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台上矗立的楼面,东西面阔9间,南北进深5间。门楼前的御河上有金水
桥7座,其南有雕琢精美的华表一对。
中轴线上太和门东侧的文华殿之北,有一座典雅建筑文渊阁,建于乾隆
三十九年(1774年),外观看分上下两层,内部实为三层,结构独特,又因
为是珍藏第一部《四库全书》巨著的地方,更加闻名。
在文渊阁同侧,并与其建筑时间相近,乾隆皇帝还为自己营建了准备将
… Page 62…
来在位满60年后退政当太上皇时的住所宁寿宫建筑群,包括前后两部分。前
部有皇极殿和宁寿宫;后部与皇极殿及宁寿宫同轴,有养性殿、乐寿堂、颐
和轩及景祺阁,它们的东侧是畅音阁,西侧是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
上述宫殿的名称都取安宁颐养长寿的意思。畅音阁是特为观看戏曲而建,留
待下面谈到表演艺术时再说。
在故宫之外,位于北京东部,另有一处建筑群叫雍和宫,也是清代建国
后营建的。今人大多只知它是喇嘛寺院。其实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创建
时,它原是清世宗胤禛府第。里面豪华的居室厅堂、清丽的亭台楼阁和繁茂
的园林花草应有尽有。1722年康熙病故,世宗雍正继位,不久改称为现名。
1735停放胤禛的灵柩和影象,同时易名为神御殿,从此成为清帝供奉祖先的
影堂。不过,有一半地方早已提供给喇嘛教使用。到了乾隆九年则完全改作
喇嘛寺院。这样说来,我们既可把它视为清初皇族的宫殿,又可说它是一组
宏大的宗教建筑。
雍和宫整体包括5座大殿,即天王殿、雍和宫、永祐殿、法轮殿和万福
阁,各大殿又有一些陪衬的小殿,各为小组群体,此外还有牌楼、鼓楼、钟
楼和碑亭,等等。万福阁是其中最大最高的建筑物,殿阁有三层飞檐,阁顶
高达23米。大殿两边还各有一座两层的楼阁——永康阁和延绥阁,而三者之
间以两座飞廊相连,浑然一体,结构自然,宏丽轩昂。万福阁内的迈达拉佛
像高达18米(全长实际26米,除地上18米外,地下还埋有8米;直径8
米),巍峨壮观。尤其重要的是,它只以一根整檀木雕成,头顶离阁顶仅数
米,被视为历史上宏伟的木雕杰作。
顺便说明,清代皇朝所以要把这个亲王府第改成喇嘛寺院,最主要的是
想拢络信奉喇嘛教的蒙古族和藏族的领袖,依靠宗教和少数民族的头领巩固
大一统的政权。这样,雍和宫的建筑风格就从典型的世俗宫殿式和汉族传统
为主逐渐改为兼有少数民族宗教格调 (主要是藏式)。其寺前还有乾隆皇帝
所撰写的《喇嘛说》碑,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合刻,更显出民族融和
兼顾的特色。
清代的皇家园林也是在明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园林可以是宫殿建筑
群中的局部组成部分,也可以反过来以大片园林包容若干宫殿,无论在哪一
种情况下,园林与宫殿都有密切关系。故宫中位于坤宁宫后的御花园在明代
已经存在,这里就不说了,我们且把注意力放到前面提到的与宁寿宫配套的
乾隆花园。它坐落在宫墙与殿阁之间的空地上,南北长160余米,东西宽未
到40米,面积不大,但布置了湖石叠山、馆轩亭台,小巧玲球,淡雅优美,
与园外各宫殿的庄严崇伟形成鲜明对照。
在故宫之外,清代兴建了多处大型皇家园林,现存最重要的是著名的颐
和园,它正式兴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建成后作为皇帝的行宫。但
在此之前即是风景秀丽之地。乾隆十五年(1750)起,再兴土木,大加修饰,
竣工后称清漪园。园的北部是万寿山,集中了大部分建筑物,山之南是巨大
的湖泊,称昆明湖。全园面积3。4平方公里,各种宫殿和园林景观3000多处。
不过,人们今天看到的颐和园与当时的清漪园不尽一样,因为咸丰十年(1860
年),清漪园曾遭英法联军严重破坏,至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不顾国家安全
需要,挪用了海军建设费用2000万两修复它,1888年完成时基本上重现了
清漪园的原貌,但改名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践踏该园,虽然又经过
1903年的修整,但终未完全恢复万寿山北部的建筑。
… Page 63…
即便如此,还是可以从今天的颐和园看到 18世纪时的清漪园的基本特
色。
园中布局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万寿山东部的东宫门和仁寿殿
等组成,是当年皇帝办理朝政的地方,也是皇亲国戚有时在此居住的处所,
建筑物酷似宫廷,但稍为朴实,殿堂和殿顶都不用琉璃瓦,环境幽雅肃穆。
第二部分是万寿山的前山区,以宏大的排云殿和佛香阁为重心,被十几组小
建筑群在四周簇拥着。佛香阁初建时是九层大塔,现是八角四层,本身 41
本高,座落在20米的高台上,所以总高度为61米,气势非凡,成为全园的
主要标志。第三部分是万寿山的后山区,以一组喇嘛庙宇为中心,其中富于
藏族建筑特点的“四大部洲”,初建于乾隆年间,即也是18世纪的成就。后
山区中的“后湖”则是一条溪流,沿岸仿照江南景观。第四部分是昆明湖的
南湖和西湖,湖中有岛屿三个,其中南湖岛上巨石堆迭,又有一座17孔桥与
湖岸相连,桥长150米,宽8米,桥栏的望柱上雕有500多只石狮子,神态
各异,极为生动。
18世纪在北京以外兴建的最大的皇家园林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从康熙
四十二年(1703年)动工起,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成,历时87年,
总面积564万平方米,围墙周长10公里。“避暑山庄”榜额是康熙亲书。但
当时又称它为“热河行宫”或“承德离宫”。布局分为两部分,即宫殿区与
风景区。前者是皇帝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之所,宫殿豪华而幽雅。风景区又
分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区。湖泊区以水景取胜,亭台楼阁仿照苏杭风格。平
原区东有树林,西有绿茵,一派草原景象,供野宴、赛马等用。山区起伏,
度势而建,也有众多房舍,各有特色。整座山庄布局巧妙,实用而富有艺术
性。
明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来,西式建筑也在中国许多地方出现。就
宫殿和园林而言,在清代,主要是建造了北京长春园中的欧式宫殿。长春园
是圆明园的一个部分。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东部,占地5200亩,与
清漪园(颐和园)等同是清代大型园林。一般认为它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但该地早在明代就已有著名景点。乾隆在位时六下江南,回京后命人
在圆明园内一一仿造所见过的美景,并于乾隆九年(1744年)重修完毕。其
后又在其侧补建两个附园,即长春园与绮春园,分别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
和三十七年 (1772年)竣工,并与圆明园合称为“圆明三园”。其中共有风
景区100多处,宫殿、祠庙、楼阁、宝塔、回廊、曲桥数百座,设计精巧,
美丽绝伦。除中式风格外,长春园中的欧式宫殿引人注目。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英法侵略者对这些与欧洲有密切联系的建筑物也疯狂洗劫。1860年 10
月18日更入园纵火,使之化为瓦砾。后人要了解长春园。主要是靠当时一些
画工留下的画作及文字,此外就是“西洋楼”残迹尚存的石雕。
现在所知的,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长春园开始筑建欧式宫殿。当时
乾隆皇帝亲询在宫中服务的意大利画家兼工艺师与建筑师郎世宁(1688—
1766年)关于西方建筑的许多事情,引起很大兴趣,于是亲嘱由郎世宁设计,
并有其他西方专家辅助,建成12座“西洋楼”。从风格上看,它们属巴洛克
式与古典主义的混合体。宫殿群体总的格局追随意大利流行的情趣,门窗仿
照波罗米尼,雕饰纹样和壁炉、壁柱等接近路易十四时期的风采。此外还建
有喷水池,装备了喷水机械,堂皇而有趣,受到宫廷贵族们的喜爱。
这里应该回到前文曾说过的,在18世纪的英国首先出现了中国式园林。
… Page 64…
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对引进对方的园林与建筑风格很感兴趣。与西
方园林对照,中国园林,尤其清代的园林是自有特色的。1743年,也是在乾
隆宫廷画院里任职的法国人王致诚写了一篇题为《中国皇帝游宫写照》的法
文报导,被认为是当时西方对北京园林的最权威的描述。王致诚曾由乾隆亲
自恩准到圆明园游览作画,后来还参与朗世宁的工作,监督长春园的西洋楼
的营建。他在所到之处观察细致入微,印象深刻。依他的看法,中国园林的
特色表现在:第一,面积广大。圆明园的大小与当时居住十来万人口的法国
城市第戎不相上下;第二,结构复杂丰富。里面有多少宫殿、多少假山,多
少河道,多少桥梁,多少游廊,难以胜数;第三,多姿多采。布置虽然繁复,
但据他看没有两个是完全同一式样的,千变万化,五光十色;第四,建筑物
与天然景色互相协调。从整体上看不讲求对称,而是模仿自然的不规则美,
这同欧洲一向只强调整齐划一不同。这篇文章引起很大的反响。不仅法国,
欧洲其他国家也对中国园林很关心。在英国,甚至在前一个世纪的1685年就
有著名的政治家坦普尔爵士发表论著,详述中西园林的区别。王致诚只是加
强了这种关心罢了。坦普尔爵士在研究者中第一个使用了“sharawadgi”(不
①
规则之美)一词 。在他之后,作家艾迪生和诗人蒲伯等在18世纪初进一步
①
赞扬了“不加装饰的自然所具有的亲切纯朴之美”。大概可以说,正是他们
的这些思想酝酿了英国的“中国式花园”的诞生。不过,艾迪生说的“不加
装饰的自然”是有些绝对化了的。
中国封建时代的帝皇及其后妃,生前在宫殿和御园里享尽人间天堂般的
奢侈豪华,同时不惜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营造供他们死后继续“享福”
用的陵墓。
清代的皇陵分为东陵区与西陵区,都在河北省内,前者在遵化县,后者
在易县,尽管总体规模远不能与明代十三陵相比,但仍属我国历史上陵园建
筑中比较大的。东陵区自清代建国伊始就着手营建,内有帝陵5座,后陵4
座,妃寝5座和公主寝1座,西陵区从1730年起建,内有帝陵4座,后陵3
座,妃寝3座和公主寝4座。两个陵区的每座陵墓都自成体系。以东陵区的
孝陵 (顺治)为例,陵园前面是6公里长、12米宽的“神道”,两边矗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