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民间偏方大全 >

第796章

民间偏方大全-第796章

小说: 民间偏方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膊〉姆⑸黾幽秃芰Γ侵懈羧砉牵褂欣诜乐挝跣员茄住�
“迎香”穴位按摩
以左右手的中指或食指点按“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沟凹陷处)若干次。因为在“迎香”穴位有面部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的分支,是面部神经和眼眶下神经的吻合处。按摩此穴即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治鼻病,还能防治面部神经麻痹症。
“印堂”穴按摩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点按“印堂”穴(在两眉中间)12次,也可用两手中指,一左一右交替按摩“印堂”穴。此法可增强鼻粘膜上皮细胞的增生能力,并能刺激嗅觉细胞,使嗅觉灵敏。还能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长假后两招护肠保胃 
其他 针灸推拿 
七天长假,相信有人肯定胡吃海塞了几顿,更有甚者还可能因为贪杯伤了肠胃,今天我们就教您两招保养肠胃的小功夫。腹部按摩法用一只手的掌心贴附肚脐,另一只手叠在上面,顺时针方向以画陀螺的方式柔和地边按边摩擦,由肚脐逐渐均匀画圈至全腹,约80-100下,再倒回到肚脐,再按摩80-100下。可双手交换,逆时针方向以同样的方式再按摩一遍。腹部按摩能改善肠胃功能,让肠胃受到负载压力,如果长期坚持,肠胃排泄也能有所改善。建议在晚上上床后按摩,按摩时,既不要空腹也不要胀肚。腹式呼吸法我们平时的呼吸方法都属于胸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法并不能大量地吸入新鲜的空气。腹式呼吸法在吸气时要尽量深吸气,用力让腹部、肺部充满气,但不能停止,还要尽力吸气,当腹部无法再吸入空气时屏息3-5秒左右的时间,再将腹部和肺部的气缓缓吐出,吐气过程不能少于8秒钟。腹式呼吸法扩大了血液含氧量,让肌体变被动为主动地排除人体废物,同时腹肌的收缩和放松也是一种良好的按摩,促进了胃腹运动,改变了消化机能。建议在晚上睡觉前平躺在床上进行。大鱼际揉法 
其他 针灸推拿 【动作定义】
用大鱼际着力做轻柔和缓的转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的手法
【动作要领】
医生沉肩,垂肘,腕关节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拇指内收,四指伸直,用大鱼际附着于治疗部位,稍微用力下压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转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动作要求】
1。腕关节放松,动作灵活
2。操作时以前臂做主动摆动,腕关节不可做主动外展摆动
3。整个动作要求协调而有节律性
4。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临床应用】
治疗头痛,头晕失眠,牙痛治疗咳嗽、胸闷等,腹胀腹泻等按摩经穴防感冒 其他 针灸推拿 1、搓大鱼际。
大鱼际在大拇指下方,肌肉隆起之处,用两手上下交替搓摩大鱼际。
2、按揉太阳穴。
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用两手中指分别按摩左右太阳穴。
3、推摩双颊。
用手掌向上推摩两侧面颊,推摩轨迹如一个“0”字型。
4、刮擦鼻旁。
用两大拇指在鼻梁两侧自上而下刮擦。
5、按揉迎香。
迎香穴在鼻孔两侧,鼻唇沟内模平鼻中点。用两手食指分别按住迎香穴按揉。
6、按摩风池。
风池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相平处,用食指、中指一起按摩风池穴。
按摩时须注意:
1、穴位要正确,按摩要轻松;
2、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按摩30—50次;
3、剪短指甲,洗净双手,防止细菌感染。颈肩部按摩塑身法 其他 针灸推拿 
由颈至肩这段缓和的线条,是表现女性美的地方。若这段线条出现和缓与柔美的特征,则全身也会显得和谐、动人。
如果你想获得曲线柔美的肩膀,现在就请你按照不同的穴位施行不同指压法。
穴位1:三角肌前中央点
按压穴位1的要领:将拇指充分弯曲,以第二指关节置于穴位上,用中等力量朝水平按压10秒。
穴位2:三角肌后中央点
按压穴位2的要领:将拇指充分弯曲,按在三角肌关中央点上,食指和中指按在后中央上,同时朝水平方向按压10秒。
穴位3:肩中间的点。
按压穴位3的要领:双手伸到用后,抱住脖子,以食指、中指按住左右肩中间的穴位,用中等力量垂直下压10秒,如此反复做三次。
穴位4:肩根点。
按压穴位4的要领:将双手拇指充分弯曲,以第二指关节置于左、右肩根点穴位上,用中等力量垂直下压10秒,如此反复做三次。神经衰弱治疗操 其他 针灸推拿 
预备式:双手放在两膝盖上方,放的位置以舒适、放松为度,头正、身直、鼻与脐在一条垂直线上,闭目静坐片刻,全身放松。
动作:从右向前俯身,以腰为轴,继而向左旋转、舒身、上起,转一整圈归于原位。接着从左向前俯身,以腰为轴,向右旋转、舒身、上起,转一整圈归于原位。旋转时以脐为圆心,鼻朝脐的方向,旋转速度要缓慢、均匀、轻松、意静。每天睡前在床上反复做16—32次。(王恒)旅游徒手治病八法 
其他 针灸推拿 
一、指压少商穴治呃逆:呃逆发作时,指压少商穴即可自制。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一分处。患者可以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穴,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至一分钟,呃逆可止。
二、指压内关穴止呕吐:因小恙引起呕吐,可用中指压内关穴止呕。内关穴在掌后(掌面方向)二寸处尺桡骨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一分钟即止呕吐。
三、捏脚后跟止鼻子流血:鼻子出血时,马上以拇指和食指捏患者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随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足跟,右鼻出血捏左足跟,当可止血。
四、指压太阳穴止头痛:一般头痛,自己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一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五、按揉足三里穴止胃痛:胃痛时,用双拇指揉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三至五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至消失。
六、掐中指甲根缓解心绞痛:当心绞痛发作,一时无法找到硝酸甘油片时,旁人可用拇指甲掐患者中指甲根部,让其有明显痛感受,便可一压一放,坚持三至五分钟症状便可缓解。
七、捏压虎口治晕厥:晕厥即面色苍白,恶心欲呕,出冷汗甚至不省人事。此时,他人可用拇指与食指捏压患者手之虎口,捏压十余下时,一般可以苏醒。
八、点压天枢穴治便秘: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上,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一分钟左右,就有便意,然后屏气,增加腹压,即可排便。头痛患者自我按摩法 
其他 针灸推拿 
头痛;是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均可引起;有全身性疾病;亦有局部性病变;包括眼、耳、鼻、喉等;必须到医院做有关检查;找出病因;在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的前提下;加强自我保健;以免延误病情。这里向读者介绍一种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由内功推拿简化而来的穴位推拿法;简便易行;对下列疾病造成的头痛有较好的疗效。如感冒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头痛、肌肉收缩性头痛、脑供血不足型头痛、颈椎病型头痛、神经衰弱头痛、精神紧张头痛等。
具体操作如下:
准备动作患者正坐于椅中;含胸拔背;气息调和。
揉太阳穴:将双手掌根贴于太阳穴;双目自然闭合;作清缓平和的揉动;对上述各型头痛均有较好疗效。
拿风池穴:用拇指于食指、中指相对捏住颈后肌肉近发际处;手法采用一上一下、一紧一松拿捏;以颈部感酸胀为度;次数自定;不强求一律;左右手可以交替进行;本法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强脑组织血液供应。
浴全头穴:头部有上星、头维、百会等穴;经常浴头部各穴有健脑之功效。操作时将两手五指分开;由前发际分别向后发际抹动;如十指梳头状;手法轻重由个人自行掌握;一般以局部感到发灼热舒适。不使头皮有痛感为度;次数根据病情而定。亦可用木梳代手指浴头。本法具有解除脑部血管痉挛、抽搐;使疼痛减轻、思维敏捷之功效。
抹额印堂穴:将两手食指屈曲;拇指按在太阳穴上;以食指内侧屈曲面;由正中印堂穴沿眉毛两侧分抹;双目自然闭合。手法以轻中有重为易;次数以30次或适当增加;每日两次为度。本法古代称〃分阴阳〃法。抹后感觉头清目爽;具有清除头晕目眩;减轻头痛之功效。拿合谷穴:合谷位于手背拇指和食指之间肌肉丰厚处。手法以拿捏、点按引穴;有明显酸涨感为度;每次10…15次;每日2…3次。本法俗称〃拿虎口〃。如能经常拿捏、点按此血;具有清利头目、缓解各型头痛之效。
拿天柱穴:以拇、食两指在颈后部斜方肌上方的天柱穴;作拿捏动作;来回拿动各5…10次。每日早晚各一次。本法对高血压引起的头痛、颈椎痛引起的头痛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推拿治疗小儿营养不良 
其他 针灸推拿 点穴方法
1。用拇指推脾经、大肠、三关、六腑各100次。
2。用四手指罗纹面绕脐作顺时针方向摩腹5分钟,以脐周发热为宜。
3。用食、中二指摩脐2分钟。
4。用拇指点揉足三里2分钟。
5。用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捏拿患儿肌肤,两手交替边捏拿边向上推进,自尾骶部开始,捏拿至枕颈部,反复操作3~5遍。
上述方法每次反复操作两遍,每日两次。针灸治疗呃逆 其他 针灸推拿 一、辨证
1、食积内停
主要表现:呃声响亮,脘腹胀满,厌食,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2、气滞
主要表现:呃逆频频,胃脘胀痛,胸胁胀满,舌苔薄,脉弦有力。
3、胃寒
主要表现:呃声沉缓有力,得温稍减,遇寒尤剧,胃脘不适,舌苔白润,脉迟。
二、治疗
主要治则为和胃降逆止呃,食积及气滞者针以泻法;胃寒者针灸并用以祛胃寒。
处方:膈俞、中脘、内关、足三里。
食积加巨阙;气滞加膻中、太冲;胃寒者加上脘。
亦可用拔火罐治疗,常用穴位有:膈俞、膈关、肝俞、中脘和乳根。针灸治疗中风 其他 针灸推拿 
中风是一种急性疾病,它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不清或口呙为主要表现。它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而似“风”,故名中风。
一、辨证
一)中脏腑
1、闭证:
主要表现:突然昏仆,神识昏昧,两手紧握,牙关紧闭,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有力。
2、脱证:
主要表现:突然昏仆,神识昏昧,目合口张,鼻鼾息微,四肢软瘫,小便失禁,舌痿软,脉细弱。重者四肢逆冷,面红如妆,脉来浮大。
二)中经络
主要表现: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角呙斜任意,言语不清,伴见头痛,眩晕,肌肉抽掣,面目红赤,口渴咽干,烦躁,脉弦滑。
三)治疗
1、中脏腑
闭证:百会、水沟、丰隆、太冲、涌泉、十二井穴。
牙关紧闭者加下关、合谷、颊车;舌强语蹇加哑门、廉泉、通里。
2、脱证:施以灸法于任脉俞穴以回阳救逆。
处方:神阙(隔盐灸)、气海、关元。
2、中经络
主要选取阳经及督脉之穴以熄风、调通气血。先针健侧,继针患侧。
处方:百会、通天、风府。
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
口呙:地仓、颊车。
注:该症相当於现代医学之脑出血、脑栓塞、禽血栓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