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改变命运的n个人生哲理-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部分从小事改变自我
要赢得光荣名誉,须经过崎岖小径,爬上那座通向不朽声名的峭壁上去! ——维加 一大群人聚在一起闲聊,其中一名中年人无意间提到,一双劣质的袜子改变了他的一生,众人皆不相信,于是这个中年人便娓娓道来。 在中年人还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和朋友相约,打算去远地旅行。出发前几天,他却因为伐木时不小心,弄伤了脚。 当时脚上的伤口很小,他也不以为意,随便敷了药,便不去管它。没想到,他所穿的那双劣质袜子上,深色的染料具有某种毒性,污染了他脚上的小伤口,造成严重的发炎。 眼看脚上的伤口令他的脚肿得有两倍大,不得已,只好取消和朋友一起去进行的计划。正好当时有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来到他所居住的镇上,闲在家中无聊的他,也就撑着拐杖,去听听那位演说家的演讲。 一场演讲下来,演说家所说的内容,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让他觉得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至决定继续求学,为将来做好准备。 从那一天开始,因为袜子引起脚伤发炎的这个男子,在一切事情上都加倍努力,不再虚度时日,他的人生也因此有了极大的转变。 他的名字叫做詹姆斯·加菲尔德,最后成为法国总统。
第六部分寻找(图)
帮助他人也就是帮助自己,世间的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 ——爱默生 那时,利特挺年轻,有一回利特停车在佛蒙特州南部的森林里,一位附近的农夫倒车时不小心将利特的汽车撞瘪了一块,而利特并不在场。当利特前往取车时,发现车窗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一行字:“我们等着您。”下面是一个电话号码。 后来利特是如何在农夫家的饭厅里同他相见,并交换各自汽车投保情况的情节,利特已想不起来了,但利特清楚地记得,当利特就农夫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表示感谢时,他平淡地回答说:“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他的妻子则微笑着在旁用围裙擦干手,附和着丈夫的话。 许多年过去了,可利特始终记得这场面、这句话。这对正直、体贴人的农家夫妇生活得好吗?利特决定再次拜访他们的农舍。 带着自家烘制的馅饼,驾驶着汽车朝佛蒙特州的南部驶去。一路上利特使劲地搜索着记忆中的小屋。停下车,利特向路人描绘着记忆中的农场——低矮的苹果林边有一个石头砌成的谷仓,大片的向日葵地,屋前的花坛里种着太阳花、瓜叶菊和毛地黄。路人笑着对利特说:“我们这个州有三分之一的地方类似这样,先生,除非你能说出姓名。”可利特说不出。 “许多人都会这样干的。真是,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一个老妇人听利特复述往事后这样说。 几个小时后,利特把车开进了野餐区,这是一个有清澈小溪、种植着大片菠萝的美丽地方。可利特正为此次重返旧地一无所获而心情不佳。 “对不起,先生,我打搅你一下。”一对陌生人过来,他们正为自己的车钥匙被锁进了汽车而不知所措。 “我可以替他们打电话请来锁匠?或许让他们搭我的车回城……”利特想。 于是利特请他们上了利特的车向城里开去。一路上,那位夫人向利特介绍说,她丈夫是个植物学家,他们正一路旅行去北方收集蕨类植物。 他们终于把锁匠从城里带回了野餐营地。锁匠工作时,他们夫妇和利特则在露天餐桌边坐下共同分享利特带的馅饼。植物学家兴奋地说:“你真好,您真肯帮忙。”利特笑着回答:“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接着就把当年的故事告诉了他们,并倾诉了寻找无着的懊恼。 此刻,他的夫人甜甜地插上一句:“寻找?您已经寻找到了这里的‘习惯’。”
第六部分银行存款
每个人只有支撑他的信仰存在时,才能过得更安稳、更幸福。 ——果戈理 每星期六的晚上,妈妈照例坐在擦干净的饭桌前,皱着眉头处置爸爸小小的工资袋里的那点钱。 她将钱分成好几摞。 “这是付给房东的。” “这是付给副食商店的。” “凯瑞恩的鞋要打个掌子。”妈妈又取出一个小银币。 “老师说这星期我得买个本子。”孩子提出。 妈妈脸色严肃地又拿出一个五分的镍币或一角银币放在一边。 大家眼看着钱变得越来越少。最后爸爸总是要说:“就这些了吧?”妈妈点点头,大家才可以靠在椅子背上松口气。妈妈会抬起头笑一笑,轻轻地说:“好,这就用不着上银行取钱了。” 妈妈在银行里有存款,一家人都引以为荣,它给人一种暖乎乎的、安全的感觉。 莱尔斯中学毕业后想上商学院。妈妈说:“好吧。”爸爸也点头表示同意。 家里的“小银行”是西格里姨妈从挪威寄给他们的一只盒子,他们急需时就用这里的钱。 莱尔斯把上大学的各类花销,列了一张清单。妈妈对着那些写得清清楚楚的数字看了好大一会儿,然后把小银行里的钱数出来。可是不够。 妈妈轻声说:“最好不要动用大银行里的钱。” 他们一致同意。 莱尔斯提出:“夏天我到德恩的副食商店去干活。” 爸爸提出:“我戒烟。” 凯瑟琳说:“我带妹妹去替人家看孩子。” “好。”妈妈说。 又一次避免了动用妈妈的银行存款,他们心里感到很踏实。 后来,孩子们都长大工作了,一个个结了婚,离开家了。爸爸好像变矮了,妈妈的黄头发里闪烁着根根白发。 在那个时候,他们买下了那所小房子,爸爸开始领养老金。 也在那个时候,凯瑟琳的第二篇小说被一家杂志发表了。 凯瑟琳把支票交给妈妈,让她存上。 妈妈把支票用手捏了一会儿,眼里透着骄傲的神色。 “你和我一起去好吗?凯瑟琳?” “我用不着去,妈妈,我已经把它落到你的户头上。只要交给营业员,它就存在你的账上了。” 妈妈抬起头看着凯瑟琳的时候,嘴上挂着一丝微笑。 “哪里有什么存款,”她说,“我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进过银行的大门。”
第六部分善意的谎言
上帝要求人们诚实,但也教会人们撒谎,不过你得选择正确的时间。 ——路德 1848年,美国南部一个安静的小镇上,刺耳的枪声划破了午后的沉寂。他是刚入警局不久的年轻助手,随警长匆匆出动。 一位年轻人被发现倒在卧室地板上,身下一摊血迹,右手已无力地松开,手枪滚落在地。身边的遗书笔迹纷乱,而他钟爱的女子在昨天与另一个男人走进了教堂。 死者的6位亲人都呆呆地伫立着,他禁不住向他们投去同情的一瞥。要知道,他们的哀伤与绝望,不仅因为一个生命陨落了,还因为对于基督教徒来说,自杀便是在上帝面前犯了罪,他的灵魂从此将在地狱里饱受烈火焚烧。而风气保守的小镇居民会视他们全家为异教徒,从此不会有好人家的男孩约会他家的女儿们,也不会有良家女子肯接受他家的儿子们的戒指与玫瑰。 这时,一直沉默着,锁紧双眉的警长突然开了口:“不,这是谋杀。”他弯下腰,在死者身上探摸许久,忽然转过头来,用威严的语调问:“你们有谁看见他的银挂表吗?” 那块银挂表,镇上的每个人都认得,是那个女子送给年轻人惟一的信物,每个人都记得他是如何5分钟便拿出来看一次时间。 所有的人都忙乱地否认。 警长严肃地站起身:“如果你们都没看到,那就一定是凶手拿走了,这是典型的谋财害命。” 死者的亲人们嚎啕大哭起来,仿佛那根压断骆驼背的稻草自他们身上取下了,邻居们也开始上门表达他人的慰问与吊唁。 警长充满信心地宣布:“只要找到银表就可以找到凶手了。” 站在门外,他对警长的明察秋毫钦佩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问:“我们该从哪里开始找呢?” 警长嘴角多了一抹偷偷摸摸的笑意,伸手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表。 他忍不住叫出声来:“难道是……” 警长看着周围辽阔的草原,微笑点头:“幸好每个人都知道,在大草原上要寻找一个凶手和寻找一株毒草是一样困难的。” “他明明是自杀,你为什么硬要说是谋杀呢?你让他的家人更加难过了。” “但是他们不用担心他灵魂的去向,而他们哭过之后,还可以像任何一个好基督徒一样清清白白地生活了。” “可是偷盗、说谎也是违背十诫的呀。” 警长锐利的眼睛盯住他:“年轻人,请相信我,6个人的一生,比摩西10诫的60倍的10倍还要重。而一句因为仁爱而说的谎,连上帝也会装着没有听见。”
第六部分让孩子自己走(图)
把每一项挑战都看成机会,把每一种成就都看成是人类不屈服的创造性的象征。 ——梭罗 安丽斯在芬兰的住所前后都是树林,却有不同的风景。 前面,一片平地,上有两架秋千,一间小屋,几条凳子和一个大棚,棚内地上铺满沙子。 一天,两个4岁模样的孩子拖着船形的滑雪板,上面放有小书包、靠垫、小铁铲和小畚箕等,踩着齐胯深的厚雪,连跌带爬地推开小屋的门,进去了,门关上了。好半天好半天,不见出来,她好奇,又着急,室外是-10℃啊!维德说:“不用急,他们肯定玩得正欢呢。”时间一长,她发现凡有民居的地方,都有这些器具,专为孩子们准备的。凳子是休息的,秋千是练胆量的,木棚是供孩子们在大雪覆盖时照样有一块沙地可以活动。小屋内有小桌子、小凳子,板壁上有各式各样的儿童画,是孩子们活动的小天地。活动的内容,全由孩子们自己决定。活动结束,他们也许讲给大人听;如若不讲,大人绝不去问;如果父母陪同来,只能在门外等候,也不许偷看,不然就是不尊重人,也算侵犯隐私权。 后面,一个土丘,满是松柏,覆盖着厚厚的雪。下了土丘不远,是一所九年制的学校。学生们往返于学校、家庭,宁可“翻山越岭”,也不愿走平地绕圈子。这对大孩子来说,困难不大,况且他们中有人还带着滑雪工具,伺机便滑一程;而对那些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困难就大得多了。这些孩子们背着那大而沉的双肩包,足以遮挡住他们的上身。没有大人接送,全凭他们那穿着连衣皮靴的小脚,插进齐股深的厚雪,又拔出来,再插再拔,慢慢地向前挪动。有的脚拔不出来,想用手撑一下帮忙,结果手也插进去了,人便趴在雪被上。这时他们不叫不哭,不企求别人帮一把,安丽斯见过多次,孩子走路跌倒了,或者陷在雪地里了,大人就站在旁边看,不吭声,不指点,硬等孩子爬起来。一次去滑雪场,见一男子后面跟着一个小孩,最多5岁。不一会儿,孩子就陷进雪里动弹不得了。那男子只管向前走。安丽斯大步上前,想抱起孩子。男子觉察了,摇手阻止安丽斯,咕噜了几句,继续向前走去。孩子不哭,不急,只是努力地拔出小脚,但没站稳,便顺着坡势滑向人行道;爬起后,又走上雪坡,追赶那位男子。 挪威一个小儿科研究中心的医生说,北欧四国对孩子跌倒的态度是:丹麦,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