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军统巨枭-毛人凤 >

第63章

军统巨枭-毛人凤-第63章

小说: 军统巨枭-毛人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救他吗?”毛森批评毛人风为人之事不够尽力,隐衷在于公报私仇,其实,撇开这
段宿怨,毛人凤也未必肯尽力劝说老蒋开恩,不信,读一读陈仪的判决书就明白了。
    1950  年6 月18  日凌晨1 时,陈仪于马场町刑场行刑,当天“国防部”随判
决书发布新闻云:……卅七年冬季,东北、华北、徐蚌全线失利,战局迅速恶化,
共匪一面渡江南犯,一面发动局部投降攻势,诱惑我军政长官投降,陈仪当时任浙
江省主席,受匪谍及一班投机分子的包围,竟忘恩负义,背叛党国,为了保全个人
既得利益,阴谋出卖京、沪、杭,导致江南局部投降,迎接共匪渡江。他曾亲笔写
下有关投降的准备工作八项和投降条款五条,旋卅八年元月卅日和二月一日,先后
派他的外甥丁名楠及旧属胡邦宪去煽惑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将军,劝他停止军
事行动,与陈共谋早日实现局部投降。汤恩伯将军以陈仪身为高级官吏,担负地方
重任,不思竭智尽忠报效国家,挽救危局,居然勾结匪党,煽惑部队叛变,实属罪
大恶极,此时若不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原则,将私人情感关系置之度外,革
命事业前途实不堪设想,遂不顾一切,采取断然处置,将陈逮捕,转解来台,交付
军法会审,经过详密侦讯,陈承认派遣亲信,策动叛乱不讳,依照修正惩治叛乱条
例第四条第一项第十一条规定,叛处陈仪死刑,褫夺公权终身,全部财产除留一部
分作他的家属必需生活费外,一律没收,判决书业经呈奉核准,于六月十八日将陈
仪提庭宣判,验明正身,执行枪决。
    可见,枪毙二级上将陈仪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意义,作为蒋介石整肃
决心的表现,陈仪为之铺垫,事实上成了政治斗争的殉葬品,就像祭祀中的牺牲一
样,它的象征意义取代了生命本身的意义。因此,毛人凤在这件事上的不够尽力,
私怨是一说,审时知趣也是一说。   





      “中原王”焦头烂额
    用枪毙陈仪“镇压人心”,起到的作用确实不小。接踵而来的“整肃失职高级
军政官员”的运动弥漫着温情顿失,人人自危的肃杀气氛,尤其是带兵打仗的将领,
差不多全是“罪臣”,殃及深重者,莫过于老头子在大陆的宠儿——“黄埔系”的
将领们,先是黄埔一期出身的原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第六兵团司令李延年和第七
十三军军长李天霞因失守平潭岛,被老蒋以“擅自撤退,有亏职守”的罪名扣押,
交付军法审判,李延年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李天霞被判处有期徒刑8 年。
    毛人凤不带兵打仗,难与“罪臣”有染,但落脚台湾后修建的集中营,却成了
收容“罪臣”的所在,其间最著名的就是台东的绿岛监狱,规模和地位相当于大陆
时期的息烽、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馆、渣滓洞。这里,开始关押着大量的中共或“共
嫌”人员,后来成为“失职官员”与“异己力量”的服刑地,如果要追溯变换的界
点,“整肃”运动是个发端,昨日座上宾,今日阶下囚,毛人凤触景生情,忆及当
年饱受“黄马褂”凌辱的往事,直视仕途沉浮,祸福难测的颠簸,心里道不出是何
滋味。要说与“罪”无染吧?并不觉有幸;要说积怨可吐吧?心中犹不觉畅快。总
之,作为一段历史的结束,毛人凤毕竟与“黄马褂”是同时代的人,兔死狐悲,落
日徐徐,多少要牵扯出几许迟暮的惆怅。
    不久,李延年、李夭霞案累及到了汤恩伯,一来汤恩伯是福建绥靖公署的主任,
不可能对丢失福建不负责任;二来,有人趁机发难,向行政院告发,指称汤恩伯在
上海抢运物资去台湾省,曾私自将一船金银运到日本,为此“财政部”准备立案调
查,党内的攻击势头也由此日益强劲,纷纷陈情中央,要汤黑子承担丢失京、沪、
杭的责任,承担丢失福建的责任,否则于理不公(指办李不办汤)。此时的老蒋已
对汤恩伯失望之极。
    1949  年10  月,解放军即将攻打厦门,蒋介石临阵换将,撤了朱绍良的官,
让汤恩伯接替。当时,老蒋确实对汤寄予厚望,曾单独找他谈话,希望汤能为党国
树一个不成功,便成仁的榜样,以唤起血性,激励斗志。谁知交火未足一周,汤恩
伯既没成功,也没成仁,而是于厦门丢失前,逃到了金门,丢下西北军的刘汝明在
那里负隅顽抗。这事对老蒋的刺激很大,从此不再视其为股肱砥柱。汤恩伯回台湾
后,老蒋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仅以一个“总统府战略顾问”的虚名,
将汤闲置起来,时不时地还加以斥骂。
    比如,陈仪死后,汤恩伯在家里设牌位哭奠,老蒋知道后,劈头痛责,并严令
其止哭停奠撤牌位。1954  年6 月29  日,汤恩伯病逝于日本,7 月5 日,老蒋在
革命实践研究院党政军干部联合作战研究班上有一段肺腑之言,十分坦诚他说出了
他对汤恩伯的看法。老蒋说:“这几日以来,由于汤恩伯同志的病逝日本,使我更
加感觉革命哲学的重要。本来汤恩伯在我们的同志中,是一位极忠诚、极勇敢的同
志,今日我对他只有想念、感慨,而无追论置评的意思。我之所以要对大家说我的
感慨,亦只是提醒大家,对生死成败这一关,总要看得透,也要勘得破才行。汤同
志之死,距离他指挥上海保卫战的时候,只有五年光景。这五年时间,还不到二千
天,照我个人看法,假使汤同志当时能够在他指挥上海保卫战最后一个决战阶段牺
牲殉国的话,那对他个人将是如何地悲壮,对革命历史将是如何地光耀!我想他在
弥留的时候,回忆前生,内心感慨与懊悔,与其抱恨终天的心情,一定是非常难过,
所以值得我们检讨痛惜和警惕的”。因此,追溯起来看,汤恩伯受多方责难时的处
境,概括为凶多吉少,不失恰当,这点连汤本人也以为在劫难逃了。
    常言道:落难朋友贵如宝。在汤恩伯的问题上,毛人凤似乎是做到了。
    他不顾舆论汹汹,多次在公开场合声明:“汤对党国、对领袖的忠诚无可怀疑,
检举陈仪通共谋降就是明证,这事,我和毛森同志可以作证。”又说:
    “京、沪、杭失守,罪魁祸首是李宗仁,还有张治中,汤有过失,主观上是竭
尽全力的。”当有关部门调查私运金银一事,毛人凤主动作证担保,“决无此事”,
因为抢运工作,保密局自始至终都参加了,“要不是汤将军尽其努力,撤出这么多
物资和金银来台湾,我们哪来今天反攻大陆的物质基础?”类似的话,毛人凤还在
蒋介石和蒋经国面前陈述多次,终于使汤恩伯免遭“罪臣”之惩。         毛人风为汤恩伯解难,明里是感于同宗同脉,未忘戴笠时期缔结的袍泽之谊。
①暗里,确实也有同病相怜的心态在起作用,他看到汤恩伯的“英雄末路”,难免
会触动“老臣暮年”的通感,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他谋事的老道,确信汤恩
伯绝非第二个陈仪,只要老蒋不置汤于死地,其他人的非难算不了什么。事实证明,
毛人凤的判断一点都没错,蒋介石最后还是采取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宽容态度,未
把汤列入“整肃”范围。所以,当回忆起这场死里逃生的劫难时,汤恩伯口口声声
说,不忘人凤的援手之情。
    ①  当年,戴笠为铸成大气候,曾与胡宗甫、汤恩伯结盟,号称“三王”集团。
胡宗南是“西北王”,汤恩伯是“中原王”,戴笠是“特工王”。   





      “西北王”一落千丈
    “整肃”时期,胡宗南的境遇并不比汤黑子舒坦,一开头便露凶兆。“监察院”
46  个监察委员联名对胡宗南提出弹劾,案由是:“胡宗南丧师失地,贻误军国,
依法提出弹劾,以肃纪纲,而振军威”。要论失职罪错,胡比汤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1949  年5 月算起:先是不战而弃西安;二是不愿配合青、宁、甘的“马家军”
反攻咸阳,致使关中尽失;三是不撤兰州,丢弃陕南,整个大西北不保;四是退守
四川,不坚守职责,先逃往海南,丢失大西南;五是“重以在西昌之措施,适足以
促西昌之速亡。”全部概括起来,也就是胡宗南从丢失大西北到丢失大西南,直至
“党国”在大陆的最后一块地盘(即西昌),真可谓:半壁江山尽毁其手,实在是
罪责重大!因此,监察院发难弹劾,除了李宗仁为第一号弹劾案外,第二号就是胡
宗南了。
    另外,还有一点十分相像,那就是老蒋对胡宗南的失望。1949  年12  月,老
蒋离开成都前,曾三次找胡宗南谈话,暗示他做出个杀身成仁的榜样,好歹给黄埔
同辈们争个脸(此时,汤恩伯丢失厦门,擅自逃命,已辜负了老蒋的期望)。胡宗
南当面信誓旦旦,向老蒋保证与西南共存亡,谁知节骨眼上怜惜起性命来,悄悄地
钻入飞机逃往海南。相比之下,倒是王陵基这帮杂牌,在胡宗南“离开”后,又坚
持了一个星期。
    汤恩伯、胡宗南本是老蒋最信用的部属,关键时刻比不上刘汝明、王陵基,这
颗苦果叫老蒋怎生下咽!失望之极便生出了愤怒,一道手谕下往海口,不许胡宗南
回台湾,只能去西昌,无论如何死守三个月,否则就无需相见。
    按照当时的战况,四川一丢,西康不保,死守三个月简直如天方夜谭!因此,
谁都以为,老蒋的做法是惩罚胡宗南,是以送死来惩罚其怕死,由此可见老蒋愤怒
的程度。然而,天不灭曹自有路,胡宗南竟然不可思议地坚持到了三个月,最后一
天,许多事前为胡宗南捏把汗的同道袍友们(其间也包括毛人凤),开始向老头子
说情,呈请同意派飞机接胡宗南回台湾。老蒋阴沉着脸半晌不语。于是大家又变换
方式,说飞机已备好,总统没有特别的关照,就起飞了。老蒋仍没有言语,但从缓
和下来的面色看,是默许了。就这样,胡宗南侥幸走出死局。当接他的飞机离开数
小时后,解放军攻进了西昌。
    胡宗南逃出西昌,先飞海南,躲在海口不敢回台湾,捱到4 月初,眼看海南朝
不保夕,才硬起头皮飞回台湾,第一站到台南,住了一夜,第二天飞台北,大受冷
遇,刚“复职”总统的蒋介石不见,“行政院长”陈诚也不接见,胡宗南想想无趣,
带着老婆叶霞翟和儿子跑到东部的花莲窝了下来。没多久,大整肃开始,胡宗南从
花莲返转台北,借住锦州街汤恩伯家,一对难兄难弟,愁眉相视,不得不四处走门
子、托关系,少下了要踏毛公馆的门槛。
    毛人凤不支不吾,爽快地答应帮忙,还拖上俞济时,全力向老蒋游说,说得蒋
介石重新惦记起宝贝门生,同意不予追究。剩下来的46  个监察委员怎么对付呢?
最好的办法当然莫过于让他们自动撤回弹劾案了。为此,毛人凤联络上胡宗南的同
窗同僚,分头说服监察院大佬,结果人家不买帐,迫不得已再另起炉灶,打出“民
意”对“民意”的旗帜,重新发动“国大代表”和“立法委员”,使尽浑身解数,
纠集了30  多人,号称108 人,联名上书,替胡宗南粉饰,终于把声势扳了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