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萨德秘史-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甚至想象过:当自己听到这句话时,或许会高兴得跳了起来,或许会跌坐在
椅子上……
然而,此时此刻,他竟然无动于衷,脑子里一片空白,仿佛已失去了表现感情
的能力。在开罗机场,沃尔夫冈·洛茨与瓦尔特劳德在一名秘密警察的看押下,等
候从卡拉奇飞不定期的汉莎航空公司的班机。这时,新任德国领事巴尔特勒斯博士
又来了。他是担心埃及政府在最后一秒钟又改变主意,而这种情况在他短暂任期内
已多次发生。
突然,领事压低嗓门告诉洛茨,在他们被释放的背后实际上有一笔特殊的交易。
原来,“六天战争”之后,以色列政府表示:在埃及人没有释放在押的10名以色列
人(其中包括洛茨和瓦尔特劳德)之前,拒绝释放包括9 名埃及将军在内的5000名
埃及战俘。洛茨听后大吃一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竟有如此之高的身价,但领事先
生却保证这是事实。
事实也正是如此。“六天战争”结束后,当以色列开始同埃及进行交换俘虏问
题谈判时,摩萨德局长梅厄·阿米特坚持要将洛茨夫妇列人被交换俘虏之列。自从
科恩被叙利亚人绞死之后,阿米特就一直为未能营救这位“间谍王子”而感到自责
和沮丧。但是,以色列政界领导人却不愿公开承认洛茨是以色列间谍,直到阿米特
以辞职相威胁,艾希科尔总理才被迫做出让步,这才使得洛茨夫妇得以逃出囹圄。
回到以色列后,洛茨夫妇在特拉维夫附近的一个乡村里定居下来,洛茨的妻子
瓦尔特劳德取得了以色列国籍。他们在那里过着幸福、舒适和安静的生活。但是到
了后来,洛茨夫妇为在以色列的生活感到厌倦,因而移居西德,并尝试做一个商人。
与其间谍生涯不同,在这个陌生的领域洛茨并没有取得成功。失望之余,他举家迁
往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从此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回忆在埃及的那些紧张、冒险的
岁月自然成为了他们闲暇的消遣。
第五章 失陷巴格达——谍报网被破获
摩萨德是在以色列情报界的一片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当摩萨德在经历了50年
的辉煌发展并在全球情报机关中建立起神秘莫测、无所不能的神话,在国内被人们
奉为王子与公主之后,很少有人愿意来回顾——更不用说接受——摩萨德这一卑贱
的出生以及当初以色列情报界由于种种混乱而引发的丑闻。由于情报界分工不明、
效率低下,在经历了一场反叛危机与危机后的改组后,情报界的巨头,摩萨德的首
任局长仍把精力主要集中于内部的整顿与改革,以使其更符合当时周边局势的需要。
由于这层原因,以色列的对外谍报组织网络被暂时忽略了——至少是没有受到足够
的重视,以至于摩萨德驻伊拉克分站的谍报网被破获了,而这个失误从反面证明了
进行谍报活动必须全力以赴这一真理。谍报网的被破获是一场非常尴尬的事件,摩
萨德从一起步就跌了一跤,这让当时情报界所有的人都感到震惊。
一、弗兰克的经历:摩萨德组织的首次行动
弗兰克在伊拉克不愉快的经历被谍报史家看作是摩萨德组织的首次行动。雅科
夫·弗兰克生于1921年,在巴勒斯坦,他加入了当时的犹太军事组织哈加纳,并成
为其中最富有热情与活力的一员,同其他犹太人一样,他愿意把青春奉献给先祖生
活过的乐园,希望能够为第三圣殿——以色列国——的建立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由于过分活跃,他受到当时驻巴勒斯坦的英国人的追捕。组织因此派遣他到美国纽
约去负责那里的移民事务,实际上就是在阿利亚一B 的统辖下工作。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他加入了美国国籍,并参加了美国军队,跟随部队在太平洋地区与日本人
战斗。1944年10月,弗兰克在菲律宾的一次战役中负了重伤,他伤未好,战争随即
结束。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他回到了巴勒斯坦,由于身体还未完全康复,他没
有能来得及参加独立战争初期阶段的战斗,但是在战争后期他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
独立战争后,他退出了军队,并开始尝试经商,由于精明能干,善于分析与判断,
他很快就成为特拉维夫一家生产弹簧的工厂的一名经理。
正当弗兰克致力于商业活动准备在买与卖上施展自己的才华的时候,就在1951
年,即将成为摩萨德首任局长的罗文·希洛找到了他。当时,弗兰克正在自己的办
公室办公,两名面带神秘的男子要求与他见面,并告诉他,“罗文·希洛想跟你谈
谈。”对弗兰克来说,罗文·希洛是一位自己仰慕已久的传奇间谍。“哈加纳”的
谍报组织“沙伊”就是他建立的,因此,弗兰克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这次约见。这
是一次秘密的见面,弗兰克坐着两位男子的车来到“柯雅”——位于特拉维夫商业
区东端的自成一个小街区的国防部大院,然后跟着他们走进一栋没有任何标记的大
楼,最后,顺着楼梯向上走,终于来到了希洛的私人办公室。
希洛告诉弗兰克,从现在起,他再次成为一名军人,这次的任务不是进行战斗,
而是从事谋报工作。“我想让你去伊拉克,我们那位驻巴格达的特工的任期行将结
束,我们想让你去接管那里的情报站。”弗兰克没作犹豫便答应了,但要求说自己
要拥有充分的权力,并就一些具体事务作了询问,希洛告诉他,“你将负责那里的
犹太移民和情报搜集工作。”当时,犹太移民工作是由阿利亚—B 负责的,情报收
集由对外情报机构负责,弗兰克对希洛这种把两个工作混在一起的作法感到不解,
但是希洛告诉他不要担心,一切都在协调之中。
随后,弗兰克又应邀与当时的外交部长摩西·夏里特进行了交谈。这位外交部
长对弗兰克此行十分关注,他强调巴格达行动的重要性,并向他保证:以色列国是
他的坚强后盾。
然而,很快就证明一切政治性的承诺都是虚妄不实的。
就在与希洛谈话结束的三个星期之后,弗兰克就持着姓名为“伊拉克·斯坦”
的以色列护照,由特拉维夫飞往德黑兰,他的巴格达之行开始了。耐人寻味的是,
当时摩萨德还有7 个星期才成立,而弗兰克回来后摩萨德又已经成立了,由于他此
行是由即将担任摩萨德首任局长的希洛亲点的,而且任务也包括刺探海外情报,因
此,人们一致把弗兰克的巴格达之行作为摩萨德组织的首次活动,尽管当时不论是
希洛还是弗兰克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弗兰克此行非常不成功,非常不愉快,以至于时隔40年后
他还耿耿于怀。
在德黑兰,弗兰克受到了阿利亚—B 德黑兰分站站长蔡恩·科恩的迎接,他希
望从蔡恩·科恩那里得知自己的服务对象,但蔡恩告诉他,“我不知道,我一点也
不知道,我觉得特拉维夫正忙于其它什么事情。”弗兰克的兴奋感受到了初次挫折。
根据希洛的允诺,他到达德黑兰后,将会有特工来帮助他进入巴格达,但现在看来,
即便是蔡恩也无假顾及自己。弗兰克不得不在德黑兰又呆了两个多月,最后,蔡恩
跟他弄了一张新的假护照,准备帮助他抵达目的地。但是,或许是出于粗心,或许
是根本就不具有谍报常识,蔡恩为弗兰克办理的这张机关报的假护照与弗兰克本人
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以至于根本就不具有掩护身份的作用。比如,弗兰克面部特
征像欧洲人而不像阿拉伯人,但新的假护照却写着他是一位典型的阿人;弗兰克的
英语非常好,当然也能说阿拉伯语,但带有明显的巴勒斯坦口音,把他装扮成加拿
大商人显然更合适,但假护照却说这是一位巴林地毯商人。在这种情况下,弗兰克
对自己的工作前景充满了悲观与失望。弗兰克开始考虑是回到以色列还是继续执行
任务,就前者说,他没有任何欠疚感,是组织上的混乱与失误使得他处于这样一种
进退两难、无处诉苦的境地,就后者说,他将面临极大的危险,但是最后,弗兰克
内心的爱国主义思想占了上风,于是决定继续前往巴格达。为此,弗兰克首先烧毁
了身上所有能说明他与以色列有关的证件、物品,然后告别蔡恩,只身前往巴格达。
要由伊朗进入伊拉克弗兰克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顺利地通过边境线。因为
沿边境线有许多警察检查站,而使用新的假护照显然把握不大,一不小心即会漏马
脚,十分危险。但弗兰克毕竟做过一段时间的偷运犹太移民的工作,这使得他对付
边镜检查站游刃有余。他很快就结识了一位巴格达商人,然后塞给他一大笔美元,
作为交换条件,这位往来于两伊的商人负责把弗兰克藏在他的货物中把他运往巴格
达。这是大约1951年4 月下旬的事,希洛似乎已经把弗兰克忘掉了。
根据希洛对弗兰克的承诺,希洛将给巴格达的分站发一份密电,以通报弗兰克
的到来,这样,巴格达站会作好准备,可新任特工弗兰克抵达后,发觉自己完全就
是一个局外人。
弗兰克按计划来到了一个犹太家庭的门口,在这里,他将与同事取得联络,然
而,让他吃惊的是这家人根本就不了解他,把他完全当成一个陌生人——甚至为伊
克拉警察工作的特务——来对待。碰巧的是,当时阿利亚—B 驻巴格达负责人本—
波拉特也在这家作客,希洛在总部跟弗兰克提起的“任期将满的特工”就是指这个
人,也就是说,弗兰克此行任务就是接管本—波拉特领导的这个分站。但本—波拉
特显然对此事一无所知,或者说,特拉维夫的总部根本就没有通知他相关事宜,所
以,他对弗兰克的出现充满了惊讶与怀疑,而对弗兰克提出的接管要求更是倍感困
惑,他明确地告诉弗兰克,自己的秘密工作非常重要,现在一切事情在他领导下都
很正常而且顺利,不论是他手下的特工还是了解这些工作的当地犹太社会的领导人
都不会同意这一权力交接与变更的。
得不到认可与信任的弗兰克至此对整个行程与任务已经丧失了热情并自内心产
生出极度的厌烦之情。就他现在所面临的情况来说,稍微理智一点考虑,他应该选
择时机返回以色列。因为他的这些同事拒绝给他提供一个安全的栖身之所,而倘若
他去住旅馆或饭店,必须向警方登记自己的护照,这无异于自投罗网,具有极大的
风险;住处问题仅仅是一方面,由于得不到任何权力,也收不到任何命令,他在巴
格达简直无事可做。但是,爱国主义情感又一次支配了弗兰克。他决定坚持到底,
继续留在巴格达,尽力去完成希洛交给他的任务,除非是生命确实面临了危险,他
才会考虑撤走。
弗兰克就这样心情郁闷地住进了巴格达的塞米斯大饭店。但他很快就发觉自己
再也呆不下去了。一天,他在外面行走时总发觉有人在后面跟着,而这跟踪者显然
不是考验自己的同胞,他明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