样,能捕捉到别人还没觉察到的商机。
有人还说,温州人有无数只手,犹如苏州的千手观音那样,能在别人伸不到手的地方捕捉到商机。
人在上海,能捕捉到几千公里之外的天山脚下的信息。
人在温州,能捕捉到乘飞机也要转几次的世界屋脊的信息。
温州人分析信息的能力与人有别——眼睛特亮,耳朵特灵,往往能够“无”中生有。
请看温州人对昆明旅馆业的看法——“五十米内有酒店,百米之内有宾馆。”这是有人对昆明旅馆业的一个描述。昆明众多的酒店和宾馆,大多是为1999年世博会而建的。世博会一过,淡季也就跟着而至,而且要持续一段时间。据当地媒体报道,有的酒店有时一位客人都没有,有的一天只能开出两三间房。官方的统计数字是:1999年12月平均住房率为30%。当昆明人为这一现状而困惑时,温州人却从中发现了商机。昆明温州商会的李先生说,面对空前的淡季,昆明人纷纷以低价出租宾馆酒店的经营权,一家有着近百间客房、配套齐全的二星级饭店,年租金仅需百万元。这正是低成本进军昆明旅游宾馆餐饮业的最好时机。他相信随着西部开发号角的吹响,昆明的旅游业将日益火爆。他对商会的温州同乡建议:乘机进军旅馆业。一、承租经营;二、买断改建。
再看温州人对陕北打油井的看法——“县县有石油,乡乡有石油。”这是有人对陕北地下有石油的一个形容。可到处有石油,又到处难找到石油。在哪里打井,井打出来有没有油,却谁也说不上来。况且打一口井的投资又大,不是以十万元计,而且是要以百万元计。因而对陕北的石油,说的人多,看的人多,真正动手的人少。可是在陕北跑久了的温州人却说,风险大,动手的人少,说明商机很大。打得准打不准是技术问题,只要打井前有充分的准备就不怕。即使打不出,就当一次付学费,付过了学费总会得到一份满意的答卷,到时候就能抱个“金娃娃”。因此,尽管有的温州人在陕北打井已付出了很大代价,仍然有一批又一批温州人前往投资。2001年,仅仅瑞安眼镜商会属下的,就有三人在陕北等地投资搞石油,已打了多口井,还准备打几十口井。
温州人捕捉信息的能力与人不同——下手特快,脚步特快,抢在前面,一抓到底。
广西桂林是中国和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温州瑞安陶山镇人潘益宽,是个从事塑料编织袋生产的企业主。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销售编织袋的过程中,发现桂林市的需求量很大。有人告诉他,桂林没有人生产编织袋。这句不经意的话,却钻到潘益宽的耳朵里去了。他马上赶到桂林做实地调查。瑞安是一个全国性的编织袋生产基地,生产厂家数以千计,竞争异常激烈。桂林有市场又没有生产厂家,正是投资办厂的好地方,也是发展自己企业的好地方。潘益宽抓住这个商机,毅然离家入桂,在桂林投资几百万元,开办了一家名叫“瑞丰”的塑料编织袋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不仅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有力地开拓了市场。
温州人说,西部地区大,信息也多;西部要发展,商机也多。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在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流淌着不知数以万计还是数以十万计、数以百万计的信息。在网络里,在媒体上,在市场里面,在饭桌之旁,甚至在街头巷尾,也有对一个人有用的信息,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因此,只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把耳朵伸得长长的,再注意仔细用鼻子嗅一下,就能抓住最适合于自己可用的信息。抓住了,就要去开发,尽快去开发,大胆去开发,善于去开发。那样的话,西部的众多信息和商机就能为我所用,就能变成自己的金钱和财富。
第六章 九州温州(下)西进!西进!(4)
千军万马显身手
哪里有了第一个温州人,那里过后就会有一群温州人。
哪里有了第一爿温州人开的商店,那里随后就有一批温州店。
请先看一组数字——
四川有温州商人:10万。
年营业额:100多亿元。
年交税额:3亿多元。
年交管理金:1亿多元。
增加就业岗位:20万个。
10万在四川的温州商人,其中5万人在成都,是全国各地在成都市最大的一个“商人军团”。温州人经营的项目,有服装、皮革、皮装、皮鞋、电器、五金、灯饰、摩托车配件、商标包装印刷等10多个。销售的产品,三分之二是全国各地名牌产品,三分之一是温州本地品牌产品。温州人占垄断地位的,有10多个行业。
成都东大街专业灯具市场,刚开始是广东人的天下,自从“温州军团”进驻后,就打出了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杀手锏,并及时开发出美观实用价廉的产品,广东一部分商家很快被挤出、被收购。“城头变幻大王旗”,东大街灯具市场半壁江山成了温州人的天下。
温州人领衔主演当地商战的水平,在成都荷花池市场最能得到反映。
荷花池市场是四川最大的一个专业市场。荷花池市场初建,第一个选择的招商地点是温州,第一批进入荷花池市场经营的是温州人,甚至最初的市场之名也叫“温州城”。“温州城”隆重开业,“温州军团”进营驻扎,荷花池市场从此开始走向兴旺,并一再扩建,成为西南市场之最。
温州乐清籍企业家姚学义,是荷花池市场舞台上的一大主角。1996年下半年到成都,发现荷花池市场正在招兵买马,所在的位置又在成都市中心,交通条件和人流都好,就把目标盯在了荷花池。他发现成都没有上规模的皮衣专业批发市场,与同乡几个人一合计,在荷花池市场买了23个铺位搞皮衣。1997年上半年招商,9月18日开业,一下子来了70多家皮衣厂商,第二年上半年增加到200多家,销售旺季一天批发几千件皮衣。姚学义乘势开办了“西南皮衣大世界”,营业面积达5000平方米,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皮衣批发市场。随后,他又相继在荷花池市场里面,再开办了三个专业市场——高档服装面料批发城,面积一万平方米;广式童装城,面积两千平方米;九区布业市场,面积五千平方米。荷花池有20多个专业市场,他一人就搞了四个,演出了荷花池大市场一出最大的“商剧”。
姚学义是四川温州商会首任会长。2000年,他又组建并担任了成都市工商联荷花池分会会长,成了整个市场五六万经营户的当家人,每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时间从事分会工作,演出了又一出有声有色的大戏。
荷花池市场工作人员说:没有温州人,就没有荷花池市场今天的繁荣。
成都商界人士说:没有温州商人经营的“现身说法”,就没有现在成都大规模的专业市场的兴起。
温州老板谢福烈,则在四川推出了一台打造市场的巡回演出好戏。
谢福烈打造的第一座市场是四川广元温州商城。
1999年9月1日,谢福烈又挥师旺苍县,打造四川省内的第二座“温州商城”。
1999年12月18日,他又投资四川三台县,开工建设又一座温州商城。
2000年6月,投资建设乐山温州商城。
2000年9月,投资建设营山温州商城。
谢福烈最大的一个动作,是在1999年底在自贡市解放路片区,投资建设自贡温州商城及川南大市场。
“温州商城”带出的互动效应引来媒体的大量报道,谢福烈和他的股东名利双收,一时成为四川的传奇人物。
有人问:他是怎样创造奇迹的?谢福烈坦诚地说:我从来不炒作新概念,也不搞什么包装策划,更不屑玩弄玄虚。我们修房、建商场,唯一考虑的就是市场和老百姓的需要。
温州人在西部闯到哪里,必定要在那里闯出一番事业,在当地的经济舞台上,演出一本又一本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商剧”,并尽可能担纲起剧中的主角。即使不是主角,在舞台上仅表演几个身段,甩出几句台词,也令人难以忘怀。
第六章 九州温州(下)西进!西进!(5)
千情万谊“舞璧山”
温州人在西部的最新动作,温州人在西部的最大动作,是有名的中国鞋王王振滔在重庆打造“西部鞋都”。
2003年9月28日上午9时28分,在重庆市璧山县,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正式奠基。
这是温州人在西部复制“温州模式”。
这更是温州人与西部的“友谊杰作”。
根据批准的规划,西部鞋都占地面积2600亩。园区的定位是:集鞋业生产、市场流通、科研信息、技术培训和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特色工业园区,园区内设有11万伏供电站,日产5万吨的水厂、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天然气供气站等配套设施,其建设规模、功能设置、科技含量均系中国西部之最,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特色工业园区。
王振滔选定璧山是经过周密考虑的,也是被当地政府的诚意所感动的。
最初的时候,王振滔对自己的西部鞋都计划,曾在选址上产生犹豫,当时可供选择的不仅仅有璧山,还有成都,而且是主要的考虑方向。即使在2002年5月1日在璧山举办的轻工博览会上,王振滔还是讲对投资璧山“现在还没有考虑”。璧山县政府既迅速出台优惠政策,又多次盛情邀请王振滔前去考察。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王振滔一共去了璧山八次,看到了当地“政通人和”的优势,看到了当地的行业基础,最终决定把自己的西部鞋都计划放在璧山。
璧山县政府的盛情难却,王振滔激情满怀,雷厉风行。
2003年1月9日,奥康集团公司与璧山县人民政府在重庆市举行“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签约仪式。
同年6月12日,承担开发建设鞋都工业园区的重庆奥康置业有限公司在璧山成立。
7月8日,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控制性详规经专家会审获得通过。
8月2日,园区建筑方案设计图册完成。
8月21日,园区被批准确定为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
9月28日,园区正式奠基动工兴建。
整个工业园区可容纳上百家制鞋企业和近千家配套厂商,完全建成后可年产皮鞋超亿双,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个亿。目前,已有浙江、四川、重庆、台湾等地50多家企业正式入驻园区,其中来自浙江的一批企业都是年产值超亿元的大型企业,有不少是国内鞋业界的骄子。
当奥康强势入渝之初,在当地曾引起一股风波,当地那些制鞋小企业曾担忧地高呼:“狼来了”。面对惊呼者,王振滔坦诚地说:“奥康是一匹狼,但是一匹可以与之共舞的狼。”他每次去璧山,去拜会那些鞋厂的老板,都会对他们说,与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