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眼-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孝子说:“您……别着急……党和人民考验你的时候到了……您……您就掂量着办吧!”
那老太太到底着什么魔了?甭问也是“心魔”呗。本想着是牡丹不妒桑榆晚,化做红泥更护花。老了老了,还惦记为子女留下点儿“不动产”,却不知让家人徒为她捏了一把冷汗!这事儿对我的刺激挺大,难道真的像我那位朋友说的,“现在是全民收藏”,是“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可这话儿该怎么说呢?古玩收藏——好像不是这么个玩儿法!说到古玩交易,真正在行儿的能有几位?但现在却有那么多的“受众人群”跟着起哄架秧子,这可真不是一个“艺术品投资”就能教化得了的!在我的“收藏记忆”中,真靠古玩捡漏发了大财的到底有几位?能实打实地点出三位来吗?我心里都没谱。即便有,那也不是咱们老百姓该盲目效仿的,效仿必出漏子!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那位老妇的打眼是心魔作祟?还是一般的从众行为?似乎有些说不太清楚,但是这样的事情总要频频发生,竟然带着点儿普遍性,对此我真有些怀疑,难道人们在生活中真的需要一些善意的欺骗不成?
别人的欺骗是不是善意尚属其次,关键咱自己可不能欺骗自己呀!
古玩收藏和鉴别知识,虽不是天河星语,高深莫测,但也并非童叟普及,一蹴而就。喜欢是一回事,收藏是一回事,让古玩能升值变现,那可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谁的钱挣得都不容易,尤其是老百姓,可千万别让“心魔”勾着您到处去打眼,到头来什么都没落着不说,却给自己的钱包找了个“去处”。
那什么是咱老百姓能玩儿的?这里其实也没什么学问。倘要武断地下一个结论,大概就是少花钱,多找乐子吧。您瞧我,花十块钱买块民窑的青花瓷片,能乐好几天,比花十万块钱买件儿赝品上算多了。
有人可能会骂我,说:“甭装了!你不是都把瓷片儿给倒腾成‘古瓷标本博物馆’了吗?”实话跟您说吧,我这也是没辙才这么叫的,经不起推敲。古玩需要“标本”吗?要是说动物需要标本倒差不多。问题是我要叫它“碎瓷烂瓦博物馆”,上边不批呀!现在不是时兴“草根文化”吗?我倒是想把我这儿叫“草根博物馆”,因为那展品都是我一片片儿捡来的,虽没有人家大博物馆里的整器金贵好看,但这的确是咱老百姓的乐儿!
我不是忽悠大伙都捡瓷片儿去,是想通过我的实践告诉人们,先别忙着买古玩赚钱,多悬呀?多累呀?您不妨从一块古瓷片或一枚古钱币什么的入手,先给自己找点儿乐子,看看咱是不是当收藏家的料儿。是——您就循序渐进;不是——赶紧悬崖勒马,该干吗干吗去!
本书写作主旨既然是“打眼”,当然就是以我和我身边的至爱亲朋们的那些倒霉事儿为素材写的。我希冀通过这些故事能多少给读者尤其是收藏爱好者一些启发或警示,偶尔的打眼其实并不可怕,长期放纵心魔、总期盼着能有捡漏儿的奇迹发生,那才真叫麻烦呢!
另需说明的是,这些故事如果动摇了某些收藏爱好者的信心或热情,并不是我的本意。古玩收藏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好和情趣,痴迷者可以从中享受到很多别人享受不到的乐趣,而好东西和好机遇通过正常渠道还是可以找得到的,关键是要摆正心态,意在研习,以鉴赏为乐、以收藏为趣。尚“
尊古”(珍品)而承文明,杜“欺世”(造假)以效后人。其心魔者,自去远矣……
本书所讲仅为故事尔尔,生活中若有雷同,纯系偶然。
〖JY,18*2〗白明
2006年11月于北京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