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大全-第8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碳ぃ岣咂⑽腹δ埽匝鄞闹瘟剖怯惺导室庖宓摹�
针灸法去眼袋不失为一种安全、稳定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尤其适合于单纯眼轮匝肌型的“假性眼袋”。针灸治疗水肿 其他 针灸推拿 【概说】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而言。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依据症状表现不同而分为阳水、阴水二类,常见于肾炎、肺心病、肝硬化、营养障碍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病历病机】
(一)风湿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则水道不通,水液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二)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横溢肌肤,发为水肿。
(三)房劳过度,内伤肾元,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溢于肌肤而水肿。
【辨证治疗】
(一)阳水
主证:发病急,初起面目微肿,继之则遍及全身,腰以上肿甚,皮肤光亮,阴囊肿亮,胸中烦闷,呼吸急促。或形寒无汗,苔白滑,脉浮紧;或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取肺、脾经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以宣肺、解表、利水;表邪退后,宜参用阴水治法。
处方:列缺合谷偏历阴陵泉委阳
方义:阳水为病,系肺气失宣,水湿内停所致,腰以上肿宜发汗,故取列缺、合谷发汗解肌,通利肺气;腰以下肿宜利小便,故取偏历、阴陵泉利小便以消水肿;委阳为三焦下合穴,功可调三焦气化功能以消水肿。
(二)阴水
主证:发病较缓,足跗水肿,渐及周身,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复平较慢,皮肤晦暗,小便短少。或兼脘闷腹胀,纳减便溏,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或兼腰痛腿酸,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取足太阴、少阴经穴为主。针刺用补法,并用灸法,以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处方:脾俞肾俞水分复溜关元三阴交
方义;阴水病因脾肾阳虚,针灸脾俞、肾俞、复溜可温脾肾元阳,促三焦气化;灸水分利水以消水肿;灸关元培补元气以温下焦;补三阴交健脾利湿,通利小便。
【其它疗法】
耳针
取穴:肺脾肾三焦膀胱皮质下
方法: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隔日一次。也可用耳穴埋豆法。便秘的针灸治疗 其他 针灸推拿 【概说】
便秘是指大肠秘结,排便困难,两天以上不能自解者。主要由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并与脾胃及肾脏有关。依发病特点可分虚实两类。现代医学之习惯性便秘书可依此治疗。
【病因病机】
(一)实秘
1、阳盛嗜食:素体阳盛,又嗜食辛辣厚味,致肠腑积热,灼伤津液,肠枯便秘。
2、情志不畅:忧愁思虑,情志不舒,致气机郁滞,津液不布,肠腑传导失常而便秘。
(二)虚秘
1、气血两亏:病后,产生气血未复,年迈体衰,致气血两虚,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津液不足,不能滋润大肠,而成便秘。
2、下焦虚寒:下焦阳气不足,阴寒凝结,肠道腑气受阻导致便秘。
【辨证治疗】
(一)实秘
主证:大便坚涩难下,经常三、五日或更长时间一次。或身热,烦渴,口臭,脉数,苔黄燥;或胁腹胀满疼痛,噫气频作,纳食减少,苔厚腻,脉弦。
(二)虚秘
主证:便秘而排便无力,或见面色口唇苍白无华,头晕心悸,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象虚细;或见腹中冷痛,喜热畏寒,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取大肠俞、募穴及三焦、肾经穴为主。实秘用泻法,以清热润肠,疏肝理气;虚秘用补法,以补益气血,润肠通便;寒秘:加灸以温下焦通便秘。
处方;大肠俞天枢支沟照海左水道
随证配穴:热盛,加曲池、合谷;气滞:加中脘、太冲;气血两亏:加脾俞、胃俞、足三里;下焦虚寒;灸神阙,气海。
方义:便秘病因不同,但其本质是津液不能濡润大肠,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调所致。大肠俞为大肠背俞穴,天枢为大肠募穴,俞募相配,以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复常,便秘可止;支沟为三焦经火穴,可宣泄三焦之火以通便;照海穴滋肾水以增液润肠;曲池、合谷泻大肠腑气以泄热通便;中脘疏通三焦,太冲疏肝理气以通肠腑;补脾俞、胃俞、足三里,扶助中气,脾胃气旺,则能生化气血,为虚秘治本之法;灸神阙、气海,温下焦理气滞以通便;左水道是治疗便秘的经验穴。
【其它疗法】
1、耳针
选穴:直肠下段大肠脑
方法:捻转中、强刺激,留针20…30min。
【附注】
针灸治疗便秘,效果较好,如经多次治疗而无效者,应采用多种方法治疗,并进一步查明病因,以防延误病情,平时宜坚持体育锻炼,多食蔬菜,逐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针灸治疗泄泻
其他 针灸推拿 【概说】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一种疾病。其病变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临床上根据发病情况及病程长短,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泄泻多因内伤饮食,外受寒湿,以致传导功能失调;或因夏秋感受湿热所致。慢性泄泻多因脾肾阳虚,运会失常所致。
泄泻多见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神经官能性腹泻等疾病。
【病因病机】
(一)急性泄泻
1、寒湿:寒湿侵及肠胃,脾胃升降失司,水湿下注大肠而泄泻。
2、湿热:夏秋季节伤于暑热,留于肠胃,传导失常而泄泻。
3、伤食:暴饮暴食,或食不洁之物,或过食生冷,肥甘,致食滞中焦,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而致泄泻。
(二)慢性泄泻
1、脾虚:脾阳不足,运化无力,水湿内停,留于肠胃而成泄泻。
2、肾虚:肾阳不足,无以温化,水湿内停而作泄泻。
【辨证治疗】
(一)急性泄泻
1、寒湿
主证:泄泻清稀,腹痛肠鸣,喜温畏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多沉迟。
2、湿热
主证:腹痛即泻,泻下黄糜热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兼身热,口渴等症,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3、饮食所伤
主证: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腹痛肠鸣,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气不欲食,舌苔垢浊,脉象滑数或弦。
治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寒湿证针灸并用(或膈姜灸)以温中利湿;湿热证针刺用泻法,以清热利湿;饮食所伤,针刺用泻法,以调中消导。
处方:天枢足三里
随证配穴:寒湿:加中脘、关元;湿热;曲池、阴陵泉;饮食所伤:内关、梁门。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整大肠的传导功能;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通调胃腑气机;针灸中脘、关元可温中散寒祛湿浊以止泻;曲池清阳明之热,阳陵泉利小便以除湿,二穴合用以清肠胃之热治湿热之泄泻;饮食所伤针内关通调三焦气机,梁门以消食导滞,二穴共收调中消导之效。
(二)慢性泄泻
1、脾虚
主证:大便溏薄,甚则完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炎苔白。脉弱无力。
2、肾虚
主证:每天黎明之前即泻,肠鸣腹痛,泻后则安、腹部凉,时有腹胀,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取任脉、及脾胃经穴为主。针用补法及灸法,以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处方: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地机
随证配穴:脾虚:脾俞、太白;肾虚:肾俞、太溪。
方义:中脘腑会,又为胃之募穴,健有调肠止泻;天枢大肠募穴,调肠以止泻;关元温肾,足三里健胃,地机健脾,三穴共收温中散寒止泻之效;脾阳虚加灸脾俞、太白以健脾温阳,肾虚加肾俞、太溪以温肾止泻。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穴:大肠胃
方法:轻刺激留针20min。
2、拔火罐
取穴:天枢关元大肠俞小肠俞
方法:留罐10min,日二次。针灸治疗咳嗽 其他 针灸推拿 【概说】
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其发病原因,有外邪侵袭,肺气不得宣畅而咳嗽;也可由肺脏的病变,或其它脏腑有病,影响肺脏所致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疾患。
【病因病机】
(一)外感: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呼吸,一旦遭受外邪侵袭,肺卫受邪,肺气壅遏不宣,肺气失其清肃,因而引起咳嗽。
由于四时气候变化不同,人体所受外邪各异,因而临床上分为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两类。
(二)内伤:由于肺脏功能失调,或他脏有病,累及肺脏而致的咳嗽为内伤咳嗽。常见的有肺燥阴虚,肺失清肃之咳嗽;脾阳不振,聚湿为痰,痰浊上渍于肺,影响气机出入所致之咳嗽;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木火灼金伤肺之咳嗽;有肺肾阴虚,肺失宣降,清肃无权,而导致咳嗽。
【辨证治疗】
(一)外感咳嗽
1、风寒
主证:咳嗽喉痒,痰液稀白,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
2、风热
主证: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表证,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风寒咳嗽针灸并用;风热证只针不灸,以宣肺解表。
处方:列缺、合谷、肺俞。
随证配穴:咳嗽伴咽喉肿痛:少商;发热恶寒:大椎、外关。
方义: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取肺之络穴列缺,大肠之原穴合谷,以散风祛邪,宣肺解表;肺俞为肺这背俞穴,功可通调肺气,加强宣肺解表之效;咽喉肿痛,少商放血以泄肺热;发热恶寒用大椎、外关以退热解表。
(二)内伤咳嗽
1、痰浊阻肺
主证:咳嗽痰多,色白而粘,胸脘痞闷,胃纳减少,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取背俞和足阳明经穴为主。针刺补泻兼施,并可加灸,以健脾化痰。
处方:肺俞、脾俞、中脘、足三里、尺泽、丰隆。
方义:肺俞、脾俞补益肺脾之气,以增强肺这宣降,脾之运化功能;中脘、足三里健脾胃以化痰浊;尺泽泻肺以止咳,丰隆化痰以降气。诸穴共收健脾化痰止咳之效。
2、肺燥阴虚
主证: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鼻燥咽干或咽痛,或痰中有血丝,甚则咳血,潮热,颧红,舌红苔薄,脉象细数。
治法:取肺之俞、募穴为主。针刺平补平泻法,以益阴润燥,清肃静肺气。
处方:肺俞、中府、列缺、照海。
随证配穴:咯血加孔最、隔俞。
方义:肺俞、中府,俞募穴相配,以润肺调气;列缺为肺经络穴,通于任脉,以清肃润燥止咳,配照海养阴生津以清利咽喉;孔最为肺之郄穴,主治急症;隔俞血会,功专止血,两穴相配,以止咳血。诸穴共奏益阴润燥,清肃肺气,止咳止血之效。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穴:肺、气管、神门、脾
方法:取双侧,中等刺激,留针10…20min,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并可用王不留行贴压耳穴。
2、皮肤针
取穴:颈背部督脉、膀胱经、喉两侧。
方法:轻或中度叩刺,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针灸治疗中暑 其他 针灸推拿 【概说】
中暑是以壮热,烦闷恶心,甚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证的夏季急病。多由于夏季酷热或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所致。本病包括热射病、热痉挛、日射病等。
【病因病机】
夏季暑气当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