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军事小说] 我的军阀生涯 作者:千斤顶(起点vip2012.5.1完结)-第4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六万多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和五千多架各型战机,其火力密度已经和德国人基本相当。”说到这里白崇禧的脸上微现自豪之色,一个在数年前还在被一个弹丸之国入侵的虚弱国家现在竟然能聚集起这么一支庞大的力量确实值得任何人位置自豪。
苏童却是要摇了摇头,“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我们虽然在北边投入了这么多的力量但是在南边我们依然要保持一支百万人的常规部队以避免〖日〗本人和应付那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兵力依然还是不够的,所以你们参谋部得在八月份之前再建立三十个补充师。我早就说过,我们的国家想要崛起就要做好付出重大代价的准备,而攻占苏俄只是我们计划的第一步,下面的路还会更艰难,又有谁会知道我们在打完了老毛子之后会不会和德国人、美国人甚至是英国人开战呢?”
苏童的这番话要是流传出去的话不知道会引起多大的恐慌,外界恐怕谁也不会料到苏童竟然这么胆大妄为,除了要和德国一同瓜分苏俄之外还做好了和西方几乎所有强国开战的准备。但是站在苏童角度来看却又不得不这样准备,因为一旦华夏和德国过分了苏俄后这个世界的格局将会朝着谁也不知道的未知发展,到时候华夏的崛起会遇到多少阻拦那是谁也不知道的,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苏童不得不未雨绸缪。
说到这里,苏童的眼睛缓缓扫视了蒋百里、白崇禧和会议室里众位军官一眼,眼里闪烁着炙热的光芒”“我们的国家眼看着就要卷入这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大战当中,尽管我们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尽管我们的国家刚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但是我们还是义无返顾的投入进去了,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慢慢崛起了,要是等到这个世界格局定了下来我们想要改变,就会让我们的子别后代付出百倍的努力,到时候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的别子问我们,当年世界大变萃的时候你们都做了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回答?所以,为了我们民族的崛起,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会议室里所有的军官都相互对视了一眼,齐齐上前一步道:,“我死国存,我存国亡!”一阵异口同声的誓词在这间不宽的会议室里剧烈的回荡着……
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随着战争的临近,这里的气氛也开始凝重起来,许多参谋们脸上也失去了往日的从容。那些溧亮的女秘书们也被这里的紧张气氛所感染,工作时也都把脚步放缓,生怕打扰了将军们的工作。
今天,希特勒也来到了这里,他是来和将军们商议着最后的细节和检查准备工作。
一间一百多平米的作战室里聚集了数十名德国陆军将领,他们在冯布劳希齐元帅的带领下向希特勒讲解着最后完成的计划。,“这次进攻德国军队将分为主要三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下辖二十九个师和一个装甲集群,由陆军元帅李勃率领,自东普鲁士出发横扫波罗地海诸国后攻下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下辖五十八个师和两个装甲集群,由陆军元帅饱克率领,自华沙以东地区出发经过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直逼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下辖四十七个师和一个装甲集群,由龙德施泰特陆军元帅率领,由卢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区展开攻击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另有二十四个师作为战略预备队。三支军队形成,“三叉戟”攻势,在西德维纳河~第聂伯河以西消灭苏军主力,在冬天到来以前推进到阿尔汉格尔斯克(在北冰洋之滨)至阿斯特拉罕(在黑海之滨)一线,结束战争。”
视察了参谋部的准备工作后希特勒洋洋得意的说道:,“我的将军们,我们伟大的日耳曼民族崛起的时候就要到了,只要打败了苏俄,我们就有了足以和全世界抗衡的资源和实力,那时候全世界都会在我们的铁蹄下颤抖,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嗨!希特勒!”众人一起举手
正文第六百一十八章苏德战争开始了
第六百一十八章苏德战争开始了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时间已经到了凌晨,但是二楼那宽敞的会议室里还是灯火通明,无数的统帅部的参谋正在来回奔走,数十名胸前挂着勋章的将军元帅们正在办公桌和地图前苦苦的思索。在会议室的尽头有一间小办公室,这个办公室的面积不大,只有二十多平米,此时斯大林就坐在这里布置工作。在他的办公桌前坐着朱可夫大将和布琼尼元帅两名总参谋部的最高负责人。
斯大林是个性格偏执的人,性格偏执的人说得好听叫执着,说得不好听叫死不悔改。他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一般都是一条道走到黑的,至少他对华夏的态度就是如此。
今天傍晚,西伯利亚方面军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发来电报,华夏方面今天出动了五十多架b…17重型轰炸机轰炸了位于恰克图市前方一百公里外地苏军阵地,造成苏军一千多人死亡三千多人受伤,这是自华苏签订停战协议以来华夏方面第一次对苏军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斯大林很快就接到了朱可夫的汇报,对华夏高度戒备的斯大林立即连夜召开了军事会议,观察事态发展并讨论对策。
斯大林那从不离手的烟斗在桌子的边角上轻轻磕了磕,清除了残余的烟灰后,又往里面塞进了烟丝,“朱可夫同志,华西列夫斯基同志今天发来电报,华夏方面现在对我们的空袭越来越频繁,规模也从战术轰炸机的单机或双机轰炸发展成了由重型轰炸机编成的大规模编队的轰炸。今天下午,他们派出了重型轰炸机对恰克图进行了轰炸,我们的战机还和他们进行了一场鸡烈的空战,现在华西列夫斯基同志要求我们派遣不得少于三百架新式的雅克式战机增援西伯利亚,你们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斯大林同志,华夏人近段时间以来不断的派出飞机侵犯我们的凌空,不断对我们进行挑衅,这是我们决不能容忍的,我们应该立即给予还击,并且还要再度派出有力的增援部队加强华西列夫斯基同志的力量。”布琼尼挺直了腰杆用坚决的口吻说道。
“朱可夫同志,你看呢!”斯大林转头问自己的副总参谋长。
“我不认为继续往西伯利亚增兵是什么好事。”朱可夫还是坚持他一贯的立场,“现在华夏人在西伯利亚的军队也不过一百万左右,这还是把阿列克谢这个沙俄余孽的护包括在内的数量,而且我们在西伯利亚的部队已经达到了一百五十万,我认为这已经足够了,如果继续往哪里增兵的话势必要抽调欧洲方面的兵力,这是很不明智的。”
“但是华夏人在他们的和还驻扎了一百多万的部队,他们随时可以增援西伯利亚,要是一旦开战,我们根本就不占优势。朱可夫同志,我很理解您对德国人的警惕心,但是至少目前德国人还呆在波兰南部晒太阳,可是华夏人的飞机已经轰炸了我们的恰克图了,究竟哪一个方向更加需要部队您难道不知道吗?”布琼尼对于朱可夫为什么对德国人抱有这么大的警惕心很是不解。
看到相互争执不下的双方,斯大林内心也很无奈,自己的两名总参谋长在对待东西两线的问题上正好意见相佐,朱可夫从来不掩饰他对德国人的警惕,布琼尼却是对东边的华夏更加痛恨。在这个问题上斯大林不能说双方是谁错了,可是目前苏俄最大的问题是兵力不足。截止一九四一年初,苏俄共拥有兵力四百多万,其中三百万部署在白俄罗斯、乌克兰和西伯利亚这些边境地区,一百多万部署在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地方。在另一个时空不同,在另一个时空里虚弱的华夏根本没有什么能力对苏俄造成威胁,唯一有点实力的人在诺门坎之战里也被朱可夫打得落花流水,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东三省。斯大林只是在远东布置了不到五十万人的部队就把拥有百万精锐的关东军给镇住了,斯大林也可以从容的调集兵力迎接德国人的攻势。但是在这个时空里苏俄人不但被华夏政府打得丢城失地,还被迫同时在东西两线囤积重兵,因此兵力不足这个弊病一下子就暴露出来。
“布琼尼同志,就是因为华夏人在西伯利亚闹得凶所以我才会断定最近几个月内西伯利亚发生大战事可能性不大,反而是不声不响的德国人才是大有问题。而且根据欧洲以及各方面传来的消息,德国人进攻我国的时间表其实已经确定了下来,就在六到七月份。我建议我国应该进行西部地区局部动员,迅速组建三十到五十个步兵师以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变故。”朱可夫不愧是同时期苏俄最优秀的将领,虽然曾经在苏童的手上吃了大亏,但是经过西伯利亚战火几年的磨砺后他对国家战略局势的洞察力已经非常的敏锐了。
朱可夫这个提议一出,斯大林和布琼尼不禁沉吟起来,西部地区是苏俄人口最为稠密,也是经济最为繁华的地方,动员令一旦下达不但会在国际上造成很大的轰动,还会对苏俄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斯大林也得仔细掂量掂量。
斯大林寻思再三后苦笑道:“朱可夫同志,你有没有考虑过为了一个并不确定的情报而让国家进入战备状态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吗?这会给我国造成很大的损失,动员令一旦下达,无数工人就得离开工厂扛上步枪、无数学生就得离开学校船上军装,这期间造成的损失你算过吗?”
“我当然知道。”朱可夫昂然道:“但是我更知道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准备,一旦等到德国对我们开战我们仓促应战的话损失就会更大。形式已经如此严峻,要是我们还不做出应对措施的话我们就是国家的罪人。”
“朱可夫同志!”布琼尼一拍桌子站起来喝道:“你是什么意思,你的意思是说我和斯大林同志都是不合格的领导人啰?”
朱可夫的话一出口就知道坏了,这句话不是在骂指着和尚骂秃驴吗吗?要是惹怒了斯大林那离自己到西伯利亚的集中营报道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朱可夫立刻站了起来赶紧说道:“对不起,斯大林同志,我是无意的。”
“朱可夫同志,你坐下吧。”出乎两人意料的是斯大林并没有生气,手里的烟斗还在渺渺的冒着青烟,双目虽然还睁着,但是眼珠的焦距却不知道转到了哪里。听到朱可夫的道歉后他只是淡淡地说道:“朱可夫同志,你对于德国人的担忧不无一定道理,但是目前我们的情况还没有危急到需要进行局部动员的地步吧?德国人真要有什么举动我们再做出安排也不迟。”
朱可夫心里暗自叹了口气,就不说话了。
面对德寇咄咄逼人的气势,如果说斯大林没有什么察觉的话那纯粹是侮辱苏俄的情报机构和斯大林的智商。但是,考虑到自身应变措施还不够充分,苏俄政府和斯大林还是希望尽可能避免或延缓苏德关系的破裂,以便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战争准备。为了能争取更多的时间,苏俄极力表白自己的和平诚意,继续遵照两国贸易协定交货,在报刊广播上驳斥那些预告苏德之间即将开战的预言就是出于这个目的。从内心上来讲斯大林希望能把战争的时间表往后拖一到三年。
斯大林站了起来,走áng边一把拉开了窗帘,看着已经开始大亮的天空,回过头来正要对两人说什么,门口被突然推开,一名年轻的参谋跌跌撞撞的冲了进来,原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