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信玄-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明白了,那么,等我出征後再去阿谷的坟墓吧!」
信玄想著孤零零的立在乡下汤里山丘上被枯草围绕的阿谷的墓碑。
关於信玄西上作战大军的编组,《甲阳军监》有详细记载。不过,很多研究武田信玄的史家,并不把《甲阳军监》当成可信的史书,因为他们认为这本书错误百出,其中更有学者认定这是一本毫无史料价值的劣作。可是,除了《甲阳军监》以外,并没有关於西上作战的资料,因此还是采用这一份资料。
西上作战的第一个目标是打击德川军,事实上,在三方原会战时,德川、织田联军大败了武田军。
德川与织田这边也有三方原的资料,可是对於武田军的编队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在《甲阳军监》出版後才写的书,就直接把《甲阳军监》所写的编组抄过来。
《甲阳军监》写西上军队的编组如下:
武田西上军的编组
先锋七队 山县昌景(八百七十骑)、内藤昌丰(三百七十五骑)、小山田信茂,小幡信贞(五百骑)、真田信纲、高坂虎纲(八百骑),马场信春。
括弧里是《甲阳军监》所记载的兵力。小山田信茂、真田信纲、马场信春的兵力并没有记载,因此这里也没有写出来。配合过去战争的动员数来看,假设小山田、真田、马场的兵力共计两千骑,先锋七队的总兵力就成了四千五百四十骑。而假设一骑附有四个步卒,则兵员总数就是两万两千七百,是超乎预测的兵力。这便是《甲阳军监》史书的性格令人怀疑的地方。而且先锋部队当中,也没有记载北条氏政所派出的援军,这也是与事实不符之处。
二队 胜赖、武田信丰、武田信光(信虎的庶子上野介信友之子左卫门佐信光)、穴山信君、土屋昌次,望月信雅(信丰的弟弟)、迹部胜资。
右卫 小山田昌行、小宫山昌友、粟原左兵卫、今福丹波。
左卫 原隼人、相木市兵卫、安中左近,驹井右京(昌直)。
後备 逍遥轩武田信廉(信玄之弟)、一条信龙(信玄之弟)、海野众、仁科众。
本营 市川宫内国贞、小山田大学(昌贞)、下曾根信辰、长坂钓闲斋光坚、室贺入道(信俊)、三枝守友、真田昌幸,曾根内匠(昌世)、武田信实。
本营当中也出现真田昌幸与曾根内匠这些内室近习使番众的名字。这两个年轻参谋安排在信玄的帷幕里,而武田信实(信玄的弟弟)那里有:
诸浪人众贰百多骑,武田兵库(武田信实)统领。
这里有战国时代特有的职业性浪人众的兵力两百骑,总共约一千名兵左右。武田信实负责指挥这些浪人并监视他们是否有背叛行为。本营的编队似乎很接近事实。
辎重队奉行 甘利重继。
以上是西上军的编队。《甲阳军监》上也记载西上作战时,留在信浓、上野、骏河诸城防备的大将们的名字,如果《甲阳军监》的记载,有某些可信度的话,这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动员。
而由这个阵容看来,信玄是以善长作战的宿将为先锋,而置胜赖、信丰这种积极、有机动性的年轻大将於第二线,至於左右卫、後卫及本营则稍嫌弱了一些。
这个阵容可以解释为以攻击决战为主体,《甲阳军监》上面写山县昌景是先锋队之一,其实这个先锋队分成两部,以山县昌景为大将的部队於九月二十九日自古府中出发,去攻打三河。
大家之所以认为《甲阳军监》不是好书,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不过,根据笔者的推察,其他的阵容大致出入不大。
元龟三年(一五七二)十月一日,信玄出发,并且对著武田家历代宝物——御旗、盾无宣誓必胜的决心。同时送信告知浅井长政与朝仓义景他将於这一天出发。书信由使者快马送到美浓国境,接著再由使僧送到当时正与织田军作战的北近江小谷城浅井长政和大狱山的朝仓义景手里。
这个报告还没有送达浅井、朝仓两军之前,信长已经获知在先了,他是透过间谍而获得通报。
德川家康对伊那的秋山信友侵入东美浓的事,并不觉得惊讶,把它当成牵制信长的计策,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当家康获得山县昌景的军队向伊那路出发的情报时,也看出对方是要侵入三河或远江,以扰乱後方的打算。对家康会构成威胁的,是信玄所率领本队的动向。他认为信玄大概要自甲斐国南下、出骏河,一举冲进挂川城、高天神城,因此他也采取了防备姿态。
在滨松城的家康接获信玄前往信浓的诹访报告时,大为惊愕。他根本没有想到信玄所率的本队会朝伊那谷迈进。
信玄率领本队去诹访,意味著他要经伊那进击三河或远江。
「信玄或许想突破中央。」
家康在军事会议上,激动得不由得提高声音。
「信玄大概要经过青崩峠、出水洼,从犬居走二俣街道直接南下,冲出见付(现在的静冈县磐田市),在远江分成两队,使挂川、高天神两城孤立後再攻打滨松城。」家康对家臣们说。
没有一个人对这个想法有异议,因为对方是信玄,当然有可能这么做了。
「如果我们要出二俣、犬居去迎战武田军,可能会被进入三河的昌景军自背後偷袭而面临危险。但如果我们这么认为而不敢动的话,敌人就会在我们的领土上胡作非为了。」
家康说。的确,武田军的兵力是三万,德川军集总力也不足一万,在人数上根本不是敌人的对手。
「马上派出突击队牵制敌人南下,并且加强二俣城的防备,同时等待织田的援军再出战,除此之外别无他策了。」
只有家康发言,诸将沉默不语,因为实在没有其他的方法了。德川军的部将们面对最大的危难而沉默著。
信玄所率领的部队婉蜒前进。从诹访出伊那,再由饭田向青崩峠南下。
这条路是早已有之的从信浓出远江的道路,可是中途必须越过三千尺高的青崩峠,而且越过山後一直到二俣共十五里,也一直都是山道。带著辎重的大部队要越过山顶实在困难重重。
这种大军越山的场合,如果敌方有力的部队利用地势来攻击他们,对他们往往造成不利,而且也必须担心被伏兵袭击。例如织田信长在桶狭间偷袭今川义元而取得他的首级,也是因为今川义元进入了桶狭间这个大部队动弹不得的地方。
青崩峠到处有这种危险之地,信玄一定要考虑到德川军可能会躲在山中找机会偷袭信玄的本阵。
担任带路的,是远江犬居城主天野景连,他是从以前就屈服於武田信玄的势力,约定好对武田効忠的北远江豪族。
天野景连自己率领熟悉地理的人来到信浓迎接信玄。
信玄派探子到四面八方侦测,并且做双重、三重的警戒,不过没有获得德川军埋伏的情报,也没有突击队混进来的情形。
可是,信玄小心翼翼,他在要登上青崩峠时,把辎重队的粮草分散到各部队里。在越过三增峠时,北条军曾袭击信玄的辎重队,因而一时陷入苦战。从那次起,每到达山地时,信玄就会暂时解散辎重队,把粮草平均分配给全军负责,不让敌人趁虚而入。只有先锋队与本营不必背负粮草,而先锋队也分成多路,分别在天野景连所带来的带路人的引导下担任行进路线的警戒。
先锋部队分别拥有洋枪,万一情况危急,可以放射洋枪告急。
信玄他们在青崩峠附近,捕捉到了一个化装成樵夫的德川家探子。
信玄叫这个探子只要坦白招供,就答应放他,因此探子开了口。据他说,德川那边派出二十个左右的间谍来到这附近,不过没有德川军。而散到犬居方面的武田间谍与从犬居城送来给天野景连的情报,都没有提到有德川军过来的样子。
即使如此,信玄还是要大家更加严密警戒。愈接近山峠、道路就愈狭窄,一次只能通过一头马。四周是密林,在黑暗的森林深处,即使藏有五十人或一百人,也很难察觉。
信玄骑马朝山峠前进,四周守卫严密,虽然天气还不寒冷,可是晚秋的凉意笼罩四周。信玄只是义无反顾地朝前迈进。他没有戴钢盔,只以不特别醒目的阵笠代替。
信玄的前後有骑马武士守护著,同时,这些警戒延续到四周的森林里,森林里有腰佩大刀的步卒来回走动,因为紧急时不便用枪,因此派腰佩大刀的强壮兵士负责警备。
排在信玄後面第七个老将在马上摇晃著,他的脸颊瘦削,留有花白长髯。与其说他是武将,不如说他具有儒者的风貌。身上的佩戴也很朴素,似乎很喜欢不醒目的东西。长髯老将在马上打瞌睡。
这个长髯老将才是真正的信玄,前面的信玄只是信玄的替身。知道这件事的人只有侧近的少数人。
信玄的本营一行越过青崩峠的山顶,开始下山,当下了二丁左右时,有鹿从队伍的缝隙穿过,消失在森林里。
「鹿,鹿穿过队伍!」
有声音从前面传到信玄这边。
在马背上打瞌睡的信玄,听到声音张开眼睛看前方,旋即恢复打瞌睡的姿态。
室贺信俊率著三百骑跟随本营,当他听到有鹿穿过队伍时,担心极了。紧跟在信玄背後的真田昌幸也大吃一惊的看著前面的信玄。
有鹿穿过队伍是不吉利的徵兆,特别在武田家,有鹿穿过队伍就是有凶事要发生。
天文十九年(一五五零)八月,武田晴信出征信浓小县,攻打村上义清的属城砥石城,晴信於二十七日离开长洼,朝海野平前进。当他们可以看得见砥石城时,有鹿穿过他们的阵中。
当时帷幕的谋将是信玄的侧近驹井高白斋,由於获得情报得知砥石城的守备森严,而且村上义清又要从北信率大军攻打过来,因此向晴信进言撤退。可是年轻的晴信不听,还是下令攻击砥石城。结果遇到村上义清所率领的大军来袭,吃了个大败仗。信玄生平中唯一的败北,就是这次的砥石崩溃。
室贺信俊本来是信浓的武将,从当时就心向著武田,因此相当清楚那一次的事;真田昌幸则从父亲幸隆那里多次听过这件事。
(鹿穿过阵中是不吉利的。)
他们不是迷信,而是相信这是事实。
昌幸注意著信玄的动向,信玄还是若无其事的坐在马上。既然信玄不在意,家臣们也没有什么好在意的了。
信玄合眼想著,为何这一回西上作战连续会有这么多不吉利的事,在参拜坟墓时就陆续发生,再加上这一回出现的鹿。
(前途不吉吗?我从没有想过会战败,武田军是百战百胜的,前途怎么会不吉……)
信玄脑子里浮现出驹井高白斋的影子。
(主公,请取消西上作战,否则您自己本身就会危险了。)
信玄仿佛听到高白斋这么说著。高白斋十八年前就已经去世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会想起他来,大概是由鹿穿过阵中而联想到的。
信玄睁开眼睛。武田军正越过青崩峠,朝稍亮的地方前进。他们走的是沿著小川而下的坡路,西侧是山。森林消失了,这里有十户左右的人家。再前进一些,森林被阻断了,那里有个小部落。
先锋队已经先调查过那里的住户内部有没有敌人,从不见人影这一点看来,居民大概都很害怕,已经逃到山里去了。
信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