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见好,反而更厉害了。西宫又把三个公主召来,说:“我问过医药先生了,
医药先生说需用亲人的双手做药引子,皇上才能好。你们看如何为好?”大
公主、二公主听后都吓傻了。三公主却说:“为了父皇健康,儿愿献出双手。”
于是三公主的双手被砍了下来。西宫心想,这回这小贱人准活不成了。谁知
几天后太监来报,说三公主回尼姑庵后,在一老尼调理下伤口愈合了。西宫
恨得要命,竟然偷偷派人烧了尼姑庵。老皇上闻三女儿被烧死,悲痛欲绝,
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太子登极。他虽是西宫所生,但禀性刚直,对母后所作
所为十分不满,为了纪念三皇姐的美德,便下了一道圣旨,立即在保定府为
其修建庙宇,塑造金身。说来也怪。本来工匠雕塑的三皇姑是一双眼睛一双
手,可不知怎的,只见那塑像的腰间、脊背、腋下、胸前又长出了许多长长
的胳臂,而且每只手的手心里还长着一只眼睛。后来。人们就管这位忠孝双
全的三皇姑叫作“千手千眼佛”。据说,这座庙宇就是大悲阁。
雪浪斋与定州秧歌
定州市城东有一座玲珑别致、六角飞檐的古亭,名叫雪浪斋。亭正中,
在一块刻有莲花瓣图案的汉白玉石座上,仁立着一块光洁如玉、楚楚动人的
异石,这便是著名的雪浪石。此石黑质而白脉,一条条近似水纹的白色线条
遍布其表。酷似一幅天然画师在石上描绘的石间奔流清波图。这块雪浪石,
相传是苏东坡谪贬定州时于中山石圃得到的。后来,又找到汉白玉石一块,
琢盆如芙蓉状,盛石于其上,遂变成了今天人们所见到的这种莲花底座上安
放着雪浪石的样子。苏东坡得石后又修建了一座亭子,起名“雪浪斋”。它
屡经沧桑,至唐朝时,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先后巡视到定州,书写过
大量有关雪浪石的题咏。历朝历代,前往雪浪斋观瞻的游客从未间断。
苏东坡 (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县人。据历史记载,宋哲宗
元祐八年(1093)九月,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以侍读学士贬任定州知
州,时年58岁。他在定州居官约10个月。任前,夫人卒于京城,生活十分
凄楚,唯“稚儿矫女”相依为命。苏东坡能诗善文,为政清廉,到定州后整
顿官风吏治,垦荒种麦,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巡访民情,深受人民爱戴。
宋代定州城北的苏泉、西板、东板、南宋、大西丈一带地方,地势低洼,四
季泉水常流不断,大约有两三千亩闲置的水田地。一天,苏东坡来这里巡访,
发现这片水田,觉得荒着可惜,便对随行人员说:“这儿水草葱葱,鱼儿跳
跃,泥土肥沃,若开成稻田,岂不是可富泽一方吗!”于是,他找当地农民
叙说,问他们可否试种水稻?农民说:“多谢知州大人美意。种稻子当然是
好,只不过我们既无稻种,又无种植技术,也就只好任凭水田闲置着了。”
苏东坡说:“只要你们肯种,我来帮你们找稻种、教你们种稻的技术!”农
民们听了当然很高兴。随后,苏东坡便派专人乘马从南方运来稻种,并派专
人向当地农民传授种稻技术。农民们在苏东坡等人的指导下,插秧、锄草、
辛勤管理,稻子长得很好,到秋后获得了大丰收。这可把农民们乐坏了,在
稻田里,他们高兴地唱道:“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禾千重尽秧歌。”下田巡
访的苏东坡听到这稻秧歌,非常高兴。他凑到近旁,细加品味,那秧歌像劳
动号子,风格别致。苏东坡回到府里,对那秧歌念念不忘。于是派人去搜集,
记录下大量歌词和曲牌。经过整理,去粗取精,形成了新的稻秧歌。当地群
众十分喜爱苏东坡整理后的稻秧歌,并广泛传唱。这种稻秧歌经过长期发展,
逐渐成为一个地方剧种,就是现在的“定州秧歌”。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的两大陵区之一。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
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4公里的永宁山下,距北京120公里。这里有帝陵4座:
泰陵 (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还有后陵3
座;王公、公主、嫔妃园寝7座;共14座葬76人。清西陵西有紫荆关,南
有易水,与狼牙山隔水相望,东为燕国下都遗址,陵区北依奇峰叠岭的大宁
山。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陵区内丘陵起伏,绿草如茵,
松林似海,林海中隐现出簇簇陵寝建筑,金碧辉映,空山鸟语,流水潺潺,
风景雄伟幽美。
雍正皇帝的泰陵是清西陵的中心,位于永宁山主峰下,雍正八年(1730)
开始修建,规模最大,建筑齐全。清西陵陵内建筑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有
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刻百余座,规模宏大,气魄超群。各陵都为清朝
宫式建筑,严格遵守封建等级制度,后陵小于帝陵,园寝又小于后陵。在建
筑形式上,帝、后陵和喇嘛庙是红色围墙,黄琉璃瓦顶;妃、公主园寝是红
色围墙,绿琉璃瓦顶;行宫和衙署则是砖墙,布瓦顶。体系完整,富丽堂皇。
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清康熙二年 (1663),圣祖玄烨选择河北遵化
县马兰峪西昌瑞山下为其父顺治建陵,叫东陵。至雍正帝时,其陵址开始也
选在东陵陵区的九凤朝阳山上。但他看了选陵大臣画的陵区图后,认为自己
的陵区放在东陵太不突出,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上,又带泥
沙,实不可用”。选陵大臣颇察皇上心事,于是四处寻找新陵址,最后认为
易县太宁山下(太平峪)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会合之所,龙穴沙石,无
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认为“山脉水清,条理详明,洵为上
吉之壤”。于是决定在此建陵。后乾隆帝为不使两处陵寝冷落,降旨下诏:
“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内分建。”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
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形成东、西两大陵区,以其地理位置称易县为西陵。
不过,据传说雍正另辟西陵有着难言之隐。雍正的父亲康熙皇帝临死时,
曾有一份遗诏“传位十四子”。雍正是四子,见父亲没传位给他很是气恼,
于是设法篡改遗诏,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之后,他毒死
康熙帝,篡得帝位,诛杀知情者的一门老小。他害怕自己死后不容于祖宗,
在阴曹地府会受到康熙等人的整治,故而另觅了陵址。
清西陵内,每座陵分前后两大部分,前部主要是门、坊、亭、碑、桥、
石雕等,后部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泰陵居于中心位置,是西陵的主体,
其余陵墓分别在东西两侧,建筑形制除无泰陵的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石
雕等外,大体相同,唯道光的慕陵别具一格,形制特殊。陵区内林木蓊郁,
一望无际,十分幽静爽气,常年吸引着无数的国内外游人。
定州塔
“赵州石桥定州塔,正定府里大菩萨。”这支传唱数百年的河北民谣,
道出了定州塔的价值。
定州塔又名开元寺塔,别名瞭敌塔、料敌塔。它位于定州市南门里东侧,
旧开元寺所在地,现寺已毁,只剩一塔,是目前国内最高的砖塔。塔分 11
层高84。20米,在30公里之内,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成为定州市的标志。
该塔建于宋代。据文献记载,宋朝初年,开元寺僧会能往西天竺取经,
得舍利子归。为供奉舍利子,真宗于北宋咸平四年 (1001)下诏,命会能负
责在寺内建塔,历时55年,至仁宗至和二年(1055)塔始成。当地群众至今
仍流传着“砍尽嘉山(在曲阳县)木,修成定州塔”的传说,可见修塔工程
的浩大。塔围128米,在外观上构成一个丰满秀丽的轮廓。塔身呈八角形,
由青砖砌成,结构严谨,雕工细腻,加之正面辟门,四面开窗,给这巍然吻
天拂云的高大建筑,增添了壮美的气魄。塔内层层八角形回廓,都有梯形阶
道,回廓两侧神龛壁画,各有姿态。阶道把塔内分成两部,好似一个大塔抱
着一个小塔,颇有母子相依相偎的亲切之感。沿阶道登临最高层,凭窗眺瞰,
可穷百里,满目纵横的峰峦,明亮的河川,无垠的平原,都能清楚可见。塔
顶有脊八条,为莲荷花瓣,塔刹铁座上面是由六节的铜葫芦组成,就像一支
射天的箭头,雄姿凌然。
在定州修建如此高大的砖塔还有另一个原因。在宋代,定州是抗拒金兵
南侵的军事相持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籍称:“天下十八道,惟河北
重要。河北三十之州郡,……惟定州最要……实为天下要冲之最。”那时侯,
定州系北部边防要地,北与契丹相接,经常发生战事。定州位于华北平原的
西北部,是北部的西北屏障,也是契丹南下的要冲。其周围地势平坦,一马
平川,没有至高点,敌人来犯不易发现。此塔塔身高大,登塔而望,可监视
契丹的军事动向,为拒敌作准备,这正是此塔被称为“瞭敌塔”(或“料敌
塔”)的原因。
定州瞭敌塔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遭到无数次人为和自然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定州塔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
保护文物,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如今,它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屹立在河北大
地上,游人登上顶层极目四望,数十里风光尽收眼底,西面太行峥嵘巍峨,
北面唐河如玉带,南面沙河银波涟漪,华北平原一望无际,令人心旷神怡。
倒马关与六郎碑
倒马关位于河北省唐县西北的太行山东麓。 《畿辅通志》载:“倒马故
关在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山路险峻,马为之倒,因名。“这儿是古代山西
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重要关隘。
明朝马仲锡《倒马关诗并序》中有“关有两山对峙,其路极险,相传杨
六郎到此马路”的记载,后人为纪念六郎镇守三关的功绩,在倒马关城西3
公里的马圈山修建了“六郎碑”。此碑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碑坐北
朝南,汉白玉石砌成,高1。18米,宽0。6米,厚0。7米,呈长方形,线雕云
朵花边,碑额抹角线雕云纹图案,碑文楷书“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
杨六郎即杨延昭(958—1014),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宋真宗时任保
州缘边都巡检使,在今河北省徐水县遂城一带英勇抗击辽兵,因战功屡屡先
后授英州刺使、保州防御使,后来又在高阳关 (草桥关)任副都部署。杨延
昭在边防镇守20余年,威震辽邦。千百年来,每逢游人到此凭吊六郎碑,都
会称颂杨延昭威镇边关的不朽业绩。其中杨六郎摆忙牛阵的传说最为人们津
津乐道。
传说杨六郎打仗,善于以少胜多。一次,他传令士卒走村串乡买来数百
头忙牛,拴在树林里饿起来。接着,他令人用于草绑扎出无数个草人,给其
穿戴上敌乓的衣帽,肚露干草。摆布停当后,就把那些饿急了的牤牛放出来
赶到草人丛中。那牤牛一闻到草料香味,就抢着吃,吃不着就用犄角把草人
的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