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 >

第17章

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第17章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侧矗立着一尊尊塑像,各具英姿,成为巴洛克式与古典式同放异彩的作品。 

       许雷特尔(约1660—1718年)不仅是当时最有成就的德国建筑家(柏林 

  王宫是他的作品之一),而且是有名的雕塑家。1698年他为柏林夏洛登堡宫 

  创作的普鲁士选侯帝弗里德里希·威廉的骑士雕像最为成功,是独立的雕塑 

  杰作。不过,在17世纪的德语国家,雕塑艺术总的说发展比较缓慢。人们完 

  成的基本上是传统的哥特式雕像,尤其是那些宗教性雕像,差不多都是传统 

  的群像雕刻,像是舞台布景似的。许雷特尔的创作因此显得特别突出。到了 

  洛可可时代,雕塑艺术有了新的生机。例如,在弗朗科尼亚的维茨霍什海姆 

  花园里出现了美丽的园林雕塑。 



        (2)从巴洛克音乐到维也纳古典乐派 

       德国巴洛克音乐及巴赫的创作 

       巴洛克音乐在18世纪上半期,进入新的兴旺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 

                                    ① 

  表,是德国音乐家巴赫和亨德尔 ,尤其是巴赫,他后来被人们视为与格鲁克 

  和贝多芬并列的德国18世纪音乐的权威。 

       巴赫和亨德尔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在17世纪初,德国已产生过著名的巴 

  洛克音乐家舒茨 (1585—1672年),在他之后,又有跨越到18世纪初的库 

  赛尔 (1660—1727年)和克撒尔 (1674—1739年)等人。舒茨曾在1627年 

  依据意大利歌剧 《达芙妮》重新谱曲,其歌词由著名诗人奥皮茨编译,使之 

  成为第一部德国歌剧。不过,舒茨的创作重点在清唱剧上,代表作有《耶稣 

  在十字架上说的七个字》和《耶稣圣诞》等,都是根据教堂里流传的宗教故 

  事编写的。库赛尔和克撒尔把主要精力放在歌剧上。前者的作品达到一百部 

  以上,题材多为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日常生活。两人的作品都供给曾经盛 

  极一时的汉堡剧院上演。 

       除歌剧以外,17世纪德国乐坛上的重要成果是出现了一种抒情性的艺术 

  歌曲。有独唱曲,也有合唱曲;有带乐器伴奏的,也有不带伴奏的。它们既 

  吸收了新教圣歌的某些特点,又运用了民间歌曲的旋律,很有群众基础,所 

  以很快就流传开来。 

       总的来说,当时的德国是欧洲音乐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无论在它的北 

  部,还是中部和南部,都可以看到音乐活动的中心,如汉堡、吕贝克、图林 

  根、柏林、曼海姆和莱比锡等。出生在18世纪中叶的伟大诗人歌德,他在自 



① 关于亨德尔,见本书英国音乐部分。 


… Page 51…

  传里非常具体而生动地记述的童年时看音乐表演及接受音乐教育的事实,是 

                                     ① 

  对德国人热爱音乐的很好说明 。 

        巴赫(1685—1750年)出生在一个五代相继的音乐家族中,在年纪尚小 

  时,就由父兄教会了某些乐器的演奏技巧,继而四出寻访名师,在宫廷和教 

  堂里担任提琴手、钢琴师、风琴师、乐队和歌队指挥等职,他的创作与自己 

  的表演实践的关系因而特别密切。在他生前,实际上他仅以演奏家闻名。直 

  到1800年经门德尔松的推崇,他的创作才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从写风琴曲开 

  始,继而有交响曲、钢琴曲、提琴曲、笛子演奏曲等,各种乐曲总数达到500 

  多首。除此以外,他还从事音乐教育和理论研究,为教学目的而完成的《赋 

  格的艺术》一书在音乐史上有重大价值。而且,以赋格曲显示的对位风格正 

  是他创作复调音乐的重要艺术特色。从题目来说,他的著名声乐作品有《农 

  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耶稣圣诞清唱剧》、《马太受难乐》和《约 

                ② 

  翰受难乐》 等,著名器乐作品有《勃兰登堡协奏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 

  等。从内容上说,他的声乐曲目多与宗教有关,他站在新教的立场上,在当 

  时是有进步性的。利用耶稣受难的故事,他歌颂了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牺牲的 

  精神,体现了18世纪上半期德国人文主义的理想。同时,有一些作品已属世 

  俗音乐,如狩猎曲、结婚曲和节日乐曲等,连农民的日常生活细节,以及指 

  出喝咖啡过量有损于健康等题材也用上了。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和德国洛可可音乐 

        巴赫在一生中都没写过歌剧,但是在他的受难曲、清唱剧、康塔塔等体 

  裁的作品中都有一定的情节,富于动人的戏剧性。例如著名的康塔塔《醒来, 

  一个声音在高喊》讲述的是《圣经》里的一个寓言故事:有10个童女拿着灯 

  去迎接新郎,5个聪明的准备了充足的灯油,5个愚笨的则没准备。新郎来了, 

  这后5个没灯油了,赶忙去买,回来后天国的大门却关上了。这种情节令人 

  在轻松愉快中得到启迪。亨德尔的主要成就分别在歌剧和清唱剧中。在他们 

  之后,德国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音乐家,他的贡献着重在歌剧的创作以及它 

  的改革上。 

        格鲁克不是出自音乐世家,但1736年已作为室内音乐家活动于当时的欧 

  洲音乐中心维也纳,不久后去意大利深造,所以他开始创作歌剧的时候,遵 

  循的是当时以华丽的声乐技巧为基础的那不勒斯派传统。17世纪40—50年 

  代,他连续写成20多部作品,在意大利、德国和奥地利各地演出,已颇受欢 

                                                        ① 

  迎。但是他很快就发觉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弊端 ,认为它们已日趋程式化,内 

  容与形式脱节,音乐家为了炫耀自己的技巧而过于铺陈。他决心革除这些弊 

  端。1762—1770年间,他和具有新思想的意大利诗人卡尔萨比基(1715—1795 

  年)合作,创作了《奥菲欧和优丽狄西》、《阿尔切斯特》和《巴里德与埃 

  雷娜》等三部新的歌剧,贯彻了自己改革思想。他对这种努力作了如下解释: 

                                                                    ② 

   “简朴、真实和自然是所有艺术形式的伟大美学原则。”因此要反对为音乐 

  而音乐,而要“让它的表现手段跟随剧情的发展而起到符合诗意的真正功能, 



① 参看《歌德自传》第一卷和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 

② 有人认为《约翰受难乐》不是巴赫的作品。 

① 参看本书关于那不勒斯派歌剧的章节。 



② 


… Page 52…

                                                ③ 

  不让多余无用的装饰去打断或抑制表演” 。 

       格鲁克的主张与从前歌剧初创时期的音乐思想反倒比较接近,而且也符 

  合启蒙运动大师们的“返回自然”和“以自然为师”的美学观点。在他的新 

  作品中,宣叙调占有重要地位,旋律得到加强,富于细致情感的表现力,戏 

  剧结构精炼明了,咏叹调里不再出现华丽的炫技段落,而且序曲成为预示剧 

  情的有机部分,剧中的合唱和舞蹈也是密切配合剧情的发展,同时在记谱时 

  废弃了数字低音,而代之以具有明确的各声部的近代写法。 

       格鲁克的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推动德国和欧洲歌剧进一步发展 

  的里程碑。 

       此外,人们发现格鲁克的音乐善于以几个小的单元结合成一个完整的部 

  分,而这些小的单元来源于当时已经出现的“洛可可的小巧世界”,他“以 

                                                   ① 

  最巧妙的方式超出了洛可可式的短小结构” 。 

       在此,应当顺便简要地介绍德国洛可可音乐的情况。除了格鲁克以外, 

  其实巴赫的某些组曲,特别是深受库泊兰影响的《法国组曲》也已表现了洛 

  可可风格。他的钢琴曲集里,则有充满世俗韵味的舞曲,尤其是前面已提及 

  的他的反映普通群众日常生活的声乐作品,都十分通俗而便于流行。可见这 

  位巴洛克大师同时也不放弃洛可可式的创作。值得一提的还有,他的第二个 

  儿子卡,菲·埃·巴赫(1714—1788年)和另一个儿子约·克·巴赫(1735 

  —1782年)更是以创作洛可可作品称著。前者给后世留下了200多首键盘乐 

  曲和52首钢琴协奏曲及18部交响乐,还有大量室内乐和教堂音乐,以及大 

  约250首歌曲,并写了一部理论著作《论演奏键盘乐器的真正艺术》,充分 

  地总结了18世纪中期的音乐成就和实践。后者因为在伦敦度过了自己的艺术 

  生涯的黄金时代,所以被称为“伦敦巴赫”,他是多产的作曲家,很善于运 

  用温柔的优美旋律和细腻的形式。泰勒曼(1681—1767年)则是比上述几位 

  更早的洛可可作曲家,他在各种体裁中都频出杰作,仅康塔塔就有 1700多 

  部,乐队组曲有200多首,在世时由于作品的通俗短小而被视为德国最受欢 

  迎的音乐创作奇才。今天他则被公认为巴洛克、洛可可和早期古典主义音乐 

  的重要桥梁。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出现 

       18世纪中后期,德国和奥地利的音乐在欧洲音乐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当 

  时各诸侯小国大都已拥有自己的宫廷乐队,宫殿、城市剧院和音乐厅加速兴 

  建或扩建,不仅贵族,而且新兴的市民阶层对音乐生活的要求也扩大了,作 

  曲家、演奏家和指挥家云集,创作和演出频繁,乐谱和音乐书刊的出版渐多, 

  启蒙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这一切对音乐的发展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 

  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整个音乐水平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进入堪 

  称“后来者的卓绝楷模”的古典主义时代。 

                                    ① 

       这里要说明,“古典主义”这个词,在近代中期用在建筑、绘画和雕塑, 

  以及用在文学和戏剧表演艺术,都是指首先产生自法国的、有别于源自意大 

  利的巴洛克的风格或流派,但是用到音乐领域,却是指18世纪中后期在德语 

  国家才形成的音乐主流,它是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欧洲音乐发展的最高成 



③ 引自'美'约·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年版,第475 页。 

① 引自'美'约·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年版,第477 页。 

① 另有“新古典主义”参看本书有关章节。 


… Page 53…

  果,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其主要代表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大师海顿(1732 

  —1809年)、莫扎特 (1756—1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