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单调与严肃,例如安特卫普的圣查尔斯·博罗默斯教堂成为新风格的杰作。
世俗建筑也吸取了它的一些特点。但是,从意大利来的影响并不只限于巴洛
克。事实上,波仑亚学院派和卡拉瓦乔派,还有一些意大利地方画派如威尼
斯画派等,都分别在佛兰德斯找到响应者。这当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密切
关系。宫廷贵族和发了财的商人并不满足于巴洛克艺术所提供的艺术享受。
他们发觉其他风格各有特点,一样可以为自己所用。而且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并未消失,它对艺术的要求恰恰是要从宗教的控制中解放出来。许多艺术家
还从尼德兰北方的荷兰艺术中获得启发。这种种因素使佛兰德斯的艺术既有
主流,又有支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表现得丰富多彩。
佛兰德斯艺术的成就在绘画方面最突出。最重要的画家除了还要作稍详
介绍的鲁本斯以外,首先有杨森斯(1575—1632年)、诺尔特(1562—1641
年)和费恩(1556—1629年)等,他们的创作从接受意大利的传统开始,逐
渐形成属于佛兰德斯的共同的特色。鲁本斯的成就与他们已作出的贡献有密
切联系。另外还有代克(1599—1641年)、约丹斯(1593—1678年)、特尼
尔斯(1610—1690年)和西贝雷赫茨(1625—1703年),等等。代克曾经是
鲁本斯的门生,并成为他的多年的亲近的合作者,后来专攻肖像画,发展了
自己的独立风格。1632年他移居伦敦,成为查理一世喜欢的画家,代表作有
《英王查理一世行猎图》和《詹姆士·斯达埃特像》等。约丹斯较多地像卡
拉瓦乔派那样,深入普通老百姓,以农民为题材。代表作《萨提洛斯在农人
家里作客》和《四福音书的作者》等,做法上有如伦勃朗,题目取自神话或
圣经,素材却来自佛兰德斯的下层群众。特尼尔斯也是以绘画农民和下层市
民为重点。还有些画家喜欢画风景或静物。西贝雷赫茨就是著名的风景画家。
由此,我们看到佛兰德斯绘画的确与荷兰画派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②画风宏伟的鲁本斯
在佛兰德斯众多画家中,最杰出的是鲁本斯(1577—1640年),他成功
地融合了人文主义、巴洛克和现实主义绘画的多种特点,进而创造独特的宏
伟风格,是对世界艺术史有巨大贡献的绘画大师。
鲁本斯自小就表现出超群的才能,21岁已在故乡安特卫普设立画室独立
创作,并且很快就成名。1600年他前往意大利,在罗马和威尼斯等地居留多
年,潜心研究文艺复兴以来的文献与艺术作品。在此期间也曾到过西班牙。
1608年冬他回到安特卫普,不久就受到官廷的重用,先当上掌权者的宫廷画
师,后来还被任命为政府顾问和外交官。由于以西班牙和仍由它管辖的佛兰
德斯为一方与以荷兰为另一方的战争现在终于停止了,佛兰德斯恢复了正常
的生活,在社会安定的环境中,艺术活动也重新广泛地发展起来。鲁本斯的
… Page 27…
创作立即取得重大成果。最初的代表作有巴洛克风格的宗教画 《竖十字架》
和《下十字架》以及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为题材的《维纳斯和阿顿尼斯》
和《利西普的女儿被劫》,等等。在这些作品中,画家非常成功地表现剧烈
的动作,使人感受到画面上的惊心动魄和悲剧效果。它们表明,鲁本斯一方
面对意大利的巴洛克新潮流有深刻体会,同时他本人是这个新潮流的共同创
始者。巴洛克绘画主要用于美化教堂和宫殿。由于他运用颜色的特殊技巧使
它们更加灿烂辉煌。
鲁本斯的画室实际上是个绘画工场,他构思并拟出稿样后就交由助手们
去画,最后再由他略加修改或增添几笔,这使他的创作速度大大加快,而且
由此培养出许多新人,例如代克就曾是他的助手。1630年以后的最后十年
间,他没有再使用助手,一切亲自完成,产生了一批更加杰出的作品,例如
《维纳斯之节日》、《爱之国》、《梅里库里和阿尔古斯》(共两幅)和《伯
里斯的评判》等。
鲁本斯的作品大多场面广阔,气派宏伟,虽然标以古代神话或宗教题目,
实际上是从生活中获得原型并加以提炼而成,表达了对人体美、力量和世俗
欢乐的热爱,反映了作者仍然尊崇人文主义的理想,并为它唱出新的赞歌。
因此,看他的画时,不仅能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还常受到精神鼓舞。他的
代表作除了上面已提及的,还有《四大陆》、《狩猎狮子》、《最后的审判》、
《玛丽·德·美第奇的生平》(组画,23幅),等等。
除神话和宗教题材外,他也画肖像画、风俗画和风景画。刚提到的关于
玛丽·德·美第奇的生平的组画把神话与现实题材混合在一起,是典型的宫
廷绘画。在后期,他的风景画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最著名的有《有虹的风
景》和《田野归来》等。
… Page 28…
三、近代中期的欧洲艺术 (中)
1。18世纪的法国艺术
(1)洛可可艺术的兴起
在17世纪,无论是起源于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还是在法国占统治地位
的古典主义艺术,都以强调权威为特征,前者强调的主要是天主教的权威,
后者强调的则是世俗王朝的权威。路易十四把法国君主专制政治推向顶峰,
在国力强盛的同时,追求庄严、雄伟并且符合规范的艺术理想,宫廷贵族们
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艺术享受。但“太阳王”的威严,又使他们
不能过于自由放纵。1715年路易十四死时,不仅那些在他那劳民伤财和对外
征战的政策下吃尽苦头的普通老百姓感到由衷高兴,而且上层社会也觉得好
①
似松开了紧身箍 。其实,早在17世纪后期,王权的一统天下已开始受到怀
疑,上层社会出现了各行其是的趋势,变得越来越随心所欲。在艺术上,自
由精神开始取代旧有的教条,以至在绘画、建筑、工艺、音乐和戏剧,还有
文学等,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雅致、精细、轻盈、活泼,结构巧妙,给人
一种意趣盎然的感受。
这种风格的艺术,初起时像巴洛克艺术刚出现时一样,并无自己的名称。
1755年版画家科尚(1715—1790年)用洛可可(Rococo)一词指称它,是带
着嘲笑的口气的,意思是说它奇形怪状。Rococo一词由Rocaille(罗卡尔)
派生而来,后者的原意是指贝壳状或人工岩洞状的弯弯曲曲般的作品。后来,
洛可可之被贬谪的命运,正像巴洛克那样,也获得了“平反”。人们肯定了
它代表了一种新的艺术潮流,而这种潮流就以它为名称。
法国是洛可可艺术的诞生地。如果把它的酝酿和起始阶段,即 17世纪最
后25年和18世纪最初15年算在内,可以说洛可可与古典主义有过很长时期
的互相交错。原因如上所述,即路易十四在艺术上推行与政治上相配合的极
权主义,其效果虽是明显的,但到后来却与其本愿适得其反,渐渐出现了再
也难以左右的分散倾向。至于路易十五在1715年登基时,他年仅5岁,成年
后一切坐享其成,不像路易十四那样雄心勃勃地要成就宏伟的事业。他不去
关心怎样做才能把贵族们重新控制起来等伤脑筋的问题,只顾满足个人穷奢
极侈的享乐需要,洛可可式的新奇轻巧对他有特别大的吸引力。艺术史家们
有时把洛可可又称为“路易十五式”,主要是由于它盛行于路易十五时代,
但是时间的大致吻合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洛可可艺术很快就在欧洲许多地区传播开来。在法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被它取代的是巴洛克艺术。但后者也不是立即消声匿迹。洛可可和巴洛克相
互交错正同它在法国与古典主义的关系那样。事实上,洛可可艺术虽然受到
广泛欢迎,但不等于说它在多数欧洲国家取得了统治地位或主要地位。再说,
晚期巴洛克与洛可可之间的界线并不总是容易划清楚的。
洛可可艺术从主流方面看,起源于室内装饰。法国贵族和豪富们在建筑
新的宫殿和府第时,除要求外貌豪华美观以外,还希望其内部结构能随心所
欲,装饰得轻巧灵活。在路易十五登基前后由皇家建筑师柯特 (1656—1735
年)设计的巴黎德图鲁兹公馆的“黄金大厅”(现法兰西银行)是贯彻这一
① 参看《华多》,啸声译,载《世界美术》,1980 年。
… Page 29…
原则的典范。它的长方形厅堂的墙面布满金饰,由连续的拱形窗分开,四角
以悠缓的曲面包围,天顶也由曲面构成,精巧的雕刻掩盖了柱子的重量和强
力感。巴黎苏比兹公馆内由博弗朗(1667—1754)设计的椭圆形客厅是另一
例子,其中上层客厅尤具特色,它的以木镶板构成的壁面、拱门上方的半环
状浮雕图案、生动活泼的儿童雕像,都显示了柔和的曲线美和轻快的气氛。
在较一般的建筑中,洛可可式大多省去了裸柱和壁柱,装上室内和庭院
间的落地长窗,厅堂里特别注意有足够的光线投入,墙上大多挂着油画,其
主题多是谈情说爱或表现乡村风光,家具和各种工艺品摆设协调,形成轻松
愉快的气氛。
(2)洛可可工艺、绘画和雕塑
洛可可工艺的发展
洛可可艺术主要适应装饰的需要,在装饰中起重要作用的工艺美术自然
大受重视。
瓷器是当时最受青睐的工艺品。它的质地轻巧,外形圆滑曲婉,颜色清
丽雅淡,正与洛可可风格的本义吻合。在17、18世纪的法国上层社会里,把
瓷器作为美化厅堂和内室的摆设,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兴致与洛可可风
①
格的发展相辅相成 。
欧洲对瓷器的需求长期依靠从中国和日本进口。后来一些欧洲国家开始
探索自制瓷器的技术,并逐渐有所进展。在18世纪初,法国还未能像相邻的
德国那样烧制硬瓷,而只能继续生产软瓷,但产品的精巧豪华已达到极高的
程度,使王室和贵族们的需求得到部分的满足。1756年迁址到塞夫勒的制瓷
工场是官办机构,最受路易十五的宠姬蓬帕杜侯爵夫人的热心支持,它的制
成品的技术质量和艺术水平由路易十五亲自任命的总管监督。设计者都是场
内场外的著名艺术家。例如有一只带有小型塑像的盒子是由很有名气的雕塑
家法尔康涅参与创作的。在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