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萨德秘史-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也呆不下去了。一天,他在外面行走时总发觉有人在后面跟着,而这跟踪者显然
不是考验自己的同胞,他明白自己已经被伊拉克安全人员盯上了。他于是赶紧借助
出租车,来回数个回合,终于甩掉了尾巴,然后找到本—波拉特,向他说明一切缘
由,并要求他给予帮助以逃离伊拉克。但本—波拉特显然以为这是伊拉克安全部门
对自己的一次试探,因此很自然地再次把弗兰克拒之门外。
面临生命危险的弗兰克此时反而镇静下来。他那偷运犹太人的经验再次发挥了
作用。他赶到巴格达一家旅行社故伎重演,收买了其中一名见钱眼开的年轻雇员,
这位雇员很顺利地就按弗兰克的要求给他办理好飞往贝鲁特的机票,同时解决了他
的出境签证。弗兰克必须经过周转才能返回以色列,而周转地如果选择欧洲国家,
将受到伊拉克秘密警察极为严密的监视,所以他选择了阿拉伯国家——黎巴嫩。到
了贝鲁特之后,弗兰克再次换机飞往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到现在为止,他已经比
较安全了,因为土耳其是以色列的邦交之国。于是他找到以色列驻伊斯坦布尔领事
馆,要求他们为自己提供签证。但领事馆的人员对他的“巴林地毯商”的身份发生
了怀疑,而拒绝签发证件。弗兰克实在忍无可忍了。因为这是他目前唯一能证明其
身份的书面材料,如果得不到签发,他将不得不再多费难以预料的时间和精力,还
将面临诸多潜在的危险才能回到国内。就在弗兰克对这次行程中一系列不可思议的
事件反应几近麻木的时候,领事馆终于给这位化名的同胞办理了进入以色列的签证。
弗兰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怀着残存的一点希望和热情乘机回到了他阔别近三个月
的特拉维夫。
但是弗兰克很快发现自己比三个月前离开特拉维夫时更孤独。他感觉自己似乎
已经被人忘记了。他到达卢德机场时没有一个人来接他,而当他于次日前往希洛的
办公室的时候,这位摩萨德局长似乎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存在,因为希洛的秘书告诉
弗兰克,“局长不愿见你。”“局长不愿见你。”——这句话深深地伤了弗兰克的
心,当初正是希洛把他叫到这里来的,而他在几乎是把弗兰克莫名其妙地玩弄了一
通之后竟然不愿再与之相见了,面对这种问题,只能归因于希洛的无能以及不能正
视由于自己的无能而引起的错误。因此,在时隔40年后,弗兰克对自己此次倒霉的
旅行怨气依然如故,认为这些人纯粹是半瓶醋的业余情报官,其组织工作更是混乱
不堪。
二、失陷巴格达
如果说,弗兰克不快的巴格达之行是由于上级的组织不力与不重视造成的,那
么摩萨德的地方谍报网络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实践证明,处于刚刚起步之中的摩
萨德的地方谍报网络同样乱成了一团麻。由于管理不善,以色列驻巴格达间谍网遭
到了厄运。
本—波拉特出生于伊拉克的一个犹太家庭,后来随家迁往巴勒斯坦,并加入了
以色列军队,1948年参加了独立战争。战争后,也就是1949年的秋天,鉴于他在伊
拉克的经历,以色列情报机构派遣他到伊拉克组织犹太人的非法离境。当然,此时
他还只是为阿利亚一B 服务,但摩萨德成立后,他所领导的谍报小组自然就归属到
摩萨德管理了。在伊拉克,为了掩藏自己在以色列的经历,本—波拉特经常变换使
用两个身份和两个假名,而这都是两位已经离开伊拉克的犹太人的。尽管如此,伊
拉克的许多人还是能够认出这位曾经在巴格达生活过十多年的本—波拉特,而这些
人要么根本就不是情报人员——比如说是他以前在伊拉克时就结识的一些朋友,波
拉特当然不会向他们谈论自己的以色列背景,而他们则显然会按照以往的印象同波
拉特打交道;要么是情报人员担情报经验相当业余——也就是说,他们对从事谍报
工作与身份之间的关系认识得非常不够。所以,本—波拉特被识破身份是早晚的事。
而伊拉克秘密警察并非都是傻子,作为以色列的敌对国,伊拉克对以色列的间谍相
当留意。
身份问题仅仅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由于情报界各部门之间相互猜忌和内社,
各分站对于自己的职责的认识含混不清。从情报工作的常识来看,为了安全着想,
各谍报网之间应当实行“分工负责”的原则,或者说“各行其是”。各网络之间可
以在必要的情况下配合工作,但绝不应该一起工作。但不知是本—波拉特根本无视
这一分工原则,还是出于纯粹的缺乏情报知识,他在负责偷运犹太移民时,还一手
掌管着一个主要由犹太人组成的谍报网。这个谍报网的工作方式正是当时最普通的
工作方式:负责收集国外的军事和政治情报,然后汇总到负责人那里,由负责人通
过无线电收发报同总部联络。很明显,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还十分危险,因此,
后来有许多间谍都是单独活动。既然本—波拉特想要一手盖天,把两个谍报组织都
统一到自己旗下,那么,一旦其中一个受到破坏,另一个也自然就危在旦夕了。而
随后的事实证明了这确实如此。
由于打破了“分工负责”原则,集两个情报网于一身的本—波拉特成了一个大
忙人。他经常同手下的特工见面,向他们安排任务,同他们交换信息。除此而外,
他还同手下的人一同过犹太人的传统节日。一同购物,最后发展到得意忘形的地步,
以至于在公共场合用希伯来语进行交谈,开车的时候又肆无忌惮地引吭高歌他们引
为自豪的以色列歌曲。这是一个十分愚蠢的本质性错误,而这种错误对一个职业间
谍来说是不可原谅、不可饶恕的。
伊拉克安全部的情报人员很快就把本—波拉特这个说希伯来语的另类给盯住了,
他们很在意这个大大咧咧、会说两门语言的“伊拉克人‘,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他
们发觉这个人竟然在不同的场合变换着使用两份不同的证件,这让他们大感惊讶。
随后他们又根据本—波拉特的行踪推断出他是某些人员的一个中心,于是,他们决
定采取行动。秘密警察在一个夜幕行将低垂的黄昏逮捕了本—波拉特以及与他有着
密切往来的一些人员,然后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审讯。这就是以色列驻巴格达间谍
网被击破的开始。而此时离弗兰克逃回以色列正好一个月。
作为一个参加过独立战争的军人,本—波拉特具有坚韧的意志。在受审中他一
口咬定自己就是伊拉克人,之所以使用两份不同的证件,完全是出于做买卖的考虑。
本—波拉特这一态度让伊拉克警方无计可施,只好放了他,但随后又逮捕了他,这
样反复了好几次,纯粹是想借此消磨他的意志。波拉特也明白警方的用意。当他被
逮捕又再次被释放后,在移民局一名特工的掩护下狼狈逃回了以色列。但是,受到
审讯的另外一个特工却没有那么幸运。在伊拉克警方的审讯下他抵赖不住,因为他
对外的身份是波斯商人,但他根本就不会说波斯语,于是,在连续追问之下,他把
所有的底细都抖露了出来。警方根据他的招供,顺藤摸瓜,把整个间谍网弄得支离
破碎。最后逮捕的间谍大约有100 人,同时还缴获了数量不菲的武器。1951年11月,
被逮捕的100 多名犹太人中,有20人被判处徒刑,其中有两人被绞死,有一人被判
终身监禁,有四人被指控对美国大使馆新闻中心和一座犹太教堂进行袭击。消息传
到以色列国内,情报界上下一片哗然。
驻外国分站的间谍网被破获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仅是情报来源断绝
的问题,它还使得以色列今后在该国派驻间谍的一系列活动更加困难,而且,以色
列的国际形象,因此大受其损。弗兰克倒霉的巴格达之行和以驻巴间谍网混乱不堪
的组织管理使得摩萨德开始为自己的大意反省,摩萨德局长罗文·希洛是首先应该
为这一系列失败负主要责任的上层人物,由于受到此事的牵连,加上体力精神不济,
他很快就把局长的位置让给了哈雷尔。哈雷尔接任之后实行雷厉风行的改革,使摩
萨德走上了辉煌的谍报生涯。正是由于哈雷尔的努力,摩萨德迈出了傲视同侪的重
要一步。
第六章 “拉冯事件”——最大的败笔
1954年7 月,埃及的几个城市相继发生数起爆炸事件。结果查明,这些恐怖活
动竟系以色列特工所为。而起因就是情报机关阿穆恩局长吉卜林同摩萨德争风吃醋,
结果导致了以色列驻埃及分站的间谍网被破获。非但如此,它还直接造成以色列国
际形象大受影响。它成了以色列谍报史上最为丢脸的一个事件。事实上,它导致一
场灾难:一届政府垮台;最大的政党以色列工党内部分裂;与此事毫无关系的国防
部长拉冯被迫去职——此次事件也因此被称为“拉冯事件”;老人家戴维·本—古
里安也因受不了政客的攻击而退出以色列政界,开始了庶民生活。此后,虽然他再
度出山,但最终还是由于此事件引发的余波而永远退出了政治舞台。
一、亚历山大的爆炸声
故事发生在埃及的亚历山大。
1954年7 月23日,钟声刚刚敲过19时。警官萨基·马纳维上尉正在例行夜间巡
逻,突然听得一声尖叫,只见“里约”电影院的进口处冲出一名青年男子,上衣已
经着火,此人拼命地扑打着。马纳维眼疾手快,一个箭步冲上去,把他按在地上不
停地滚动,直到火苗全部熄灭。
一场虚惊过去了,烧伤看来不严重。这时,一个眼镜盒从那件烧毁一半的上衣
里掉到地上,从里面洒出一些黑色粉末。上尉愣了片刻,然后弯腰嗅了一下——眼
镜盒里有一股磷酸盐的气味。
马纳维猛然想起,几周来一伙纵火犯在埃及各个城市四处肇事,使用的就是磷
酸盐,而这些爆炸事件的共同点,针对的都是英美人的财产。这家“里约”电影院
也是美国人开的!马纳维认为有足够理由拘留审查这个年轻人。
很快查明,这名纵火犯是“犹太复国主义青年组织”的成员。他承认自己参加
一个破坏小组,奉命去“里约”影院放火,没想到火药提前燃烧了。在严刑拷打之
下,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情况——他属于一个以色列特务小组,曾经得到特拉维夫
最高总部关于采取恐怖行动的指令。
二、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
“这是一种狂想,但我们一度相信了这种狂想。”这是曾在埃及囚牢里呆了14
年之久的前间谍罗伯特·达萨在回忆往事时的一段剖自。
罗伯特于1932年来到人世,他是亚历山大一个犹太商人的儿子。
罗伯特在埃及这个阿拉伯国家长大,学的也是阿拉伯语。但是,他从小在亚历
山大犹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