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 >

第20章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20章

小说: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块。1946 年当地山僧筹款用水泥生铁胶合支撑,分两段并列重新树立起来。石碑原来立在石龟趺上,重建时移置在石龟趺的西面,是碑刻艺术巨制之珍品,有“天下第一名碑”之誉。在“蕲王万字碑”的南面,还有一座祭祀韩世忠的祠庙,宋时敕建,面阔三间,原祀韩世忠像,后悬有清林则徐谒墓时留下的对联:“祠庙肃沧浪,更寻来一万字穹碑,新焕岩前榱栋;威名镇吴越,还认取七百年华表,遥传江上旌旗。”
  民国初年,有人提出灵岩山韩墓仅是衣冠冢,其真墓当在浙江湖州一带。争论由此而起。到了八十年代初,史学工作者经过多方查考,认为韩墓当在浙江湖州市西南金鸡山东麓的菁山坞,并例举了南宋《嘉泰吴兴志》等多种文献资料为凭。至于何真何伪,看来还需进一步考辨。
  古往今来,无数游客慕名而来灵岩,谒韩墓,读韩碑,题诗作对,以表达对韩世忠的崇敬仰慕之情。明代吴门画派之首沈周在凭吊韩墓后写道:“下山更吊蕲王墓,十丈穹碑万古忠。”明代高僧梵琦诗云:“穹碑读未竟,归路又斜阳。”现韩世忠墓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屡有修葺。与西湖岳飞墓相呼应,成为吴山越水人文景观胜地,苏杭山水为之增色。

  满腔忠愤泻于词——辛弃疾墓

  徐釚的《词苑丛谈》援引黄梨庄的一段话谈到辛弃疾:“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短短数语,道出了南宋伟大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的生命主旋律,这也是他的墓茔能在穷乡僻壤留存到今天的民众基础。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字幼安,号稼轩居土,宋济南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22 岁时目睹国家分裂,人民涂炭,奋起率众抗金,次年渡淮南归。26 岁上奏《美芹十论》,分析宋金形势,为主抗金。先后任南宋建康府通判及湖北、湖南安抚使等职。淳熙八年(1181),由于南宋投降派的排斥遭弹劾,退居上饶达10 年之久。绍熙二年(1191),起提点福建刑狱。后召赴行在,强调备战,又遭谏官诬劾,退居铅山。嘉泰三年(1203)至开禧二年(1206)复出,后遭谏官所诬落职,返回铅山家中。以后数次召令回朝,均因辛弃疾看清了朝中权贵乃醉生梦死之辈,坚辞不就。开禧三年(1207)初,委以枢密都承旨的要职,辛弃疾抱病上章陈乞致仕。同年9 月,忧愤而死。据《济南府志·稼轩传》载,临终前“大呼杀贼数声”而去。
  辛弃疾在报国无路,壮志难申的悲愤情绪影响下,创造性地运用词的形式,自如地抒写怀抱,议论时事,记叙生活和描绘景物。如辛弃疾以66 岁高龄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稼轩词》中最优秀的爱国篇章之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通过怀古,念念不忘中原沦陷区的土地与人民,流露出老当益壮的强烈的抗金意志。他的词在宋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辛弃疾墓位于江西省铅山县陈家寨乡西南鼓楼门(又名虎头门)阳源山颜家垄,距县城约25 公里。该墓墓基保存完好,墓周围用麻石砌成,墓道路旁原立有“稼轩神道”石碑一方,早于清雍正年间毁佚。从现存的一块墓碑的铭文中,可以得知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由辛弃疾第25 代玄孙三人共同重修,并勒石为记。
  辛弃疾墓于1959 年被江西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 年再次拨款重修。如今修复后的辛弃疾墓茔占地51。5 平方米,墓高2。5 米,四周仍以麻石护围,前立乾隆年间原碑。墓茔前方左右各立仿古水泥柱两根,柱上刻有郭沫若为济南辛氏纪念祠所作的楹联一幅:“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墓前还砌有祭拜台一座,台下有石阶与山路相连。整个墓区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每逢清明时节,春雨萧萧,百草勃发,前来祭扫、凭吊的游人、群众来去不绝。
  在铅山县还有辛弃疾的许多遗踪。如铅山东北的瓢泉别墅附近的鹅湖寺。相传当年辛弃疾在这里约见著名爱国志士陈亮(陈同甫,一作陈同父),在鹅湖畔相处10 日,相谈天下事。辛弃疾痛饮之后,大谈宋金南北的形势,说: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此事录于《说海》,为后人所称扬。

  一代天骄葬大漠——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1162—1227),即元太祖,名铁木真,44 岁在蒙古各部首领推荐下,称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即位后,率部四出征战,蒙古版图不断扩大,其势力东到满州,南到黄河以北,西至里海,北达俄罗斯。灭国四十多,杀人数百万。1226 年亲率大军攻西夏。次年7 月西夏被灭。同年8 月25 日死于清水(今甘肃省清水回族自治县)军中,时年73 岁。据称临终前还拟定了最后灭金的计划。元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元太祖。
  成吉思汗去世后,据说遵从他生前意愿要葬于大漠的故乡(一说葬三音诺颜部哈喇和林的加拉喀都城,另一说葬于拉齐林),为了实行传统的蒙古贵族流行的秘葬,在将他灵柩运往蒙古故地的途中,“遇人皆杀之”。关于元代蒙古族的秘葬,明代叶子奇在《草木子》中写道:“国制不起坟垄。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行,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
  成吉思汗灵柩运到墓地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分散在欧亚大陆各占据地的宗族王亲纷纷赶回参加。成吉思汗的遗体在一洁白巨大的穹庐里木座上,接受属下的最后朝拜。而后将成吉思汗遗体放入凿空的粗大楠木中,合拢后用生漆涂以表面,外层用三圈黄金箍饰。棺柩由王亲送至墓地,葬入地下,不起坟垅。据旧时报载:陵深邃如迷宫。黄木冢上覆刺绣的大可汗徽章(是以13。5 尺长柏木条为杆的长矛,顶端装有约1 尺长的箭簇形长锋,锋座以黑色公马鬃为垂缨。成吉思汗视为神赐之物,故作军徽,战神崇拜)。黄木冢内置银棺,覆以长十尺、宽四尺的九尖角锦旗(据传旗帜上的九个尖角,象征着铁木真手下的九员骁悍战将)。银棺下面列冕(古代帝王、诸侯所戴的礼帽)四十具。堂后为神龛,庋藏兵器,有嵌宝金剑,有在印度所造的象牙宝座,还有天文仪器等贵重珍宝;另一神龛供奉大可汗赤玉半身像,有藏、蒙、汉三种文字对照的历史手抄本500 页,每页均有成吉思汗亲笔签名。在地宫的厅堂前,有狮、虎、马、象等造像、皆用宝石雕成。棺前置油灯(长明灯)七只,由守护哑僧加油,昼夜不止。每年夏历三月十八日到二十一日为参祭日。前俄国有文化间谍柯斯洛夫通过刺探、收集,写有《调查记》。由于成吉思汗实行的秘葬,墓地不起坟莹,每年的祭拜极不方便。明正统以后,鄂尔多斯蒙古部进驻河套一带,遂将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器物及灵柩,置于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之间高原上(今达拉特旗的王爱召),以便供奉祭拜。清初移到伊金霍洛(蒙文中,伊金为君王之意,霍洛为园之意),在其四周用江柳编为缭垣,内设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八顶白色毡宫帐,俗称“八白室”(一说“八白屋”)。前并立的两幢中,各奉置银棺,陈列祭器。其后有瓦房三间的庙宇,习称王殿。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物品存放于其它六室之中。这便是最初的成吉思汗灵寝的地面建筑形制。最早守卫陵寝的人,称之“鄂尔多斯”,专职看护人称之“达尔哈特”,都是当年成吉思汗卫队中的500 户的子孙后代。现在守陵护陵的已是卫队的第三十五代子孙。守护大员称“济农”(译音),由伊克昭盟盟长兼任。其盟长由七旗札萨克(即昔日的王公、贝子、贝勒)轮流担任。抗日战争时,国民政府迁“八白室”于甘肃兰州城东兴隆山,后迁青海塔尔寺,每年清明政府均派大员致祭,典礼隆重。1954 年,将“八白室”迁回伊金霍洛旗原地。为了永久纪念这位蒙古族的伟大历史人物,1956 年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庄严肃穆的新陵园。新建的成吉思汗陵主体为中央纪念堂,建于花岗巨石上,四周环绕雕花石栏杆。堂的前殿穹庐为桔黄色琉璃瓦顶,嵌镶藏蓝色云勾图案。殿门外飞檐下用蒙、汉文字书写的“成吉思汗陵”饰以金色竖匾。纪念堂内中央塑有一座5 米高的成吉思汗坐像,身披盔甲,手执经卷,充分显示出大漠一代天骄文武双全的雄姿。坐像后衬以横跨欧亚的古蒙古帝国版图。其制式仿昔日“八白室”其中的一座。在两廊壁上,精细彩绘了反映成吉思汗生平事迹的壁画。纪念堂后寝宫安置黄色蒙古包四座,供奉成吉思汗、孛儿贴夫妇以及孙贵由夫妇的灵柩。据载:成吉思汗妻妾成群,多达500 之众,其中5 人最为受宠,封为“大妇”。第一位是发妻孛儿帖,养育了继承成吉思汗统一事业的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子及五位公主;第二位是忽兰;第三位连哈惕与第五位也速仑是亲姐妹;第四位阔阔出,是金国皇帝的公主。成吉思汗拥有的众多妻妾,除了“大妇”,其他的任其发落,随心所欲地送人。他曾因一个恶梦被惊醒,就将身边过夜的阿必哈送给帐外守卫的贵族术赤台。
  在陵园的东殿,供奉的是成吉思汗爱子拖雷及其夫人灵柩的蒙古包。这与拖雷后代都成为蒙古族皇帝不无关系。西殿供奉的是九尖角旗与苏鲁锭(长矛),这是成吉思汗生前视为军徽、战神的“圣物”。
  离成吉思汗陵20 里处,有蒙、汉文字书写的大理石碑一通,据称是一位叫“道尔马”的皇后安息之所。传说成吉思汗临终前,道尔马请死,打算去阴府为之安排后事,成吉思汗凝视良久,紧紧抱住道尔马,用短剑刺死道尔马于怀中。七天后,成吉思汗方死。在这座墓地上,有道尔马铜像一尊,略似于佛,其墓中有大玉磬,昔日每七时击七响。墓内还埋有英国僧侣所献珍本《圣经》一册。
  成吉思汗陵每年都要在此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如期祭、季祭、年祭和日常祭祀等,祭祀的仪式、规模不一,最为隆重的是公祭。每逢这一天,远近蒙古族及各族人民都要赶来参加盛会,人们怀着虔敬的心情,献上哈达、羊背、点心、醇酒、马奶等祭品,在祭陵官员主持下开始祭祀。活动结束后,还要举行那达慕大会,进行赛马、射箭、歌舞及物资交流等活动。近年来,祭祀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朋友。美国迈柯耳《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中,成吉思汗名列第21 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