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荒诞的理性-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
(一)国别、地区文学史,
(二)分体文学史,
(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
(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
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
引 子
公元1616年4月23日,欧洲文坛上两颗璀灿夺目的文学巨星——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同日陨落!这一神秘的巧合给后人们留下无限的哀思与遐想。尽管在当时人们并未意识到什么,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人们蓦然回首才发现:这一壮丽的时刻昭示着文艺复兴的辉煌嘎然而止!
恩格斯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便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坛上这样的“双子星座”。
德国大诗人海涅评论说:“这两位诗人不仅是当时开的花,而且替后世伏了根。大家因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德国和现在的法国起了影响,就推他为后世戏剧艺术的开山祖师。我们也应该推尊塞万提斯为近代小说的开山。”
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明确指出:“终于在16世纪,完成了艺术方面最后的改革:塞万提斯用无与伦比的《堂·吉 诃德》击败了诗歌的虚伪理想倾向,莎士比亚则使诗歌和现实生活永远调合、结合了起来。”
历史的肯定对塞万提斯与他的《堂吉诃德》来说是晚了一些!
一生贫困坎坷的塞万提斯逝世后,西班牙当局连一块墓碑也没给他立,而他的《堂吉诃德》在当时不过是一部“最逗笑的”“闲书”而已。《堂吉诃德》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小孩子翻着读,小伙子细细读,成人熟读,老头子点头簸脑地读;反正各种各样的人都翻来覆去、读得烂熟,每看见一匹瘦马,就是 ‘驽■难得来了!’……每个贵人家的待客室里都有这么一部
《堂吉诃德》;一人刚放下,另一人就拿走了;有人快手抢读,有人央求借阅……”(《堂吉诃德》第二部第三章)。另据记载:一天,西班牙国王腓力普三世站在王宫阳台上,看见一个学生一面看书一面狂笑,就说这学生一定在看《堂吉诃德》,不然就是个疯子。派人一问,果然那学生正在读《堂吉诃德》。十七世纪的人们只把这部小说看作一个逗人发笑的滑稽故事,是小贩叫卖的通俗读物;他们喜欢堂吉诃德,也因为他是个癫狂的疯老头。许多知名人物都讥讽《堂吉诃德》,如当时的著名戏剧家洛贝·德·维加等。文艺批评家瓦尔伽斯的评价颇有代表性,他说:“塞万提斯不学无术,不过倒是个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这句“不学无术”的评语在西班牙被称引了将近三百年。十八世纪英国大诗人拜伦甚至责备塞万提斯与他的《堂吉诃德》,他在其长诗《唐璜》中感叹:
塞万提斯把西班牙的骑士制度笑掉了;
只是一声大笑就把它祖国的
有力助手砍去;——从那一天起
西班牙不出什么英雄……
他似乎认为,《堂吉诃德》所得到的“荣耀”是以“他祖国的沦亡”的高价买来的。
这一尖刻的指责,恐怕是“忠君爱国”的塞万提斯最难以接受的!
近四百年来,《堂吉诃德》正如作者预言的那样“每个国家,每种语言,都会有译本。”据统计, 《堂吉诃德》已被译成一百种以上的外国语言,至于出版过多少版则难以计数。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得到堂吉诃德与风车大战的铿锵之声!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吸引了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杰作。它所塑造的堂吉诃德艺术形象,与哈姆雷特、浮士德等并列为世界文学中的杰出典型。然而如何评价这部作品及其艺术典型,则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别的不同、美学标准的差异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深刻、完整地理解《堂吉诃德》及其价值是十分困难的。笔者力图以历史、作家与作品的内在联系为分析线索,综合能搜集到的现代研究成果,揭开《堂吉诃德》的荒诞面纱,剖析其深邃的理性底蕴,为青少年朋友们了解塞万提斯及其作品奉献绵薄之力。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介绍与研究塞万提斯及其作品的论著,它较为详细地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杰出作家塞万提斯贫困而坎坷的人生轨迹,并以历史、作家和作品的内在联系为线索,揭开了其代表作 《堂吉诃德》的荒诞面纱,探索了其深邃的理性底蕴,对于读者了解塞万提斯及其思想与文学成就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荒诞的理性“黑铁时代”与“黄金时代”
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农民和手工业者在长期的辛勤劳动中积累了生产经验,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到16世纪时,各个工业部门的技术都有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较大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更进一步刺激了欧洲生产方式的革命。比如,火药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到14世纪中叶欧洲人就利用火药制造大炮和毛瑟枪,16世纪出现了装有燧石扳机的较轻便的毛瑟枪。这一军事技术革命的意义在于:火枪的使用使中古时期穿甲胄的骑士失去了原有价值,城堡也不再是封建割据势力的可靠保障了。封建军事制度的崩溃无疑大大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强大基础。再如,指南针自13世纪起传入欧洲,使欧洲航海术迅速进步。同时,地理知识的更新、造船术的提高、海外冒险的巨额利润与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引起了西欧各国对海外航路的探寻。西方史学家把十五、十六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称为“地理发现”。最先探寻通往印度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接着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向西航行“发现”了美洲;怀着黄金梦的西班牙冒险家麦哲伦环球航行取得了成功。新航路的发现,对欧洲经济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交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共产党宣言》,第24页)总之,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剧烈变革,新兴的资本主义与衰落的封建主义在欧洲大地上展开了彼消此长的激烈斗争,这时的欧洲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时期,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与政治经济的变革相适应,一场文化革新的曙光已先期而至,并于 16世纪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这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时期是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
欧洲中古初期的文化完全为基督教神学所笼罩,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无不具有宗教性质。教会垄断学校教育。学校中虽设有七艺,但内容完全为神学服务。理性被视为邪恶之媒,唯有信仰才能导致灵启,获得真知。教会还大力宣扬禁欲主义。罗马帝国末期,北非主教奥理略·奥古斯丁 (354——430年)所著《上帝之城》就宣传人世的罪恶是与生俱来的,要解脱人世的枷锁,必须禁欲修行。禁欲主义的思想是教会维护封建秩序的重要手段。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城市的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政治、经济利益,必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开展反对教会的统治即封建文化的斗争,要求以新的世界观推翻神学、经院哲学以及僧侣主义的世界观。这种新的世界观支配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必要条件。从14世纪到15世纪,在欧洲资本主义关系萌牙最早的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出现了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当时天主教教会是欧洲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恩格斯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90页)新兴资产阶级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