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萨德秘史-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叉戟”的正式合作组织,每半年举行一次三方局长联席会议,交换苏联在中东
活动的情报,以及阿拉伯国家内部的政治军事情报。
新加坡是摩萨德在远东活动的跳板。摩萨德首先在新加坡设立了一个情报站和
常驻军事代表团,向新加坡提供各种帮助。
随后,摩萨德赢得了印度尼西亚人的信任。虽然作为伊斯兰教国家的印度尼西
亚不可能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但是潜在的合作在持续增长。由于国家的反殖民
主义政策,印尼人不信任中央情报局或其它西方情报机关。因此,摩萨德成了完美
的选择。它获准于雅加达在“商业掩护”之下建立了一个很大的情报站。不久,通
常扮作欧洲人或美国人的以色列顾问开始训练印尼军队以及苏哈托的情报人员。印
尼军事和情报官员被送往以色列接受训练,他们特别注意学习用于打击共产党游击
队的反暴动方法。为了保卫他们B 己的边境安全,打击巴勒斯坦恐怖主义活动,以
色列人已经掌握了有关方法。这样,以色列情报机关在伊斯兰世界获得了又一个立
足点。印度尼西亚证明自己是一个用于观察阿拉伯外交官和巴勒斯坦人活动的难得
的基地。
印度尼西亚之后是印度,人口更多的印度是梅厄·阿米特的摩萨德的另一个有
价值的联络点,尽管印度政府也不愿意把它与犹太国之间的秘密关系告诉其8 亿印
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建立秘密合作的基础始终是共同利益,合作的结果便是情报
交换。对于印度和以色列来说,双方共同的潜在敌人是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在摩
萨德的联络下,以色列与印度的关系发展到导弹技术的交流。
4 .拉丁美洲。
摩萨德的对外交往既然是全球性的,很自然,美洲——主要是拉丁美洲——也
是摩萨德的重要发展地点。而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巴拿马是这一区域的重中之
重。因为这个社会治安混乱、国家政权迭换不休的地区往往就是以色列的敌人活跃
的区域;另一方面,在拉丁美洲,有许多犹太人生活在那里,而保卫同胞的生命与
财产是摩萨德义不容辞的职责之一。摩萨德在这些国家同样建立有苦于分站,甚至
同一些国家的政权有着十分亲密的交往,因为这些政权既担心邻国的威胁,又害怕
国内的叛乱分子。比如,有人就曾经亲眼看到摩萨德的特工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
萨尔瓦多的军队和警察进行训练。而有的政权的最高领导人甚至请摩萨德特工负责
自己的保安工作。虽然不断引起舆论的非议,对摩萨德来说,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同
这些往往是臭名昭著的政权合作却是完全正常的。
七、摩萨德特色解析
摩萨德是其为之服务并从中获取力量和灵感的以色列社会的一面镜子。每个国
家都有一个反映其自身形象的情报组织结构。与民谣和神话一样,情报工作也反映
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特征。
英国人认为,谍报与其它一些人类活动一样,是一种竞赛;重要的是竞争,这
种竞争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智力斗争,而不是枪炮及力量的比试。英国人喜欢将其
情报工作描绘得高雅万分。富于智慧、深奥微妙、充满计策。在英国人看来,情报
工作的基础是人的良好素质:判断力和智慧,它是英国人绅士气质的象征,并充满
了浪漫和冒险色彩。
法国人则玩着一场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政府追求的目标与其所言大相径庭。
他们的情报机关对于命令不屑一顾,甚至设法破坏政界领导人的决策。对法国间谍
来说,一切都是未知数:政策不成其为政策,因为官方的观点永远在变化之中。
美国人已将情报工作变成一个庞大的行业,他们注重的是数量。美国谍报业是
一个大型联合体,其基础并不是个人的精湛技巧,而主要是整个系统的行动方法和
效率,所强调的是以最佳设备和最新技术为后盾的集体行动。美国间谍具有这样的
名声:时有残暴行为;只要认为需要便轰炸平民;颠覆其它国家政权,甚至策划杀
害别国领导人。一个美国间谍总是认为,他是在为整个自由世界和民主服务,而不
仅仅是为了美国的自身利益。
苏联人在实行公开性政策之前认为,情报工作主要是维护他们的政权和确保共
产主义制度生存的工具。一名情报系统的成员算不了什么,他只是一个集体的一分
子,是一个等级森严、控制严密的官僚集团唯命是从的工具。
在以色列情报界,所有这四种模式的影响都可以看到,有意或无意之中,英国、
法国、美国和苏联的经验给1952年以来的摩萨德留下了它们的印记。
摩萨德是一个多种系统的组合体。这些传统是从其它建国时间更长、情报工作
开始得更早的国家学习、借鉴、继承或模仿而来的。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许多杰
出人物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摩萨德创始人是不为很多人所知的罗文·希洛,他是当时负责建立情报组的英
国式贵族之一,他酷爱秘密谋划、外交诡计及大型战略概念。他极力使间谍工作浪
漫化,但也很重视效率。
伊塞·哈雷尔在很大程度上按照苏联模式提高了摩萨德的效率。由于哈雷尔在
俄国出生的经历,也许是在无意之申,以色列情报业沾染了一些俄国色彩,这包括
社会主义、开拓精神、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
梅厄·阿米特则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美国式的情报管理方法,极力发挥人和技
术手段的综合作用。最新式的计算机及其它技术是阿米特情报系统的基本工具。
西蒙·佩雷斯和伊扎克·沙米尔在早期都曾有过法国式情报工作的经历。1956
—1967年,佩雷斯曾经为了一些秘密国防工程而频繁前往巴黎活动;沙米尔当时则
是驻巴黎的一名摩萨德高级特工。他们都继承了迷宫般的法国情报机构的欺骗手法,
并将它们引进到以色列。如今,使眼色的传统习俗已替代了正式允许的官方批准的
形式。
实际上,在摩萨德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以色列人的民族性格。卫星、电子侦听
及其它新时代的发明创造加强了其力量,但“人工情报”始终是以色列依靠的最重
要手段,其人工情报的资源始终是其优势的决定因素。
今天,如同以色列建国初期一样,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被用于一个“犹太谍报”
系统的建设,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人员被投入到了对付阿拉伯恐怖主义的艰难斗争。
而在这些活动中摩萨德正遇到很大困难,这一点是他们早先所没有预料到的。
八、历任局长简介
1 .“情报先生”罗文·希洛。
摩萨德于1951年9 月1 日成立时,罗文·希洛被本—古里安总理任命为该机构
首任局长。
罗文·希洛原名罗文·扎斯兰斯基,190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一个信仰东正教的
犹太居民区,当时的巴勒斯坦还处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在学生时代,他
学习认真、智力超群,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言语不多,但却常常显示出
幽默感。由于在戏剧方面很有天资,似乎决定了他日后将从事情报工作。
加入犹太复国主义地下组织哈加纳后,他化名为罗文·希洛。此名出自于希伯
莱语中“夏利亚”一词,意为“间谍”,而他当时曾多次作为本—古里安的高级特
使,执行过各种秘密任务。在哈加纳中,希洛的突出表现引起了本—古里安及其他
指挥官的注意。他们使他飞黄腾达,他则以赤胆忠心回报提携者。
1931年8 月,21岁的罗文·希洛首次接受了国外任务。犹太办事处让他潜人伊
拉克执行秘密任务。他以教书及兼职记者身份作掩护,花费三年时间,在伊拉克建
立起了一个秘密情报网。
在此期间,希洛曾与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有过密切交往,从中获得了重要启
迪,并且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有忘记过这些山民。以色列建国后,当希洛为情报事业
设计未来构想时,他曾反复强调与中东地区所有非阿拉伯少数民族建立秘密联系的
必要性。
他认为,犹太人可以在阿拉伯世界的外围获得朋友。希洛的“外围哲学”后来
成为以色列情报界一项不变的原则。1934年,希洛回到耶路撒冷后,“哈加纳”交
给他一项新的任务——协助肖尔·阿维格(迈耶罗夫)组建一个专门情报机构,以
保护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长期利益。当时,希洛的公开身份是本—古里安的犹太办
事处与巴勒斯坦英国总督之间的联络官。在此身份的掩护下,希洛与阿维格密切合
作,很快建立起了“沙伊”这一重要情报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文·希洛在敌后为犹太通讯社从事特殊工作。他抓
住纳粹德国是英国人和犹太人共同敌人的机会,设法在英国军队中建立了一个犹太
旅。以色列建国后,该旅成为以色列武装部队的基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沙伊努力营救同胞,虽然成效不大,但是对于希洛及其
部队来说,这次战争却是他们学习和实践情报工作的大好时机。在这些实践中,沙
伊的特工们学会了渗透、侦察、伪装等重要技巧。
二战期间,希洛还广泛结交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朋友。在后来犹太人与阿拉伯人
争夺巴勒斯坦控制权的斗争中,这些朋友曾向犹太人提供了帮助。希洛还不失时机
地与驻耶路撒冷和开罗的英国军事情报官建立起了牢固的关系。
而更为重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揭开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与美国情报部门之
间交往的序幕。
希洛曾与战略情报局的特工们同餐共饮、交流思想。1947年,战略情报局成为
中央情报局的核心。这种联系在战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并最终发展成为美以两国
情报界间的密切合作。希洛在二战期间的表现,不仅反映出他的情报智慧,同时也
证明,他是一位能够从长远和战略性角度看待现代情报工作的杰出人物。
罗文·希洛作为总理的国际和地区战略顾问,实际上一直主管并协调着以色列
整个情报系统的工作,并被视为以色列情报界当然的领袖。然而,希洛出任摩萨德
局长后不久,他的一些弱点和短处很快就暴露出来。1951年,他派往伊拉克的弗兰
克差点送命,紧接着摩萨德在巴格达的间谍网被破获,都说明了他的情报业务经验
不足。而作为其中主要的负责人和协调者,希洛是难辞其咎的。摩萨德驻巴格达间
谍网是他一手创建的,也是他一手毁掉的。
事实证明,希洛属于那种只能充当高级顾问的角色。他的战略眼光独树一帜,
在进行宏观战略规划时显得极富机智和极有条理,并在此领域发挥出了不可否认的
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具体的情报业务,他却并不十分在行。
不久,希洛因在一次车祸中头部受伤,身体状况一直不佳,精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