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 >

第6章

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第6章

小说: 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是一种进步,是对“认分不认人”的传统高招方式和高考选 材标准的改良。什么时候,复旦能够把“申请资格测试→提交申请材料→教授面试”变成“高考成绩+申请材料(包括高中三年的成绩和综合素质)+教授面试”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考改革,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革命”。当然,这个新“三合一”的各部分的考量比重,可以逐步变化,直到各部分的比例足以影响和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学什么,考什么”vs。“考什么,学什么”

    我同在中国身经百“颤”的留学生们讨论过中美考试比较的问题。他们基本的感觉是,尽管有语言问题和文化障碍,但比起中国学校的考试,美国学校的考试虽然很多但不算太难。    
    为什么呢?    
    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国内的考试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有人说国内的考试考很多无实际意义的东西,有人说国内的考试是考老师的讲义和课堂笔记,还有人说国内的考试无从准备……    
    大家的议论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经过研究和分析比较,我总结了自己的看法,也基本获得留学生们的同意。    
    这里有一个考试为教学服务还是教学为考试服务的问题。    
    美国学校的情况是学什么,考什么。课程在先,考试在后。教学是主动的,学生也是主动的;教学引领着考试,考试是被动的,考试自始至终为教学服务。你只要学会了该学的东西,考试就掌握在你手上。    
    国内学校的状况是考什么,学什么。考试在先,课程在后。教学是被动的,学生也是被动的;考试引领着教学,教学服从于考试。要命的是,中考、高考要考些什么都无从知道,于是,负责“学什么”的教学自始至终忙忙碌碌地围着虚拟的考试转……这样一来,学生能不累吗?考试能不难吗?    
    当教育变成教学生怎样应付考试时,它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我写这一章时,正好是2003年中国高考的第一天。有朋友的孩子参加高考,我去电话慰问。据说,今年的作文题有些“怪”——超出许多猜题高手的预料。朋友无可奈何地说:“孩子在复习时,练笔练了无数题目,就是没练过什么感知和认知的题。学校的老师都没押中题。作文题没押中,数学题也没押中。孩子能考成什么样,只能看他自己的运气了……”    
    放下电话,我心里不住地想着朋友提到的两个词“押题”和“练笔”。这两个词把中国的高考和教学的关系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高考要考什么无人知道,于是,学校就“押题”,于是,学生就根据老师的“押题”去“练笔”。本来,考什么学什么就已经违背教育规律,这样一来,连学什么都抓瞎了,全都得看“押题”,教育加上了“赌”的色彩。    
    很多重点中学师资力量很强,而能“押题”就是最强的强项。钻到题海里摸爬滚打,凭着中国老师的勤奋、智慧和钻研,摸到出题规律,也并非做不到。有一次,我听某地教委一猜题专家津津乐道地介绍“押题”经验,本来就听得我直冒冷汗,她还把我2000年“猜”中作文题和他们的经验相提并论。旁边一位老师说:这就是“教得好”不如“摸得透”,“摸得透”不如“押得准”。    
    中国的教育有病了。    
    一方面,各级教委和学校集中许多力量进行“押题”工作;另一方面,学生花大量的时间“练笔”。    
    中国学生的勤奋在“练笔”中表现得最充分。据某“高考状元”介绍,为了准备高考,他做完了250本习题集。即使每本习题集只有100页,250页×100=25000页。一年365天,三年平均起来,这位状元郎每天要做23页的习题。即便做一页习题只用10分钟,光是额外的习题每天就需三四个小时。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多么令人敬佩的毅力,又多么令人心痛的浪费。姑且不论做250本习题集的可行性,就算只有100本,把一个青少年的才智浪费在意义不大的重复练习上,能不让人心疼吗?    
    靠“押题”与“练笔”来对付的考试,当然会很难。押对题的几率可能会比赢乐透奖高一些,但只有知道考什么,才能学好什么,这本身就是一道无解的难题。退一步说,即使“押中题”,教育本身也“跑了题”。    
    中国的高考被称为“鬼门关”。身经百“颤”的人会觉得美国学校的考试不是太难。为什么?因为美国学校的考试是学什么,考什么。有的放矢,比起大海捞针,当然容易多了。    
    美国的高中阶段,大考、中考、小考一个接着一个。高二时学校安排考一次PSAT,高三又安排考一次PSAT。至于正式的“高    考”——SAT,每年可以考七次。考不考,考多少次,什么时候考,全由个人决定。由于SAT只考英语和数学两部分内容,因此,许多一流大学还要求申请者参加至少三门SATII 的单项考试,如写作、物理、化学、生物、拉丁语等。一般说来,写作是要求考的科目,剩下的,可以任选。    
    为了鼓励冒尖,同时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高中不但开设有快班、慢班、荣誉班,还专门开设有上大学课程的AP班或IB班。每年5月份都举行各科目的AP全国统一考试,成绩优秀者,一流大学承认所修课程的学分;成绩及格者,一般的大学承认所修课程的学分。矿矿在上高三时,修了四门AP课程,高四又修了五门AP课程。这种AP课程,不但有全国统考,而且课程本身也隔三差五地大测验小考试……    
    许多人误以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不要高分,甚至不要考试。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不怕考试,不以考试为教学的目的,不以考试为教学运转的核心。    
    也有人误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因为素质教育也要考试。    
    事实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根本对立的,是完全矛盾的!    
    考试只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检测手段。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就是把这个之一的手段,变成了整个教育体制为之运转的惟一目的,手段成了目的,方向完全错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发掘学生的素质,培养高分高能、面向实践、面向社会的人才。说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成绩一定差,这是不符合逻辑的。正好相反,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成绩一定好。当然,是不是好到“考试机器”的程度,那倒不一定。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谁不赞成取消高考

    有一天吃晚饭时,我们正在聊中国的高考……    
    矿矿突然问我:“大家都说中国的高考不好,真要取消它,有没有人反对,什么人会反对?”    
    我一时语塞。    
    去年,我回国讲学,在谈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时,台下一个高中生很激动地发问:“大家都说中国的高考这不好那不好,其实,我比谁都知道高考不好,我被高考煎熬得快疯了!但是,如果真的取消高考,谁能保证所有的学生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我家没门没路,只能靠考高分来解救自己。”这个学生停了一下,看看我,叹了口气,然后用一种奔赴刑场的口吻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知道吗?高考是无产者解放自己的武器。”    
    高考牵涉千家万户,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命运。    
    如果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话,那么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就会影响到国人的素质,甚至民族的兴衰。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样东西,让中国学生爱吧又爱不起来,恨吧已恨得咬牙切齿但又丢不掉,那就是高考。    
    十五年前我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呼吁取消高考。十多年后,当我把自己对高考的思考变成系统的文字时,我又一次感到这个话题的分量。    
    高考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复杂话题,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敏感话题,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沉重话题。    
    高考的荣辱是非,一言难尽。    
    高考是对“文化大革命”践踏人才的野蛮行径的有力否定,它赋予千千万万青年以神圣的公平竞争的权利。    
    根据《羊城晚报》1998年12月17日的报道,73。8%的受调查者认为,恢复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和前途。    
    高考的公平竞争,促使全国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因此,恢复高考被认为是20多年来对中国青年影响最大的事件!    
    但是,感情是一种需要理智来抖开的包袱。    
    恢复高考至今,已经历了26个风风雨雨的年头。26个365天,很长也很短。当年参加高考的第一代考生,如今已在考场外顶起脚尖;伸长脖子;焦虑不安地等待他们参加高考的儿女们。    
    高考,曾让我们七七、七八级挺直脊梁,但如今它又压弯了七七、七八级的后代的脊梁。    
    《南方周末》曾报道,有一个女生以《我要“武装起义”》为题,撰文道:“……如果有一天,全国的学生进行一次新五四运动,炸学校、拒考试、烧课本,那本人积极参加……”    
    尽管高考已是千夫指、万人恨,但真要取消它,恐怕又人人顾虑重重、忧心忡忡。甚至就是当年这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意气风发乃至有点“杀气腾腾”的女生,恐怕也会思虑再三,踱步难决……    
    2000年6月23日,我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读书时间”时,主持人刘为先生说:“黄博士,您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提出废除高考……”    
    我当即更正道:“我主张的是‘取消’高考,而不是‘废除’高考!”    
    “废除”和“取消”是两个有着微妙区别的不同概念。    
    比如说,科举要“废除”,高考只能是“取消”。    
    “废除”,是在制度的功能上“废”掉它的“武功”,然后在思想观念上清“除”它的余毒。也就是说,“废”掉制度,清“除”思想。    
    “取消”,是针对高考的形式,以更先进的方式“取”而代之,并且在理念上“消”除它的影响,是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否定,从而达到“否定之否定”的更高境界,也就是说,“取”代形式,“消”除影响。    
    沉重的代价    
    既然人们已经对高考深恶痛绝,为什么又如此难分难舍呢,其中一个原因是高考的相对公平。    
    有人把科举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不无道理。科举反世袭,为平民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为人类的文明和历史的进步抹下一笔浓墨重彩。    
    作为科举考试的延续,今天的高考也有其合理的一面。比如,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许多平民百姓的孩子就是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高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这里,只对这个相对公平的高考问几个有关公平的问题,其他的弊端,暂且不谈。    
    统一高考,但不统一录取分数,这公平吗?    
    在山东、湖南等省连上专科都可能有麻烦的考生,在北京却可以上重点大学,这公平吗?    
    一考完试,真实分数尚不知道,就要孩子估分填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