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尤对华战争 >

第50章

尤对华战争-第50章

小说: 尤对华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谈到尼赫鲁政府承诺要建设“社会主义式样的社会”,中国认为它不过是一场闹剧。 ' 注:一九五五年在马德拉斯郊区的阿瓦迪(Avadi)举行的国大党第六十届年会,宣布把“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式样社会”作为国大党的目标。在这次大会上,国大党所固有的两重性(即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和平均主义,而政治上又支持保守和正统)表现在“式样”这个字眼上。正如一名国大党的重要成员所说的那样:“我们所要的是社会主义的式样而不是社会主义。” ' “尼赫鲁政府用所谓‘计划化方法’,用外国‘援助’培殖起来的买办性 ' 注:买办……1。过去指由当地人充当的管家。2。现在,在中国指的是外国商行雇用的当地雇员的领班或代理人。(《简本牛津大词典》) ' 的国家垄断资本,不仅不是什么社会主义成份,象现代修正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不仅不是促进国家经济独立发展的力量,象某些经济学家所断言的那样……。”而是恰恰相反,“它使印度经济沦为外国垄断资本的附庸”。  
  列宁早就预见到这一切:  
   “在保持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情况下,所有这些使生产更加垄断化、更加国有化的措施,必然会加重对劳动群众的剥削和压迫,增加被剥削者反抗的困难,加强反动和军事专制,同时,必然会使大资本家靠剥削其他阶层而得来的利润急剧增加,必然会使劳动群众由于要向资本家缴付数十亿借款利息而遭受几十年的奴役。”  
 
  中国人还从印度人自己所作的评论中证实了自己的分析。他们引用了甘·达·比尔拉(G。D。Birla)在一美国商人集会上的讲话。此人是印度的一名大资本家(如果印度真有大资本家的话),他也是整个六十年代印度得到庞大扩充的大工商垄断集团的巨头。当时比尔拉向美国商人保证说:“公营部分将成为私人企业的动力。”  
  六十年代的头几年,公开暴乱和政治不满情绪在印度已经开始不断加剧。以后这就成为六十年代印度政局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把遍及印度的日益增长的政治骚动看作是革命的前奏,“(资产阶级国有化)加深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贫困化,从而加剧了阶级矛盾”。与此同时,中国还看到尼赫鲁政府继承了英国的衣钵,不得不经常采取武力镇压的手段。中国人还找到了尼赫鲁自己在他还相信马克思主义的时期所讲过的一段话来描述印度当前发生的情况:“只要资本主义还能够利用民主制度的机器来保持政权和镇压工人,民主就可以发展;当它不可能这样做的时候,资本主义就抛弃民主而采取公开的法西斯主义的暴力和恐怖的方法。”  
  尼赫鲁在国内政治方面不断地向右转,中国认为他在外交方面也“实际上抛弃了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旗子,适应了美帝国主义的需要”。“煽动反动的民族主义情绪,转移印度人民的视线,……打击国内进步力量……以适应美帝国主义的需要”,印度政府“充当了国际反华运动的马前卒”。北京下结论说:这就是“中印边界纠纷的根源和背景”。  
  中国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解释了印度正在发生的情况,分析了印度的动机是有意投入美国的阵营,制造边界争端作为其对内和对外宣传的借口。中国提出这样的分析并不是为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作解释或辩护。中国的政策是对现实作出的反应,始终取决于印度对中国的行动,而不是取决于对尼赫鲁政府阶级本性的辩证分析。共产党中国对外关系的记录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它对其他政府的政策并不是从这些政府的政治性质出发,而是取决于它们对中国的行动。北京的座右铭可以说是“不问其人,但观其行。”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态度就是明证。在中国看来,巴基斯坦在整个五十年代对中国采取了不友好的政策;它在联合国追随美国投票反对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它虽然早在一九五一年就同北京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又同福摩萨的蒋介石残余分子维持着得罪北京的非官方接触;巴基斯坦还是东南亚条约组织和中央条约组织的成员。在中国当时看来,阿尤布政府的政策是日益依靠美国,阿尤布提出建立巴、印“共同防御联盟”的建议是旨在“挑拨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人民日报》一九五九年中期的一篇观察家评论说,“巴基斯坦政府应当悬崖勒马,放弃敌视中国人民的态度,回到遵守万隆决议的道路上来,回到中巴两国友好的道路上来。”但前面讲过,巴基斯坦由于本身的原因,在一九五九年底改变了方针,从解决中巴边界问题着手,踏上了同中国建立亲切友好关系的道路,最后同中国几乎达成了反印的默契。  
  用马列主义关于政治发展的尺度来衡量,六十年代初期,阿尤布总统在走向资本主义的没落方面比尼赫鲁政府跑得还远。如果新德里的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受到大资产阶级、封建分子和帝国主义的控制,那末,阿尤布政府则代表了下一阶段,即由军人统治取代了独立后的准民主制度。共产党政府在喀拉拉邦被接管,说明印度共产党的活动范围受到了很大限制;随着中印争端的尖锐化,印度政府更一步步加紧了对共产党的镇压——但在巴基斯坦共产党却已被禁止多年。若单纯从意识形态方面考虑,中巴两国应该是继续互不信任和互相厌恶的,但是即使在中国对巴基斯坦最为不满的时候(当时巴基斯坦设宴招待了一个从福摩萨前赴麦加、路过巴基斯坦的“中国回教朝觐团”),北京仍然指出:“中国人民一向以中巴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为重,耐心等待巴基斯坦政府的态度能够有所改变。”当巴基斯坦真的“悬崖勒马”,改变了它的敌对立场后,北京立即作出反应。从解决边界问题起,接着双方签订了其他互利的协定,诸如允许巴航飞机在中国降落等,到了一九六五年印巴战争后,中国又给予巴基斯坦经济和大量的军事援助,中巴两国友好关系一直是一帆风顺的。  
  直到中印争端发展后期,中国才在意识形态方面对尼赫鲁及其政府展开全面的谴责。一九五九年中,《人民日报》发表了《西藏的叛乱和尼赫鲁的哲学》 ' 译者注:应为《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 ' 语调上还是遗憾多于愤怒,好象有不得已的苦衷。到了一九六二年十月,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才发表了《从中印边界问题再论尼赫鲁的哲学》,对尼赫鲁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但在发表这两篇文章之间,中国致印度的外交文件仍然一再呼吁恢复中印友好,重申中国决不关闭谈判之门,最后警告尼赫鲁“悬崖勒马”。北京反复重申“中印两国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并坚持说边界问题本质上是个不太重要而且是带暂时性的问题。如果印度在一九六二年十月中旬以前改变了对华政策,同意全面谈判边界问题,或只是中止执行前进政策,那末,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当时不会作出反应,促使中印关系和缓下来的。  
  中国对尼赫鲁在意识形态上的猛轰,主要并不是为了伤害尼赫鲁本人或印度,因为这是另一场战斗中的猛烈交火,而印度恰好是在火力线之内。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事实上几乎一开始,中印边界争端就同中苏争吵交织在一起,两者互相影响,互相激化。正如以后中国所说的,“中印边界问题,是我们同苏联领导人之间的重要原则性分歧之一。”他们追溯苏联政策的发展是从假中立真包庇印度走到联合美国公开支持印度。  
  一九五五年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在印度进行热情洋溢的访问,大张旗鼓地表明了俄国急于同印度友好和争取印度人民,同年,俄国对印度的经济援助计划已经有了小规模的开端。这是苏联政府新的政策的组成部分。这项政策是尽可能地争取新独立国家的支持,不管根据列宁主义的准则,这些国家是由民族资产阶级还是由帝国主义的走狗所统治。中国在六十年代也执行了差不多同样的政策;中国以后批评赫鲁晓夫支持新独立世界中的反共政权,看来只是两国关系恶化在理论上的反映和算旧账的表现。根据中国的看法,认为苏联不顾日益增长的中印敌对行为,在中印争吵上开始偏袒尼赫鲁,并继续援助印度,除经济之外,还给予军事设备的援助,这样就使意识形态和国家关系两者混合在一起了。  
  一九五九年八月底,朗久事件发生后,边界问题就公开化了,并孕育着使用武力甚至爆发战争的可能。印度把朗久事件说成是中国无端侵略的结果,自然激起了人们的愤怒。不仅印度大加利用,而且西方世界也就此大做文章。西方一向认为印度对中国的友好和支持是愚蠢的,是倒行逆施的,现在多少有点幸灾乐祸,好象是中国恩将仇报,反咬了尼赫鲁一口。在苏联看来,事情发生的时刻是再坏不过了。当时赫鲁晓夫正准备去美国作一次意义重大的访问,他打算把他最近在苏联党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关于世界形势及其政治前景的新论点付诸实施。他从根本上改变了列宁主义的正统学说,说可以把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的战争消灭掉,也可以不经过战争使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赫鲁晓夫在一九五九年整个夏季,一直有目的地设法同美国取得和解。八月份公布了他将赴华盛顿同艾森豪威尔会晤,看来他的企图将大功告成。  
  联系到上述情况,朗久事件对苏联外交起了破坏的作用。根据印度的说法,这自然毫无疑问地是中国蓄意挑起的无端侵略的事例。中国关于冲突的说法则置之不顾。事件发生后不久,尼赫鲁承认印度曾对朗久这个地方的边界线加以修改,因为“这条线不好”,但尼赫鲁这句话的含意也完全被忽视了。西方观察家早就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好战的、霸道的强国,他们据此来解释朗久事件,从而肯定了他们自己的成见。西方那些反对美苏和解的人们,振振有词地说,中国对印度进行突然袭击,暴露了国际共产主义不可信任和侵略成性的真面目。他们把喜马拉雅山上的一点点星火看成一场燎原大火,烘托出同共产党国家谋求和平共处的风险。苏联人认为这样就会使赫鲁晓夫关于和平解决争端的那一套表白显得是虚伪的。  
  看来中国曾意识到朗久事件对苏联产生的影响。九月六日,中国方面按照自己的看法把事件的背景通知了苏联驻北京的代办;说朗久事件是在麦克马洪线中国一侧发生的,而且根据中国边防部队的报告,是印度人首先开枪的。看来,这些解释并不能使俄国人信服。三天后,苏联代办向中国政府递交了一份俄国政府拟公布的对朗久事件的官方声明的文稿。中国方面劝说他们不要发表这个声明,并把周恩来九月八日致尼赫鲁信件的副本交给该代办。这是一份阐明中国立场措辞尖锐的文件,其中指出印度军队“越境挑衅”是造成朗久武装冲突的原因。九月九日中国再次要求俄国不要发表塔斯社声明,但当天晚上塔斯社还是发表了该声明。  
  从表面上看,塔斯社声明对谁都没有伤害。该声明说苏联“领导人”对所发生的事件表示遗憾,并对有人(指西方报刊)利用它离间两个亚洲大国关系、破坏和平共处的思想感到惋惜。苏联领导人相信,“两国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