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 >

第8章

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第8章

小说: 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觉得很有意思:在中国这个走后门现象严重的国家,如果某国家领导人的子女以“名人”的方式录取到某名牌大学,恐怕会引起轩然大波。但是,在美国这个走后门不算非常盛行的社会,国家领导人的子女可以堂而皇之地戴着“名人”的桂冠进入名牌大学。    
    看起来,这很像是西方文化的“决斗”,而不似东方文化的“暗杀”。    
    要钱赞助才能录取的,大大方方、明明白白地进行“竞标”。包括总统、副总统的孩子进学校,你说是后门也好,不是后门也罢,有明文规定,是照章办事。合不合理?可以争论,但是有一条,要“合法”。如果你要反对,不要仅仅反对走后门的现象,而要反对那些把走后门规定为合法的条文。换言之,牢骚只能是牢骚,要杜绝这类后门,只有想办法去掉这些使走后门合法存在的条文。    
    许多有关系的人,都喜欢请参议员、众议员、学校托管会成员,这员那员的给自己写推荐信,有没有效,只有天知道。安德鲁•;艾伦先生讲述了他的一个学生的动人故事。    
    他的学生负责学校的废物回收工作。因为这项工作的需要,从高二年级开始,她就与校长、副校长有所接触,并且与一位清洁工一道具体执行废物回收的工作。到了高四年级,这项工作进行得很成功。在这16个月中,她频繁地与校长、副校长及清洁工接触。由于关系很亲近,到了圣诞节,她就给这三个人都送圣诞礼物。申请大学时,她需要从这三个人中选一人给她写推荐信。许多读者一定以为她不是选校长就是选副校长,因为是要这类一言九鼎的人物帮她写推荐信。但她出人意料地选了那位老清洁工写推荐信。那位老清洁工是个墨西哥人,没有文化,连英语也不太会说。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那位老清洁工的推荐信非常糟糕,语法不通,有些句子还词不达意。但清洁工的推荐信告诉人们:这个女生很关心他和他的一家,总是很尊重他,和他一起商量怎么做好学校废物回收的工作,使他觉得自己也很重要——能尽心尽力地参与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活动……    
    据说,这封推荐信感动了每一个读过这封信的招生办的人,有人甚至含着泪读完这封文法不太通但朴质无华的推荐信。    
    这个女生的SAT只有1320分,这个分数根本达不到“常春藤联盟”学校的要求。但是,就因为这封特殊的推荐信,她被三家“常春藤联盟”学校录取了。    
    这个故事确实很动人,但我不知道这个女孩是不是墨西哥族裔,如果是的话,SAT1320分,完全达到“常春藤联盟”学校的录取线,推荐信不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不管她是不是《平权措施》保护的少数民族,从策略的角度看,这个险招确实“邪乎”得独具匠心。在高中生的眼里,高中的校长、副校长高不可攀,但在大学招生官员的眼里,写推荐信的高中校长或副校长何止成千上万,不过一般人罢了,而写推荐信的清洁工,恐怕是百年不遇,因此才有异峰突起、奇兵乍现的效果。这个女孩敢于舍弃校长,去选一位清洁工给自己写推荐信,光是这份胆识和气魄,就足以让名牌大学怦然心动了。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招生办里的秘密

    我们再回到“美国高校招生有没有走后门现象”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除了要了解“推荐系统”外,还必须了解美国高校是怎么审核、筛选申请材料的。    
    我具体介绍一种许多大学都采用的最典型的审核、筛选申请材料的方式。例如,2003年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告》的大学排行榜上一下子从“老八”窜升到“老五”的杜克大学据说也使用这种方式。    
    具体说来,如果某大学当年共有15000个申请者,那么,该大学将收到至少10万件邮寄来的申请材料。15000个申请者,怎么会有至少10万件申请材料呢?这是因为,每一个申请者需要分别提交几个部分的申请材料。虽然各学校设计的申请表格各式各样,但基本的内容和形式差别不是太大。关于申请表格,我将作专章介绍;下面只简略地提及一般的内容和形式:    
    1。 申请表的第一部分,一般包括申请者的基本情况:姓名、出生日、社会安全号、住址、父母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等等。    
    2。 申请表的第二部分,往往包括申请者的兴趣、爱好、社会活动、学术活动、课外活动、打工情况、获奖情况……有的学校还有一连串的小问题(有人也称为小作文),一般每个问题都限制在300到500字之间,问的都是一些不痛不痒、不得不答但又很难出彩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申请该大学?对什么学术项目感兴趣?    
    3。 作文。    
    4。 申请表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一般由学校的学生顾问填写,包括所修的课程、课程的等级、平均分、排名、学生顾问的评价……    
    5。 高中的成绩单。当年的2月中旬,还要寄出该学生高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成绩单,到7月上旬再寄出毕业时的成绩单。    
    6。 推荐信。好的大学要求至少有两封推荐信,也有的大学不要求有推荐信。    
    7。 面试的报告。    
    8。 各种补充材料。如获奖证书、发表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等。    
    9。 SATⅠ或ACT、SATⅡ单项考试等“高考”的成绩。国际学生需要提供“托福”成绩,有些学校对国际学生也要求SAT成绩。    
    看看上面列出的申请材料,就可理解如果有15000个申请者,至少要处理10万件邮寄的申请材料的原因。    
    把这些所有邮寄来的申请材料拆封、归类、分档,约需两周的时间。然后,即可开始阅读、审核、筛选申请材料的工作:    
    第一个步骤:由20来个“第一读者”将所有的申请材料读一遍,并写上自己的审核意见。据说,杜克大学(或其他采取这种审核方式的大学)的“第一读者”一般包括退休的招生办人员、本校的教职工、有招生经验的校友、在读的研究生等各方面的“临时专业人员”。    
    第二个步骤:每一个招生办的专职审读人员都按地区划分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即所谓的“区域官员”。每一个“区域官员”负责阅读、审核、筛选所有本区域的申请者的材料,并写出审核意见。这样,加上“第一读者”,每一个申请者的材料就保证至少经过两个人的阅读、审核和筛选,避免个人的成见或偏见可能造成的潜在的误选。由于“第一读者”是临时抽调的,他们读的材料又可能是随机抽取的,这就使某些想走后门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捧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的困难。    
    第三个步骤:从这些申请材料中选出5%~8%的最佳候选人,交给招生院长最后定夺。通常来说,如果两个审核者都在申请材料上用绿色的笔签署了“录取”的强烈推荐意见,一般就能通过院长的审核。当然,也有少部分院长可能会保留自己的意见,拿到筛选委员会去讨论。在这个阶段,似乎比较容易走后门,因为把关的人不是太多。但是,对15000人中的5%~8%的佼佼者,审核者只要有比白痴高一丁点儿的智商,就能一眼认出个八九不离十,要在这个阶段走后门并不容易。再说,如果申请者本人的条件很好,没有必要走后门;假若欲走后门的申请者的条件很差,有谁愿意冒这个“天下之大不韪”去院长面前充当“白痴”的角色?除非这人真是白痴一个,连后门都不会走。    
    第四个步骤:把25%~30%的最弱的申请者剔出来,作为落选者,交给副院长最后审定。这些被拒者,必须是两个审核者都用红笔签署“拒收”的申请者,只要其中有一个审核者有不同意见——不同意立即拒之门外,就必须通过第五个步骤——交由筛选委员会讨论。在两个审核者意见一致的情况下,只要副院长也用红色的笔签署了“拒收”意见,这些申请者就被打入“死牢”,可以说几乎完全没有了“翻案”的机会。    
    第五个步骤:除了5%~8%那一部分绝对录取的申请者和25%~30%那一部分绝对不能录取的申请者,剩下的全部拿到筛选委员会去讨论。筛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因校而异。有的大学由各学院的教授、招生办的资深官员组成;有的除了教授和招生办的人员以外,还加上学生代表;有的由招生办的资深官员组成。据说,莱斯大学的学生委员会也参与筛选工作,杜克大学理工学院的教师也都参与筛选理工专业的申请者的工作。为了避嫌,各个“区域官员”一般不参加筛选委员会。当然,不管筛选委员会由什么人员组成,其成员一定是单数,以便在出现争议时,进行票决。    
    第六个步骤:筛选委员会的成员围桌而坐,逐个讨论这部分最有争议也是人数最多的申请者。主要是讨论第一和第二审核人员的评审意见,如果出现争议,再参阅原始的申请材料。这是整个招生工作中最困难、最复杂、最细致、最微妙、最有挑战性、工作量最大的一个重点步骤。    
    这个时候也是走后门者动脑筋的最佳阶段。    
    我跟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院长说:“那些闪闪发光的玉,谁都有眼力看出来。但是,所谓‘玉石玉石’,有些美玉是夹杂在顽石中的璞玉,需要招生人员在这个步骤中挑出来。漏掉一个有培养潜质的孩子,比选了一个平庸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更大。选了一个庸才,不过浪费了十来万美元;漏掉一个人才,也可能是人类的一大损失。”    
    有些大学明确表示:不要那些能做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要寻找那些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不要那些四平八稳的学生,要寻找那些有特点、有特长的学生。    
    据说,杜克大学的筛选委员会对这个阶段的工作都非常慎重,只要有一个委员认为某个申请者值得详细讨论,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就会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去发掘申请者的潜能:该申请者曾经给他(她)的高中和社区造成了什么影响?他(她)将会给大学带来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出现在教室、球场、校园、社区……也就是说,这个学生能够给校园带来什么?本大学的特长和有利条件又能给这个学生带来什么?    
    还有一种方式也值得介绍。    
    第一个步骤:先由“区域官员”去“阅读”各自管辖区域的申请者的材料。这一个步骤的主要工作不是去挑选好的,而是去“过滤”差的——把25%~30%的最差的申请者“过滤”出来。    
    第二个步骤:把剩下的70%~75%的申请材料交给第二层审核者,进行全国性的综合审核。这些“二传手”再筛选掉20%~25%的不合格申请者;然后,把剩下的约55%的申请材料交给招生办的资深官员。    
    第三个步骤:由这些资深的招生办官员再筛选、过滤掉约10%的“漏网”的不合格申请者。    
    第四个步骤:由最高级别的审核委员会对剩下的40%~45%的“幸存者”进行逐个讨论、互相对比、严格审核、认真筛选。    
    不管这个委员会的名字叫“招生”也好、“审核”也罢,它的组成人员、工作方式、审核机制,与上面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