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1-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集-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彭永捷教授将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界定为“文化奥运”,并提出从“文化奥运”的角度来理解人文奥运,即内在地包含着把“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主义”理解为文化、文明的一个优秀成果。因此,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是起源于西方的奥林匹克文化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之间的交流盛会。因而,奥林匹克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即是以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等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奥林匹克文化的弘扬、传播和发展。
不可否认,我们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这并不能成为拒绝这一文化的理由。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讲话中指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动力。”各种文明“应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因此,奥林匹克教育既是我们丰富和发展自己先进文化内容的过程,也是以自己的方式为世界文化作贡献的过程。
《奥林匹克优秀论文集》 第二部分教育背景的特殊性
(二)教育背景的特殊性
奥林匹克教育的特殊性还体现在这种教育是在北京筹办、举办2008年奥运会这一特殊背景下进行的。
彭永捷教授在他主编的《人文奥运探索》一书中,对人文奥运作出了这样的界定:“人文奥运是指,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借鉴融合的盛会,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丰富和相互发展的盛会,是东西方人文思想与和谐精神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生活的充分贯彻和深刻体现的盛会,是‘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和谐、和爱’的和谐统一盛会。”
《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中对人文奥运作了如下论述: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参与奥运、得益奥运”,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广泛参与”的特点。
北京奥申委已向国际奥委会提供了面向全世界和全中国传播奥林匹克主义、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计划。不仅如此,北京奥组委在为把人文奥运理念化为实践而专门制订的《文化环境建设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并对奥林匹克教育和传播做了部署,指出在未来六年,要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推动奥林匹克精神的本土化。
可见,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使奥林匹克文化得到弘扬、传播和发展,是实施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理念”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一战略的成败。
(三)教育主体与主旨的特殊性
奥林匹克教育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教育的主体是青年,而主旨则是主要通过体育教育这一方式来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奥林匹克的精髓是教育,教育的主体是青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先生复兴奥运会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从而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教育青年,促进青年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这一思想出发,顾拜旦的基本目的不是用奥林匹克运动去推行竞技运动,而是要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进而把教育纳入人类文化和生活过程之中。
《奥林匹克宪章》开宗明义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的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可见,奥林匹克教育是沿着个体—社会、微观—宏观的逻辑顺序展开的,通过体育教育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扩展到全社会,进而实现建立美好世界的目标。
《奥林匹克优秀论文集》 第二部分奥林匹克教育中的优势
二、高校在奥林匹克教育中的优势
高校所承担的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等重要使命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具备进行奥林匹克教育这一特殊教育的优势。
(一)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培养人才等重要使命在现代社会,高校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弘扬、传播先进文化、创新知识是高校的责任。奥林匹克文化是世界先进文化在体育领域的反映,面对奥林匹克这一人类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任何一个高校都不会熟视无睹。利用各种形式积极主动地加以弘扬、传播和发展,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同时“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是新时期的教育任务,我国的各项教育改革无不为完成此任务服务。因此,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既是实施人文奥运战略的要求,也是大学完成其各种教育使命的需要,二者并行不悖。
(二)高校具有奥林匹克教育的经验
在中国,较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首先在体育院校中开展。1993年,我国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全面系统的《奥林匹克运动》教材,并在全国各体育院校中开设了相关课程,广泛深入地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称其为创举。1999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系统开设了奥林匹克学课程,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奥林匹克教育。2001年开始,许多地方编写的大学《体育与健康》教材中都增加了奥林匹克教育的内容。在北京体育大学等体育院校中,奥林匹克运动是本科生的必修课,培养专门从事奥林匹克研究的博士和硕士生的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中国各体育院校的奥林匹克教育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三)北京高校具有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优势
北京高校林立,大学生众多,其年龄特点与文化素质高的优势,使其将不仅成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受益者,而且会成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倡导者、组织者、创新者。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正在以极大的热情迎接和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可以预见,到2008年,我们在欣喜地看见来自各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走上奥运会领奖台的同时,也会看见他们身着志愿服忙碌的身影;在听见他们作为拉拉队的激动呐喊的同时,也会听见他们在奥运会科学大会上的精彩答辩。这也正是奥林匹克教育的宗旨所在。
高校在完成其所承担的重要使命过程中所积累的传承和创新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培养人才以及奥林匹克教育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与来自大学生的有力支持,使其占尽奥林匹克教育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优势,使其有能力有信心也有责任在这一特殊教育中发挥特殊作用。
《奥林匹克优秀论文集》 第二部分奥林匹克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三、高校在奥林匹克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人文奥运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新北京、新奥运”的主要内容与主要目标,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目标是相一致的。以知识的保存、传授、传播、应用和创新为己任的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投身到奥林匹克教育中去,为实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战略服务。
(一)高校应站在奥林匹克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活动中的前列,成为奥林匹克教育的积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大学生是青年人中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组成部分,体育运动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而奥林匹克运动恰恰是当代世界体育运动的主流与核心。“体育运动属于世界青年,青年世界拥有体育运动”这一命题告诉我们,奥林匹克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我们实施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从而弘扬和传播先进文化,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机遇。高校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积极地引入这样一种文化形态和精神文明的类型。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弘扬、传播和平、友谊、团结的奥林匹克理想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奥林匹克精神。
我们相信,各种形式的奥林匹克教育将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追求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从而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塑造爱国自强、开放自信、热忱友好、奋发向上的时代品格,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成为美好世界的创造者。使大学生成为奥林匹克文化的受益者、传播者和创新者,极大地推进奥林匹克文化在高等学校的传播与发展,更好地发挥奥林匹克运动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这将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最好实践,也为中国和世界留下巨大文化遗产。
(二)高校应成为奥林匹克教育的丰富者和发展者
大学的责任不仅是培养人才、传承学术,更重要地承担着对文化的创新、创造人类文明的使命。因此,高校在进行以弘扬和传播奥林匹克文化为主题的奥林匹克教育的同时,更应承担起丰富和发展奥林匹克教育从而丰富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的重任。
目前,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兴奋剂滥用等危及奥林匹克理想的问题。不仅如此,国际奥林匹克教育中存在着以发达国家的教育形式为主,以发达国家对体育教育意义的判断为主流价值取向的倾向,即教育的单一化倾向,这影响了奥林匹克教育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奥林匹克教育的全球化决不应仅仅是西方体育教育的价值观和教育形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推动奥林匹克教育全球化进程的,不应仅仅是西方一个中心,而应是奥林匹克大家庭中众多主体的共同作用。只有吸收和融合各民族不同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奥林匹克教育更具世界性。这些问题无法仅靠一种文化解决,它需要从其他文化形态,特别是东方文化中寻求有益的成分。在这方面,中国理应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我国,较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早已在体育院校中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一定特色。随着奥林匹克教育的展开与奥运会的进行,大学生不仅将成为其受益者,更会成为它的发展者。中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体育传统,有着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有着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执政党,理应对奥林匹克作出更多的贡献。中国传统体育观念中,就非常重视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讲究“神形合一”、“天人合一”,这与奥运宗旨非常接近,并被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接受。即使对于外来的体育,经过长期的拼搏和钻研,中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