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善待自己:改变命运的n个人生哲理 >

第14章

善待自己:改变命运的n个人生哲理-第14章

小说: 善待自己:改变命运的n个人生哲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部分修养的作用(图)

  一个值得崇敬的人,首先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他会很体面地照顾到大家的自尊心。  ——约瑟夫    耶鲁大学有一批应届毕业生一共22个人,实习时被导师带到华盛顿的白宫某实验室里参观。全体学生坐在会议室里等待该实验室主任胡里奥的到来。这时有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木然地看着她忙活,其中一个还问了问:“有黑咖啡吗?天太热了。”秘书回答说:“抱歉,刚刚用完了。”  有一个名叫比尔的学生看着有点别扭,心里嘀咕:“人家给你倒水还挑三拣四的。”轮到他时,他轻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秘书抬头看了他一眼,满含着惊奇,虽然这是很普通的客气话,却是她今天听到的惟一的一句。  门开了,胡里奥主任走进来和大家打招呼,不知怎么回事,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回应。比尔左右看了看,犹犹豫豫地鼓了几下掌,同学们这才稀稀落落地跟着拍手,由于不齐,越发显得零乱起来。  胡里奥主任挥了挥手:“欢迎同学们到这里来参观。平时这些事一般都是由办公室负责接待,因为我和你们的导师是老同学,非常要好,所以这次我亲自来给大家讲一些有关情况。我看同学们好像都没有带笔记本,这样吧,秘书,请你去拿一些我们实验室印的纪念手册,送给同学们作纪念。”  接下来,更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大家都坐在那里,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胡里奥主任双手递过来的手册。  胡里奥主任脸色越来越难看,走到比尔面前时,已经快要没有耐心了。  就在这时,比尔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握住手册恭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  胡里奥闻听此言,不觉眼前一亮,伸手拍了拍比尔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比尔照实作答,胡里奥微笑点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早已汗颜的导师看到此情景,微微松了一口气。  两个月后,毕业生去向表上,比尔的去向栏里赫然写着该军事实验室。有几位颇感不满的同学找到导师:“比尔的学习成绩最多算是中等,凭什么选他而没选我们?”  导师看了看这几张尚属稚嫩的脸,笑道:“是人家点名来要的。其实你们的机会是完全一样的,你们的成绩甚至比比尔还要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修养是第一课。”


第三部分孩子的“爱情”

  不同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常常大相径庭。  ——吉姆    约瑟和几个朋友谈起“男女之大防”,对于孩子的精神来说,真是一种扭曲。本来到了青春期,孩子会自然地意识到性的区别,对于异性有些神秘感是正常的。但是,传统的教育却把性当作罪恶,以为这样就能挡住年轻人天性的自然发展。  就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上了高中的女孩子对于青春期和第二性征,还有一种恐惧感。束胸是普遍流行着的,和今天流行着的扩胸,到处是丰乳器的广告,正成对照。  这事看来好像非常遥远,其实不然。约瑟说他的中国太太就告诉过他,她18岁的时候,还对男性有恐惧感。有一次,她坐到了一张木头椅子上,感到那椅面有点温暖的感觉。她想起来这是一个男教师刚刚坐过的。突然,她感到了恐怖,担心就此怀孕,那该是如何的可羞。这事居然发生在大城市里,真是不可思议。  传统的性别恐惧,他本以为早已成了过去。没想到,就在不久以前,在德国,在一个日本留学生朋友家里做客时,他们家的女孩子一面在室内玩着溜冰鞋,一面闹着要转学。原因是,这个才9岁的女孩子,到一家德国小学里读书,第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女孩子的出现,在班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到一个学期,居然有一个德国男孩子宣称他爱上了她。  这在德国学校里是常见的事,可在这个日本小女孩身上,她的反应不是像西方小女孩子那样得意,而是十分愤怒。  而那德国男孩却坦然地找尽一切机会来对她表示亲密。  有一天,小女孩生病了,请了假没有去上学,德国小男孩居然在班上大哭起来,说是没有这个日本女孩子,他就不能继续上课,他要回家。  老师既没有批评他,也没有阻挡他。  到了家,他哭着对母亲说,他要和一个日本女孩子结婚。  发生了这样可笑的事,在日本,家长就是不引以为羞,也要引起深深的忧虑的。  约瑟问日本小女孩的父母,那德国孩子的家长如何反应?  朋友告诉约瑟:“那孩子的母亲说,那很好啊。但是结婚要有礼服、婚纱、戒指,还要有自己的房子、花园,这要花很多很多的钱。可是你现在什么也没有,连玩具都是妈妈给你买的。你要和这位可爱的日本女孩子结婚,从现在起,就得努力学习,将来才有希望得到这一切。”  那男孩子居然擦干了眼泪,从此就十分用功起来。  当时他朋友的女儿就在旁边,她一直很紧张地阻止着父母亲讲述这个故事。但是故事太有趣了,父母亲还是快速地讲完了。  约瑟非常有兴致地问她对这个德国小男孩有什么感觉?  她把嘴一撇,说:“神经病!”  约瑟并不觉得非常扫兴,接着问她:“那男孩子的母亲呢,她不是很开明吗?”  她更加不屑一顾地说:“更是个神经病!”


第三部分莫忘致谢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世界将会变得更为和谐,更为美丽。  ——莫米    依琳娜、莎拉和德鲁还小的时候,每当他们要向人家致谢,就口述感谢词句,由他们的母亲贝德福德笔记。但是到孩子长大一些,有能力自己写谢柬了,却必须三催四请才肯动笔。  贝德福德会问:“你写了信给爷爷,谢谢他送你那本书没有?”或问:“陶乐思阿姨送了你那件毛线衫,你可向她道谢了?”他们的回应总是含糊其辞,或耸耸肩膀。  有一年,贝德福德在圣诞节过后催促了几天,儿女们竟一直毫无反应,她大为气脑,便宣布:“谢柬写妥投寄之前,谁也不准玩新玩具或穿新衣。”  但他们依旧拖延,还出言抱怨。  贝德福德忽然灵机一动,说:“大家上车。”  “要去哪里?”莎拉问,觉得好奇怪。  “去买圣诞礼物。”  “圣诞节已经过去了。”她反驳。  “不要罗嗦!”贝德福德斩钉截铁地说。  等孩子都上了车,贝德福德说:“我要让你们知道,人家为了送你们礼物,要花多少时间。”  贝德福德对德鲁说:“麻烦你记下我们离家的时间。”  来到镇里,德鲁记下抵达的时刻。3个孩子随贝德福德走进一家商店,帮她选购礼物送给她的姊妹。然后贝德福德他们回家。  3个孩子一下车便向雪橇走过去。贝德福德说:“不许玩,还要包礼物。”  孩子们垂头丧气地回到屋里。  “德鲁,记下到家的时间没有?”  德鲁点点头。  “好,请你记录包礼物的时间。”  孩子包礼物时,贝德福德替他们冲泡可可。终于,最后一个蝴蝶结也系好了。  “一共花了多少时间?”贝德福德问德鲁。  他说:“到镇上去,用了28分钟,买礼物花了15分钟,回家用了38分钟。”  “包这几个盒子用了多少时间?”依琳娜问。  “你们俩都是两分钟包一个。”德鲁说。  “把礼物拿去邮寄,要花多少时间?”贝德福德问。  德鲁计算了一下,答道:“一来一去56分钟,加上在邮局排队的时间,要71分钟。”  “那么,送别人一件礼物总共花多少时间?”  德鲁又计算了一阵,“2小时34分钟。”  贝德福德在每个孩子的可可杯旁放一页信纸、一个信封和一支笔。  “现在请写谢柬。写明礼物是什么,说已经拿来用了,用得很开心。”  他们沉默构思,接着响起了笔尖在纸面上的声音。  “花了我们3分钟。”德鲁一面说一面把信封封好。  “人家选购一件情意浓厚的礼物,然后邮寄给你,所花时间也许超过两个半小时,我要你们花3分钟时间道谢,这难道是过分要求吗?”贝德福德问。  3人低头望着桌面,摇摇头。  “你们最好现在就养成这习惯。早晚你们要为很多事情写谢柬的。”


第三部分特殊礼物

  世界最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宇宙,比宇宙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丽丝的儿子比尔上一年级了,一个星期后,他就带回家一个新闻:他在游戏场上跟班上惟一的黑人孩子罗杰在一块儿玩。  丽丝忍住气,不动声色地说:  “好呀。要过多久才会有别的孩子跟他一块儿玩呢?”  “噢,我要永远跟他一块儿玩下去。”比尔回答。  又过了一个星期,丽丝得知比尔要罗杰与他同桌。  除非你像丽丝一样,也生长在一个白人至上的国家里,否则你不会明白这将意味着什么。  一天,丽丝去找比尔的班主任老师,她用疲倦而略带嘲弄的眼光迎接丽丝。  “噢,我猜你也是想为您的孩子找个新同桌吧。”她说,“您能稍等一会儿吗?我正要接待另一个孩子的母亲。”  丽丝抬头看见一位年龄与丽丝相仿的妇女。当丽丝认出她就是罗杰的母亲时,丽丝的心跳猛然加快了。她矜持沉静,端庄稳重,但仍然掩饰不住她向班主任老师问话中透出的不安:  “罗杰表现怎么样?我想他跟别的孩子还处得来吧?如果不是这样,请您照直告诉我。”  她犹疑了一下,又接着问老师:  “他给您添什么麻烦了吗?我是说,因为他老是调换座位。”  丽丝可以感觉到她内心可怕的紧张,因为她明白问题的答案。丽丝真佩服这位老师,只听她语言温和地回答:  “不,罗杰没给我添麻烦。在开头几周里我要把所有的孩子的座位都调换一遍,好让他们每个人都有个正好合适的同桌。”  丽丝作了自我介绍,并且说丽丝的儿子将是罗杰的新同桌,丽丝希望他们俩要好。即便是在当时,丽丝也知道这不过是几句表面的应酬话,并不是内心深处的愿望。但丽丝可以看出,这话给她帮了忙。  罗杰两次邀请比尔到他家去,丽丝都找借口回绝了。后来就发生了那件使丽丝永远负疚的事情。  丽丝生日那天,比尔放学回家,带回一只脏兮兮的折成方块形的纸盒。打开一看,里面有3朵花,一张用蜡笔写着“生日快乐”的卡片和二枚镍币。  “这是罗杰送的。”比尔说,“这是他的牛奶钱。我说今天您过生日,他非叫我把这带给您不可。他说您是他的朋友。因为全班就您一位妈妈没有强迫他再调换一个同桌。”


第三部分赞扬的魅力

  世界上有一首最动听的歌——赞美,这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梭罗    百老汇的一位喜剧演员有一次做了个梦:自己在一个座无虚席的剧院给成千的观众表演——讲笑话、唱歌,可全场竟没有一个人发出会意的笑声和掌声。  “即使一个星期能赚上10万美元,”他说,“这种生活也如同下地狱一般。”  事实上,不只演员需要鼓掌。如果没有赞扬和鼓励,任何人都会丧失自信。可以这样说:我们大家都有一种双重需要,即被别人称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