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作者:茅于轼 >

第9章

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作者:茅于轼-第9章

小说: 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作者:茅于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又不消费,可是对价格的关心却超过任何其他人。政府是代表百姓的,百姓中的每个人或每个家庭,既是生产音又是消费者。但家庭在对价格作判断时却总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讲话。这就是我过去提到过的“消费者偏见”,现在政府又站在了家庭一方,所以对价格的议论可以说几乎被消费方所垄断。不是吗?几乎所有的关于价格的议论都嫌价格太高,粮食、蔬菜,最近又有化肥,都是如此。价格低似乎有益于消费者,可是如果生产者受损,没有人愿生产,到最后还是消费者倒霉。因为价格高了没有足够的人买,生产出来之后成为积压库存,既不利于生产者又不利于消费者。可见价格高了不好,低了也不好,要恰当才好。可是这样的论断过于模糊,它没有说清楚价格多少算正好。单纯从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利益格局来讨论,不可能得出客观的结论,因为利益是一个主观判断的结果。

  经济学中对价格的讨论,虽然它同样承认价格在分配财富中的作用,但价格的高低是非之争却不是从公平出发而是从效率出发。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大成就,就是发现了价格可以引导资源向何处流动,并证明在供需双方都关心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对于竞争性的产品(如上面提到的粮食蔬菜化肥),如果没有外部性(如产生污染)则能使供应量等于需求量的价格是最有效率的价格。这种价格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使整个社会生产的财富达到极大。

  这个结论虽然200年前的斯密已经感觉到,100年前已经得到了初步证明。但证明的严格性和清晰性,以及深入探讨这一命题还有什么隐含的假定,却花了将近100年的时间。本世纪以来微观经济学的上要成就正是对这一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充实,并且还有所突破。正因为这理论的论证相当复杂,至今还有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所以不断有人提出要在供应方和需求方之外,有第三方面来制定价格。可是这种价格必定是偏离供需均衡点的,因而必然会造成浪费。事实上中外古今企图用自己认为合理的价格来代替供需均衡的“不合理”(这种判断全都是从利益格局的分析出发,而且往往掺进了消费者偏见)价格的例子不胜枚举,结果莫不以失败告终。所以普及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应该说是我国建设市场经济的重大课题。

  70年代末,王国乡教授和我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择优分配的价格理论。这一理论使得均衡价格为最优的论证稍为容易一些。下面我仍用化肥作例子,作一个极简化了的说明。

  首先,一定数量的化肥的分配应使它能增产最多的粮食(暂且假定化肥仅用于粮食生产)为目标。所以价格的是否合理,应以能否使粮食增产极大为判据,而不是减轻农民负担等别的目标。其次,我们知道,同样一公斤化肥在不同土壤、季节以及众多其他条件下(如病虫害、杂草多少等),其增产的效果是不同的。特别是化肥施用的多少会影响它的效能。根据收益递减规律,化肥用量越多则其增产效能越低(将作物种在化肥堆上不会有收成)。第三,我们要想清楚,如何才能做到“一定数量的化肥发挥了最大的增产效能”。它的答案是制定一个标准;使任何一公斤化肥所增产的粮食都不低于这一标准;只要这个标准制定得适当,上述目的就可达到。这个标准是否适当的关键,是与它可供应的化肥总量有关,总量越少,这个标准越高。

  假定现在一定化肥总量的条件下,我们找到了这个标准是每公斤化肥至少要能增产两公斤粮食。使化肥分配最优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计划经济的方法。此法先要搜集全国每块土地上化肥增产效能的信息,然后用电子计算机算出各块土地上应该用多少化肥,最后将分配计划下达到化肥工厂和农户。这一思路虽然非常精确和理想,但实际上行不通,因为执行起来花钱费时。二是依靠市场的作用,只要规定农民用两公斤粮食去换一公斤化肥,就可以自动做到化肥的最优分配。因为农民决不会愿花两公斤粮食的价格买化肥,结果增产的粮食还少于两公斤。农民对化肥在自己土地上增产效果的判断比任何别的人都了解得更准确。事实上有钞票做交易媒介时,农民可以用两公斤粮食的钱去买一公斤化肥,用不着用笨拙的以货易货的办法。由此我们彻底解决了化肥最优定价的问题。这里要注意,化肥的价格取决于粮食的价格,我们只是解决了化肥与粮食的比价应该是多少,绝对价格则与粮食价格有关。这一理论强调了正确的价格是指比价,而不是绝对价,或者强调价格是彼此相关的。如果粮食价格扭曲,它会影响化肥价格。

  现在再回过头未看,每公斤化肥至少要增产两公斤粮食的标准是否正确的问题。显然,如果化肥的数量少,则应制定个更高增产标准,譬如说,这个标准应该定为增产2.5公斤粮食。同样,如果化肥数量充足,则可以降低这个标准。所以标准应该定在什么地方,只要看农民买走的化肥是否正好和化肥生产的数量相等。换句话说,供需均衡的定价可以保证化肥的最优分配。其实,不仅化肥如此,一切商品都如此。供需均衡价格是最优利用一切资源的价格。

  上面的论证还没有解决化肥用于棉花、甘蔗等一切作物时应当如何分配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化肥应该生产多少的问题。这些复杂问题不是一篇随笔所能讲得清的。但是上面这一极其简化了的论证应该使当前关于化肥定价的争论有个结束,或者至少将定价原则从利益格局的争论转移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的着眼点上来。

                             1995年4月11日





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第一编 微观经济(三)



第一编 微观经济(三)

在国外选购商品

  改革之前物资匮缺,寻找买东西的机会是生活中一项大事。出差旅行时背着大包小包,或者是带些东西给远地的亲友,或者买些本地难买和价钱贵的东西。改革十几年后的今天,除掉跑单帮的很少有人背着大包小包出门了。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许多人利用各地商品价格的差别从事长途贩运,使各地的价格差别减小。过去一直以为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大约十年以前对此项禁令取消。现在执行的是一项相反的政策,是鼓励地区间的物资交流,反对地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长途贩运的结果是产地的价格上升,生产者有更大的产量供应,而销地的价格则降低,有利于消费者享用低价产品。货畅其流本来是经济得到发展的根本之道。改革之前中国人不知为什么鬼迷了心窍,竟然禁止长途贩运。其实国际贸易同样是长途贩运,为什么不禁止反而鼓励呢?有的同志解释说,禁止的是个人长途贩运,因为怕人因此发了财。但贩运者发财并未损害任何人,反而是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大家都得益的事为什么要禁止呢?

  国内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别因长途贩运而缩小,但国际间的价格差别还很大,如果有机会出国,应该买些什么东西呢?

  如果有机会到不同的国家走一走,我们会发现各国价格的差别是很大的。拿公共交通为例,北京的票价从1角起价(指调价以前),但纽约要一个多美元,合10元人民币;柏林要3.7马克,合22元人民币。虽然纽约和柏林的票允许换车不需另外再买票,但即使换上三次车,票价的差别仍达20倍左右。可惜公共汽车服务不能出口,否则可以赚上惊人的利润。当然,北京的公共汽车票价扭曲得惊人,公交公司每年补贴八个多亿,相当于1000万北京人每人享受了80元的补贴。如果出口公共汽车服务相当于补贴了外国人。现在幸亏没有出口,但终归是补贴了在北京的外国人。如果我们怀着解放全世界受压迫的穷苦人的伟大志气,补贴外国穷人还讲得通,可是在北京的外国人绝大多数并非穷人。不过话也说回来,有钱的外国人在北京并不坐公共汽车。这使得我们在心理上平衡了一点。使用北京公共交通的主要是每天上下班的人和外地人,特别是外地来京打工的民工。这部分人都是收入不高的人。这项补贴能继续到今天而不调整。恐怕补贴了低收入的人是一个主要原因。不过我国补贴高收入人的政策也没有调整。低邮资就是一个例子,私人小汽车又是一个例子。寄信多的人不是穷人,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是商业目的,补贴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私人汽车本身的价格并无补贴,但道路建设花的钱却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间接补贴了用小汽车的人。北京一年花在公路建设和立交桥的钱好几亿,仅仅考虑投资利息平均每辆小车每年大概享受了几千元的补贴。新修的道路和立交桥都不允许自行车和步行人使用。有些路连大轿车都不许走。在国外则相反,公共汽车和大轿车享有交通的优先权。小汽车,尤其是只载一个人的小汽车,要受种种限制。为的是鼓励大家多用公共交通,减少道路拥挤和排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在外国应该买什么,只要看中国进口什么东西,我国进口粮食,近几年开始进口石油。这些东西国外的价格虽比中国低,但并不是个人旅行时可以顺便带的。同样我国进口飞机、成套发电设备等,也不是个人可以买的。一些进口的小东西,如彩卷、录像带、普通化妆品,国外产地价格理应比国内低,可是事实井非如此。这一现象叫人感到迷惑不解。究其原因是外国的人工贵,零售环节上的加价比国内的加价高许多。所以只有价值高的商品,零售加价在商品总价格中占的比例小的,才可能比国内的零售价低。例如摄像机、高级相机。但如果加上进口关税,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好处。

  国内外价格差别与汇率有关。以目前的汇率作准,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在大多数国家里都比国内价高,例如出租车国外大约合到每公里8~10元;吃一顿麦当劳,大约合40~50元;自行车内胎要合40元;至于衣服、皮鞋、箱包等国外价都要高出好几倍。但是也应该承认,国外东西价钱虽然贵,质量普遍比国内产品好得多。我曾在德国买过一把文具剪刀,至今用了7年,仍旧锋利如新;外国的自行车骑上半年也不需要打气;一只灯泡的寿命长达十几年;自来水龙头从来不漏水。这些都不是指名牌产品,而是随便在超级市场里买的。考虑到这些质量上的差别,在外国买日用商品确实是合算的。但要注意到电气用品的电压是否是220伏,灯泡、水龙头的直径和螺纹是否与国内一样,买录像带则要注意制式。

  经济发达的国家无例外地都是市场经济国家。那里的价格没有政府的干预,既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总的来说也没有政府补贴。但个别的例子也是有的。像美国和欧洲的农产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补贴,多数发达国家的食品交易不征税(一般商品都要征4%~6%的流转税,加在你付款的帐单上),所以如果你出国买食品很可能会享受外国政府的补贴。事实上许多食品的价格确实比国内便宜。例如食糖、奶油、植物油、虾,乃至方便面和西瓜。而且食品进口不征关税。但是果菜、肉类因受检疫限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