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1-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集-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
2003年9月26日~27日,“北京2008首届奥林匹克文化节”期间,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研讨会”。这一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会议,共收到来自北京各区县和高校论文150篇。这一方面显示了奥林匹克运动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展现了首都教育战线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以奥运为契机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提高青少年素质的深切关注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会议组织者本着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经编委会讨论,遴选出部分具有一定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论文,结集出版。
顾拜旦创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初衷就是通过体育运动教育人们,树立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人们早已认识到: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精神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其崇高目标。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三大理念”中的人文奥运理念,进一步昭示了教育与奥运精神的必然联系。人文奥运就是要将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举办奥运会的根本目的,通过文化和教育方式,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参与奥运、得益奥运”、“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广泛参与”的特点。
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近20年来的奥林匹克运动实践证明,举办奥运会将给举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带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方面的深远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给首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诸多发展机遇。
目前,首都面临着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全新课题,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深入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显得更为重要。随着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围绕奥林匹克教育的教育思想、课程、教材、教师培训、教育管理、科学研究等改革初见端倪,标志着北京市的教育发展与改革开始步入具有奥林匹克教育特色的新时期。
本书的出版,是首都教育系统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相信这部论文集不仅可以展示首都教育系统奥林匹克研究的成果和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将对未来几年的北京奥运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希望首都教育战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探索奥林匹克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断丰富奥林匹克教育的理论内涵和创新奥林匹克教育经验,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教育系统应有的贡献。
2006年1月
专家演讲
《奥林匹克优秀论文集》 第一部分体育与教育的本质联系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奥林匹克教育李颖川
奥林匹克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奥林匹克宪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的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独特性不仅仅在于它体现了竞技运动的力量,而且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对于人们的行为意识、伦理道德、心理情感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征服力。发展到21世纪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有了更加明确的内容,那就是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促进全人类的和谐相处;以公平竞争的精神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借四年一次的相聚促进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一、奥林匹克运动最重要的功能是教育
(一)体育与教育的本质联系
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自顾拜旦恢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就认为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是通过体育来进行教育。在顾拜旦看来,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只是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廉价的壮观场面,更重要的是为了教育人。从这一思想出发,他复兴奥运会的根本目的不是以奥林匹克运动推行竞技运动,而是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把体育纳入一般教育,进而把一般教育纳入人类文化和生活过程之中。教育一直是奥林匹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始终驱动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竭力追求的是一个努力使人和整个世界趋向完善的崇高理想。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展现人性的载体,为人们创造了自由、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这种环境和氛围的价值取向就是对世人实施博大的教育。
奥林匹克始终把教育作为己任,并将永远追寻这一理想。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在其任职宣言中表述的那样:奥林匹克运动独有的力量在于它在一代代年轻人中间传播一个梦想,奥林匹克冠军对他们产生无穷的榜样力量,参加奥运会的梦想把青年们引导到体育世界,而体育作为一个教育工具将使他们获益良多,体育有利于他们身体和心灵的发展,体育还让他们证明自己,并获得快乐、骄傲和健康,国际奥委会的职责就是“让这个梦想永存”!
《奥林匹克优秀论文集》 第一部分奥林匹克教育的特征
(二)奥林匹克教育的特征
1。身体教育与精神教育相统一
奥林匹克主义不仅把身体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同时更强调精神的教育,并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奥林匹克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最重要的特征。当代奥林匹克教育的目的,是使青少年从中不仅得到发达的肌肉、匀称的肢体和机敏的头脑,还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奥林匹克运动借助广泛的传播手段和其特有的活动方式,不仅促进人们增强体质,还能发展人的意志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各种精神力量,使人的身心协调发展。奥林匹克运动自身所具有的这种普遍的人性特征及其特有的身心调节功能,使其已成为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为全人类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形式。纵观奥林匹克运动百年沧桑,奥林匹克运动这种身心和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征始终贯穿于奥运历史,在不断汲取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精深、生机勃勃。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在当代社会中对人们进行身体教育和精神教育的重要手段。
2。通过开展体育运动进行教育
教育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与传统的学校教育形式不同,奥林匹克运动并没有更多的学校、课堂、教师及教材,也不颁发各类学历文凭。奥林匹克作为一所全世界最大的“学校”,主要通过在社会上开展体育运动来实现对人的教育功能,因而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教育。奥林匹克主义作为一种超越体育和竞技运动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完善和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和运动,它赋予了体育伟大、深刻、崇高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体育运动,开展体育交流来传播其哲学理念,使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实践中感悟和接受教育,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的建立,体育运动对培养人的竞争意识,扩展人的视野,丰富人的情感生活,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曾明确指出:“竞技运动是一种身体训练,在以全身心为非物质目标进行的努力奋斗中,人就从其运动性的基础上得到升华”。奥林匹克运动正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来实现其教育功能的,在实践中,奥林匹克运动特别重视从体育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发挥榜样的作用进行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而这种教育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很强的实用价值。
《奥林匹克优秀论文集》 第一部分我国奥林匹克教育的现状
二、我国奥林匹克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现状
奥林匹克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中小学学生,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截至2002年,我国有169亿中小学生在866万所中小学学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为止,他们每周要上2至3节体育课,接受体育教育。除了体育课以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代表队训练以及模拟奥运会竞赛形式的学校运动会都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在学校体育中,除了传授体育技能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向学生传授奥林匹克知识。1993年,为小学生编写的《奥林匹克故事》和为中学生编写的《奥林匹克知识》正式出版,为渴求奥林匹克知识的青少年提供了读本。另外,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也开辟专门栏目介绍奥林匹克运动的有关知识,借助中国两次申办奥运会的有利时机,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及更加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奥林匹克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我国广大青少年思想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二)我国体育院校的奥林匹克教育
1993年,我国出版了第一本系统的《奥林匹克运动》教材,萨马兰奇先生亲自为该书作序,并来京参加该书首发式。各体育学院先后开设了奥林匹克运动课程。1999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系统编写出版了《奥林匹克学》,并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了奥林匹克学课程。
随着我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与,我国奥林匹克研究也向更高层次发展。奥林匹克研究项目数量增加,且质量不断提高。1989年,奥林匹克出版社在京成立。《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百科全书》等大批奥林匹克方面的书籍出版,这些出版工作有利于我国奥林匹克宣传和教育更加深入和普及。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北京体育大学开始招收从事奥林匹克研究的硕士研究生。1994年,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以后,多所大学相继成立奥林匹克研究机构,积极投身奥林匹克研究。我院在2002年制定了《首都体育学院奥运行动计划》,拟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成立首都体育学院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旨在通过组织开展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奥林匹克精神的宣传等活动,组织人文奥运国际、国内论坛等方式,宣传奥林匹克文化,同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2002年1月28日,由悉尼科技大学、英世企有限公司、北京市体育局和首都体育学院联手打造的“北京——悉尼高级体育管理人才培训中心”在北京成立,该中心旨在为2008年奥运会培养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