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徐志摩的前世今生 >

第4章

徐志摩的前世今生-第4章

小说: 徐志摩的前世今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钟爱,志摩表示:“首涂之日,奉握金诲,片语提撕,皆旷可发蒙。”


第一部分 才情少年第6节 赴美留学

    1818年8月14日,徐志摩乘南京号轮,从上海浦江码头启程自费赴美留学。与他同行的有汪精卫、朱家骅、李济之、张海歆、查良钊、董任坚、刘叔和等一批日后在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    
    当轮船航行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时,徐志摩站在甲板上,遥望茫茫的国土,眼观汹涌的波涛,耳听浪花的轰鸣。在海天一色中,他思绪万千,激动不已。8月31日,徐志摩在船舱中挥毫疾书了热情洋溢、大气磅礴的《启行赴美分致亲友文》,畅谈了他为中华图强、民族复兴而渡海求学的豪情壮志。    
    徐志摩在慷慨激昂、文才斐然、声情并茂的爱国之作中说,在“国难方兴,忧心如捣,室如县磬,野无青草”的情况下,只有青年才是国家的珍宝和栋梁、国家振兴和繁荣的希望。因此,力图有为的青年必须慎重对待自己的学业,他本人也牢记在心并时时自励。    
    中国有句礼教名言是“父母在,不远游”,徐志摩则远离父母妻儿,放弃安乐的生活,不辞劳苦地跑到五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乡。每想到这些,徐志摩都痛心欲泣。但是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他不得不如此,他会“忍小剧而克大绪”。他时时为自己事业无成感到惭愧,又为不停地辛苦辗转感到惶恐;但他一想到国家的积弱不振,那里还有贪恋晨昏得失的心情。    
    徐志摩申明自己远涉重洋的目的是以天下为己任。他自出海以来,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的,都是悲哭呜咽,因此,他早已没有了少年时代一时冲动、激情蓬勃地以破浪乘风为人生至乐的想法。他要发扬刘子舞剑、祖生击楫的中国优秀传统,奋发努力,挽救祖国的危亡。    
    徐志摩认为中国自戊戌变法以来,大批渡海求学的青年,出国留学前,无不握拳呼天,油然大发他们的爱国热忱。然而,学成归国后,有的参与国政,有的置身实业,更有一些投闲置散的人。这些人,不是没有宏才,而是被名利蒙蔽;不是没有绩学,而是不会合理利用。有些甚至陷于绝境,“非鲋涸无援,即枉寻直尺。”多么可悲呀!国家的珍宝,却颠倒错乱!有志之士,应该急起直追,而不能徘徊因循,效法韩安之狙,等待穷途日暮后再夺博浪之椎。青年爱国者应该读书至于感怀国难,决然远迈,浮海而东,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可是,徐志摩见到一些人得志后,徇私营利,犯天下之大不韪。他又怎能指望这些人以性命肩负天下之重呢?与这些国宝相反的是,西方的工商人士,都知道爱他们自己的国家。即使中国的国宝中有几个忧国忧民的人,奔走呼号,而大厦将倾,不是独木所能支撑的。而且社会风气日益败坏,道德滑坡日益严重,平庸者又甘愿随波逐流,这些都让徐志摩无比担忧。    
    青年渡海求学回国后为什么会出现种种不如人意的情况呢?徐志摩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内因是,这些青年本人没有坚强的毅力,因而胆怯懦弱、易受蒙蔽、易被诱惑。胆怯懦弱就会畏惧困难而耽于安乐,易受蒙蔽就会贪图名利而蔑视道义,易被诱惑就会丧失天良而欲壑难填。内里腐败,皮肉就随着溃烂;丧失本质,整个人就彻底堕落了。外因则是社会、家庭、亲友没有明确的规范去约束他们的思想道德、言行举止,因而贪婪、猖狂。贪婪就会汲汲于求,贪得无厌;猖狂就会放行无忌,万恶并生。这些人得志就会祸乱天下,不得志就能搅乱乡党。就像流水,不得其道就会泛滥横溢。对待泛滥的流水应该:疏其源,导其流,造福万民。对待这些青年,徐志摩提出的方法是:“必内有所确持,外有所信约者,此疏导之法也。”确持是指“致其诚,习其勤。言诚自不欺,言勤自夙兴,庄敬笃励,意趣神明,志足以自固,识足以自詧,恒足以自立。”如果这样做,就是金石也可穿。信约应该是有严师挚友的监督催促。    
    徐志摩说在当今国难方兴之时,爱国男儿应该团结起来,众志成城,进行改革。“方今沧海横流之际,固非一二人之力可以排奡而砥柱,必也集同志,严誓约,明气节,革弊俗,积之深,而后发之大,众志成城,而后可有为于天下。”他确信“拨乱反正,雪耻振威”,在此一举。    
    徐志摩诚恳地立下誓言:“摩少鄙,不知世界之大,感社会之恶流,几何不丧其所操,而入醉生梦死之途,此其自为悲怜不暇,故益自奋勉,将悃悃愊愊,致其忠诚,以践今日之言。”表示自己要刻苦自励,实现今日之言。    
    8月从上海出发,取道横滨檀香山,经过21天的海上生活,9月4日,徐志摩抵达旧金山。接着,他又横跨美国大陆,经芝加哥、纽约等城,最后到达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就读于历史系三年级。    
    按照父亲的安排,徐志摩出洋留学是为日后进金融实业界做准备的,他确实也决心做中国“汉密尔顿”,在中国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因此,到美国后,他给自己起的英文名字是汉密尔顿·徐,意在景仰美国伟大的政治家、联邦党领袖、美国建国后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可见,他的个人志向和父亲的愿望是一。    
    为不负亲人的期望,实践自己在《启行赴美分致亲友文》中的誓言和磨练自己的意志,初到美国,10月15日,徐志摩就与同宿舍的董任坚、张道宏、李济之共同订立章程,以互相督促,发奋向学。章程的内容有六时起身,七时朝会(激耻发心)晚唱国歌,十时半归寝,日间勤学而外,运动散步阅报等。学习生活安排得紧张有序,俨然是个勤奋刻苦的学生。    
    “雄心虽已蓬勃,可懒骨尚支离。”徐志摩晚上睡觉时将近11点,早上6点起床。天气太冷,口中发腻,盥洗之后才觉得神气清爽。然而每餐后,阵阵倦意就袭来,让人昏昏欲睡。到图书馆看书,暖气开得太足,过于温暖,更使懒气外泄,睡魔入侵。只有晚上读书最为适意,这也是二十年来养成的习惯。    
    把懒散称为落拓是最要不得的。徐志摩认为由于自己从小受家人宠爱,长大后又没有听到过丝毫的激刺话,而且受到不良风气的熏陶,就养成一种恶习气,懒惰散漫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徐志摩生平最烦的就是一个懒字。在家里时,母亲就时时督促他,劝他不要把自己的一生给懒了过去。因此,他发誓,从此以后,打起精神,以杀懒虫。


第一部分 才情少年第7节 意气方新

    徐志摩每天所思所想的英锐透辟,是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    
    读梁启超的《意大利三杰传》,使徐志摩血气沸腾。过去,他总认为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注定了要顶天立地,平常的凡夫俗子是无法望其项背的;到美国后他却认为英雄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们能够保持往一股干劲,持之以恒,勇往直前。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不可战胜的人。至于那些自贬志气、拘于平庸的人是自求为平庸。徐志摩说自己意气方新,桓桓如出栅之虎,岂能甘做庸常之辈?    
    徐志摩以为千古英雄圣贤能成就宏图霸业,一定是有所凭借。可以凭借才学和运气,但真正凭借的是至诚。天能化,地能造,是因为至诚,至诚然后达到运金石穿的地步。至诚就是根本。建立了根本,就有了道路。所以他愿意在这个沧海横流的世界,宣传良知学说。    
    文正曾说过:“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天分高的人是不肯折节的,性气傲的是不肯下人的,而那些欠修养的人,走到极端就会满怀荆棘,乖戾蹇诟,如果这样就不是大度气量了。成就事业的人应以国家为先,以育才为业。比自己有才能的,要亲近和敬仰他们,向人家学习。“一以成人,一以自成,此乐天知命之道也。”因此,立志有成的人要自爱,同时也要有天下之心。    
    29日,徐志摩在读梁启超的《新民说》、《德育鉴》时,喜惧愧感,一时交集。记得贾宝玉读过薛宝钗的《螃蟹咏》后说:“我的也该烧了!”徐志摩在读过恩师忧国忧民的文章后情不自禁地也说:“弟子的也该烧了!”还好,因为知道就有了良知,知过就能致知,徐志摩发愤要图强。    
    徐志摩正是以这种意气方新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的,在异国他乡同样显示了他那超群的才华。他在克拉克大学学习了三个学期,学习的课程有:三科历史学课程《欧洲现代史》、《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1789年后的国家主义、军国主义、外交及国际政治》;两科经济学课程《商业管理》、《劳工问题》;还有两科法文课程、一科西班牙文、一科心理学和两科社会学。课程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心里、语言等领域。此外,他曾到康乃尔大学夏令班修了四个学分。1919年6月,23岁的徐志摩以优异的成绩在克拉克大学毕业,并获该校一等荣誉奖。同年9月,徐志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修硕士学位,倾心于政治、劳工、民主、文明等问题的研究。在此间,徐志摩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1920年9月,徐志摩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为《论中国的妇女地位》。    
    仅仅两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徐志摩无疑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整天忙于听课、记笔记和考试,这是他生命中最沉重的一个时期,也是他真正接受系统教育的时期。据李济之说,徐志摩初到美国时英文不好,但肯下功夫苦学,所以进步神速。他在一年半之内取得学士学位,且为一等荣誉学位,已经够快的了。更快的是,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    
    政治热情高涨的徐志摩在学习之余,常常参加各种活动。在克拉克大学时,他就加入了陆军训练团接受军事训练,他还和李济之一起参加了哈佛大学的中国学生国防会。1918年12月中旬,徐志摩他们到哈佛大学游玩三日,结识了吴宓、梅光迪、赵元任等中国留学生。关于国防会的性质,吴宓是这样解释的:“先是民国四年5月9日,中国政府屈服于日本,承认其五项二十一条以后,在波士顿城之中国留学生,痛愤‘国耻’,遂有‘中国国防会’之组织。‘国防会’之名,易滋疑问及误解。盖该会并非欲直接自办练兵购械之事,只欲唤醒国人,团结民众,共事抵抗外国之侵略与凌逼,以救亡图存而已。故国防会,实即‘救国会’之别名。入会者,皆留美学生中之优秀分子,确实热心爱国者。”    
    徐志摩像吴宓等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一样,急迫地阅读、研究和吸收一切西方的新知识,几乎西方的每一种思想、学说和主义,他都涉猎,一度他还被留学生们称为“布尔什维克”。怪不得多年后,一位朋友总结徐志摩时,有“感情之浮”和“思想之杂”之语。不过,那时对他真正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尼采的哲学和罗素的思想。    
    尼采和罗素深深吸引了少年得志的徐志摩,成了有着浪漫性灵的他的精神慰藉。    
    对让他着迷的尼采,徐志摩说:“我仿佛跟着查拉图斯脱拉登上了哲理的山峰,高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